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区域次区域

一、重点国家

根据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地区主要包括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东非等6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部分国家或地处重要交通枢纽,或是地区的“领头羊”,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国。推进“一带一路”必须要突出重点,调动这些国家的积极性,发挥好它们的关键作用。与此同时,作为一项全球性的倡议和开放的平台,“一带一路”也不仅仅局限于沿线的65个国家和地区,北美、南美、东北亚、大洋洲等地区的国家如有意愿也可以参与进来,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影响力的增大、辐射区域的拓展,这些地区的重要国家也可以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主力军。

(一)中亚五国

中亚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是东亚、欧洲和中东地区的连接中枢,根据麦金德的理论,如果说整个欧亚大陆是一个“世界岛”,那么中亚地区就是这个“世界岛”的心脏,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区位优势也十分明显。与此同时,中亚地区能源资源极为丰富,是全球主要的能源供给市场之一。中亚一端连接东亚、一端连接欧洲,这两端均是全球经济聚集地,也是世界能源资源市场的主要需求方,因此中亚不仅是交通上连接欧亚大陆两端的中点站,也是经济上连接两端的重要枢纽。

中亚地区主要包括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五国。这五国要素资源禀赋各有不同,经济结构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但总体上均处于全球经济发展的中低端水平,特别是五国均没有出海口,通过其他国家出海也都不便利,难以融入全球大分工体系和全球价值链,因而具有相似的发展诉求。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中亚五国高度认可。一方面,“一带一路”将中亚地区作为重要的中转站和交通枢纽,体现了中亚地区的战略地位,“一带一路”将给中亚五国带来巨大的物流、金流、人流,推动中亚五国对外开放,将五国与周边国家和全球更紧密地连接起来;另一方面,中亚五国是“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的重点建设区,可以将能源资源产品更好地供给中国和欧洲,更好地承接来自中国和欧洲的产业转移,推动本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哈萨克斯坦提出的“光明之路”战略、塔吉克斯坦提出的“能源交通粮食”三大兴国战略、土库曼斯坦提出的“强盛幸福时代”战略等与“一带一路”均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与“一带一路”从顶层设计到区域产业规划,再到具体投资项目等各层面进行全方位对接,从而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共赢发展。

(二)俄罗斯

俄罗斯是“一带一路”沿线最重要的大国之一,其对于“一带一路”的态度和做法是决定“一带一路”倡议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在开始的一段时期,俄罗斯还对“一带一路”持疑虑态度,认为“一带一路”可能会冲击“欧亚经济联盟”的作用,削弱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经过我国与俄罗斯在各个层面的深入沟通,目前俄罗斯已充分认识到“一带一路”共赢、共享、包容的本质特征,充分理解“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不但不冲突、不矛盾,而且能充分对接、互相促进,因而对“一带一路”的态度转为支持,并把促进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融合甚至嵌入进“一带一路”的框架中。如俄罗斯提出“欧亚伙伴关系计划”,试图以大中城市、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和加工基地、新西伯利亚科学城等为依托,西伯利亚大铁路、石油和天然气运输管道为主干,吸引欧洲和亚洲国家参与,形成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建成从欧洲大西洋经欧洲、西伯利亚到太平洋的经济发展带,并决定在远东地区建立14个经济特区,目标是在俄罗斯的亚洲部分形成现代科学工业区和欧亚货物运输通道,将“欧亚伙伴关系计划”作为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的重要抓手。而“一带一路”中的中蒙俄经济走廊完全可以与俄罗斯的“欧亚伙伴关系计划”及远东开发项目进行对接,可以有效整合中国企业在高铁、核电、轻型制造业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在劳动力方面的人力优势和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资源优势,从而大幅带动从乌拉尔山脉至西太平洋沿岸整个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在未来将远东地区打造成联通欧亚大陆的经济桥梁和供给亚洲新兴市场的重要能源和资源基地。目前,中国已与俄罗斯签订了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特别是未来20年能源合作的4000亿美元大单和东西线输油管道的实施,中俄东西天然气管道也正在谈判或建设中,这将使中俄经贸关系迈上新台阶,也将推动俄罗斯未来在“一带一路”中发挥更加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三)蒙古国

蒙古国地处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大国之间,是中俄两国经贸往来的重要战略通道,同时蒙古国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但没有出海口,因而十分希望与中俄两国加强互联互通,一方面能为蒙古国带来大量的过境物流需求,另一方面也可将矿产资源供给中国市场,并通过中国港口供给全球。2014年蒙古国提出实施“草原之路”计划,充分发挥作为欧亚桥梁的地理优势,通过运输贸易振兴本国经济,其实质与“一带一路”一脉相承。“草原之路”战略规划了5个庞大项目:连接中国和俄罗斯贯穿蒙古国的997千米高速公路,1100千米铁路电气化改造和复线建设,高压输电线路,及石油管道、天然气管道等,总投资约500亿美元。蒙古国政府期望该计划的实施能为本国带来更多投资并带动产业升级,提升本国的能源和矿产开采与加工能力。通过“草原之路”与“一带一路”的对接及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和建设能力、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可以帮助蒙古国实现上述愿望,蒙古国也将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受益国。

