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竹阳
竹阳镇,即大竹县老城区。南北朝时期,这一带为邻山县辖地;隋唐时期,先后属于流江县、大竹县和邻山县辖;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复置大竹县,治地金城(今四合乡);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县治移至此地,时名木门镇。清时修复了明末清初毁于战乱的城墙,大竹县城易名为城厢镇,形成了有21条街道的城市格局。民国时设城区镇,曾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1950年改称城关镇,1981年更名为竹阳镇。
大竹一地,人文历史悠久。春秋战国及以前,这里是賨人领地。賨人,又称寅人、板楯蛮,勇猛彪悍,春秋战国前曾建都城于土溪(今渠县土溪乡城坝),前后参加过武王伐纣和灭秦兴汉之战事。大竹也是古代巴人居住的聚集地,竹阳及周边一带属于“巴子国”范围。賨人与巴人,与现土家族人有着直接的渊源。城南外牌坊乡的河江坝遗址即为汉代县邑所在地,城区内外先后出土的宋代画像砖和明代墓室群,可以证实这里曾经有的社会化程度和文明高度。
大竹,北通达州,南达邻水、垫江,东到梁平,西接渠县,位于古时秦陕与巴渝两地通往之必经要道上,是著名的唐代“荔枝道”(又称“子午道”)上的重要驿站节点,也是历史上湖广移民来四川水路与陆路的重要过往和经停地,民众往来频繁,农商贸易发达。唐宋时期,大竹的丝织、炼铁、采煤、土陶等手工业就具有一定的规模;及至元明,织布与造纸,更是远近闻名。
晚清民初时,大竹的城市建设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设有城门城楼,纵横街道20余条,各类宫观寺庙多不胜数,商业繁荣兴盛。据民国《续修大竹县志》记载,当时的大竹城,东通济门上有“乘阳楼”;南通贤门上有“文明楼”;西通衢门上有“挹翠楼”;北通达门上有“迎恩楼”;小东紫气门上有“日升楼”。正东街上建有禹王宫(湖广会馆)、万寿宫(江西会馆)、寿福殿(郴州会馆),设有邮局、两湖学校,沿街为粮食市、花生市、土瓷铁货等市;正南街上建有城隍庙;上南街上建有圣庙(文庙)、考棚,沿街为麻纱市和米市;下南街建有大佛寺,沿街有夏布、绸缎、洋广杂货等市;正西街上有棉纱、棉布、面粉等市;正北街建有关岳庙、药王庙;新盛街建有火神庙;小东街建有三圣宫(黄州会馆)、天后宫(福建会馆)、桓侯宫,设有鸡鸭市;水井街上坐落着五公祠、王公祠和白氏祠;顺城街建有东粤宫(广东会馆)、玄女宫、二仙宫。此外,还有大西街、忠孝街、文明街、新隆街、乘阳街、迎春街、古道街等街道,以及太清宫、燃灯宫、清真寺、天主堂、真武阁、昭忠祠等公共建筑。另有一些街,从其名字上就知道曾经的商业状况,如棉花街、木匠街、篾匠街、火炮铺街等。
晚清民国时期,上海,以及外国的工业品经重庆、万州进入大竹,本地农副产品远销外地,时竹阳城里商铺客店连街倒巷,茶馆饭馆随处可见,还有专卖洋货的商号和药房,竹阳老街上摩肩接踵、车水马龙,商业氛围甚是浓厚。看重当地富有的蚕丝与竹子资源,客商也纷纷投资在竹阳开办起丝厂、织布厂和造纸厂,产品销往巴渝城乡各地及外省。
文化一脉相承,特别是受到明末清初移民文化的影响,竹阳人非常重视文化教育。明初,在当地官绅促进下,竹阳就开办义学,推行科举,在南门圣庙设“儒学署”,儒学署于清乾隆时期改建为“振文书院”(后又改为县立中学)。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在城南较场建“凤鸣书院”;清光绪时,乡贤陈步武还创办了“澄源女校”。清末民初时,竹阳就有了县图书馆和报社,传播新文化、新知识,系统介绍和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在外国教会的支持下,成立了红十字会,开办了西医传习所。崇尚新学,提倡教育,竹阳培养出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其中还有多人先后留学日本和欧美各国。