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草木,阳春白雪
古琴曲《阳春》曲谱相传为春秋时期乐师师旷所作,最早见于《神奇秘谱》。《神奇秘谱》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于明洪熙元年(1425年)编录而成,是现存最早的琴曲谱集。《阳春》收录于《神奇秘谱》上卷《太古神品》。据该书记载,此曲至唐高宗时完全失传,唐显庆二年(657年),太常丞吕才根据琴中旧曲修订而成。《阳春白雪》在《神奇秘谱》中分为《阳春》《白雪》二曲。明杨抡在《太古遗音》中认为,《阳春》这首琴曲是表现“万物回春,和风淡荡之意”,弹奏此曲时要保持冲和雅淡、不可铅华的心境。
很久以前,我们的先民曾用竹子制作了十二支竹管,对应十二月令,奇数称“律”代表阳,偶数为“吕”表示阴,又依次把竹管排列插到土里。
经过四季的轮回,到了立春那一天,只听竹管发出“大簇”之音,也就是古乐五音“宫商角徵羽”中的角音。先民曾口耳相授,“闻角声,则使人恻隐而好仁”。这一声号角之音带来了先民的春天,也带来了春天的音乐,一种心动而神驰、温暖而高雅的调子。
立春,是万物回春的日子。这个时节在寒冷中会悄然萌生一点绿意,在冻痕销水、波心荡漾的午后,让我们想起“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便愈加期待一支《阳春》曲,怀揣着感动的情绪,还带着满心的期待,迎来春回大地的日子。
《阳春》,师旷所作也。昔天帝使素女鼓五弦之琴,而奏阳春,故师旷法之而制斯曲……人际斯时,或借童冠,或抱瑶琴,或张油幕,或驾兰桨,虽所乐不一,其与物同春之趣则均耳。此音冲和雅淡,不可铅华,操弄者慎勿以粗心当之。
——明·杨抡《太古遗音》
回到那个春秋时的晋国,听说一位先生痴迷于琴,用陈年的艾草熏瞎了自己的眼睛,让自己的心清静下来,用自己的耳朵代替眼睛,和鸟兽同语,与花草同梦,只为了去听这世间最美的声音。
世人传说,他弹琴时,凤凰如约而至,白鹊凌空翱翔,玄鹤翩飞起舞……有凤来仪,玄鹤起舞,这是中国大美之音才能达到的境界。还有人说,在他弹琴的草原上,马儿会停止吃草,仰起头侧耳倾听,觅食的鸟儿会停止飞翔,翘首迷醉,仿佛所有的声音都藏在他的七弦琴上。后来,大家记住了这位先生的名字——师旷。
一日清晨,梅梢雪散,惊觉东风已至,万物即将苏醒。师旷心中十分欢喜,他深知漫长的冬眠终将结束,一个崭新的春天款款到来,蓄积了一个冬天的能量,将在来年的春天展开新的征途。
在那个东风拂面、万物回春的午后,和风淡荡,元气含祥,师旷伫立松下。他听见东郊鸾佩的锵锵声,因为立春之日,天子照例祭拜青帝。师旷知道在天子经过的每一条路上,细柳拖金,春光乍泄,他听见山间草木在东风唤醒下赶路的声音。他知道在不远的郊外,满山黄碧,万卉飘香,春色弥漫大地。一切心驰神往的春调,都在这个万籁俱寂的午后,激发他创作了流传后世的《阳春》曲。
在师旷的心里,仁心和音乐密不可分,《阳春》同样也代表了他的政治理想,一派天地中和、锦城春蔼、春风舞雩的气象,少一些悲苦的哀叹,再没有杀戮的影子。《清徵》是弹给有德有意、尽善尽美的君主听,《阳春》则是献给仁心普惠的清明盛世。
师旷是幸运的,以琴而至仁政,成为晋国悼、平二公的谋臣,几乎参与了晋国内政、外交、军事等一系列事务。诚如韩垧所言,师旷“迹虽隐于乐官,而实参国议”。在先民有记载的琴人中,以琴而受朝廷重用的君子,这是第一位。
还记得先民的笔记,说这曲子“冲和雅淡,不可铅华”,今天读来仍然心有戚戚,初生草木,自有一番青涩,铅华岂能与万物同春?
唐代诗人皇甫曙曾写下《立春日呈宫傅侍郎》诗:
朝旦微风吹晓霞,散为和气满家家。
不知容貌潜消落,且喜春光动物华。
出问池冰犹塞岸,归寻园柳未生芽。
摩挲酒瓮重封闭,待入新年共赏花。
新绿、浅黄、红梅,听一支春天的琴曲,能感受自己内心的春意盎然。《阳春》小曲,自得清净,虽是高雅的阳春白雪之调,但当一代人走出现实的藩篱,无比渴望一曲《阳春》的到来,一音既起,冲和清丽,春光隐隐现于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