(四)土耳其

近些年,土耳其正在迅速崛起,成为继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5个金砖国家之后又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兴经济体,在国际社会中享有“新钻国家”的美誉。近10年来,土耳其经济增长居世界前列,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从地理上看,土耳其地处欧亚大陆的结合部,三面环海,北为黑海,西及西南为马尔马拉海和爱琴海,南为地中海,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连接小亚细亚半岛和巴尔干半岛,是欧洲和亚洲的桥梁和交汇处。土耳其在地理上的这种特殊性,使其成为合璧东西、贯通南北之地,在中东、巴尔干地区、伊斯兰世界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大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土耳其现有常规铁路线路约11000千米,电气化线路约2416千米。其中,96%为单线,只有446千米为复线,占4%。未来几年,土耳其将扩建铁路网达到26000千米,几乎相当于其现有铁路网12000千米的2倍,对高铁的需求量非常大。近期土耳其政府提出了“2023铁路战略”,该战略是土耳其重大的交通大战略,将会形成以安卡拉为中心联系14个省的高铁网络,形成贯通东西的交通走廊。《2023土耳其高铁远景规划》,也是“土耳其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规划,到土耳其2023年建国百年时,计划建造1万千米高铁、4000千米常铁,铁路总长25940千米,总投资450亿美元。

该战略具有十大目标:①到2023年土耳其将全面实现国有铁路部门自由化改革以及相应的管理体制改革。②到2023年土耳其将再建13000千米线路,达到25000千米的铁路总里程,其中3500千米是高速线路,8500千米是快速线路,1000千米是常规铁路线路。③完成4400千米的线路现代化改造以及现有铁路设备的电气化改造升级。④大力发展国家铁路信号系统。⑤提高铁路货运率10%,货运率15%。⑥发展潜力较大的联通工厂、港口以及工业园区,联合联运的大型物流中心和基础设施。⑦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轻轨系统。⑧完成铁路部门私有化与重组,成立铁路运输协会。⑨支持铁路产业研发、高新技术以及配套产业的发展。⑩推进包括远东、中亚、东南亚、中东、北非5条战略走向的国际铁路走廊建设。

从项目来看,土耳其“2023战略”正在规划一系列长期的新建和扩建项目:①从土耳其东部卡尔斯省到西部埃迪尔内省长达2000千米的东西线高铁线。②创建从黑海经安纳托利亚高原东部直抵伊拉克边境,再连接叙利亚和伊朗的大陆桥。③安卡拉—科尼亚新建铁路,以后将延伸至地中海港口谢里夫克和梅尔辛,安卡拉—波拉特勒的部分线路和伊兹密尔之间将修建新的快速线。④安卡拉通往卡尔斯的东北线,将进行彻底整治和改、扩建。⑤伊斯坦布尔—巴士拉、伊斯坦布尔—卡尔斯—第比利斯—巴库、伊斯坦布尔—阿勒颇—麦加等运输走廊也正在建设中。

土耳其“2023高铁战略”可以与“一带一路”进行规划对接和项目合作。土耳其对高铁的需求量非常大,但资金较为缺乏,中国“高铁”和中国“资本”进入土耳其都有非常大的空间,对土耳其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未来土耳其高速铁路网将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起到重要作用。

(五)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的自然资源并不丰富,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欧亚大陆的陆上“十字路口”,也是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几大势力的交汇处。对中国来说,巴基斯坦有着特殊价值:与其保持友好关系既有助于中国保护海上油路安全,也使建立“中巴经济走廊”、开辟通往印度洋的第二陆上通道成为可能,尤其是瓜达尔港。巴基斯坦是我国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目前中巴经济走廊在“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建设中走在前列,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旗舰项目,未来将建设北起新疆喀什、南至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长达3000千米的包括公路、铁路、油气、光缆在内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走廊以及联通东亚与印度洋和海湾地区的经济与贸易走廊。目前,中巴双方正大力推进喀喇昆仑公路升级改造、瓜达尔港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探讨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经济园区、跨境光缆等领域的合作,推进一批水电、火电、太阳能、风电等能源项目,双方积极推动产业园区和产能合作,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框架下开展合作,预计中巴经济走廊将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早期收获项目。

(六)印度

自20世纪90年代初实行经济改革后,印度经济逐渐实现平稳较快地发展。据世界银行统计,2015年印度GDP达到2.07万亿美元,排在世界第8位,不变价经济增速达到7.57%,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增速最快的大型经济体。印度充分利用廉价劳动力和英语人口众多的独特禀赋,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软件出口国和世界服务外包第一大国,被誉为“世界办公室”。莫迪政府执政后,印度内政外交方针均发生重大调整,正在从一个封闭保守、效率低下的旧印度逐步走向一个日益开放、市场机制更完善、经济活力更强的新印度,正在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将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世界地缘格局的重要一极。

