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 其他重要的分形结构
(1)Cantor集
1883年,德国数学家Cantor提出了如今广为人知的三分Cantor集,或称Cantor集。很容易构造出三分Cantor集的结构,然而,该结构却显示出最典型的分形特征。
图2-8所示为Cantor集的构造过程。
图2-8 Cantor集
第一步,把一条线段[0,1]平均分为三段,去掉中间的1/3部分段,则只剩下两个闭区间线段[0,1/3]和[2/3,1]。
第二步,再将剩下的两个闭区间线段各自平均分为三段,同样去掉中间的区间段,这时剩下四段闭区间线段,即[0,1/9],[2/9,1/3],[2/3,7/9]和[8/9,1]。
第三步,重复上述过程,删除每个小区间中间的1/3段。如此不断地迭代下去,最后剩下的各个小区间段就构成了Cantor集。
从图2-8中可以看出,Cantor集在线段[0,1]上的分布是非常不均匀的。如果把该线段想象成一条时间轴的话,Cantor集代表了时间轴上发生的无限多个“点”事件,这些“点”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服从幂律分布。这提供了描述自然界许多现象演化过程的重要模型。例如,Mandelbrot最早发现电子通讯线路中误差的出现与Cantor集是非常相似的,误差不是随时间均匀出现,而是团簇状态的不连续出现。一簇簇的误差段中包含着无误差的段落,而仔细观察下,无误差的段落中仍包含着更精细的一簇簇的误差,如此嵌套结构,成为分形时间序列的实例。在此思想启发下,地震发生、股票波动等自然、社会现象的时间演化数学模型得到了新的发展。
(2)Sierpinski垫片
1915年,波兰数学家Sierpinski提出了Sierpinski三角形结构。
图2-9所示为Sierpinski三角形的构造过程。
图2-9 Sierpinski三角形
第一步,取一个实心的三角形,例如采用等边三角形。
第二步,沿三边中点的连线,将它分成四个小三角形,同时去掉中间的那一个小三角形。
第三步,对其余三个小三角形重复上述过程。如此不断地迭代下去,最后剩下的各个小三角形结构就构成了Sierpinski三角形。
如果用上面的方法无限连续地迭代下去,则Sierpinski三角形的面积将趋近于零,而它的周长越趋近于无限大。
Sierpinski地毯的构造与Sierpinski三角形相似,区别仅在于Sierpinski地毯是以正方形而非等边三角形为基础的。将一个实心正方形划分为的9个小正方形,去掉中间的小正方形,再对余下的小正方形重复这一操作便能得到Sierpinski地毯。图2-10所示为Sierpinski地毯的构造过程。
图2-10 Sierpinski地毯
当然,上述结构可以推广到三维图形中,即Menger海绵。图2-11所示为Menger海绵结构。这种三维结构拥有大量孔洞,如果无限连续地迭代下去,Menger海绵的体积将趋近于零,而它的表面积却趋近于无限大。由于该分形结构的独特性,使其在物质材料的结构解析、新型催化剂的设计、化学反应动力学的模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应用。
图2-11 Menger海绵
(3)Mandelbrot集
Mandelbrot集堪称人类有史以来做出的最奇异、最瑰丽的几何图形,曾被称为“上帝的指纹”。Mandelbrot集是复数平面中的点集,这个点集均出自复函数迭代公式:
(2-3)
式中 Z——复函数;
n——整数,取值为0,1,2,…,∝;
C——复参数。
对于每一个C,从Z0=0+0j开始计算,如果Zn收敛,则C在集合中。对于所有复数C组成的集合,就构成Mandelbrot集。分形图形是可以无限递归下去的,它的复杂度不随尺度减小而消失。Mandelbrot集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可以对这个分形图形不断放大,不同的尺度下所看到的景象可能完全不同。放大到一定时候,可以看到更小规模的Mandelbrot集,这证明Mandelbrot集是自相似的。图2-12的15幅子图演示了Mandelbrot集的一个放大过程。可以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不同样式的分形图形。
图2-12
图2-12 Mandelbrot集的一个放大过程(展示出完美的自相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