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城镇空间的内涵和相关概念
2.1.1 城镇空间的内涵及其相关概念界定
2.1.1.1 城市和城镇的关系辨析
在中国古代,“城”是一种永久性的建筑,用于防御野兽和敌人袭击,起初的“城”并不具有商业、贸易、手工工场等一般城市所具有的物质要素功能。“市”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但“市”不一定具有固定的地点,为了方便,“市”常设在人口密集的地方。而“城”中人口较多,是设立“市”的良好选择,“城”和“市”功能的重叠与耦合,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设官防者谓之镇”是指直到宋代,“镇”才脱去了军事色彩,成为县和村之间的商业中心。因此,城市和城镇有严格的区分,只有经过国家批准的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叫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叫镇,市和镇的总称叫城镇。马克思认为城镇“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英国经济学家K. J.巴顿认为城镇是“一个坐落在空间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动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同时认为“各种活动因素在地理上的大规模集中称之为城镇”,杨立勋认为城镇是“一个以人为主,以空间利用为特点,以集聚经济为目的的一个节约人口、节约经济、节约信息的地域系统,是一个与周边地区进行人、物、信息交流的动态开放系统”。因此,城镇与城市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应该有所区别,但城镇与城市的概念经常混用,比如城镇化与城市化两个概念的应用。1984年,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建镇标准的报告》中规定: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应设镇;总人口在2万人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人的,可以建镇;总人口在2万人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也可以建镇。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2000人,如确有必要,也可设镇。本书应用的城镇这一概念,与城市有严格的区别,城镇主要指的是具备一定的人口规模、地域范围和空间形态,并在与其他城镇交流联系的过程中承担某种功能和作用的人口、产业集聚区。通过对城镇概念进行区别,既能够有效地把握城镇不同人口规模和空间规模的等级和功能,又能通过对城镇的研究,将城镇化和区域规划的对象扩展到小城镇,从而有效落实新型城镇化并统筹城乡发展。
2.1.1.2 城镇空间的内涵
城镇空间与城市空间概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研究城镇空间内涵需要借鉴和把握这种相互关系,才能对城镇空间的空间范围、城镇之间的关系等做一个清晰的界定。
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4次会议在雅典召开,通过了城市规划和理论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提出城市的三要素:绿地、阳光和空间,倡导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并强调城市要与周围地区形成一个整体来研究。20世纪中叶,意大利建筑理论家布鲁诺·赛维把城镇建筑定义为“空间艺术”,提出“空间乃建筑的本质”。其后,经过S·吉迪翁、克·亚历山大和诺伯格·舒尔兹等人的研究,建筑空间的属性得到较为充分的揭示。1960年至1970年,一些西方城市学者如富利、韦伯、波纳、哈维等人,试图从不同角度构建城市空间的概念框架。西方学者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对城市空间展开了大量研究,值得中国借鉴。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由于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市场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中国不同类型的城镇发展道路独具特色,单一城镇发展的原因和主要动力各不相同,如深圳是在小渔村基础上依靠地理位置和优惠政策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城市,株洲是“火车拉来的城市”,大庆是依靠石油资源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城市等。
正是基于对中国城镇发展特殊性、复杂性和曲折性的深刻把握,本书认为学者对城市内部空间的研究,如图2-1a所示,有利于中国大中城市发展,促进其空间结构调整,城市内部空间具有一定空间尺度,它是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人类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载体,是人类文明的主要集聚地。但规划不合理、交通路网布局不科学、产业的空间布局缺乏民众和市场参与机制而表现出来的“一把手”效应明显,都客观上影响了城市内部空间布局。
图2-1 城镇空间系统示意图
资料来源:朱喜刚.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论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9-10.