印度在内政外交方面主要有3方面重大选择。

1. 推出“季风计划”

莫迪上台执政后推出“季风计划”,这是一项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等多方面内涵的宏大的战略构想。“季风计划”全名为“海上航线与文化景观”,这原是印度文化部于2014年推出的对外文化合作项目,意图加强印度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和宗教交流,2015年3月莫迪出访塞舌尔、毛里求斯和斯里兰卡时将该计划升级,加入了与古印度洋航线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合作的内容。尽管莫迪政府尚未提出关于“季风计划”的具体规划和设计方案,遭到印度国内各方的质疑和批评,认为该计划较为空洞模糊,没有实际内涵,但从战略布局上,“季风计划”为印度未来对外发展指明了新方向,目前主要形成了2大方向。一个是西线。2014年印度拨出8600万美元,与伊朗合作共建伊朗恰巴哈尔港,对该港的航道和港口进行加深以接纳大型船舶。印度参与该港口建设有多方面意图:一是希望与伊朗加强能源方面的合作,印度石油高度依赖进口,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80%,伊朗地理上与印度很近,且石油资源丰富,可以成为印度石油的重要供应国,且恰巴哈尔港在霍尔木兹海峡外围,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霍尔木兹海峡被封锁,也不会影响恰巴哈尔港的原油运输。二是抗衡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恰巴哈尔港和瓜达尔港相距仅200多千米,且两个港口都定位为中亚国家的主要贸易出海口。印度对中国援建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抱有警惕心理,通过与伊朗共建恰巴哈尔港,从经济上与瓜达尔港争夺广大中亚地区的腹地资源,从战略上起到与瓜达尔港抗衡和平衡的作用,从而削弱瓜达尔港乃至中巴在中亚和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另一个是东线。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印度提出“向东看(Look East)”政策,认为印度要向东通过印度洋连通中南半岛地区。经过20多年发展,莫迪上台后,将“向东看”进一步升级成“向东行动(Act East)”,即“向东看2.0版”,推动印度与东盟进一步加强合作。甚至提出,印度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连接南海周边国家以及东北亚国家,从而进入西太平洋,与美国、中国、日本等国开展竞争与合作,意图为印度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2. 推行“莫迪经济学”,射出印度制造、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资“三支箭”

莫迪在执政印度前,曾担任10多年的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在古邦期间,莫迪大力发展工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2002—2012年,古邦年均经济增速高达10%,创各邦之最,被誉为“印度的广东”。全球金融危机后,印度经济增速大幅放缓,民意对经济发展表现出强烈诉求,莫迪在大选时打出口号“印度将和古吉拉特邦一样”,得到了民众的高度认同。莫迪上台后,积极推进三方面经济战略:一是推行“印度制造(Made in India)”战略。2015年莫迪在独立日演讲中首次提出了“印度制造”战略,该战略将重点发展汽车制造、生物技术、纺织服装、医药保健、机械装备等25个产业,到2022年,将印度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5%,并新增1亿个就业岗位。同时要打造德里—孟买、清奈—班加罗尔、印度东海岸、阿姆利则—加尔各答、班加罗尔—孟买五大工业走廊,从而形成一个环绕印度的工业带和一批规模化的制造业产业集群。与此同时,莫迪政府还推出了“数字印度”计划,将投资700多亿卢比在21个邦打造100多个智慧城市,在五大工业走廊的每一条走廊上,都将打造6~8个基于智能城市原理开发的关键点,每个点的范围都将超过200千米,这一计划将显著提升印度的信息化和工业化水平。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印度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这是“印度制造”的重要约束条件。印度政府提出,未来要大力新建铁路、公路、机场及港口码头等,改善印度的基础设施水平。莫迪政府提出“金四边形公路发展计划”和“钻石四边形高速铁路网”,欲打造连接新德里、孟买、金奈、加尔各答4大城市的高标准公路网络和高速铁路网。印度还提出“萨珈尔玛拉计划”,要加强印度港口与内陆地区在交通上的畅通。此外,印度还致力于进一步完善电力设施,其国内曾多次发生大范围的停电事故,发电设施紧缺、输变电设施老化现象十分严重。但目前印度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十分不足,财政赤字规模较大,民间投资进入基建领域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印度正致力于推行PPP模式,吸引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参与,如印度政府将外资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利润税从原来的20%降到5%,以提高外资参与基建领域的积极性。三是通过制度改革吸引外国投资。印度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启动经济改革,逐步突破不合理的制度束缚,但由于印度多党制的政治制度特点,改革进程推进得艰难而缓慢。莫迪政府上台后,大力推进投资审批制度改革。一方面实行外商投资的负面清单制度,除6个“战略性”部门外,其他行业都废除外商投资许可,实行“自动路线”审批。另一方面,在外商允许投资领域,外商直接投资的比例根据不同行业可逐步提高到50%、74%或100%,同时也允许外资在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上进行投资。但外商来印投资还面临着传统的税收、劳动和土地三大难题,如各邦税制不统一且重复征税,解雇工人和土地征收十分困难等。针对这三大难题,莫迪推出了统一的商品服务税、修订《劳动法》和《学徒法》、提出新的土地征收法案等,但由于国大党的反对,这些新法案很难获得联邦院的批准,即使能够在联邦院获得通过,也还需各邦进一步批准,因此这三项改革推动将十分艰难。

