2 自组织的协同
势能的力量
用复杂系统演化的思维去看问题,这时你该用的是“四两拨千斤”的太极功夫。简单来讲,就是一些大石头在乱滚的时候,你和你的团队有没有办法站在适当的坡道分岔点,精准地把握大势,又能预先做好布局,在最正确的地方轻轻一拨,一块大石就从分岔的这条坡道滚到那条坡道,最后在良好的顶层设计之下,大石在山脚下各就各位,排成你设计的八阵图。
大势不可逆,但英雄可顺势而为,趁势而起,造势成事,在分岔路上做出正确的选择。那我们真正需要的功力是什么?是能“四两拨千斤”。比如你带领的一个团队,人人都会“四两拨千斤”,在巨石的滚落中,你的团队成员被布局在正确的地点,他们在正确的时间,会用太极功夫来掌控分岔点,让巨石落入你想要的坡道。这就是顺势而为,借力使力,从而有效地掌控系统的演化。这正是复杂系统管理学研究探索的方向。
在这样一个系统中,我们一定要记得,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成功靠的不是你一个人的控制,不是你一个人的规划。靠的是你的顶层设计、战略定力、布局的远见、动态平衡的功夫,以及在分岔点选择正确“坡道”的智慧。所以我们看得到很多范例,比如腾讯的跑马制度、韩都衣舍的产品小组、海尔的人单合一、利丰的“小约翰·韦恩”制度,都有自己高超的制度设计。它们放任员工创造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产品设计,甚至制度设计。以应对系统外在环境(也就是此一系统的更高层次的系统,此一系统可被视为其子系统)的剧烈变动。如何鼓励在系统中间正确引导成员们自组织、自治理、自适应?如何让系统不断地产生边缘创新?这就是所谓的“四两拨千斤”的智慧。最后,领导者能使这些创新各就各位,整个系统也就为之更新。
每个系统面对的外部大势都是一样的,但谁“拨了”这些大石,大石会跑到哪里,却是不一样的。大势所趋无法反抗,但是你的布局的不同却会使系统演化的结果大不相同。
应对大变局
当下一次社会、经济、科技大势又改变时,就好像地壳运动再次造山,把八阵图的巨石阵又抬到了山顶。当作为系统领导者的你再次面对坡峰、坡道的大势时,就是考验你和团队(可能已经是你的继任人)的顶层设计能力、战略定力、布局的远见、动态平衡的功夫及选择的智慧的时候了。如何产生更多的自组织、更多的边缘创新?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使系统再度更新?一次又一次的环境改变,一次又一次通过考验,方才造就了基业长青的系统。
我们中国人特别擅长这样的思维,所以说我以我国为范本来讲这样的一个世界性的、所有复杂系统演化的故事,就特别合适。基业长青的文化正是那些一次又一次通过了外在环境剧烈变化考验的系统,而中华文化正是其中最强健的。文化不是静态的,唯有多元包容、学习力强大的文化才能不断地进行动态演化,一次又一次地获得生机。
这样的社会经济大变局在工业革命之后每五六十年就会发生一次,所以大多数人一生不是遇不到,而是年轻时遇到了,系统还不归他管。中年时遇到了也才开始学习如何驾驭复杂系统,累积的经验下次也用不到了。在老年时遇到,手握大权却毫无经验。但到信息时代,技术的快速进步使得这样的大变局发生得更频繁了,可能每20年就要有一次巨变,驾驭复杂系统由此成为人人必备的能力。在新时代,我们要如何做一个系统领导者呢?
技术在寻找什么?在寻找连接,寻找复杂。在AI(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技术确实是在寻找更多的人与人、物与物的互联互通。只是请你再仔细思考一下,我们未来在这个时代大势中该怎么做?科技始终来自人性,它在历史长河中有迹可循。AI、大数据、5G网络和物联网收集的大数据分析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大转变。我们可以对比一下,70年前电脑刚刚出现时,也使人们感到非常诧异。“二战”时,图灵机只用来解读纳粹的电子密码,之后逐渐变成在大众中普及的产品。20世纪70年代末,PC(个人计算机)出现了。到20世纪80年代,每一家企业都在做“企业再造工程”,每一家企业都在把工作内容、商业流程和企业运营同电脑结合在一起,组织架构、工作内容、企业流程因此发生了彻底的改变。20世纪90年代,同样的事情也在生活与消费领域发生。所以之后人人就都有了几台“电脑”——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如果你不会使用这些产品,就几乎什么工作都找不到,甚至生活都变得极不方便。
其实未来也是一样的,所有工作与生活都会同AI与大数据结合,可能有50%的工作会消失,50%的人要失业。但这对于大家来说没什么好焦虑的,因为我们刚刚经历过一次一模一样的历史,有50%的新产业产生,可雇用50%的新劳动力。只是这需要人类有足够的治理智慧来应对这个大变局。
这样的智慧要求我们好好思考什么是不变的。尤其是思考巨变中不变的系统治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