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思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当我们谈论历史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法规局 陈 宏

2017年伊始,霾锁京城。一时间,微信朋友圈中纷纷转发美、英、日治霾史等诸多文章,借史为镜,为保护当下的生存环境而振臂疾呼。此情此景,让我想起《历史的教训》一书中的话:“研究历史不仅仅在于对人类的愚蠢和罪恶给以警示,也是要鼓励人类铭记有价值的先人”,“如果在现阶段对环境控制方面有进展了,进步就是真的”——尽管这是一本著于1968年的小册子,但这两句话几乎概括了我个人对雾霾事件的看法:一方面必须承认我们正在享受着工业化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我们都应责无旁贷地努力寻求“对环境的控制”,因为这才是所谓的“真正的进步”。

说起《历史的教训》,这本书是中央纪委网站读书栏目的推荐书目之一,作者是曾著述11卷《世界文明史》的威尔·杜兰特及其夫人阿里尔·杜兰特。该书以随笔的方式谱写恢宏的格局,用极简的笔墨勾勒了历史与人类生活各方面的关系,总结出历史留给今人的巨大精神遗产。字里行间,处处体现作者深厚的治史底蕴。掩卷长思,在近来“跳出历史周期律”、“规避三大陷阱”等字眼反复见诸报端之时,我们如此重视历史是为了什么?虽然《历史的教训》开篇就自嘲“只有愚蠢的人才会试图把一百个世纪的历史浓缩进一百页的书中,并进而得出不可靠的结论”,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无视历史的经验、教训和警示,必将使“这些错误注定要在未来更大的舞台上,以更大的规模发生”。因此,就像书中说的,只有谦虚地从历史中学到大量“局部知识”,“耐心地承受现实”,并且平等地“尊重彼此间的歧见”,最终方能不落窠臼,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历史的教训》一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应在于此。简要归结,可谓之以“虚心”、“耐心”和“平等心”。

一、怀虚心,多维度看待历史

《历史的教训》第二章:“人类历史只是宇宙中的一瞬间,而历史的第一个教训,就是要学会谦逊。”

若曾在寂静高岭看过浩瀚穹顶,或随曙光初起踏上西安城墙,抑或于大江之畔见过星河鹭起,我们都很难对历史不生敬畏之心。不过,在这层意义上谈虚心学史,未免小看了杜兰特。《历史的教训》中提到“中国也把生计与灾难归因于大河,这些河流(像我们美国一样)经常偏离自身的河道而泛滥”时,立刻补充了一句“同时使附近的土地变得肥沃”。窃以为,这才是谦逊面对历史的意义所在——多维度看待历史事件。“历史”这个词通常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是指人类过去所经历和创造的一切,即人类过去所发生的一切事件;另一方面是指人类对自己过去的回忆和思考。多年来,出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历史教科书怀有莫名的复杂情绪。至少于我而言,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并消解着我对历史“真实性”的渴望。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有更多史料可以提供多角度的视角和丰富的细节去还原历史真实。不过,此“真实”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客观地把握历史。就像克罗齐说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不同史学家对同一历史的观点,都无法摆脱他们的现实生活。只有多维度地了解建立在真实事件上的主观反映,才能更加逼近历史的全貌。《历史的教训》足足用了地理条件、经济状况、种族优劣、人类本性、宗教活动、社会主义、政府、战争、道德、盛衰定律、生物进化等11个维度阐述历史,想必也是希望读者能横纵皆观。

二、秉耐心,戒急躁面对现实

《历史的教训》第十三章:“我们不能要求进步是持续不断的,或者是普遍的。很明显,正如个体的发展也会有失败期、疲劳期和休息期一样,衰退是很正常的事……同一个国家,也可能在人类活动的某一领域进步了,在另一个领域却衰退了。”

回到本文开篇提到的雾霾问题。北京的雾霾多发必然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也不可能用一天两天就能根治。虽然治理雾霾的愿望你我都迫切得无以复加,但是翻开历史看看,伦敦和洛杉矶都用了多长时间解决这一问题——或者直接挑明了说,英国和美国的工业化转型都用了多长时间?以美国为例,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和今天的中国一样,也是“世界工厂”。制造业对美国经济的重要程度,比起我们当下有过之无不及。美国花了半个世纪多的时间,一方面推动城市化进程,削减工农业占GDP的比重;另一方面抓住技术升级的“风口”,推动劳动力技能转化和再就业,终于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转型和消费升级。拿我们的现状和这段历史相比较,大家对美国的转型路径是否似曾相识?每一次经济转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失业,因为它事关稳定、事关大局。对于目前中国5亿多的工农业就业人口,转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同理,考虑到治理雾霾背后的去产能以及伴随着的就业问题,我们难道不应该给政府更多的耐心吗?《历史的教训》在谈到人类的进步时,一反常态地用了许多修饰性辞藻来纾解我们的焦虑:“纵然我们有所抱怨,进步仍然是真实的,……因为我们生来就有更丰富的文化遗产,生来便处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过去不再是一个恐怖陈列室,而是变成了一座英灵的城市,一个广阔的思想国度。”在我看来,杜兰特的态度与赫尔德的历史进步观是一致的,即人类的发展是辩证的进步过程。这也提醒我们:以古鉴今时,宜常怀耐心。

三、以平等心,最大化凝聚共识

《历史的教训》第五章:“经过这样的对抗,就像两性冲突和阶级斗争一样,才能产生充满张力的创造性力量,才能带来富有活力的发展,才能产生整体隐而不彰的基本统一与运动。”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不能为了历史而谈论历史。最终,所有通过学史而“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的成就感都把人类整体共同推向改造真实世界的边缘。杜兰特在描述传统与创新之间的碰撞时如是说:“那些抗拒改变的保守派,与提出改变的激进派具有同等价值——甚至可能更有价值,因为根须深厚比枝叶繁茂更加重要。新的观念应该被听取,因为少数新观念可能有用。但新观念必须经过异议、反对以及轻蔑的研磨,这也是对的。这是新观念被允许进入人类赛场之前必须存在的预赛。”从论述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对新鲜事物给予必要的检验,才是对人类最大的负责。这正是平等观念的体现。幸而,冷战结束以来,“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观念作为历史的馈赠,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共识。值得一提的是,《历史的教训》第九章中有以下论述:“对社会主义的恐惧,则迫使资本主义不断增加平等。”尽管上述文字明显带着时代烙印,但在我看来,这与《甲申三百年祭》所呼吁的“民心乃固邦之本”何其相似。又幸而,如今对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途径推动现代国家治理的形成和巩固这一理念,我们也已形成了社会共识——这才是跳出历史周期律的唯一出路。

当我们谈论历史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历史的教训》最后一段话为本文作结:如果一个人很幸运,他便能在去世之前尽可能多地收集他的文明遗产,将其传给他的子女。到了弥留之际,他也会感激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遗产,因为他知道,这是养育我们的母亲,这是我们永恒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