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若干问题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对现代家风建设的启示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家风建设做过一系列重要讲话,凸显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借鉴并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有利于培育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家风。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有一个历史形成过程,运用唯物史观阐释家庭的起源和发展,通过“两种生产”理论阐释家庭发展的本质以及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角度来展望未来家庭的走向是其家庭观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这不仅为现代家风建设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方法和理论基石,也提供了最终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现代家风
【作者简介】向楠,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家风建设做过一系列的重要讲话。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等场合就家风家教所做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可以看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家风建设高度重视,这也凸显了现代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马克思、恩格斯就家庭问题做过一些经典论述,科学地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观点和方法于实践,对于我国社会培育形成现代家风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的历史演进
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的形成,有一个不断长期发展并最终形成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形成发展阶段和最终成熟阶段。
(一)形成发展阶段
19世纪上半叶,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婚姻家庭问题进行分析、揭露和批判,从而对家庭问题有了基本的认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文章中,痛斥了资本主义生产给无产阶级家庭带来的贫穷困苦、身体状况恶化、道德堕落、家庭伦理缺失等问题,阐明了工人运动的必要性。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使妇女摆脱奴隶的状态,妇女才能真正得到解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掌握的材料,第一次比较完整地阐明了他们关于原始社会史的基本观念,指出原始社会里没有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原始社会建立在公有制(集体所有)和血族关系基础上。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他们对家庭的看法并初步探讨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问题。但由于当时文献资料有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父权制家庭是原始社会的典型家庭,认为这种家庭形式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并且这里的家庭还是一夫一妻制的固定范畴,不是后来所提出的历史性范畴。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还初步提出了“两种生产”理论,并运用该理论初步分析了家庭的产生及其本质,初步揭示了资产阶级家庭的内在矛盾。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原理》中,论述了私有制的废除和共产主义制度的建立对家庭和家庭关系的重大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详细阐述了现代资产阶级家庭建立的基础、本质特征、妇女地位、统治阶级对教育的影响,以及资产阶级家庭必定会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消失,新的家庭关系也将随之建立。
(二)最终成熟阶段
19世纪下半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家庭观逐渐清晰并最终形成的时期。这个时期,关于古代社会婚姻家庭研究的一系列成果相继问世。比如巴霍芬的《母权论》、梅恩的《古代法》、麦克伦南的《原始婚姻》、泰勒的《人类原始历史和文明的产生的研究》、拉伯克的《史前时代》,一直到摩尔根的《古代社会》,这些作品的问世为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原始社会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尤其是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开创了家庭史研究的新时代。摩尔根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试图还原人类从蒙昧社会经由野蛮社会发展到文明社会的进步路径,即发现和恢复了成文史的史前基础。因此,摩尔根被恩格斯称为“第一个具有专门知识而尝试给人类的史前史建立一个确定的系统的人”。《古代社会》这本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贯穿了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思想,不但填补了人类原始社会研究方面的诸多空白,而且重新发现和验证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恩格斯说:“摩尔根在美国,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发现了40年前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且以此为指导,在把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加以对比的时候,在主要点上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果。”
