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记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部分 我看薛宝钗

【第一篇:金簪雪里埋】

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辞,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首判词写的是林黛玉与薛宝钗二人。“可叹停机德”和“金簪雪里埋”皆说的是宝钗。

前一句说的是宝钗的贤德。的确,宝钗一进贾府之后,第五回就写道:“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德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之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除此之外,贾母当众夸奖过宝钗,史湘云在言语间将宝钗奉为完人,说贾家的女孩们都比不上她。以上种种,都可见在人前宝钗可称为完美之人——至少以当时社会的主流眼光来看是这样的。

“金簪雪里埋”此句我以为有多种含义。一是暗示宝钗的结局是像那支金簪一样被抛弃在大雪似的窘迫境遇中。二是说宝钗内心是很有野心的,“金簪”是权力的象征,“雪里埋”则意味着她不将内心所想暴露出来,而是掩藏在冰冷的外表下。三指她城府很深,十分通达人情世故。这句诗也可能是指宝钗本是十分有才的女子,但受封建礼教思想的压制,以为“女子无才便是德”。

宝钗真正的结局我们已无从得知。“有野心”可从咏絮时那一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中看出。在元春省亲时,宝钗劝宝玉改了“绿蜡”二字后,说“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你又认我这姐姐来了”,也有一点羡慕的意味在其中吧。通达人情世故可从她生日时应顺贾母喜好等处看出。宝钗的才情应该也是极高的,可她对待诗并非像黛玉那般,而只把它作为一种消遣,还劝黛玉、湘云不要对诗书过于上心,可见她受封建礼教影响之深。

宝钗这一人物形象是十分丰富的。凡读《红楼梦》者,必会在钗黛中,喜一者而厌一者。而我以为她们都是没有那么好评价的人物,何不都欣赏呢!

(刘心怡)

【第二篇:我看宝钗】

在我眼里,薛宝钗是一个典范。她生于古代,于是便有了和其他古代女子一样的贤良淑德。她真心劝告弟妹:教导黛玉不要读《西厢记》之类的书,劝宝玉要专心学习走仕途,与当时封建淑女并无什么不同。她一出场,“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品格端方,容貌美丽”,她是一位表面柔弱,内心却十分坚强的女子,正如大观园中蘅芜苑的布景一般,表面上是草,而低下却是磐石,可见她与寻常女子的不同。

她的性格,与其说是虚伪与矫情,在我看来不如说是乖巧懂事,一方面要善于讨好长辈夫人们,同时还需周旋于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之间。例如当她过生日时,贾母问她爱听什么戏,要吃什么东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喜好回答。当面奉承贾母:“我来了这么些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她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太去。”但这种“奉承”并不招人烦,恰恰相反,她的懂事、乖巧、成熟,反而成就了她,让老太太大夸,提起姊妹,“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

其实,若我们生于彼时,大多数仍是会选择做她那样的人:不是最聪明,却听话温顺;不是最美丽,却温柔体贴;不是锋芒毕露,而是韬光养晦,仔细与各种人的相处,若论起才干来,怕也是不逊于凤姐的干练。我认为,她的悲哀,不在她个人的悲哀,也不在于时代的悲哀,因为历史的洪流不会因为后人的评价而改变,正所谓机缘巧合,错在她嫁的人是贾宝玉。

用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假若她嫁的是贾政一类的人,难说不会成为第二个王夫人,纵然人的样貌品行皆有不同,可心性几乎一样,若说平安幸福地过一辈子,也未尝不可。错便错在贾宝玉的心性不同于普通人,他视功名利禄为浮云,身便为神仙下凡,凡间女子怎可懂得,若是他们的婚姻幸福了,那么神与人就无分界了。什么牛郎织女的故事便失去了意义。

还有便是那懂事的品性。何谓懂事?懂大人之事,听大人之话,自己从来没有机会抉择也无须抉择,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有那枚“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是不是十分讽刺呢?可以说是直接导致了这场悲剧。正所谓,有时“命中注定”也不过枉谈罢了。对她来说,什么是命?老太太的话、母亲的话,若没有莺儿一语点醒梦中人,这样的命或许根本不会有,正所谓“信命”,只不过是一场赌博,将一生押上,给一个年轻的男子,输赢,除了自己,又有谁会在乎呢?