对城镇内部与外部空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定位的研究,即对单一城镇空间的研究,如图2-1b所示,包括的是各种不同规模的城市、城市与周边镇的卫星城、镇,是城镇及其城镇辐射范围内的郊区和边缘地带所组成的空间地域范围。因此,本书研究的城镇空间是由城镇内部空间和依靠城镇发展起立的卫星城镇组成的空间范围,是一个城镇及其周边“节点”所组成的城镇空间的有机整体。
而本书以单一城镇空间为基础,重点研究多个城镇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一定规模和一定形态的有机整体,如图2-1c所示。在四川这个区域空间范围内通过对城镇空间密度、城镇地域与规模结构以及城镇空间形态的研究,明确特大城市的核心和带动作用、区域中心城市与中等城市的连接和过渡作用、重点镇和小城镇的基础和支撑作用,并通过城镇产业布局、城镇功能重新定位、城镇空间规模调整和城镇形态优化构建整个区域范围内的特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重点镇和小城镇的布局合理、层级清晰、功能完善的城镇空间格局。
2.1.2 城镇空间结构的内涵及其相关概念界定
城镇空间结构具有不同的定义,国外的波恩(Bonrne)、哈维(Harvey)、富勒(Foley)、韦伯(Webber)、凯塞尔(Kaiser),国内的陈田、柴彦威、江曼琦、郭洪懋、张秀生等都对城镇空间结构做出了不同的界定。他们有的根据静态的空间分布、空间形态、空间体系和空间景观定义城镇空间结构,有的根据动态的运行机制、空间相互作用、空间差异演变等来定义城镇空间结构。结合本书研究四川城镇空间结构的实际情况,将有关概念界定如下:
2.1.2.1 城镇空间结构内涵
城镇空间结构是地域范围内城镇之间的空间组合(配置)形式,是地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自然环境特征在城镇体系布局上的空间投影,也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区域城镇发生、发展及其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城镇空间结构既要区别于城市空间结构,又要区别于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从广义上讲主要包括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城市外部空间结构,狭义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应用最多的概念,主要是指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包括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和行政区等不同功能分区组成的有机系统,城市性质、规模和职能决定了城市内部各功能区的分布和特点,如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的田园城市理论、沙里宁(E. Saarinen)的有机疏散理论、伯吉斯(E. W. Burges)的同心圆模式、霍伊特(H. Hoyt)的扇形模式、哈里斯(C. D. Hanis)和乌尔曼(E. Ullman)的多核心模式等都是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经典描述。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指的是在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的城镇组成的空间集合,是由城镇、城镇间的交通网络和城镇间的联系流、相互联系区域等多个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城镇体系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特征。研究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配置、城镇规模和功能定位是影响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不同的配置和组合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城镇空间结构类型。
2.1.2.2 城镇空间密度
城镇空间密度是单位面积内城镇的数量,是城镇分布于地域空间范围内的具体体现,是衡量城镇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的重要依据,是判断区域发展重心和发展方向的重要参考。城镇空间密度以市、州为单位,判断城镇在各个空间范围内的分布情况,通过横向对比分析可以判断出各个城镇密集区与城镇非密集区,以便明确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区域重点。城镇空间密度需要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在政府作用下通过行政区划合并或者拆分的形式,将城镇空间密度和城镇规模控制在最佳范围内。
2.1.2.3 城镇空间地域结构和城镇空间规模结构
城镇空间地域结构和城镇空间规模结构是城镇空间结构的两个重要方面。城镇空间地域结构是城镇具有的各种功能以及城镇在整个区域城镇空间范围内的职能,城镇地域结构所体现出来的各种功能与职能是城镇存在的本质特征,是城镇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生产功能、管理功能、集散功能、协调功能与服务功能等。城镇空间地域结构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通过不同城镇功能和职能的演变和完善逐步发展起来的,职能的分化带动着城镇空间规模和城镇空间形态的变化。城镇空间规模结构是在城镇空间地域结构的基础上发展和演变而来的,城镇所处的不同地域以及其在整个区域城镇空间范围内的职能衍生出了城镇空间规模结构,主要通过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和等级规模三个方面对空间规模结构进行衡量。依据城镇规模分布理论,城镇规模、首位度系数等都被用于定量城镇空间规模结构。
2.1.2.4 城镇空间形态结构
城镇空间形态是城镇功能与职能的具体体现,是城镇发展水平、地理环境、交通条件、城镇职能、城镇规模、经济与技术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综合因素作用下的结果,反过来,不同的城镇空间形态又对城镇空间规模和功能产生着重要影响,而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影响,也可能是负面影响。尤其是在城镇人口规模、土地规模急剧扩张的时候,城镇空间形态将对城镇资源配置、城镇功能运转和城镇生态系统等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探索城镇空间形态的合理模式,对促进城镇空间结构优化调整,节约城镇物质能量交流成本,构建布局合理、层级清晰、功能完善的城镇空间有着积极意义。根据城镇核心区、城镇外围功能区以及城镇之间的各种关系,城镇空间形态可以分为两种大的类型:一种是有形的城镇空间形态,主要是单核集中点状结构模式、星形连片放射状结构模式、线性带状结构模式、分散型城镇结构模式、紧凑城市结构模式等城镇空间形态;另一种是无形的城镇空间形态,主要是政府作用下的城镇形态,如田园城镇形态、健康城镇形态、生态城镇形态、环境优美、城乡一体的城镇形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