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探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性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几十年的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高技能型的专门人才,且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有了明显的提高;高职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成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力量;形成了高职教育体系框架,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类型;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为广大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一、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深刻审视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一方面,高职院校数量迅速增加、规模迅速扩大,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社会认同度不高。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类型中的一种新生事物,尽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了众多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但是高职教育主要定位在专科层次,在人们的心目中难以和普通高等教育相媲美。长期以来,“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传统的等级制度和身份观,使人们对高职教育冷眼相看。高职教育的专科层次,使高职学生毕业之后在求职路上屡屡受挫,岗位待遇报酬偏低,家长和学生对高职望而却步,这些更加重了人们对高职教育的漠视。高职教育在现实中遭遇到了认可却不认同的命运。

二是政府重视不够。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各地政府对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仍明显偏低。从全国水平来看,地方普通高职院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只有地方普通本科学校的56%。地方政府由于财力有限,对高职教育资金投入不足,高职院校资金来源单一、缺口较大,难以适应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一些高职院校由于资金缺乏,现有的教学设施、实训实习设施和图书资料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实践性教学难以开展。地方政府无论在高职教育的宏观外部环境优化上,还是在高职教育的统筹规划和政策制定实施上,抑或是在协调高职与各相关行业、企业的互动联系上都显得力度不够,投入不足。政府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管理者、协调者、监督者等角色扮演不到位。

三是办学定位不清。当前,某些高职院校仍沿袭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和思路,没有找准自身的办学定位,将高职教育办成不上不下的中间位置,没有把办学目标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有的办成了本科的“压缩饼干”,有的办成了中职的“发面馒头”;有的过分追求“专升本”,使高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普通本科教育的预备生;有的不安心于本层次办学,把尽快升格为本科院校作为最大的追求。

四是办学特色不鲜明。在办学理念上不能妥善处理好职业性与学术性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专业设置的功利主义倾向。专业设置时没有经过充分调研,专业设置重复率高,专业建设滞后、缺少特色,加之实训基地条件较差,设备陈旧,数量不足,实训教师水平不高,使得专业自身不具备比较优势,培养目标与实际需要脱节,难以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要。缺少精品、没有品牌,已成为阻碍高职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五是生源质量下降。近年来,随着高考招生规模的扩大,给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在中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下,高职院校在高等学校招生中的录取批次较后,分数线较低,这就必然造成“低分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现状;高职教育办学“层次不高”,难以引起考生关注,与一些本科大学相比明显处于劣势;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不明显,加上部分毕业生就业时因文凭不高而受到冷遇,使学校在招生时缺乏竞争力;由于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实施,高职生源质量呈下降趋势。

二、内涵式发展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近四十年的蓬勃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截止到2017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达3700万人,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20%,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第一大国;普通高校每年输送近800万名专门人才,职业院校每年输送近1000万名技术技能人才;从业人员中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数已位居世界前列,我国正加速完成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的飞跃。我国高职教育跨越式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必然要进行结构优化、模式转型、秩序重构,走向内涵式发展。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已跨入一个由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提升为主的内涵式发展的转型期。随着我国高职教育逐步迈入稳定发展阶段,只有不断推进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着力解决高职教育办学定位不清、办学特色不鲜明、专业建设滞后、教育教学水平下降、办学吸引力不强等诸多问题,才能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切实发挥高职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2011年8月,《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创新体制和办出特色为重点,优化结构,强化内涵,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2011年9月,《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围绕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中国创造战略规划,加强中高职协调,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教育要坚持内涵式发展。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职教育在稳定规模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内涵发展,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提升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发挥重要作用。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三、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比较

内涵与外延是形式逻辑学中关于概念的两个基本特征。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借用了形式逻辑这两个概念来说明学校发展结构模式中两种不同的类型和发展路径。从高职教育发展的实践来看,外延式发展呈现为事物发展的量的增加,内涵式发展则追求事物的质的飞跃,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实施的方式不同。外延式发展中各类教育元素呈现单向联系,院校和用人单位之间鲜有互动;而内涵式发展则是以学校自我发展为主体,追求整体效益最大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加强了校、政、企的联系,政府、用人单位、学校、学生各方之间的实时互动,促进了高职教育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衡量的指标不同。外延式发展是一种粗放式发展,体现的是学校数量增加、办学规模扩大、发展空间的拓展,是一种发展的显性增长,其衡量的指标是学校人、财、物的增量,关注的是学校规模、专业数量、学生人数、办学硬件等硬指标的显性增长。内涵式发展是一种精细化发展,强调的是学校办学结构的优化、办学质量的提高、办学实力增强,是一种发展的隐性增长,其衡量的指标是办学的质量和效益,关注的是师生身心的协调发展、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办学效益的全面进步、学校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三是发展动力不同。外延式发展是为适应外部的需求而追求外形扩张;内涵式发展是一种以学校内部因素潜力的挖掘、资源的整合为发展动力的效率提升,追求的是学校自我可持续发展。

