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理论批判与借鉴
摘要:西方国家一般不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名称,但并不是没有政治教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秉承了资产阶级一贯坚持、标榜的“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自由主义”,以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统治地位,保护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规范教育、权利义务教育、品德教育、公民宗教教育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批判性的借鉴西方国家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对加强与改进我国思想政治工作是十分有益的。
关键词: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理论
西方国家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一般不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名称,但并不是没有“政治性”色彩,相反,这些国家的思想教育都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秉承了资产阶级一贯坚持、标榜的“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自由主义”,以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统治地位,保护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同时,在社会规范教育、权利义务教育、品德教育、公民宗教教育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与现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法和手段上都存在不少问题。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变化,探索出我国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之路,已突出地摆在了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面前。因此,认真研究和借鉴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加强与改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十分有益的。
一、现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其批判
在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现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理论方面,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流派众多、观点庞杂,但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类,每类理论形态都有各自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一)社会适应理论
这种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让个体服从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思想道德价值、信念和习俗,并使个体行为模式化。为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有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训练。思想道德教育是使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其基本特征是遵奉和服从社会习俗。社会适应理论包括的主要理论流派有以下两种:
1.永恒主义理论
永恒主义是现代西方德育理论的一个流派,它的影响遍及西欧和北美。永恒主义对教育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德育方向上,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改善人”,使一切人都成为“国家可信赖的公民”“民主公民”。其主张青少年以广博的文化学习,来发展理解和判断能力。永恒主义理论认为古代思想文化最有助于人们形成“理性的人生观”和“永恒的道德”,从而确立“善的观念”。
2.要素主义理论
要素主义兴起于美国,它的主要特点是认为教育的使命就是把社会的遗产传授给青年一代,并促进青年一代成长。要素主义根据新时代的需要确定了教育目标,那就是传递优秀的文化遗产和训练能力,以有力指导人的行为、促进人的自我实现、保证人的未来生活的完美和未来社会的完善。要素主义要求纪律严格,利用“已形成的既成纪律”训练学生,使之成为学生的习惯,这是要素主义的重要教育方法。学校的纪律铁面无私,甚至采用惩罚都被视为正当手段。
社会适应理论有其积极意义,同时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和不足。
其积极的意义在于:第一,注重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系统的课程安排,有利于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第二,使学校和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积极主动的作用,发挥了教育主体的功能。第三,教育目的是为社会需要培养人才,有益于当时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化,人只有适应社会才能有益于社会,这种理论提供了系统的社会教育办法。
其不足表现在:第一,它在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功能时,过分强调了注入式、传授式、强迫性的灌输教育,致使教育效果不好。第二,它忽视了受教育者的自主性、个性以及完善人格的发展。第三,它仅强调遵从社会道德和习俗,而没有强调道德和习俗不仅是发展变化的,而且好坏也是可以发展变化的。
(二)人格自律理论
人格自律理论的特征是强调个体心理状态和心理条件,强调个性,强调个人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比较忽视道德教育主体的作用,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该理论强调个体道德选择性和道德决断能力的重要性,把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规定为如何增强个人理性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人格自律理论的表现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存在主义道德教育哲学
萨特是存在主义道德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指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个性的“自我完成”。因此,存在主义极力主张教育要保证学生的真正自由、个性发展,反对对学生强求一律,搞“划一教育”。存在主义否认统一的、客观的道德标准,主张让学生自由选择道德价值的第一原则和真正基础,教师不应当把统一的道德标准强加于学生,应该让学生自己选择。
2.实用主义和儿童中心主义
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反对灌输、注入式的教育方法,要求教师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对待价值、习惯等一切文化,不把这些灌输给学生,而是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和批判。实用主义改变了原来教育中的“教师中心地位”,使“儿童成为教育过程的中心”。后来,杜威的追随者将杜威的“儿童中心地位”思想进一步发展,达到了极端个人主义、儿童中心主义的地步,这样就出现了儿童中心主义或叫“杜威右派”。他们强调教育要适应儿童,满足儿童的需要,追随儿童的兴趣,认为教育的中心不是教材而是儿童。
3.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的道德发展看成整个认知发展的部分,强调儿童是一个不断思考道德问题的哲学家,儿童有他们自己关于价值问题的思考方式,能主动地形成他们的道德观念,这些道德观念形成有组织的道德思维方式。该理论创立者科尔伯格提出道德发展的阶段模型,把个体道德发展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他对传统德育课程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把传统道德教育贬低为“美德袋”式的教育。他还根据心理学理论-教育实践-哲学反思的研究思路,提出了两种著名的教学法,即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科尔伯格的理论和方法对当代道德理论、内容的形态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4.价值澄清理论
价值澄清理论学派着重阐述“教授价值观的方法”,即价值澄清法。所谓澄清,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多种价值观和行为形式的选择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这个学习过程由三个阶段七个步骤组成。另外,该学派还设计了很多活动,如课堂讨论、投票、游戏等,其目的是一方面吸引学生,创造一种轻松、开放、无拘无束的气氛;另一方面使教师掌握具体的策略,无需在高深的哲学和心理学理论中寻求指导。
人格自律理论的优点是充分发挥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有操作性的实施方法,有实证特色。其缺点是忽视了教育主体的作用,过分强调个人价值的独特性和权威性;带有明显的道德相对主义的特征,对个人的行为和判断无法进行道德的评价,主张取消道德教育,奉行放任主义的教育方式。
