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逻辑”的视角解读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与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100多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使致力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仁人志士看到了希望和曙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是认识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方法论,对理解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力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和伟大实践
自苏东剧变以来,科学社会主义虽然在世界范围内陷入了低潮,但是不能否定它的真理性,更不容抹杀它曾经取得的辉煌成就。
从历史逻辑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发展的产物。从历史上看,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任何一种历史学说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也是如此。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及其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思想条件,产业革命的兴起以及由此催生的生产力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等因素,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组织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既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依托于时代发展所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从理论逻辑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基础创立的学说。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基础上研究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发展趋势所得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结论和基本原理。工业革命初期的欧洲,由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无法克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便不可避免,无产阶级的生产生活条件得不到保障。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阐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和实现途径,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成为令人信服的科学理论。
从实践逻辑来看,十月革命使科学社会主义变为了现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心逐步由西欧转移到俄国,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是列宁。沙皇俄国当时是资本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国内既面临着人民消灭沙皇专制制度的矛盾,又面临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两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列宁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领导并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为追求自身独立而又不希望帝国主义干涉内政的国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世界各国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社会主义在20世纪取得了辉煌成就。“20世纪80年代社会主义各国最繁荣时,领土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1/4以上,人口和国民收入均占世界1/3,工业产值占世界2/5。”
二、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了强大的真理力量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努力奔波,有改良也有革命,他们共同将目光投向了西方资本主义,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但是既没有结束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也没有结束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奴役。科学社会主义通过十月革命传到了中国,给处在苦难中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和曙光。
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的传统文化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于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由于欧洲历史上以分封制的自由生产为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便凸显出来,甚至无法调和,产生了经济危机,工人阶级遭受到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也就是说,通过无产阶级专政获得国家政权,实现生产资料国有化,实现有计划的生产,满足全社会和每个成员的需要。中国古代社会则以农业生产为主,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单个的自然生产很难持续下去,每个王朝后期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土地兼并,其中不乏小农破产后将土地低价出售给地主阶级的无奈选择,大部分农民的生活处于非常贫困、朝不保夕的境地。因此,中国古代便有了小康与大同的千年梦想,尤其是作为最高理想的大同世界,讲究“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一大同世界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也正因为如此,历代以来的农民起义都以大同理想感召民众。科学社会主义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似相通,具有共同的理想追求。
从理论逻辑来看,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实现了理论上的创新和发展。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科学社会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历史性胜利,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将科学社会主义创新发展,开始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部分。随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展现出了强大的理论自信。
从实践逻辑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建设和改革成就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力量。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上的飞跃之后,中华民族实现了“站起来不挨打”“富起来不挨饿”的历史性跨越,现在则进入了“强起来不挨骂”的新时代。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斗争有了主心骨,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从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仅是发展成就的展示,更是发展自信的流露。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取得巨大成就,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尤其是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与活力。
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从五个方面对新时代做了科学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也意味着中国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从历史逻辑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坚强的领导核心。从中国历史上看,凡是中央政府有权威的时候,王朝就会出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盛世局面,凡是中央权威弱化,地方割据盛行的时候,都是王朝走向衰弱、百姓遭殃之标志,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大一统因素决定了中华民族在走向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也证明了领导核心的重要。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核心地位,在其后几十年里,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取得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时期,确立了邓小平的领导核心地位,使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世界文明发展史也显示出一个重要规律:越是大国崛起的关键历史时期,越离不开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离不开权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离不开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从地理大发现时西班牙和葡萄牙国王与航海家合作,由哥伦布、迪亚士等航海家赴海外攫取财富开始,既有英国政府推动的“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将农民从自己耕种的土地上赶走,资本家再圈地养羊,为工业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也有美国政府发动的南北战争,将南方的奴隶制打破,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统一健康的市场环境,提高整个美洲市场产业的竞争力。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为资本原始积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勤保障。当前,中国正进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时期,将会面临着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世情、国情、党情都面临着新挑战,尤其是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因此,确立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的现实需要。
从理论逻辑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最大的亮点就是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理论和实践结合,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有丰富的精神实质,又有完善的基本方略,构成了一套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三次飞跃,作为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必将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从实践逻辑来看,中国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2013年3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时指出:“我们主张,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尊严。要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维护国际公平正义。‘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共产党人不懈努力的结果,是将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与时俱进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也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尤其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伟大”战略构想,其思想和内容涵盖了市场这个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政府这个宏观调控的方向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这个国家行稳致远的驾驶者,既避免了专制社会“家天下”导致的治理困境和财富浪费,也避免了资本主义社会依靠选举产生的公地悲剧和债务负担,实现了中国治理体系的效率最大化、中国治理能力的战略长远化,使中国智慧更加博大而有影响力,中国方案更加完善而有吸引力,中国道路更加稳健而有持续力。
参考文献:
[1]王怀超,秦刚.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 [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2]萧贵毓,张海燕.社会主义思想史纲 [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3]赵广.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