或许,当她拥有金锁、拥有一切美丽之后,她的命运,已悄然注定。

(黄珺洁)

【第三篇:由宝钗所想到的】

在读《红楼梦》之前,我就对这之中的人物略有耳闻,每每听到、看到有人分析宝钗性格,说她心机深重,世故圆滑,阿谀奉承,比起王熙凤的野心宝钗更为虚伪,云云,简直被形容成了青春偶像剧中的“炮灰”女二,衬托林黛玉这女一的光环。举出的例子无非是二十二回中:“贾母因问宝钗爱听什么戏,爱吃何物。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之人,喜欢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便总依贾母素喜者说了一遍,贾母更加喜欢。”

一开始读《红楼梦》时,我便总是揣着偏激的眼光和挑剔的心气去看,然而随着故事的推进,我想,宝钗做的是自己,不是存着野心去巴结讨好,不过是应着温厚的本性去做事而已,她有着比林妹妹更多的闪光点,她乐观坚韧,她温柔贤淑。然而作为“金陵十二钗”之一的她永远逃不出命运的判词、凄凉的人生:“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最后她什么也没有得到,孤独一生。那一刻我心底一酸,无限感慨。

我想,有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陷入了一个怪圈,世界其实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可怕,只是我们对这种小小的虚伪和压抑过于敏感。无论是虚伪的故事,还是对于我们真实生活的环境,不由自主地保持着天生的敌意与挑剔,甚至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身边的一切。

在这种心态的指引下,所有的不完美都被我们的“脑洞”放大,身边的人无意的举动、直接的言语都被人看成是愚蠢、自私、虚伪,而自己心中的美好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强烈的压制,于是生出对人生、社会的悲观情绪。

这种情绪让我们以为,我们看到了世界的真相,寻到了生活的本源,从侧身斜睨变成了愤世嫉俗,于是我们便成了林夕笔下那“最后剩下自己,舍不得挑剔,最后对着自己,也不大看得起”的人了。我不否认有时悲愤对人生的启发与哲思,然而我们的生活、社会就如此不堪么?当我们抗拒着整个世界的时候,我们是否就能以自怜这一人的天性来证明自己的真诚?这种抗拒本身,有其自身价值所在吗?

我们厌恶着整个世界,却没有思考过形成这个世界的根源和必然原因,我们根本无法摆脱这一切,相反很多时候,正是我们自己的行为巩固了我们自己认为恶心的社会规则,那么,同样,我们自己在别人的眼中是否也是一样的虚伪与懦弱?

如果一个人能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又有敢于实现它的勇气,他是勇敢的;如果一个人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只是单单对世界愤愤不平,那么我想,也许这个人并不那么真诚。

关于宝钗,她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不完美的存在,是这种不完美成就了最可爱最真诚的她。我并不认为她是虚伪的,她的所作所为、所思所言没有错,更不要说她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之类的话。宝钗没有伤害过谁,也没有站在整个世界的敌对面,但她一样坚持了她自己。

即使没有人懂得她,没有人爱过她,即使她的结局同样是孤单与虚无。但她曾经那么努力地丰富过自己的人生,温柔地呵护过别人的感情,那么与黛玉相比,在黛玉对于世界那样过度理想化的衬托下,宝钗无疑是那个最值得爱慕与敬仰的女子。

世界从未辜负过我们,让我们不快乐的、悲观的唯有我们自己。

(汪欣然)