3. 希望在各类双边和多边关系中为印度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为了使自身经济发展获得良好的外部环境,印度奉行“务实灵活、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双边上和各主要国家保持良好关系,深化全方位合作,多边上积极参与各类区域组织,希望发挥更大的作用。2006年,时任外交部部长的慕克吉(现任总统)曾提出过著名的“三环外交”:第一环是要与邻国保持伙伴关系,第二环是要使印度的影响力从印度洋延伸到太平洋,第三环是要在全球舞台上发出印度的声音,体现印度的大国地位,“三环外交”是印度一直以来处理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第一环除难以改善的印巴关系外,最重要的是中印关系。尽管中印深入合作还面临一些障碍,但印度希望与中国进一步密切联系,使两国关系总体平稳向上发展。第二环最重要的是印美、印日关系。2015年1月,美印达成《美印亚太及印度洋联合战略愿景》,美国亚太战略正式升级为印太战略,印度成为美国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印度一直是日本最大的对外援助国和重要对外投资贸易国,印度国内的一些重要投资项目、重大工程项目都可以见到日本的身影。印度与美日合作有多重目的,一方面有共同维护国家安全、平衡中国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势力的地缘政治考虑,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利用美国、日本的资金和技术,帮助自己快速推进工业化进程。第三环主要是印度参与的各类区域和全球合作机制,在这方面印度总体上保持积极态度,愿意在各类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有自己的战略考虑,对一些合作机制表现出虚与委蛇的态度。印度对包括孟加拉国、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7个南亚国家在内的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RRC)十分积极,一方面希望在这一组织中发挥“领头羊”作用,但另一方面倡导构建“微型南盟”(Mini SARRC),希望将巴基斯坦从这一联盟中挤出去。印度对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十分重视,希望与金砖国家开展在科技、能源、金融等领域的合作。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目前印度尚没有官方回应,但针对“一带一路”的具体内容表现出灵活的态度。一方面,印度对中巴经济走廊表现出高度不满,但另一方面对亚投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印国际产能合作等较为积极。对于TPP和RCEP,由于TPP的农产品贸易、关税规则、劳工条款、原产地规则以及仲裁机制等方面都超出了印度的承受范围,相对而言,印度更能接受RCEP。

尽管目前印度仍是中低收入国家,但发展潜力巨大,这得益于印度有以下几方面优势:一是市场优势,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2人口大国,据联合国预计,到2022年印度人口很有可能超过中国,人口规模意味着市场规模,特别是随着印度人均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需求市场规模将会快速扩大;二是劳动力优势,印度劳动力价格较低,特别是低技能劳动力价格十分低廉,且人口结构十分年轻,目前印度平均年龄仅有26岁,适龄劳动力占总人口比重较高,孕育着较大的增长潜力;三是经济增长的可持续优势,与我国长期依赖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同,印度经济增长的近60%主要靠内需拉动,具有较强的内生增长动力。目前印度已进入快速增长轨道,总体来看,未来印度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据IMF预测,2016—2017财年印度的经济增长率将会提高到7.5%左右,这一速度将会超过中国,成为“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经济体。未来双方应妥善处理政治分歧,拉紧经贸合作纽带,加强“一带一路”与“季风计划”的战略对接、规划对接、项目对接,稳步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使印度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参与方。

(七)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曾是“亚洲四小虎”之一,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印度尼西亚经济总体保持高速增长,近20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5%~6%。据世界银行预测,未来10年印度尼西亚实际GDP增长将会继续保持在5.5%左右,这主要得益于印度尼西亚有以下几方面的独特优势:①印度尼西亚作为全球海上交通“十字路口”,是承东启西、联通南北的重要枢纽,正逐渐成为全球商流、物流汇聚之地。②印度尼西亚具有巨大的人口红利,劳动力优势使之成为承接全球新一轮制造业转移的要地。印度尼西亚人口2.58亿,是世界第4人口大国,占东盟总人口的41%,其中工作年龄人口(15~64岁)1.73亿,约占总人口的67%,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③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印度尼西亚将成为最具活力的市场大国之一。2015年印度尼西亚经济总量8618亿美元,排世界第16位,已成为市场规模较大的国家。伴随着印度尼西亚人口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市场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高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也将成为印度尼西亚市场扩张的重要驱动力,目前印度尼西亚城镇化率仅为50%左右,预计到2025年很有可能提高15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还有近4000万人将要从农村迁移到城镇,这必然导致印度尼西亚内需的爆发式增长。④印度尼西亚资源能源储量丰富,煤炭资源储量约为580亿吨,石油储量约1200亿桶,天然气储量123589兆亿立方米,铜、锡、铝土矿等储量也很高,是全球重要的能源矿产富集区,可以长期支撑印度尼西亚经济的高速增长。