(三)人格完善理论
人格完善理论的主要观点是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完善人格,而这种人格的完善既要求个人的个性、动机和行为的综合,又要求有教育者的教育作用。人格完善理论的教育方法不主张用单独开课的方法去进行道德教育,但主张利用一定上课时间,为学生提供讨论道德问题的机会。人格完善理论提倡在自然科学、地理、文学和健康等各门课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道德暗示,通过教学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各种道德问题。这种理论的具体表现形态如下:
1.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是行为获得的基本学习方法,认为学习既是反应过程,也是认知过程,还是自我调节过程;人的复杂行为就是通过观察、模仿,再认识过程动作而不断形成的。社会学习理论注重强化学习的意义,认为人可以利用外部直接强化,从环境中学习,可以利用替代性问题,强化在体验自身行为的可能结果中学习。社会学习理论还创立了自我效能理论,即强调建立有利于学习的道德环境和心理调节机制,为更好地学习创造条件。
2.完善人格道德教育理论
完善人格道德理论是以美国的里考纳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里考纳总结了大量实际经验,并吸收了有关理论的研究成果,认为完善人格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人的完善人格。里考纳在研究美国青少年道德的过程中,针对美国青少年的道德现状,分析并总结了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经验,提出学校进行完善人格教育及学校传授道德价值观的核心内容。里考纳认为,尊重和责任是学校普通的公共道德的核心。另外,里考纳把诚实、公平、忍让、谨慎、自律、助人、同情、合作、勇敢、民主作为学校传授的价值观。同时,里考纳还提出了道德教育的十二条途径作为美国教育实践的重要实施手段,深受实践工作者的欢迎。
人格完善理论较前两种理论来说更为科学合理一些,它集中了前两种理论的优点,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作用也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动性,教育方法和手段相对也比较科学。但仍有一些问题不能解决,如该理论没有为道德教育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条件,它为道德教育提供的课程太杂乱无章,影响也不系统,使教育陷入偶然性,没有建立道德教育系统体系。另外,该理论对教师的品德要求过高、寄希望过大,要求每名教师都具有正直、诚实、积极、容忍、谦虚、耐心、坚强等优良品质,成为尽善尽美的完人,不够现实。教师也是人,必然有优点,也有缺点。对教师的影响作用希望过大、过高会使教育落空。人格完善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包含了前两种理论的积极成分,虽然仍有许多问题和缺欠,但对我国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仍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价值。
综上所述,西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中确有可取之处,但是我们决不能忽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当代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思想是培养具有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理念和民主行为的公民,巩固西方国家资本主义政权的统治地位。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他们甚至不惜借助宗教的作用。马克思说:“宗教是麻痹人民思想的鸦片。”毛泽东指出:“要用唯物论代替唯心论,用无神论代替有神论。”但在西方国家,教会是西方社会的主要精神支柱,利用宗教教育对全社会公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现象。正如英国资格与课程委员会的主要执行官尼古拉斯·塔特曾说过:“没有宗教教育,我们将无法理解这个世界。”而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所谓的“宗教教育”。虽然在近些年来,部分西方国家已经提出“政教分离”的旗号,但仍未能改变西方高校利用“宗教教育”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大特点。西方宗教教育自始至终都和国家政治思想融为一体,资产阶级通过宗教将其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神圣化,以此来麻痹人民的思想,维护现有的统治秩序。
二、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
(一)学习西方高校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利用“隐性”教育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隐性教育是指在宏观主导下通过隐目的、无计划、间接、内隐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它实现教育目的于日常生活中,渗透教育过程于休闲逸致间,以“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等产生影响。
近些年经过国内外学者共同的努力探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已初步形成体系并在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绩。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当代我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仿效实践的样本。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都是以正面授课讲解为主要途径。这种正面教育模式过分地强调“灌输”,方式又过于单一,因此往往取得的效果不很明显。加之我国现代隐性渗透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起步比西方国家稍晚,在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操作方面的经验还不十分丰富,取得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具体实践操作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如果仅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开展教学工作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这些都充分证明了重视隐性渗透教育不仅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及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变化和德育环境变化的需要,更是完整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需要。与此同时,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新时期只有不断注重探索与研究高校隐性渗透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才能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注重探索与研究高校隐性渗透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应积极开发高校教师的隐性教育资源,发挥他们的教育主导性作用。高校教职员工具有“三育人”的功能,他们不仅是进行知识传播的天使,而且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外在形象、个人思想素质、知识渊博程度以及价值取向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他们能在潜移默化的教学活动中感染和熏陶学生。因此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开发高校教师的隐性教育资源,树立“三全”,即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观念,让他们把育人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发挥他们的教育主导性作用。其次,充分开发和利用管理制度这个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管理制度约束之下的大学生不断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进行论证与总结。在这个长期反复的实践论证和总结的过程中,正确合理的管理制度对大学生能起到正面的养成强化作用和自我教育作用;反之,则会令大学生学习效果弱化和进入实践总结的误区。再次,充分开发高校学科教育中的隐性教育资源。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教育目的,如学生在专业课中不仅能学到专业技能知识,还能学到与大学生专业相关的社会伦理问题。技能教育和价值教育的同时开展可以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双赢”。最后,充分开发和创建良好的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环境。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环境传达给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对大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高校网络资源环境作为多种思想意识相互作用的场所,我们必须发挥好它特有的功能,实现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不断创新。总之,实现“课程讲授”正面教育与“隐性渗透”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学习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务实精神,积极探索社会实践新机制