从哲学意义上分析,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这是事物发展的辩证法。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一方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另一方面,质变又是量变发展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相互交替,表明了万物运动发展的基本状态。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内涵式发展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外延式发展是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必经阶段。只有在规模效益递增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均衡发展。

四、高职教育引领着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和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2010年,党中央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确定为未来10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性目标。“十二五”时期,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任务就是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和特征

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

2010年7月,中共中央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着丰富的内涵:一是现代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科学定位、合理布局,增强服务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变化的能力;二是现代职业教育应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将学生发展作为终极目标,强调学校的育人功能,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形成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合理结构,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

2.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特征

(1)适应需求。

从职业教育的外部适应性来看,现代职业教育要满足两个需求:一是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二是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现代职业教育应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科学定位、科学分工、科学布局,增强现代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变化的能力。

(2)有机衔接。

从职业教育内部系统来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统筹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规格、梯次和结构,以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为重点,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教材体系、教育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人才成长途径、教师培养培训、行业指导作用、校企深度合作、评价模式改革等十个方面的统筹与衔接,形成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合理结构,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

(3)多元立交。

现代职业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与其他教育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职业教育应以学生为本,将学生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建立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3.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大意义

(1)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

技术进步和产业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味着经济发展将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从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把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这就迫切需要通过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制度,形成全面、灵活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层次结构和类型结构,加快培养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

21世纪以来,我党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党又做出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重要前提,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服务;要以“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为重要基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多样化成才;要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才能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地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职能,真正实现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办学,形成多样化人才培养格局,更好地满足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

(3)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地增加居民收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格局,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需要,使更多的人通过攀登“知识的阶梯”进入中等收入者的行列;通过加强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把低知识水平、低技能的劳动者提升到高技能的劳动岗位,进而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通过密切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对接,使教育结构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才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逐步缩小社会收入差距。

(4)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实现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

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终结性教育”。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制约了整个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应是全面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统筹衔接和协调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双向沟通,切实提高职业教育服务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多样化成才需求的能力,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切实发挥高职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未来10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性目标和核心任务,应切实发挥高职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引领作用。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肩负着引领整个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使命。《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提出,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1.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力量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建立在中等职业教育基础之上,处于技能型人才培养高端,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迫切需要高职教育系统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当前,现代产业体系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历史性转变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被赋予新的期望。蓬勃发展的高等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了高层次人才,提供了高水平的智力支撑和社会服务。

2.高职教育是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示范力量

高职教育既强调“高”,又强调“职”,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因其高等性、职业性,处于技能性人才培养链的较高层次,在职业教育中具有较强的骨干示范效应。高职教育在推动集团化办学,面向社会提供技术服务,传播和建设工业文明和企业文化方面,具有更为突出的优势和更为广阔的空间。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示范和骨干作用。

3.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横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领域,对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发挥了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2012年,全国高职院校已达1280多所,在校生人数达965万。高职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1996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6%,2005年上升到21%,2012年上升到30%。据教育部《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7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31所,其中,高职(专科)院校1388所;普通高等学校校均规模10430人,其中,本科学校14639人,高职(专科)学校6662人。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我国88.1%的2011届高职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按照此比例推算,近三年高职教育为全国近850万家庭实现了高等教育学历“零”的突破,实现了教育代际向上流动。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有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

4.高职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力量

学习型社会需要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做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为形成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等人才培养的新观念;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高职教育必须主动面向社会、面向人人开展社会培训,重视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区域、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功能和独特优势,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为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真正发挥高职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引领作用,高职院校应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定位、人才质量立校、专业品牌建设、教师专业化成长、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探寻其内涵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