2014年,印度尼西亚新总统佐科上台后,对国内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等进行全方位调整,主要提出4方面发展战略:①提出要打造中等强国,实现由区域性大国向全球性大国的转变。印度尼西亚一方面致力于发展经济,2015年人均GDP仅3370亿美元,仍是一个中低收入国家,但印度尼西亚希望未来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从经济规模上跻身世界十大强国之列,真正成为东南亚地区的“领头羊”和区域性大国。另一方面希望能成为和美、中、日等平起平坐的全球性大国,并以东盟“代言人”的身份与各大国开展平等外交。②印度尼西亚提出要打造“全球海洋支点”,希望将印度尼西亚打造成为世界海洋强国,重写古印度尼西亚海洋大国之辉煌。这一战略包括发展海洋文化、维护管理海洋资源、构建“海上高速公路”、发展海上外交、加强海上防卫5方面内涵。该战略融贯印度尼西亚历史文化、区位优势、现实需求和发展方向,已成为佐科政府的执政核心。③希望快速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形成东西互动、海陆相通的印度尼西亚经济大通道。佐科政府提出,要打通苏门答腊至东爪哇的东西向经济大动脉,真正形成海上“高速公路”,而基础设施薄弱是这一计划的瓶颈。根据印度尼西亚《2015—2019年“海上高速公路”建设规划》,未来印度尼西亚将建设24个大型海港、83个中型商业港口、1481个非商业港口以及约7000千米公路、3000千米铁路、15个机场。④借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机遇,加快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佐科政府提出,要大力实施以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为重点的“印度尼西亚经济建设总计划”(MP3EI),提出要打造爪哇、苏门答腊、加里曼丹、苏拉威西、巴厘与努沙登加拉、巴布亚与马鲁古六大经济走廊,发展纺织、钢铁、汽车、天然气、矿业、海产品、棕榈油、石油化工、轻工服务、烟草十大产业。

印度尼西亚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一颗耀眼的新星,可以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印度尼西亚国内得到积极认可,与印度尼西亚“全球海洋支点”战略高度契合,完全可以实现从战略到规划、再到项目的多层次对接,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两国可以在基础设施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等方面加强互动。

(八)英国

英国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高度支持,应积极推进中英两国市场的对接,推进两国共同开发第三国市场。英国作为西方首个宣布加入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表现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态度。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平衡发展,英国提出“北部经济引擎”计划,希望该计划可以和“一带一路”进行对接,重振英国经济。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对英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与英国女王和首相进行了高级别、战略性的深入对话,推动中英双方共同开启中英战略伙伴关系的第二个黄金十年,对欣克利角核电站等一批重大项目达成合作协议,有力推动中英双方围绕“一带一路”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2016年6月,英国就是否留在欧盟举行全民公投,根据投票结果,英国意外“脱欧”,这为中英两国合作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特别是中英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标志性项目欣克利角核电站受阻,让社会各界对中英两国关系有所担心。经过两国的充分协商,欣克利角核电项目已重新启动,中广核、法国电力与英国政府签署最终投资协议。英国启动脱离欧盟程序如果实现,在发展战略选择上将更加具有自主性,在对外经贸往来方面将不仅仅依赖欧盟大市场,更需与中国等全球重要经济体发展关系,因此从长期来看英国脱离欧盟并不会对两国合作带来更多的影响,脱离欧盟后的英国可以在“一带一路”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九)德国

德国是欧盟国家的“领头羊”,是“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的重要战略支点国。德国地处欧洲中西部,陆地上在东、西、南三面与9国接壤,是欧洲邻国最多的国家,北临北海和波罗的海,是连接亚欧大陆的经济大走廊,辐射力强。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体量大,发展水平高,市场容量大,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在欧盟居于领导地位。德国认为“一带一路”为中德两国深化合作开启了机遇之窗,明确表示欢迎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是发达国家中第1个公开支持“一带一路”的国家,也是继英国之后第2个要求加入亚投行的欧洲国家。中德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自由化、通关便利化以及国际产能合作、生态环保等方面合作潜力巨大。中德建立了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中德两国合作有深厚的基础,目前我国“渝新欧”“郑新欧”等各类中欧快线均将德国作为终点站或重要中转站,中国一些地方与德国企业建立合作园区,未来中德两国可以继续在“一带一路”和“容克计划”的框架内深入合作,把中德共建“一带一路”作为推动两国乃至中欧深度合作的重要抓手。

