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政策评估文献研究概述
政策科学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历经30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并逐步完善。然而我国的政策科学仍然是发展中的一门学科,尚不成熟,不能与改革开放以及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相适应。与法学、经济学及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相比,该学科还存在明显的弱点。(24)尤其是在标准和方法中,我国至今没有形成完善的政策评估标准和科学的评估方法。这已经成为政策评估的发展“瓶颈”,亟待解决。
(一)国内政策评估的相关理论观点
国内对于政策评估的研究众多,论述颇丰。但是对于一些政策评估的核心问题,学者们仍存在众多争议,尤其是在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方面。
1. 对政策评估方法的争议
廖筠认为,政策评估的通常做法有:前后对比法、成本法(包括成本—收益分析和成本—效能分析)、计量经济模型等。(25)但是,我国的政策评估方法比较单一,多是定性研究,量化研究不足。他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与政府的评估思维有关,另一方面与我国的统计工作不足相关。王传宏和李燕凌则认为,政策评估的方法应该有:定量评估、定性评估与定量定性结合评估方法、过程评估方法、对比评估方法。(26)周炼石从价值出发,将评估方法分为伪评价、正式评价和决策理论评价。(27)谢明则认为,政策评估方法应该包括前后对比法、专家评估法、目标群体评估法、执行群体评估法。(28)由此可见,不同的学者对政策评估方法的表述不同。虽然学术上百家争鸣是普遍的现象,但在制度实施时,方法的混乱与争议会给实践带来很大的困难。这需要学者们进一步研究,对评估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得出当前评估方法的共性,从而指导实践。
2. 对政策评估标准的争议
评估标准是政策评估中最为关键的问题,评估方法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尽管我国学术界不缺乏对评估标准的研究,但从整体来看,与西方国家相比仍略显不足,尚需完善。当前,“3E标准”(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是许多国家所采纳的普遍标准。对我国而言,学者们对标准问题还有很多争论(29)。主要观点有:①李燕等主张,依据效率性原则,可以归纳出效果、效益、效率、社会公众、生产力标准。这种主张的根基还是来源于“3E标准”,只是将“效益性”标准的内涵进行挖掘和拓展,实质并没有理论创新。②依据事实和价值两分法,谢明则主张事实标准和价值标准。(30)事实标准主要指政策在现实的实践情况与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价值标准则是政策背后的社会价值主张。持此相同主张的还有宁骚等人。虽然在表述上不同,宁骚在实施事实价值两分法的基础上增加了技术标准,但其内在基础是一致的。③不同于以上依据“3E标准”演化的主张,张国庆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认为,可以分为首要标准和次要标准。如果评估的对象是一个整体或者全局,则应当采纳首要标准;反之,是单元或者局部,应当适用次要标准。(31)简言之,首要标准着眼于全局和整体,是宏观规律性的体现。次要标准立足于局部和个体,是具体应用。显然,这相对于当前的一般主张而言,有独特的视角,是评估理论研究的一大突破。遗憾的是,张国庆并没有对首要标准和次要标准的内涵进行解析,只是提出了概念和框架,在实践操作中还需进一步拓展和研究。
从我国学者的研究现状来看,研究视角集中于“3E标准”的介绍和延伸,或提出单一的学术主张。从整体而言,仍然局限于个体或者局部研究。当前,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多变,存在各种价值主张,这给政策评估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如果我们还是将眼光局限于某一具体标准或者局部标准,则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不可能以单一的评估标准来概括整体,在很多情况下,对于政策的评估,我们应当运用多种标准,但是对于多种评估标准的分析和研究,我国学术界仍处于空白。因此,从总体上来看,虽然在介绍西方评估标准理论上,我国学术界已经相当完善,但是在创新和发展上,缺陷依然十分明显。政策评估标准研究不应当仅是西方评估标准的简单拓展和延伸,还需要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适应中国社会的评估标准。
(二)国内政策评估的实证研究
我国政策评估的实证研究仍然停留在价值评估层面上,缺乏对事实数据的准确归纳,发展十分失衡,具体表现在:①重性质判断,轻数量分析。从学者的理论来看,我们发现,运用伦理学、社会学等价值分析的较多,但是从数学、统计学等实用科学的角度来分析的研究却较少。②对政策的实施分析总结较多,对政策发展的未来预测评估较少。③评估指标不全面,评估指标多是经济指标,社会指标、政治指标、文化指标,缺少综合性研究视角。④分析视角多停留在微观领域,缺乏对整体和全局的评估预测。
综上所述,我国学术界的研究问题,主要有两方面。①研究多局限在定性上,定量分析明显不足。对于政策的制定者而言,定性分析是基础,但是定量分析却是关键,评估者更需要掌握的是政策实际运行的现状,而这些现状需要一系列生动具体的数据来体现,并不是简单地公平公正的价值分析。②分析着眼于局部个体较多,立足于整体全局较少。不管是从评估指标还是分析基础来看,学者的立足点局限较多。政策评估最终服务于社会,而非仅服务于政策,微观研究固然能明晰政策实施现状,但是缺乏整体眼光,难以从变化发展的角度把握政策,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隐患增加。
可喜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政治体制改革为主导的政治文明建设不断推进,政策评估的重要性越来越被政府和学术界关注,政策评估理论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并且,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为政策评估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方法和理论,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统计学以及数学在政策评估中不断被应用,这为政策评估研究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技术基础。因此,从现状和未来发展来看,我国政策评估的实证研究已经开始呈现系统化、数量化、多样化的发展态势。(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