【第四篇:看宝钗】

《红楼梦》中的宝钗是一个被夹在中间的人物,既不是一个思想与众不同如黛玉宝玉一般的叛逆分子,也不似王熙凤和王夫人那种封建统治者。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此为宝钗和黛玉的判词。宝钗精于诗词,虽父亲早亡,哥哥混账,但她有一个好母亲,还有一个显赫的家庭背景。宝钗是一个很矛盾的人。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封建社会出产的女子,在她眼中女子的使命就是老老实实待字闺中,嫁人后相夫教子。她虽有吟诗作对的才华,但却不甚在意,甚至可以轻言放弃。只因母亲的一席话她立刻放下了书本转而去作女红。可见其虽有惊世之才,却无展露之心。而且宝钗对宝玉读书的态度一直耿耿于怀,她总是劝说宝玉让他好好读书,将来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这种想法在古代封建社会当中才是正统思想,宝钗的想法也无可厚非。但宝钗也有一些地方与封建统治阶级不同。她不是对什么都似懂非懂的朦胧少女,她对什么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考量,她并不一味地顺从和应答,她不像凤姐和王夫人那般雷厉风行,训斥打骂下人,她也从不多管闲事,遵循明哲保身的原则,说话做事都小心谨慎,待人接物都温和有礼落落大方。但她也并不是毫无心机之人,她也会刻意奉承,也会看人的脸色行事,能在宁国府和荣国府这样的地方混得风生水起人人赞叹,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书中提到的感情纠纷多是宝钗黛玉和宝玉之间的。宝玉的玉上面刻着的一句话“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与宝钗金锁上的八个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正好相对,金玉良缘之说就此传出。宝玉对宝钗也并非没有儿女情长,但也只是仰慕和亲近罢了,并没有起别的心思。

相对于黛玉的清高叛逆统治者更喜欢宝钗的传统思想,这才造成了最后的悲剧。

宝钗,一支被埋没在封建社会的金簪。

(臧京涵)

【第五篇:我眼中的薛宝钗】

《红楼梦》中有许多角色历来备受争议,而薛宝钗又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其实,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我对宝钗的看法也有所变化。但是在没有阅读诸多关于宝钗的评论前,我其实没有太多的“封建礼教的束缚”之类的观点。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而遵循封建礼教也只不过是一个大小姐所应该做的而已。因此我不太相信作者塑造宝钗这个人物只是单单为了表达自己对被封建礼教束缚摧残的少女的惋惜。或者说,我根本不相信《红楼梦》中任何一个人物的塑造都是为了某种具体的目的,好像一个无比严密的计算机程序一样。连作者本人对自己塑造的人物的情感有时也是十分朦胧的,各路专家们信誓旦旦的推敲也只是一些仅供参考的评论而已。

再说宝钗这个形象。读完《红楼梦》,我对她最主要的感觉就是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寒冷。说宝钗是《红楼梦》中最冷的女子绝对不为过,她的冷是出于天生的性格,她经常是在冷眼旁观,因此总显得冷静稳重。她处世的方式虽然看起来极为热情,但我总觉得宝钗的每句话中都透露出一种清冷。人往往在身为旁观者时才会做出更加优秀的决策,而宝钗几乎无懈可击的处世方式,让我觉得她永远都是旁观者,即使此时此刻她就在和另外的谁交谈,也感觉她像是在旁观着两个与自己无关的人,然后告诉其中一个人,此时应该这样做。而那个人就是她自己。某种意义上讲,得不到一个人的关心恐怕是次要的,更可怕的是你一直以为自己得到了某人的关心,但那个人心里其实并没有什么很在乎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讲,宝钗不是自私。她知道金钏儿自杀、尤三姐自杀,全都“不以为意”,这让我不禁想到也许她连自己死去也并不在乎。

薛宝钗的外化形象是金陵十二钗中最完美的一个,但她的内心也许是残缺的。她已经丢掉了很多身为人最宝贵的东西,比如一些情感,比如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因此她表现出来的就好像一个只为自己地位着想的人。也许她把一切都藏在了自己的心底,如果是这样的话,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少女来说,这城府也有些太深了。无论如何,宝钗作为一个十分复杂的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未完本的《红楼梦》,铸造了一个更加具有艺术性的残缺的名著,也留下了这些形象让后人去自己摸索。

(王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