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加大了对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社会形态的研究力度,形成了大量的摘要,包括《马·科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亨利·萨姆纳·梅恩〈古代法制史讲演录〉一书摘要》《约·拉伯克〈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一书摘要》《约·布·菲儿〈印度和锡兰的雅利安人村社〉一书摘要》等,集中探讨了原始社会的氏族组织、家庭婚姻形态、土地所有制以及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问题。通过对摘录的研究,马克思修正了其早年关于家庭和人类社会的原始形态的观点,不再认为家庭是起初最早的形式,再从家庭发展和扩大为氏族,而是修正为氏族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原始形式,由于氏族的解体,各种家庭形式才开始发展起来。
恩格斯通过《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自然辩证法》等文章,进一步深入研究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形成问题,在《反杜林论》中强调了家庭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现代大工业生产给无产阶级家庭带来的影响以及父母对子女的义务、家庭形式的变革等问题。
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恩格斯最终于1884年5月26日完成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这一著作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的正式形成。这一成果为全面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提供了实证,使之彻底摆脱了唯物史观在史前社会这段历史中的假说状态,从而使唯物史观成为真正的科学。列宁曾高度评价这部著作,指出它“是现代社会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其中每一句话都是可以相信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凭空说的,而是根据大量的史料和政治材料写成的”。
二、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的基本内容与主要特征
(一)从唯物史观的角度阐释家庭的起源与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描绘了家庭从无到有一步步发展的历程。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家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一切历史发展的前提。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这一划分标准,马克思、恩格斯在完善摩尔根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思想的基础上,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蒙昧时期、野蛮时期和文明时期,并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三种婚姻形式,即群婚制、偶婚制和专偶制。
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对家庭的概念下了定义,指出家庭“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由于受当时历史科学发展的局限,这里所说的家庭专指一夫一妻制家庭。随着历史科学的发展和马克思、恩格斯在此问题上的研究不断深入,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根据摩尔根的研究成果,运用唯物史观,对家庭的发展历程做了进一步的深入分析,指出家庭是一历史范畴,经历了从无到有、由低到高的发展历程。
1.家庭出现以前的“杂乱的性关系”时期
人类最初是从没有家庭的“杂乱的性关系”的原始状态开始的。“所谓杂乱,是说后来由习俗所规定的那些限制那时还不存在。”“不仅兄弟和姊妹期初曾经是夫妇,而且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性关系……也还是允许的。”“那时部落内部盛行毫无限制的性关系,因此,每个女子属于每个男子,同样,每个男子也属于每个女子。”这个时期与人类从动物状态向人类状态的过渡相适应。
2.家庭由较低形式向较高形式的发展
在“杂乱的性关系”之后,随着两性禁规的产生,人类出现了家庭。家庭的演变过程从起初的被共同的婚姻纽带所连接的范围到最后只留下现在占主要地位的成对配偶为止。在这里,在对摩尔根《古代社会》予以借鉴和对马克思的摘要予以吸收的基础上,恩格斯特别指出了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时代相适应的三种婚姻形式:“群婚制是与蒙昧时代相适应的,偶婚制是与野蛮时代相适应的,以通奸和卖淫为补充的专偶制是与文明时代相适应的。在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在偶婚制和专偶制之间,插入了男子对女奴隶的统治和多妻制。”
第一,群婚制家庭。群婚制家庭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血缘家庭,这是家庭的最初形式。这样的家庭按照辈分来划分婚姻集团,所有的祖父母之间、父母亲之间、子女之间、曾孙子女们之间都均为夫妻。在这样的家庭形式中,仅仅排除了父母、子女以及祖孙之间的婚姻关系。第二阶段是普那路亚家庭,这是群婚制的最高发展阶段。这种家庭形式排斥了兄弟姐妹之间、孙子女以及曾孙子女之间的通婚。这种进步的动力来源于自然选择,因为人们发现,通过禁止相近的血缘的通婚,可以繁衍更好的后代。在这种家庭形式上,便产生了氏族。
第二,偶婚制家庭。在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交替的时期,便产生了偶婚制家庭。这种家庭是指,一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主妻,而对于这个女子来说,这名男子是她的几个丈夫中的主夫。在这样的家庭中,不仅确定了孩子的亲生母亲,也确定了孩子的亲生父亲。但是,这样的婚姻关系是松散并不持久的,而且还是按照母权制的继承制度,子女无法继承父亲的财产。因此,随着财富的增加,便逐渐废除了按女系计算世系的办法和母系的继承权,确立了按男系计算世系的办法和父系的继承权。于是,母权制被废除了,父权制被确立起来。随着父权制的确立,家长制家庭便出现了,这一家庭形式是对偶婚向专偶婚的过渡形式。随着家长制家庭的出现,人类便开始进入了成文史时期。从这里可以看出,当群婚制家庭走向偶婚制家庭后,自然选择的使命便已经完成了,一种新的社会动力开始发挥作用了。
第三,专偶制家庭。在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交替的时期,从偶婚制家庭中产生了专偶制家庭,它的最后胜利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专偶制家庭是家长制家庭的进一步发展,是经济条件不断发展的结果,是以私有制替代原始公有制为基础的第一个家庭形式。这种家庭形式相较于偶婚制,夫妻双方的婚姻关系比较固定,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这种家庭形式是建立在丈夫的统治之上的,丈夫可以解除婚姻关系,但妻子不能,并且这只是对妇女的专偶,男子却可以公开或秘密地实行多偶制,存在卖淫和通奸等弊端。所以,这种专偶制家庭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家庭。只有达到更高的条件,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家庭。
