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系统性红斑狼疮辨治体会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累及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红斑狼疮是一种疾病谱性疾病,可分为盘状红斑狼疮、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和深在性新生儿红斑狼疮,以及药物性红斑狼疮等亚型。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了,仅知与下列因素有关:遗传、性激素、环境因素、药物性等,紫外线照射可激发或加重。多发生于青年和中年妇女,即多见于15~40岁女性。临床表现为不规则、不定型发热;特征性皮损,如面部蝶形红斑、甲周红斑或指远端甲下弧形斑、指尖红斑和出血或盘状损害;对日光和紫外线照射敏感;关节痛或关节炎及肌痛;头发损害可形成狼疮发;多器官受累,尤以肾、心、肺等脏器损害常见,可发生肾炎或肾病综合征、心包炎和心肌炎、胸膜炎和间质性肺炎;黏膜红斑、糜烂及溃疡;实验室检查:血沉增快、全血象减少、免疫球蛋白G增高、血清丙种球蛋白增高、红斑狼疮细胞阳性、抗双链DNA及ENA(可洗脱的核抗原)阳性、抗核抗体阳性、血清补体下降;尿检查有蛋白、红细胞及白细胞、管型;皮肤组织病理学改变与盘状红斑狼疮基本相同。
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似的古代命名较多,如“日晒疮”“阴阳毒”“肾脏风毒”“温(瘟)毒发斑”“红蝴蝶”“热毒发斑”“赤丹”等;赵炳南老中医提出“鬼脸疮”的名字;1994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以“红蝴蝶疮病”作为SLE的中医病名。本病症状复杂,病情严重,高老继承和发展了赵炳南前辈的思想,认为其发病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过度劳累,或七情内伤,以致阴阳气血失于平衡,复感邪毒,病邪从阳化热,蕴于血分;或后天操劳过度,阴精暗耗,以致精血亏虚,阴虚火旺,火毒蕴于血分。热邪壅滞,血脉不通,瘀阻于肌肤、经脉,严重者深入脏腑,消蚀于筋骨而发病。另外,外受邪毒也是该病致病的条件之一。大多数患者的发病与暴晒密切相关,且日光照射后症状明显加重。由于受到外部毒热之邪的影响,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会反复出现某个脏器或整体的毒热燔灼现象。因此气血失和、气滞血瘀为该病之本,毒热燔灼为病之标,外邪热毒侵扰为诱因。病位在营在血,涉及心、肝、脾、肺、肾、脑等脏器,肾脏最先受累。高老师多以血沉正常与否,将系统性红斑狼疮分为急性期、稳定期分别施治。
急性期,患者毒热炽盛,邪热伤及血络,血热外溢,凝滞在肌肤则见皮肤红斑;毒热凝滞阻于经络,则见关节肿痛;毒热内攻脏腑受累,毒邪攻心可见胸闷、心悸,耗伤肾阴,可见盗汗、腰膝酸软,耗伤肝血,则见胁痛胁胀、腹胀呃逆;毒热炽盛燔灼机体,可见高热、烦渴、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沉细数。治疗用清热解毒、凉血护阴为法。高老师沿用赵炳南前辈思想,以秦艽丸加减,常用药为:秦艽、黄连、漏芦、凌霄花、生地黄、牡丹皮、沙参、丹参、赤芍、白鲜皮、红花等。伴有气短、心悸者,加五味子、黄芪;皮肤红斑甚者,加三七、藕节;低热者,加银柴胡、地骨皮;腰痛盗汗者,加山茱萸、女贞子;胁痛腹胀者,加厚朴、延胡索。
大多数患者经过系统治疗后会进入稳定期,这时因毒热消耗正气,气阴损伤,阴血不足,故见皮肤红斑,乏力萎靡,心悸气短,关节痛,月经失调,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沉细。此期治疗多以益气养阴、凉血解毒为法。以当归补血汤、二至丸和土槐饮三方合方加减。常用药为:黄芪、当归、女贞子、墨旱莲、土茯苓、槐花、白芍、丹参、陈皮、甘草等。红斑明显者,加秦艽、漏芦、生石膏;腰酸烦热口干者,加牡丹皮、生地黄;月经量少者,加红花、益母草、鸡血藤;胁胀心烦者,加莲子心、香附。若病情平稳者,可将常服方超微粉碎制成粉剂,以方便长期服用巩固疗效。
高老师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应调节阴阳气血以治本,凉血解毒通络以治标,并配合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疗效尚佳。
(张 焱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