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堂集林·敦煌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附 《五更轉》影本

日本藤井有鄰館所藏李木齋舊物《五更轉》小唱本,傅芸子既錄其文載《白川集》(244頁,日本文求堂書店,1943年)中,近任二北撰《敦煌曲校錄》,復據《敦煌掇瑣》收P.3065(即法藏伯希和目三〇六五,下同)之《太子入山修道讚》,以校李氏此本,定為五、五、七三句式,於傅氏所錄句讀文字,諸多改易。頃藤枝晃教授郵來有鄰館此本影片一份,既拜其嘉貺,驚喜之餘,因取《白川集》再校一遍,知傅氏鈔訛尚多。如一更之誤「涼」為「寂」,誤「播」為「墦」,誤「戲」為「數」,誤「論」為「輪」。二更之誤「孅」為「纖」,誤「」為「盈」。三更之誤「吁」為「叮」(原本誤鈔如此)。五更之誤「頂」為「頃」,誤「苐」為「第」。二更之「既般」,原文非「既」字。五更之「因充果滿」,「充」字原文明晰可辨,而傅文缺之。凡此皆失實之處。任氏未睹原本,遽以入校,亦復沿誤。考《五更轉》佛曲見於敦煌寫卷者不一而足,若上虞羅氏所藏之《歎五更》一套,載於《敦煌零拾》。前北平圖書館藏者,見於許國霖《敦煌雜錄》。巴黎所藏者具載劉復《敦煌掇瑣》,鄭振鐸氏《中國俗文學史》論之尤詳。惟皆過錄其文,未有將原本影刊者。茲將此冊並十五願全文附影於後,存其真面目(圖一一)。藉供治敦煌俗文學者之參考欣賞,並以酬答藤枝君之雅意云。丙申夏饒宗頤記。

1954年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圖五

圖六

圖七

圖八

圖九

圖一〇

圖一一


(1) 是館興建始末,詳昭和十一年四月出版之《有鄰館要覽》。

(2) 內藤湖南〈靄靄莊印譜序〉云:「黃縣丁幹圃郎中樹楨,亦喜收藏。魏三體石經殘石之始出,幹圃先獲之;其餘吉金瓦當,皆多奇品。所藏鈢印一千四百餘事……前數年,有盡獲其藏印而輦致此間者,藤井君靜堂以重值購之,是靄靄莊收儲之所由也。嗣後數年,所獲益多。吳清卿、端午橋諸家所箸錄,最精者亦入焉,積至四千餘事。」

(3) 陸為虞世南甥,此冊《宣和書譜》著錄。

(4) 《觀堂集林》二十。

(5) 見《敦煌考古工作展覽概要》(北京大學五十周年紀念),1948。

(6) 見所作張虹〈寄傳庵敦煌圖錄序〉稿。

(7) 羅福頤〈敦煌石室稽古錄〉云:梁氏民初寓瀋陽,近數十年間,藏品出脫殆盡。(羅文載《嶺南學報》七卷二期)

(8) 羅氏〈《鳴沙石室佚書》敍〉有云:「往者伯君告予,石室卷軸取攜之餘,尚有存者。予亟言之學部,移牘甘隴,乃當道惜金,濡滯未決。予時備官太學,護陝甘總督者,適為毛實君方伯(慶藩),與予姻好;總監督劉幼雲京卿(廷琛),實同鄉里;與議購存太學,既成說,學部爭之。比既運京,復經盜竊,然其所存尚六七千卷,歸諸京師圖書館。及整比既終,而滔天告警,此六七千卷者,等於淪胥。回憶當時,自悔多事,此可戚者二也。遺書竊取,頗流都市;然或行剪字析,以易升斗;其佳者或挾持以要高價;或藏匿不以示人。遇此傖荒,何殊覆瓿!此可戚者三也。」按據許國霖〈《敦煌石室寫經題記》序〉,當時京師圖書館入錄之本,計八千六百七十九號,民國十八年胡文玉檢閱未登記之殘葉,又增編一千一百九十二號,都九千八百七十一號。

(9) 參看葉遐庵〈序〉。

(10) 卷三寫卷,書法極佳。

(11) 見〈《寄傳庵敦煌圖錄》序〉。

(12) 第一冊於昭和四年中秋印行。

(13) 昭和十七年一月刊。

(14) 敦煌經卷即橘瑞超《將來》之物,其目錄經羅氏刊出,載《雪堂叢刻》。

(15) 藏品見高柳恆榮氏之〈敦煌發掘寫經之研究〉,載《佛教研究》六卷二期。

(16) 部分今在書道博物館,見所著〈禹域出土墨寶錄〉,載《現代佛教》二卷十二號。

(17) 約二十卷,據羅福頤〈敦煌石室稽古錄〉所述。

(18) 戶口狀,背有梵文。

(19) 按此經傳本頗多,有題「貞元九年」及「貞元十九年者」。P.3463、2608均即此經。

(20) 按P.3334、3330即唱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