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与北宋城市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驚歎三:真本賽過多少贋本、偽本

金朝張著作為此畫第一位私人收藏者,他在畫背的題跋提到當時向氏的《評論國畫記》有云:「《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藏者宜寶之。」雖然向氏之書,現在已經見不到,但元、明的藏者並未有任何異議,可以推論:至少在金、南宋、元、明間,《清明上河圖》是一個在上層階級廣為人知的稀世珍寶。亦正因如此,它成為皇帝乃至達官貴人搜羅的對象,同時也是一些「向錢看」的畫工的偽造對象。

偽作多如牛毛,有些竟價值連城

宋代造假之風盛行,元亦如是。明清兩代名畫造偽更達高峰,尤以所謂「蘇州片」,即蘇州畫工的偽作,更為流行。明朝李曰華曾說過:「京師雜買舖,每《上河圖》一卷,定價一金,所作大小繁簡不同。」因此現代歷史學家童書業認為,宋代以來,其摹本可能有「千萬數」。我個人同意他所指出的數字,但不認同這些是摹本。因為真本一直以來被秘密收藏,能一睹真跡者非常罕有。現能見到的一九七〇年代前的贋本、偽本,都是憑道聽途說,加上臆想附會而創作,頂多是某程度的「仿本」,絕不是臨本及摹本。

有些較古舊及畫工較好的贋本、偽本,亦被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收藏,包括了劉淵臨提及的十七種、陳詔的二十種、楊東勝列出的五十種,日本人古原宏坤說的四十一種和野島剛的五十種。其實這些多以元偽本及明代仇英的偽本為底本。「清院本」(雍正時開始由內宮五大畫師繪畫,至乾隆一年完成)因為時代較晚及一直藏於深宮,一九五〇年前仍少有人知,它成為「仿偽」的對象也是因臺北故宮在對它大力宣傳之後才出現的。後者通過大量的印刷,甚至有明信片、郵票及兒童讀物等,影響所及,還有不少人以為是真本。

收藏於世界各地部分傳世各本《清明上河圖》簡表

註:《清明上河圖》歷代仿本很多,從真本卷後楊準題跋中可知,元代裝裱匠以「似」本把《清明上河圖》從宮中易出,說明至少在元代已有仿本。而仿本的大量出現,則是在明末清初這段時間。現在存世的明清仿本約有幾十種,而歷代的仿本更是不計其數,廣為流傳。雖然這些仿本以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為主本,但是明清的仿者未必見過真本。明代的仿本多畫蘇州的景物風俗,完全以畫家所居城市為生活來源,有些清代的仿本則畫北京的舊風物。元代眾多的仿本雖然它們難以與張擇端版本的藝術水平相比,但作為一種固定的繪畫題材內容和表現形式,長期在民間流傳,擴大了《清明上河圖》的影響力。因此,對仿本的研究也具有獨特的學術意義。所以隨著時間的延續,我們希望今後會有新的發現。參考文獻:《〈清明上河圖〉研究文獻彙編》,遼寧省博物館編,萬卷出版公司,二〇〇七年七月。

《中國山水畫史略》,徐英槐著,浙江大學出版社,二〇〇三年九月。

一九五〇年代中期後《清明上河圖》真本的臨摹本才開始出現。最著名的乃由國家委託榮寶齋及故宮博物院古畫描摹專家馮忠蓮花了前後二十多年才完成的臨摹本。不可星數的以紡織、人工刺繡、剪紙、印刷、繪畫等方法造成的其他摹本、仿本,即以此為底本,其已出現及被收藏的數目恐多至難以統計,應已超過自金、元以來的全部偽本的數目。

世界級名畫中被偽造的贋本及偽本而被皇帝及國家級博物館珍藏的,《清明上河圖》在數量上及涉及的收藏國家上,堪稱世界第一。這情況使人震驚,並且不禁要問:為什麼會這樣?

偽本、贋本與仿本、臨摹本有什麼分別?

偽本的歷史價值當然很難談得上,尤其當它們根據臆想和道聽途說創作,只能反映它們所造畫的明清時代的特色,特別是明清時代蘇州的城市面貌、舟船、車輛、人物服飾等。更由於它們缺乏反映社會現實的目的性,甚至也缺少對當時(明清時期)社會的深入觀察與思考,缺少了歷史的莊重、嚴謹,也少了生活的情感與滄桑。真本《清明上河圖》如何在這方面刻畫得入木三分、獨領風騷,是本書的主要內容,並會在下面章節展開。

從藝術風格看,明代仇英一派的青綠設色、清院本的鮮明濃艷,都與真本的古樸滄桑和風霜感相去甚遠。有評論者認為:偽本多主次不分、重點不明、散漫、軟弱、委瑣、平庸雜亂,缺少貫穿始終的佈局和大氣。我們將真本與元偽本、明仇英本及清院本作一比較,就能了解,偽本缺乏反映北宋社會的歷史價值,其藝術水準與真本比較亦高下自見。

簡單說,贋本畫的都不是宋代,不是汴京,也不是清明節,它們不是反映宋代城市及宋代城市文明的寫實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