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手绢花是东北秧歌表演中传情达意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手绢花技巧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大大提升了舞蹈技术的运用能力和表现功能,丰富多彩的手绢花技巧包括绕花、片花、缠花、转花、出手花等多种绕法,以不同手法及节奏变化的处理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及情绪变化,在舞蹈专业教学课程中,东北秧歌手绢花技巧对于培养民间舞蹈演员的身体技能,以及身体语言表达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研究、实践民间舞功能与特点,探索表演和训练要素之间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中,形成了东北秧歌手绢花技巧的训练方法、训练模式以及训练内容,同时也在发展中不断尝试、探索、研究和总结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更为适合的方法和经验。
自古以来,女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受着“笑不露齿”“行不露足”的传统行为制约,尤其当见到男子时,更需要表现出女性特有的温柔气质。因此手绢就成为了女子必不可少的随身物件。后来,手绢的作用演变为女子对心仪对象馈赠的物件,在手绢上绣上独特的花饰,更能表现出女子对男子别样的心思与爱慕之情。手绢的象征与作用由生活上反映在舞蹈表演中,例如:在东北秧歌小场的表演中,手绢花在上下装的情场、逗场中起到了重要的烘托作用。丢手绢、抢手绢则表现了轻松、诙谐的场面情绪,这些都是以手绢为具象锁链,以感情为抽象表达,提高了东北秧歌的观赏效果。丰富多彩,惟妙惟肖的情感通过手绢花的快慢、大小、急缓、动静相结合的表现形式来传递,而他们都带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夸张之美。
作为单独的教学内容进入教材之前,东北秧歌手绢花技巧最初的产生是在传统的东北秧歌小戏中,由老艺人加入一些简单的手绢技巧,并配合扇子而形成的类似杂耍性质的表演形式。这些手绢花动作在当时成为表演中的小亮点,从中也可以看出艺人们功夫技艺水平。自从东北“二人转”被纳入戏曲中成为一门独立的剧种以后,演员们为了提升他们自身的技能,而发展出绕花、片花、缠花等动作,当时在东北的地方戏与“二人转”中,这些手绢花的技巧被称为“腕子功”。然而,这些手上技巧在当时仅仅是普通单一的纯杂耍性的动作。之后,一些老艺人又将戏曲中一些较为复杂、较有难度的技巧纳入其中,为舞蹈所用。因此,东北秧歌的手绢花技巧与戏曲艺术是相互学习、相互融合的发展过程。在那个时候,也出现了一些融入手绢花技巧的成功作品。上个世纪80年代全国第二届舞蹈比赛中于颖、乔良的作品《小院》,在舞蹈里运用了大量的手绢花技巧,当时的“手绢花”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手绢花技术,而是可以通过手绢的技巧和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故事情节以及传递情感。手绢花扩大了舞蹈的表现功能,成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不同情节变化的舞蹈动作。它在最基本的手绢花的做法中寻求变化和发展,同时运用得十分恰当,将手绢花技巧与东北秧歌的韵律融为一体,既有其艺术价值,同时也增加了舞蹈表现的美感,而不再只像杂耍那样片面地注重技巧水平。后来,由《小院》发展而成的《嬉雪》,由于舞蹈演员在舞蹈时身体所能达到的空间有限,在舞蹈中借助道具——手绢花起到了拓展表演空间的效果,例如:“大出手”“转花”等这类动作,更加真实、生动地表现了打雪仗、雪中嬉戏等生活场景。舞蹈中手绢花的运用不仅营造出了一种漫天雪花飞舞的景象,还塑造了一群东北姑娘的活泼形象,表现了对雪的情怀和对家乡的热爱。本教材中的手绢花技巧吸收、提炼了东北“二人转”的技术动作,并加以发展、改良。早期的东北“二人转”属于东北秧歌大场里的“小戏”部分,他们的表演中吸收了我们舞台上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与韵律,使其舞蹈性更强。因此,课堂中的东北秧歌手绢花与民间的东北秧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手绢花作为东北秧歌的一大特色,在表演中有着强化与烘托东北秧歌火爆热烈的作用。在最早的东北秧歌教材与课堂中,并没有手绢花技巧的训练部分,只是单一的“绕花”“片花”动作。自90年代起,手绢花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新想法提出,同时被广大观众接纳之后,我们开始意识到其作用与意义,手绢花技巧训练才开始进入课堂,并通过训练达到更高的技术水平,最终为舞台表现所服务。