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蘅芜苑
【第一篇:蘅芷清芳】
蘅芜满静苑,萝薜助芬芳。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
轻烟迷曲经,冷翠湿衣裳。谁咏泥塘曲?谢家幽梦长。
之所以选择这首诗,主要原因还是对蘅芜苑那段描写令我印象太深:“但见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贾政初见此景时,说:“无味的很。”而一进苑门,看到一番美景后,笑道:“有趣!”贾政轻率点评这一行为暂且不说,但这蘅芜苑之景以及诗中所写确实带给人一种别有洞天的感受。
不同于潇湘馆一进去就有能感受到的“孤高自许,目下无尘”之意境,我更喜欢蘅芜苑的这种平淡无奇。就如同贾政从苑门步入苑内一般,当我们越过这“无味”的外表后,才能够认清它的精神。而宝钗这一人物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纵然我第一次读《红楼梦》,分析不到位,理解得也不深入,但我真的挺喜欢宝钗的,与黛玉的自许孤高之“雅”不同,宝钗之雅,是大雅若俗,俗为其表,雅为其里。很多人第一次看时都会觉得宝钗“世故”“圆滑”或“古板”“无味”,我并不这么认为。正所谓“淡极始知花更艳”,而“古板”也不过是外表罢了。“藏愚”“守拙”的背后是自励与激愤,这才体现出了一种超越凡尘而绝不苟同于流俗的品格。
我喜欢宝钗,喜欢蘅芜苑,因其是真正的“大雅”。
(杜林峰)
【第二篇:蘅芷清芬】
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酴醾梦也香。
此联是薛宝钗住处蘅芜苑的楹联。上联大意是写完豆蔻之艳后,诗才就好像这植物一样,充满生机和美感。我想这是一种对于薛宝钗诗才的高度褒奖。而下联则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荼蘼的形态比作睡觉的女子,连她做的梦也是香甜的。乍看下联较之上联更为“香艳”了些,充满了上层社会深闺女子的慵懒和华美气质。但或许作者的用意不止于此。
或许许多人都注意到了有“荼蘼”的典故。最有名的莫过于“开到荼蘼花事了”。荼蘼有一种“终结性的”凄美气质,她一出现就象征着美的即将夭亡。或许曹雪芹让麝月抽中“荼蘼”正是此种用意。而翻回头来看荼蘼与宝钗的关系,宝钗是金陵十二钗中陪宝玉到最后的人,那时的宝玉或是已半个身子遁入了空门,或穷困潦倒在街边乞讨。宝玉境遇如此,那么宝钗呢?她在目睹家业破败的大悲剧的同时,自己终生的命运也因“金玉良缘”而成为另一个悲剧。痴心如宝玉,使得宝钗实际上自嫁给宝玉后就守了寡。这“寡”不只是身体上的孤独,更是精神上无人怜惜的悲凉!到了这“荼蘼”境地,如何梦也香呢?有的红学家便说了,宝钗的“梦也香”,正体现了她性格的大气和贤淑。我以为这是一种有道理的解法,但或许并不全面。
之所以选择这幅联,也正是因为我从中读出了悲凉气息,这种悲不是逼人堕泪的痛,而是一种凉飕飕的感觉,就好像冰凌窗,像是蘅芜苑陈设给人的冲击感。我总是想象宝钗在嫁给宝玉后的情状,想来想去总能回想到这十七八回出现的“梦也香”的情景。宝钗自然是难过的,可是这不妨碍她梦也香。我反对一些红学家一味夸大宝钗的贤淑,而淡化了她的悲剧气息。所谓“慧极必伤”,宝钗的博学和才智使得她深谙世事,从而洞悉了人性中的阴暗面。“能者多劳”,她一个人面对的是没什么主意的母亲、胡作非为的哥哥,在这样不断的“世情刺激”后,她的情感就变得迟钝了。我以为用“迟钝”和“冷淡”来形容宝钗最为合适,只有这样才能“睡足酴醾梦也香”。她是心痛的,但是她已经习惯了,或许也不是习惯,而是她能控制自己去表达恰如其分的情感。外部表现或许可称之为“大气贤淑”。她的这种“控制”“迟钝”和“冷淡”,我以为是宝钗的悲剧体现。她的冷淡和迟钝让她没有办法去理解宝玉和黛玉的浓烈灿烂的“知己”和“爱情”,她的“控制”也让她不至于像林妹妹那样极悲而恸哭。是的,她有的是日复一日的“美梦”,比黛玉的泪尽而死看上去轻松许多,但这样的“美梦”让人精神窒息,渐渐麻木直至泯然成尘。这样的“梦也香”怎能不让人感到悲凉?
用这首联来形容宝钗的人物气质,我以为是最恰当不过的。这幅联的妙一在贴切,贴切于宝钗;二在形象,刻画的是上流人家的感觉。好联不在于构思多么险峭,而在于适宜。说了这么多的宝钗,无非是想强调“适宜”二字罢了。
(王逸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