在西方的大学教育中,务实精神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政治思想教育也不例外。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十分注重务实精神。强调务实精神,就是要求大家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多接触社会实际,不仅要讲理论,更要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触现实,在现实中去领会理论的现实含义,让现实去教育学生。这样的教育不仅直观,而且更有效果。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一直处于变化中,社会意识必须适应变化的社会实践,这就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实践的辩证法,我们必须根据社会的实践变化调整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实践的变化。务实精神在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绩是有目共睹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学习和借鉴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指出,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不断积极探索社会实践活动的新机制。这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即如果我们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要将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全社会且在社会实践中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不断积极探索社会实践新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社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机制,就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以创新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去认识、把握和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正是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务实精神的根本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努力学习,培养这种务实精神,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为积极探索社会实践新机制提供思路。
(三)合理借鉴西方“自由、民主”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营造和谐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
与“自由、民主”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相结合是当代西方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特点。“自由、民主”的家庭教育观念下的家长在培养孩子自立、自信、勇敢、好强以及遇事坚持到底、永不服输的性格的同时也极其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在给孩子更多自由的同时也实现了孩子与父母在权利和地位上的平等。然而,这种观念在带来好的影响的同时也非常容易使孩子养成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健康的思想,严重影响和冲击着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更多严重的负面影响。与西方“自由、民主”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积极的影响相比,我国的家庭教育则相对较为传统、封闭,并且具有在一定程度上的排斥性和“重智育、轻德育”的明显特征。因此,我们应合理地借鉴“自由、民主”的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对我国相对传统、封闭的家庭教育环境进行改革,建立家庭教育开放型模式,营造一个和谐宽松且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可以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但拒绝强行干涉孩子的思想意识和行动;应充分尊重孩子的决定和独特的兴趣爱好,使其个性得到合理张扬;应为孩子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实实在在的保障,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和勤奋上进的精神;应鼓励孩子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培养孩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的情操,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具体的行动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四)学习西方高校整合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形成“教育合力”
西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本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与社会、家庭等相互结合,形成了一个整合的教育途径。它在充分调动一切相关因素的同时运用多种手段与其他因素积极配合,不仅扩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整体氛围,而且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持久渗透性。学习西方高校整合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有很大的帮助。众所周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大支柱力量,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家庭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社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特别是在社会化不断增强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也开始迈入多样化发展的行列。虽然我们在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了一定的思考与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更看清了其存在的不足之处。例如,三者之间的互动性不是很强。因此,我们更应该将三者齐抓共管,实现一体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互相渗透、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成效,我们应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高校要构建一个加强学校与家长联系沟通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校能及时地把学生的成绩和学校表现情况反馈给家长,而家长也要采取积极的行动配合学校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两者充分地协调起来为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贡献力量。二是要重视、落实和狠抓高校与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充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高等院校的事,更是全社会和全人类的大事。社会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纽带的作用,地方党政机关和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切实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我们只有充分调动一切可利用的社会教育资源,才能不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邵建防.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及对我国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04(8):125-126.
[2]谢亚琴.国外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特征及启示[J].道德与文明,2004(2):71-74.
[3]韦文学.国外高校德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理论导刊,2005(8):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