(十)希腊

希腊地处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南端,处在欧洲和亚洲的交汇地带,是连接欧、亚、非的战略要地,是进入东南欧和东地中海地区新兴市场的理想地点,是从南部、中东和远东到欧洲的门户,也是串联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重要支点。希腊作为欧盟中较弱的发达国家之一,经济基础较薄弱,工业制造业较落后,是欧洲本轮债务危机最严重的国家,对中国资金渴求度高,因而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意愿十分强烈,期待成为中欧贸易间的“桥头堡”。希腊拥有完善的海陆空交通网络,在海运业、船舶制造等领域具有突出优势,是我国进入欧盟大市场的重要跳板,也可以成为中欧物流大通道建设的重要节点。目前,希腊已将其最大港口比雷埃夫斯港67%的股份出售给中远集团,未来通过比雷埃夫斯港向北与匈塞铁路进行对接,可进一步将中东欧地区纳入比雷埃夫斯港的腹地范围,形成我国商品货物由希腊进入南欧和中东欧的经济通道,与新亚欧大陆桥走廊的横向战略大通道共同构成中欧“十字通道”格局。

(十一)捷克

捷克地处西欧和东欧的中心地带,是从中亚、中东、俄罗斯进入西欧的重要门户,是“一带一路”欧亚陆路通道的重要经过地,辐射范围广泛,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捷克工业历史悠久、实力较强,有着长期制造传统和熟练的劳动力,是理想的投资场所。捷克可以成为我国企业进入欧洲的一个重要跳板,一方面,捷克属于欧盟,享受与西欧国家同等的关税政策,另一方面,捷克的发展水平和德、法等西欧国家还有一定差距,企业经营成本相对较低,尚未攀升至产业链高端,能够给我国入欧企业提供适应的时间和空间,可以成为我国公司在欧洲重要的生产活动基地。目前,捷克对外国资本持开放态度,我国应与之密切对接,将中捷经贸合作提升到战略高度,使其成为在中东欧乃至整个欧洲地区落实“一带一路”的有力抓手。

自2012年在华沙建立中国—中东欧国家的“16+1”合作机制以来,中国—中东欧合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一机制能够将“一带一路”倡议与中东欧国家的发展诉求有机结合起来,为中国与中东欧的合作共赢注入新动力。目前,中国与中东欧的合作还在中欧关系的框架下,务实的工作机制尚未形成,合作效果尚未完全显现。捷克作为中东欧地区重要经济体及与我国合作意愿较为强烈的国家,可以作为“16+1”合作机制建设的重要示范国,一方面通过与我国深入合作、互利共赢,为其他国家所借鉴,进一步凝聚发挥“16+1”作用的战略共识;另一方面也可由一国至多国、由多国至整个中东欧地区的推动“16+1”落地,形成务实机制。我国可充分发挥资金优势、产能优势,深入对接捷克经济发展战略,充分挖掘捷克的区位优势、市场优势、技术优势,开展全方位经贸投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十二)波兰

波兰地处欧洲大陆的心脏地带,是东西欧的重要交汇点,是亚洲中部和东部地区进入西欧、北欧的重要通道,区位优势十分明显。1989年“东欧剧变”以来,波兰积极推进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改革,通过投资贸易自由化、国有企业私有化、完善要素流通市场等手段,实现经济转型,使其迅速摆脱了20世纪90年代初高通货膨胀、高债务、高失业率的“三高”状态。波兰1995年加入WTO,1996年加入OECD,2004年加入欧盟,2007年加入《申根协定》,开放程度不断提升。改革与开放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1992年以来波兰经济一直保持正增长,2007年增长率一度高达7.2%。

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对波兰经济产生了较大冲击,2009年其经济增速跌至2.6%,经过短暂恢复后,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并跌至谷底,达到1.3%。但横向比较来看,波兰的经济状况仍明显优于欧盟其他经济体,波兰是金融危机时期欧盟内唯一保持经济正增长的国家,被称为欧洲经济危机中的“绿岛”。2013年开始,波兰经济快速恢复。据波兰中央统计局数据,2015年波兰全年经济增速达到3.6%。

波兰总人口3800万人左右,具有较大的内需市场,内需是拉动波兰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长期以来,消费占波兰经济总量的比重一直维持在80%左右,投资占比约为20%,而净出口对波兰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因此,一些贸易伙伴特别是欧盟国家经济的大幅衰退并没有通过外贸渠道对波兰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也是波兰经济能够相对超脱于全球经济危机,并在欧盟经济的哀鸿遍野中保持“一枝独秀”的重要原因。据波兰发展部预测,2016年波兰消费将增长3%,投资将增长6%,二者将构成2016年波兰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增长的两大支柱。

目前波兰经济增长面临良好的外部环境,据IMF预测,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3.4%,2017年将增长3.6%,欧洲新兴经济体将继续以基本稳定的步伐保持增长。从波兰自身的情况来看,各项经济指标均表现良好,可以预计今年波兰经济仍将平稳较快发展。据波兰发展部发布的经济展望报告,2016年波兰经济增速预计为3.8%。据欧委会经济预测报告,2016年和2017年波兰GDP增速将均为3.5%。据波兰发展部预测,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欧盟基金,2017年波兰经济增长率有望超过4%,在随后的几年可能会达到5%的水平。一些学者甚至提出,未来欧盟经济东有波兰、西有德国,它们将构成拉动欧盟经济发展的两个引擎。