竹阳,确实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清末民初时大竹的辛亥革命与讨袁护国运动,值得一提。其时有张懋隆、陈凤石、肖德明等本地人氏参加和组织了一系列民主革命活动。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张懋隆、陈凤石、肖德明等人就开办了“大竹书报社”,传播进步思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张懋隆在日本加入了孙中山组织的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东京中国同盟会四川部长。回国后,张懋隆与陈、肖等人成立了同盟会大竹分会,动员当地“孝义会”首领李绍伊加入。紧接着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4日,肖德明、李绍伊等人率义军占领大竹县城,宣告大竹独立。尔后两月内,义军先后攻克周边10余座县城。1916年,大竹成立了靖国招讨军,反对袁世凯称帝,宣布大竹独立,肖德明时任招讨军总指挥。清末民初这段历史,给大竹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人口不断增多,以及快速的城镇化建设步伐,使得大竹老城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老街大都换了名字,现老城内有大众街、民生街、大同街、解放街、胜利街、和平街、新农街、自由街、民主街、东大街、荷花池街等多条街道,其中大同街、大众街、荷花池街等街道仍大体保持着旧时模样。剩下的不多的老街,则隐藏于林立的高楼大厦的狭缝之中。老街中,仍保留有联排的砖木结构瓦房,除街头巷口有一些平房外,大多为一楼一底的房屋。这种进深长、开间大、阁楼低矮、临街的房屋,多为前面是店铺,后面是居室的典型的商住一体式建筑。建筑设计是为实用,当年的商业繁华就此可见一斑。居民房屋,有一进一居、一进多居;部分房屋显露着当年的洋派风格,三层高立,带有圆弧或尖头的窗户。另偶见带天井和厢房的阔院大户。很多民居临街面仍是木板槅门,保持着老旧风格,看上去朴实、亲切。
非常难得的是,传统地道的民居生活,依然存在于大竹老街之中。街上有很多家茶馆,里面坐满了老人,有打长牌的,有聊天的,一些老人抽着旱烟,个别的头上还包裹着白布;遇上周末或特定日子,茶馆里还会有川剧票友们的活动。街上,各种店铺,包括理发店、杂货铺、白铁铺、小食店、白酒铺、裁缝铺、修理铺、药房、鞋店等一应俱全。特别要说道的是,不长的老街中,竟然有十多家纸火铺,店铺门口摆放着成摞的黄纸,还有各种颇具地方色彩的丧葬祭祀物品。城市或乡村里,纸火铺的数量多少表明着一方传统民俗风气保持的浓淡状况。纸火铺主要服务于民间丧葬与祭祀活动。毫无疑问,竹阳一带,以及整个川东城乡里,人们普遍遵循祖训,讲究规制与章法,保持着传统风俗习惯。
大竹老街处,有一个占据几条街巷的菜场,非常值得一逛。很多菜农,用扁担挑着竹筐前来。这种竹筐,筐很浅,提手很高,便于挑担。竹筐沿街摆成一排,很是特别,当为本地一道特别的风景线,引人注目。各种蔬菜,新鲜水灵,从田间地头直接走进城市。当地的豆腐制品,特别是豆腐干,味美劲道,堪称一绝。荷花池街有一座老清真寺,这里也是回民一条街,小店铺一家挨着一家,牛羊肉制品丰富多样,很受食客青睐。大竹黄粑和面条,还有“东柳醪糟”,不仅为当地人钟爱,也是游客的首先选择。作为馈赠佳品,很多人会将当地的豆腐干、黄粑和醪糟买很多带走。
古有“大竹八景”的说法,这八景分别为:“高山晓钟”“凤山晚翠”“东桥垂柳”“竹溪偃月”“云台烟雨”“西山积雪”“双溪燕尾”和“梅村古碣”。毫无疑问,大竹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也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地方,当然更是一个值得游览的地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