(二)从家庭发展的动力论述家庭的本质和功能
家庭发展的历程就是被共同的婚姻纽带所连接的范围不断缩小,最后只留下现在占主要地位的成对配偶的过程。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两种生产”理论,促进家庭发展的动力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另一种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这就揭示了家庭的生育功能和经济生产的功能,从而进一步指出家庭的本质,即具有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双重属性,家庭就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集合体。
首先,以人自身的生产为目的的功能即生育功能是家庭发展的基础功能。人的生产就是生产自己生命的同时也生产另外的生命。这不仅包括自身生命的保全和延续,也包括新生人口生命的生育过程。所以,人的生产是生产自己生命和生产他人生命的统一过程。因此,人的生产,是家庭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社会得以发展的基础。
其次,以物质资料生产为目的的功能即经济生产的功能是家庭发展的根本功能。直接生活的生产首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因为人为了能够创造历史、能够生存,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物品,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的生产,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根本的功能。
最后,不能把这两种功能对立和抽象起来,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的生产是相互统一的。人自身的生产不仅承担着生育功能,同时也具有共同劳作的经济生产功能。人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同时,也在通过劳作进行自身的生产。因此,无论人通过劳动生产自己的生命还是通过生育而生产他人的生命,都同时表现出了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双重关系。在家庭中,通过人自身的繁衍形成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即自然关系;由于人类生产发展的需要,则形成了家人之间的共同劳作的合作关系,即社会关系。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时期,家庭的自然关系占主要地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家庭的自然关系便处于从属地位,家庭的社会关系逐渐发展并处于核心地位。家庭的本质便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矛盾统一体。
(三)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角度阐述未来家庭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宗旨和价值追求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类得到最终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最终解放当然也包括家庭成员的全面发展和最终解放。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论述了未来社会是人真正得到解放、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里,对未来家庭的发展还进行了展望。恩格斯认为,未来的家庭仍然是具有血缘关系的自然关系和与他人劳作合作的社会关系的矛盾统一体,但随着产生不平等的经济基础的消失,真正的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将会最终到来。未来的家庭将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通奸和卖淫将消失。随着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通奸和卖淫的经济基础消失了,通奸和卖淫也就随之消失了,专偶制对男子而言也将成为现实。
第二,男子的统治将消失,男女的地位将更趋平等。随着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男子在婚姻上的统治地位也随之消失了,而这种曾经迫使妇女容忍男子的不忠行为的经济考虑也就消失了,那么由此推动的男女地位平等也将成为现实。同时,随着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私人的家务也就变为社会的事业,社会承担着孩子的抚养和教育工作,妇女也就从家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而投身到社会公共事业中,得到彻底解放。
第三,婚姻将以爱情为基础。在未来的家庭中,婚姻不再以经济或其他因素为基础,而是以所爱者的对应的爱为前提,以至于常常达到这样强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彼此结合,就是最大的不幸。恩格斯指出:“结婚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从而把今日对选择配偶还有巨大影响的一切附加的经济考虑消除以后,才能普遍实现。到那时,除了相互的爱慕以外,就再也不会有别的动机了。”
第四,夫妻双方均可以解除婚姻,不再只是对妇女的专偶制,也是对男子的专偶制。婚姻的不可解除性,是专偶制所赖以产生的经济状况的结果。在这种专偶制家庭,只有男子可以随意解除婚姻,而依附于男子的妇女却不能。随着这种经济状况的结束,男子的统治地位消失,妇女也就拥有了和男子一样的解除婚姻的权利。“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如果感情确实已经消失或者已经被新的热烈的爱情所排挤,那就会使离婚无论对于双方或对于社会都成为幸事。”在以爱情为基础、夫妻双方共同拥有缔结婚姻和解除婚姻的权利的未来家庭,妇女得到的平等地位会在极大程度上促使男子实行真正的专偶制。在平等的夫妻关系之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将更加平等,子女不再是父母的专有附属品,而是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