中波经贸关系始于1950年,至今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1950—1989年的政府协定贸易阶段,1990—2003年的经贸合作转型和发展阶段,2004年以来的中波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框架下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来,中波相互贸易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目前波兰是中国在中东欧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欧盟内第9大贸易伙伴,同时中国也是波兰仅次于德国的第2大进口来源国和亚洲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共建境外合作区可以成为中波两国新一步深化合作的重要契合点。

波兰对“一带一路”十分积极,“一带一路”与波兰“2030国家长期发展战略”十分契合,波兰总统表示,希望将波兰打造成“一带一路”的运输物流中心。目前,波兰已成为多条中欧班列的中转站,如蓉欧快铁从中国成都始发,终点在波兰第2大城市罗兹,“渝新欧”“郑欧”“汉新欧”等中欧班列都途经波兰,波兰城市华沙、罗兹、马拉舍维奇等都已服务于来自中国的货运班列。除了陆路运输,位于波兰北部的格但斯克深水港也可与“一带一路”进行对接,该港货运量在整个波罗的海地区位列第2,波兰甚至希望格但斯克港能够取代荷兰鹿特丹、德国汉堡等港口的地位,走向欧洲之外更大的市场。除格但斯克外,波兰在波罗的海地区还有33个港口可以通往大西洋。下一步可以考虑将华沙、罗兹、格但斯克等重要陆港或海港打造成“一带一路”重要的商贸物流节点,在该地区设立经济园区、保税区、物资分拨中心等,并依托波罗的海港口形成海陆联运新通道,将波兰建设成“一带一路”重要的集疏运中心和贸易中心,并使波兰成为“一带”与“一路”在中东欧地区的对接点。

(十三)塞尔维亚

塞尔维亚地处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与克罗地亚、波黑、黑山、阿尔巴尼亚等国接壤,该地区是欧洲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塞尔维亚相继经历了东欧剧变、南斯拉夫解体、十年国际制裁、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黑山独立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经济基础遭到严重破坏。但由于其不断推进政治经济改革,全球金融危机前,塞尔维亚迎来了一段经济繁荣期,2006年经济增长率一度达到6.3%,被誉为“巴尔干之虎”。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后,塞尔维亚经济经历了3次大幅衰退:一是在2009年,受经济危机冲击,经济增速从2008年的5.4%迅速将至-3.2%,降幅达8个百分点以上。二是在2012年,在经历了2010—2011年经济小幅回升后,受欧债危机影响,经济再次触底,经济增速降到-1.02%。三是在2014年,塞尔维亚遭受120年不遇的洪水灾害,直接经济损失8亿多美元,与此同时,新政府上台后,推行国企私有化和提高退休年龄等改革,引发超过100次、参与人数超过10万人次的大罢工。在自然灾害与大罢工的双重作用下,塞尔维亚经济再次进入衰退,经济增速降至-1.8%,工业产出下降6.5%,成为“欧洲崛起”七国(保加利亚、匈牙利、克罗地亚、波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土耳其)中经济表现最差的国家之一。

塞尔维亚是中东欧地区第一个同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中塞两国在各领域保持着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特别是在贸易领域,双方合作紧密,双边贸易总额不断攀升。2006年以来,中国就是塞尔维亚的第5大贸易伙伴和在亚洲的第1大贸易伙伴,前4大贸易伙伴分别是意大利、德国、俄罗斯和波黑。在双边贸易中,塞尔维亚常年处于贸易逆差地位,但近年塞对华出口逐渐增加,贸易逆差有一定的减小趋势。

塞尔维亚的地理优势十分明显,素有“欧洲十字路口”之称,从东西向来看,它是中东地区经土耳其到西欧的必经之路,从南北向来看,塞又可向南经希腊港口进入地中海,特别是匈塞铁路修通后,南北向通道将更加畅通。塞具有较大的辐射市场,其虽尚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但与欧盟、俄白哈关税同盟、土耳其等签有自贸协定,也是中欧自贸区成员,辐射人口可达近10亿。塞尔维亚与中国关系友好,有较好的合作基础,我国可将其作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撬动东南欧地区的重要支点国。塞尔维亚对“一带一路”也十分积极。一方面,塞具有强烈的经济发展诉求,中国庞大的市场是其所力争进入的。另一方面,塞常年夹在欧盟和俄罗斯中间,左右为难,从政治上也希望与中国走近,打开对外合作的新局面。当前,我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主要在“16+1”的框架内,中东欧16国中,有一部分是欧盟成员国,另一部分是非欧盟成员国。塞尔维亚目前仍为非欧盟成员国,我国与塞密切合作可对其他非欧盟成员国发挥示范作用。

