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要分清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
♂ 中医里如何分阴和阳 ♀
中医学认为,身体组织器官内部及其相互之间,都普遍存在着不停的阴阳气化运动。气化运动的本质就是化气与成形。阴为有形的物质,阳为无形的功能,正如《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所指:“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由于人体脏腑、经络各个方面,都普遍存在着不停的阴阳消长气机运动,人体才能得以保持自己持续的生理活动。
阴是指“阴精”或“阴液”,它代表人体五脏所藏的精华。正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所说:“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说明阴液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一个人最好的身体状况就是阴阳平衡的状态。如果机体气血平和,阴阳协调,则百病不生;一旦偏盛偏衰,失去平衡,则百病丛生。
♂ 养生必先养肾 ♀
人体的五脏各有阴精,如心主血,汗为心液;肝藏血,脾统一身之血,化生精液;肺主气,敷布津液;肾主水,藏精,主生髓。五脏各藏精、津、液、血、髓,这些物质统属阴精,但主要物质来源全属于肾。
所以,中医治疗很多种慢性病,都以补肾为主。《医宗必读》中更是提出“养生必先养肾,养肾即养命”的观点。
肾气是指肾精所化之气,对人体的生命活动非常重要。它反映了肾的功能活动,若肾气不足,不仅早衰损寿,还会引发很多疾病。因此,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必须懂得补充肾气。不过,补肾气也要讲究方法,只有在肾气不足时补充才最有用,否则容易引出肾火,对健康也极为不利。
♂ 肾虚并不一定是肾脏出了问题 ♀
西医肾病主要是指肾脏的结构或功能出现病理改变,如肾炎、肾衰竭,而中医所说的肾虚并不是肾脏出了问题。肾虚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广义的肾虚,指的是肾气功能减弱的表现,如小便频多、腰腿酸软、耳聋耳鸣、头晕乏力等,在脑力上的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无精打采、记忆力减退、工作效率下降,在情志上的表现是情绪容易失控,经常头晕、易怒,且伴有焦虑、抑郁等。另外一种是狭义的肾虚,是指肾主生殖功能减弱的一系列症状,如阳痿、早泄、遗精和不孕不育等。简单地说,肾虚就是肾的精、气、阴、阳不足,是中医里肾脏功能方面的问题。
肾虚并不等于肾病,也不等于勃起功能障碍。它几乎是每个人必然会经历的阶段,是人衰老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
♂ 肾气主宰人的寿命和生活质量 ♀
很多人一听说是肾虚,就如临大敌,以为自己得了大病,性能力肯定也是不行了。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肾的精气可分为肾阴、肾阳两个方面。肾阴与肾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人体的动态平衡。当这一平衡遭到破坏后,就会出现肾阴、肾阳偏衰或偏盛的变化。
我们平常所讲的肾虚包括了肾阳虚、肾阴虚,也包括肾的阴阳两虚。肾阴和肾精是属于物质的,肾阳和肾气是属于功能的。
人的衰老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生理过程,而肾中精气是决定人的生、长、壮、老、死等生命活动的主要条件,主宰着人的寿命和生活质量。人的生长发育与肾气的关系极为密切。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子35岁(五七),男子40岁(五八)开始,就会出现肾气衰退的生理过程,到了老年则因肾气虚衰而呈现衰老的征象,所谓“年老多肾虚”就是这个道理。
衰老不可改变,人到老年时应该把充实真气、维护肾气作为养生的根本原则。《黄帝内经》里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以及“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等养生措施,都是为了充实真气、维护肾气,从而提高机体自我调节的功能和抗病能力,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 肾阴虚,容易上火 ♀
肾虚则火旺,肾阴虚的人容易出现五心(胸心、两手心、两足心)烦热,人就会出现头晕耳鸣、四肢乏力、腰膝酸软、记忆力减退、容易衰老、脱发、牙齿松动等问题,还有性欲减退、容易早泄、遗精,女子经少经闭、大便秘结、舌红少苔等阴虚内热的症状。
中青年容易出现肾阴虚,多因这是人的一生中最有活力、负担最重的阶段,无论是学习、工作、锻炼,身体消耗的物质会特别多。另外,中青年人性需求也很强,消耗的物质自然也多,所以容易出现肾阴虚的症状。肾阴虚可以用黑木耳、枸杞子、石斛、玉竹、女贞子等进补,常见的药物有左归丸、六味地黄丸。
♂ 肾阳虚,畏寒怕冷 ♀
阳虚生外寒,所以阳虚的人怕冷。肾阳虚在症状上多表现为腰膝冷痛酸软,四肢发冷、畏寒,尤其是腰以下发凉,平时总比别人穿得厚,夜尿频多,精神疲惫,阳痿,水肿,小便清长、失禁或不利,舌淡苔白等阳虚内寒的症状。肾阳虚可以吃羊肉、韭菜、泥鳅、鹿茸来进行食补,药物则有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
肾虚的各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