在教学中,手绢花技巧训练教材与手绢花绕法的配合训练更强化了基本绕法的训练效果,手绢花技巧的训练也提升了东北秧歌教材中的技术部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意义。由于大量舞蹈剧目中运用了手绢花的技巧元素作为表现手段,东北秧歌手绢花技巧的创新与发展也丰富了其表现形式,使课堂与舞台的关系更加紧密,也为舞台的表演增强了辅助作用。课堂教学中手绢花的运用既有助于动作与传情的表现,也是训练腕部和提高表现力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教材中,手绢花动作有绕花、片花、缠花、转花、出手花等等高难度技巧。在教学中,加强手绢花技巧的训练,可以扩大道具的使用范围,拓展缘物寄情的手段,增强舞蹈表现力。在东北秧歌中,手绢花的运用不仅是一种技艺的表现,更是表达情感的主要手段之一:以不同的手绢花耍法和节奏变化的处理来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既可以用优美的“片花”表现大姑娘的秀美和羞涩,又能以灵活脆快的“小燕展翅”表现小姑娘的俊俏和泼辣。现在进入课堂的手绢花在表现范围与方式上更加明确精练,如女孩表现羞涩时的“甩巾”或“掸巾”;表现诙谐、顽皮时的“缠头花”;表现优美抒情的双臂花、蝴蝶花;表现高亢红火的大、小交替花;表现雄伟激昂的上、下捅花;舒展辽阔的蚌壳花等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加强手绢花本身的技巧训练,更应注重将手绢花技巧训练与东北秧歌身体韵律相结合进行教学。今后的手绢花作为教材,不仅在东北秧歌中的运用,更应从多方面来思考。作为最具东北地区汉民族风情的道具之一,手绢花在教学中不仅仅是一个道具或者为观众展示的技巧,手绢花的直观形象在训练中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训练。手绢花技巧的教学,将东北秧歌的动作、道具、感情三者相结合,在训练中,掌握东北秧歌的基本韵律及形态的前提下,强化道具技巧与风格动作的连接配合。高难度的技术技巧不仅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以提高,还能加强学生的肢体表现能力。《东北秧歌手绢花技巧教材与教法》理应纳入到舞蹈专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中,成为一门民间舞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程。与东北秧歌的传统、风格组合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技术艺术化的特点,在舞蹈的情节和情绪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它独特的存在价值与训练意义。
舞蹈这门表演艺术离不开精湛的技巧表演,技巧是为艺术而存在,对于民间舞教学和表演来说,技巧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是体现民间舞风格的重要表现手段。目前,我国许多以东北秧歌为素材创作的优秀民间舞蹈作品都达到舞、技、情相融合的境地,它们不仅饱含了深刻的思想性和震撼人心的情感性,同时丰富的手绢花技巧也充分体现了它们对于东北秧歌教学、表演及编创的核心作用。舞蹈最终追求的是美感,我们将手绢花技巧作为独立的教学内容整合而成的教材,并不只是为了达到高超的技艺水平,更多的是将其与东北秧歌独到的风格韵律及情感相融合,赋予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为跟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发展的步伐,东北秧歌手绢花技巧需不断发展、提高和创新,在提高其训练水平的同时,必须先从训练程序、方法及理论中提高,并加强其条理性、科学性,在过去的实践中去粗取精,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给予手绢花技巧在训练中一个合理的定位。
《东北秧歌手绢花技巧教材与教法》涵盖了五个章节:第一章,基本概念;第二章,手绢花基础训练;第三章,手绢花技巧基础训练;第四章,手绢花技巧表演训练;第五章,表演组合范例。整部教材以东北秧歌手绢花为训练核心,从最基本的手绢花拿法、绕法到最终的手绢花表演组合教学与示例。组合由浅入深,从单一元素到综合训练,通过不同方式和节奏来进行手绢花动作及技巧的练习,使学生在把握东北秧歌的审美特征的基础上更深入熟悉手绢花的做法以及手绢花技巧的融入。教材将东北秧歌手绢花艺术性与技术性相融合,突出技术艺术化的功能,使学生从内心情感到外在肢体,通过运用手绢花表现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