三、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对现代家风建设的启示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则家庭和睦、社会安定;家风差,则殃及子孙,祸害社会。“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是一个主要由家训家规家教、家族活动仪式、家族居住环境等多种元素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政治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城乡家庭的结构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但是,“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等场合发表的一系列关于家风家教的重要讲话中可以看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家风建设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同时也强调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要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这就不仅为推进现代家风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培育形成现代家风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因此,结合我国现代家庭特征和家庭教育实际问题,对我国优秀传统家风进行现代性转化,从而培育形成符合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家风,是亟待理论和实践关切的时代命题。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关于家庭的发展、家庭的本质和功能等重要观点和方法论,对培育形成我国现代家风有着重要的理论和方法启示。
(一)分析家庭发展的唯物史观是培育现代家风的理论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自己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对家庭的起源和发展做了全面系统的深刻阐述。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和家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人类社会才从蒙昧时代的群婚制家庭发展到野蛮时代的偶婚制家庭,进而进化到文明时代的专偶制家庭。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深刻认识现代家庭发展的特征是构建现代家风的理论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等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家庭规模、结构和形态等方面发生了完全迥异于传统社会的变化。在这种现代社会境遇下,唯有运用唯物史观,站在整体宏观的角度,才能正确认识现代家庭的特征和家庭教育实际问题,从而对我国传统优秀家风进行现代性转化与建构。
从传统农业社会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后,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生着不同于传统农业社会的变化,相应的家庭模式、特征以及理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相较于传统家庭,现代家庭不再是大型的家族性家庭,而是小型的核心家庭;不再是全能的政治、经济、文化型家庭,而是侧重于单纯的家庭生活;不再是基本可以独立于社会的自立自主型家庭,而是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家庭;不再是一味强调家长权威的家庭,而是更加倾向于民主、平等、自由的亲子家庭。只有在了解这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才能在合理转化传统优秀家风的基础上建构具有现代社会特征的家风模式。
(二)家庭的本质和功能是培育现代家风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家庭的本质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矛盾统一体,家庭具有自然生育和社会发展的功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家庭功能的发挥有其侧重,从原来的自然生育功能为主到现在的以社会发展功能为主。因此,深刻理解家庭发展的本质和功能,着力发挥家庭的社会发展功能是构建现代家风的理论基石。社会发展功能不仅仅是指经济生产,同时也包括政治文明的宣扬、人类文化的传播、现代社会的建设等相关功能。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经济生活方式如何变化,在目前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家庭将长期存在,家风这个“微文化环境”就必然存在,也就必然是个人生存的重要环境,是社会风气的源头。构建现代家风,要积极发挥其社会发展的功能,要把家风建设和社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对健康家风的健康指引,社会风气才会健康向上,社会才会稳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我国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正如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的: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因此,要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国家全员育人的重要环节,家风建设要积极发挥作用。
(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培育现代家风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阐述家庭发展状况的同时,着力对资产阶级家庭的各种弊端做了批判,对无产阶级家庭的特征以及获得解放的主观要求与客观条件做了论述,并对未来家庭的发展做了展望。他们指出,未来的家庭是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模式,是建立在家庭成员完全平等和自由基础上的。未来家庭发展以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终目标,这也是构建现代家风的最终价值追求。
构建社会主义的现代家风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指导。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向,才能坚持现代家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共产主义方向,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我国的现代家风建设不是要体现原始共产主义的家庭特点,也不是要反映封建家长制的家风,更不是资产阶级家庭的家风建设,而是要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的现代家风。这既是对传统家风的扬弃,也是对当代家风建设的价值统领。因此,在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代背景下,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价值遵循,结合我国现代家庭特征和家庭教育问题的实际,在对我国优秀传统家风进行现代性转化的基础上,培育出符合我国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家风。
(编辑:敬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