(十四)埃及

埃及地处亚、非、欧三大洲的交通要冲,扼有苏伊士运河航运要道,作为“一带一路”西端交汇地带的区位优势突出。埃及是中东、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发展空间大。同时埃及是中阿、中非合作论坛机制的重要成员,在中东、北非有重要影响,埃及的地位有助于协调和推动中国与中东北非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中埃经济互补性强,产能合作潜力大,埃及对共建“一带一路”的意愿强烈。依托苏伊士运河,埃及可以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国。目前,中埃两国已建立了政府间产能合作机制,签署了中埃产能合作框架协议,涉及交通、电力等重点领域的15个产能合作优先项目,未来两国可以在国际产能合作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

(十五)美国

目前美国对“一带一路”总体持疑虑态度,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意图整合欧亚大陆并把美国排除在外的战略举措,是针对“亚太再平衡”“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TPP等提出的应对之策,因而并没有积极采取与中国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的态度,反而对“一带一路”采取围堵和拆解的做法,如将军事力量向亚太地区集中布局,重新挑起东海、南海争端,拉拢日本、印度加入美国围堵中国的战略体系等等。美国的这一做法在于没有认识到“一带一路”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本质特征,片面地以传统地缘政治观和意识形态来看待中美关系以及中国提出的发展倡议。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之时,美国拒绝加入亚投行,并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其盟友希望它们也不参与到亚投行中,但其最重要的盟国英国带头反对并率先加入,此后法国、德国、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盟国均纷纷加入,成为亚投行的重要成员国。“一带一路”是开放的平台,是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重大倡议,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该倡议包括沿线65个国家和地区,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化,辐射范围也必然会向其他地区延伸和拓展,美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应该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来,“一带一路”作为全球性的发展倡议也不能没有美国的参与。未来我国应该加强与美国的沟通和对话,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使美国认识到中、美两个大国的冲突和对抗是不利于世界稳定和发展的,共建“一带一路”可以成为中、美两个大国合作的重要契合点,“一带一路”将会给两国乃至全球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

(十六)日本和韩国

目前按照古丝绸之路划分,“一带一路”沿线尚不包括日韩等东北亚国家,但日本是全球第3大经济体,韩国是全球重要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化,两国应该加入“一带一路”体系中,成为重要成员和建设方。日韩两国对待“一带一路”的态度总体是积极的。日本认为自古以来日本就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甚至认为“一带一路”起始自日本,经过朝鲜半岛和中国到达欧洲地区。韩国也十分认可“一带一路”,认为可以与韩国提出的“欧亚倡议”相对接。日、韩两国均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体,两国都希望搭上中国发展的经济快车,希望通过“一带一路”深化与沿线各国的经贸联系,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近期由于一些地缘政治问题,两国均难以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中来。随着日本执政集团右倾化趋势加强,中日钓鱼岛冲突问题愈演愈烈,韩国由于朝鲜核问题和美国萨德导弹部署问题,与中国的关系也呈现紧张态势。但必须认识到,这些问题都是短期的,是在美国“亚太再平衡”的战略背景下,是在钓鱼岛问题和朝核问题等长期搁置问题的重新激活下而产生的,这些问题和争议可以通过对话沟通的方式予以解决或搁置,中日韩深化合作才是未来发展的主流,正在稳步推进的中日韩自贸区、RCEP建设都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日韩未来应该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国。

(十七)巴西和阿根廷

自古以来,海上丝绸之路是不包括南美地区的,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同于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凡是海上国际贸易航线能够达到的地方都应成为“一带一路”的沿线地区,其中也包括南美。目前由于中国与南美地区的贸易投资规模相对于北美、东南亚、欧洲、中东等地区来说仍然偏小,南美地区国家暂未被列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列,但随着南美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未来应该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参与方。南美地区参与“一带一路”的两大支点是巴西和阿根廷,这两个国家是全球重要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代表。尽管全球金融危机后,两国经济发展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但其要素资源禀赋仍然突出,发展基础依然雄厚,发展潜力巨大,随着两国经济的发展,其在南美地区的经济整合能力会越来越强,将成为南美经济的“领头羊”,未来将会与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经济板块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有更多、更深层次的互动。

(十八)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两大主要方向:一个方向是从东南亚地区经马六甲进入印度洋,再经红海进入大西洋和地中海地区,另一个方向是从东南亚向南抵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地区,进而跨越太平洋抵达南美地区。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初期建设阶段,主要侧重于第一个方向,未来随着建设的深化,特别是中国和大洋洲地区、中国和南美洲地区的经贸往来更加频繁,第二大方向也会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重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环太平洋地区的重要经济体,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中转站,未来将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点国。澳、新两国均高度认同“一带一路”,澳大利亚的“北部大开发”战略可以和“一带一路”深度对接,新西兰甚至专门出台“中国战略”,希望将本国发展与中国发展协调起来。当前中国和澳新两国的经贸往来日趋频繁,中澳和中新自贸区都已成功签订,包括澳新两国在内的RCEP协定也正在快速推进,未来两国将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