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声忍语:日治时期香港人的集体回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戰前香港的糧食供應

1937年7月7日,內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軍先後攻陷北平、天津、南京、武漢等城市,並直撲華中、華南等地。直至1938年10月,廣州、惠州及深圳等比鄰香港的城市紛紛落入日軍手中,使香港陷於孤立之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自抗日戰爭爆發以來,內地有大量難民湧入香港,一波又一波的難民潮,對香港原有的糧食供應體系造成衝擊,以致糧食及物資供應日趨緊張。

本港糧食,向賴外埠供給,即日用之燃料,亦須由東江或西江方面而來,自去年抗戰事發,沿海交通,被敵封鎖,運港糧食及燃料,均有供應不便之感……遂令本港食物價格飛漲,貧苦中人,固感痛苦,即中上人家,亦感不堪。(1)

為了應付這個嚴峻局面,香港政府頒佈了一系列的法令,以穩定香港的糧食供應及價格,包括《平衡糧食價格條例》,以防不法商人囤積居奇來謀取暴利;《必需品儲備條例》,以增加糧食儲備數量,禁止白米出口。同時,香港政府又成立了“糧食統制處”,要求米商盡量積存米糧,而米糧均受香港政府的監控。根據統計數字,香港當時的白米貯存量已達到80萬包,約一億五千萬斤,足夠全港居民半年之用。如果再加上雜糧的貯存量,則足供居民10個月至一年之用。(2)這說明香港政府當時的糧食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隨着局勢日趨緊張,香港居民紛紛搶購白米,令白米的價格波幅非常大,早上6時仍可以一元購買白米七斤,到了7時就只能買到六斤半,至十時左右更只能買到六斤白米。(3)到了1941年12月2日,香港政府宣佈香港進入戰時緊急狀態,凡涉及到糧食的銷售、出入口等事宜,都受到政府的嚴格控制,這意味着戰事一觸即發。就在日本海軍偷襲美國珍珠港後數小時,即1941年12月8日早上8時,由酒井隆中將所指揮的第38師團屬下的三大聯隊,配合第66隊炮兵團作先遣部隊,通過寶安縣分別從打鼓嶺、羅湖及新田進攻香港。戰事爆發後,香港居民紛紛搶購白米。

戰爭才爆發了一天,市面上立刻就沒有米賣了,米店都關上了門,貼着“白米沽清”的條子。政府派出了警察,發出限制米店一律不准漲價的命令,規定由政府分派白米給各個米號,以限定每人購買數量的辨法來安定人心。(4)

雖然戰事已經爆發,但是,香港政府仍規定米店必須繼續開門營業,並規定他們不能肆意漲價以謀利。除了白米之外,其他糧食亦成為巿民爭相搶購的目標。唐海在他的著作《香港淪陷記:十八天的戰爭》中,憶述了當時的情況:

現在市面上只要有能夠替代糧食的東西,包括麵粉、麥片、麥子……甚麼都給人搜買一空,不計較價錢,只要能夠搶買到東西;於是食品店、麵包店的門口,又陸續貼出了“貨物全部沽清”的條子。(5)

淪陷初期,銅鑼灣區居民搶購糧食的情況。

在供求失衡的情況下,物價不斷上升,連蘋果、梨子也要一元一斤,比平時漲價了兩倍。(6)有些店舖不願向客人出售太多的糧食,有些甚至索性關門。(7)有見及此,香港政府便向中下階層居民出售平糶米,(8)限定每人可以購買一元或10元的米,維持開戰前的價格。可是,由於政府所設置的平糶站太少,一般居民不容易購買到平糶米。結果,助長了黑市米的市場。(9)

後來,香港政府實施糧食管制,並分發糧食給一些如醫院等特殊機構,那打素醫院護士學生陳永嫻憶述:

一打仗就鬧饑荒,就要儲糧。由於大家不知道甚麼時候才打完仗,因此所有機構都要儲糧,那打素醫院也不例外。戰前的英治政府有為醫院和病人供應糧食,我們就把糧食儲存在六樓。(10)

經過十八日的戰事,日軍大本營於1941年12月25日晚上9時45分,正式向外發佈攻佔了香港的消息,香港宣告淪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