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眼科名家临床诊疗经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临床诊疗经验

一、眼底出血的治疗经验

人体的病理变化无不涉及气血,同样眼部变化也与气血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太平圣惠方·眼内障论》谓“眼通五脏,气贯五轮。”气血的正常与否,常会直接或间接地由脏腑及眼部表现出来。例如因劳累过度或久病而消耗元气,以致气机衰惫,不能充泽五脏,上荣于目,在眼部表现为眼睑下垂,抬举无力,冷泪常流,黑睛陷羽久治不愈,视物不能持久,眼内出血,水肿,晶体混浊,青盲内障,高风内障以及各种眼病反复不愈。《审视瑶函》谓“夫目之有血,为养目之源,充和则有生发长养之功,而目不病,少有亏滞,目病生矣。”都说明目得血的滋养才能明视万物;若血的功能失常,则可引起各种眼病。

血证一般分为血热、血虚、瘀血三种。

血热:亦有虚实之分。实证多由外感邪热或脏腑郁热侵入血分所致。在眼部可为赤脉增多、色红而粗大,红赤肿痛,若血受热迫而妄行,溢于眼络之外,则为眼部出血,实火则出血急,量多色鲜红。肝肾阴亏,虚火上炎,虚火入血分,则致目络红赤充血,血液妄行,溢于络外,但赤脉不如实火粗而大,出血多缓,一般血量不如实火多。

血虚:因失血过多或生化不足所致,眼部表现为胞睑,白睛血络淡红不鲜,目睛干涩,视物不清,不能久视,眉棱骨酸痛,目睛隐胀,目痛时作,眼内出血等。

血瘀:气滞不能行血,或气虚无力行血,邪毒入营,外伤及瘀血未消等,都可引起血瘀,在眼部则表现为剧烈疼痛,痛有定处,持续不解,或见血脉紫赤,胬肉赤红肥厚,鹘眼凝睛,以及眼内外的瘀血等。

临床表现为炎症、新生物、组织增生变性、病理性肿块、血管痉挛、血管阻塞、血管异常、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涩、结代以及各种原因引起之眼内外出血所致瘀血。清代唐容川《血证论》瘀血条下“离经之血”与好血不相合,是谓瘀血,“离经之血为瘀血”在眼科大概归纳以下几种:结膜下出血、前房出血、玻璃体积血、中央静脉阻塞、高血压视网膜出血、静脉周围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渗[注]、黄斑出血、高度近视、老年黄斑出血等。外伤性眼出血眼睑青紫肿胀,白睛溢血,白睛紫胀、肿起,眼内各部位的瘀血,视网膜血管血流瘀滞或阻塞,眼部固定性疼痛及舌有瘀斑等。

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临床用药常配伍行气导滞药物。本法不宜久用,以免耗伤正气,若兼有气虚者必要时配伍补气药物。

中医眼科文献中有关治疗瘀血之方剂很多,如《审视瑶函》归芍红花散(当归、大黄、红花、栀子、黄芩、赤芍、生地黄、白芷、防风、甘草)治疗椒疮、赤膜下垂、赤翳包睛;《中医眼科六经法要》生蒲黄汤(生蒲黄、墨旱莲、生地黄、牡丹皮、川芎、丹参、郁金、荆芥炭),治疗云雾移睛;《审视瑶函》当归活血饮(当归、苍术、黄芪、薄荷、熟地黄、防风、川芎、白芍、羌活)治疗胞轮振跳;《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桔梗、甘草)治疗云雾移睛、青盲、暴盲等;《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治疗暴盲、风牵偏视;《中医眼科学讲义》祛瘀汤(川芎、当归尾、桃仁、赤芍、生地黄、墨旱莲、泽兰、丹参、郁金、仙鹤草)治疗撞击伤目;《医宗金鉴》桃红四物汤(生地黄、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治疗撞击伤目、血灌瞳神;《银海精微》破血红花散(当归尾、川芎、赤芍、枳壳、苏叶、连翘、黄连、黄芪、大黄、栀子、苏木、红花、白芷、升麻、薄荷)治疗赤膜下垂,血翳包睛等;《医林改错》通窍活血汤(桃仁、红花、赤芍、生姜、红枣、老葱、麝香)治疗暴盲等。

清·唐宗海提出止血、消瘀、宁血和补虚为治血证之大纲,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心证候为血瘀证,所以活血化瘀是治疗大法。刘教授在临床必详审病机,区分虚实,细加辨证,并用中西结合原则、途径和方法,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扶正与祛邪相结合,短期治疗与长期维持治疗相结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对眼科血瘀证制订了特有的辨证论治法则。

血是人体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与五脏六腑紧密联系,又因疾病发生原因众多,所以在临床上运用活血化瘀方法为主治疗眼病。刘教授治疗瘀血阻络,重在调理气血,以调气行血为主,气虚者补之,气陷者举之,气逆者降之,气滞者导之;血虚者补之,血瘀者行之。古人云:“血脱益气,阳生阴长。”治气即治血,补气生血,行气活血,是治疗气血逆乱、脉络阻塞所致暴盲的有效方法。

补气:多用于气虚血瘀,久病气虚,气虚血瘀属本虚标实,气虚是本,血瘀是实。气虚是因,血瘀是果,补气活血是重要途径。《温病条辨》中说:“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因此,选用方药时,既要重视活血化瘀又要重视补气。常用药有人参、党参、黄芪、黄精、山药、白术、甘草等。

理气:多用于气滞血瘀情况下。气滞是因,血瘀是果,血瘀可加重气滞,因此必须重视理气,以便“气散则血随之而散”。常用药物有青皮、木香、厚朴、枳实、枳壳、香附、郁金、川芎、延胡索等。

止血凉血:多用于静脉阻塞早期,出血新鲜者。常用药生地黄、墨旱莲、广牛角、侧柏叶、茜草、栀子炭、牡丹皮、大小蓟、仙鹤草、荆芥炭、槐花、藕节、白及、三七、云南白药。不宜久用,以防凝而不化。活血化瘀:多用于出血时间长,陈旧出血,伴有水肿、渗出。常用药川芎、生蒲黄、红花、郁金、大黄、姜黄、牛膝、益母草、苏木、泽兰、乳香、没药、元胡、水蛭、丹参、益母草、桃仁、海风藤等。

养血补血:多用于瘀血不去,新血未生,瘀兼有血虚者。常用药熟地黄、阿胶、白芍、当归、何首乌、枸杞子、鸡血藤等。

软坚散结:静脉阻塞,出血陈旧,渗出及机化积液多。根据“痰瘀同源”的原则,常用药陈皮、半夏、贝母、瓜蒌、昆布、海藻、牡蛎、夏枯草、连翘等。其中昆布、海藻内含有一定量碘化物,能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改善组织代谢,抑制病理性组织增生,使增生机化的纤维组织、微血栓以及凝血块等炎性产物渗出,机化转化为溶解吸收,从而增强活血化瘀的治疗效果,且有预防机化物形成的效果,可用于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形成之前,促进视功能的恢复。活血化瘀药有二重性,少用能活,多用能破,对反复眼底出血者少用,如必须用又怕出血者,选活血止血药或活血药时佐以止血药,如生蒲黄、炒蒲黄同时用。出血早期不能一味用止血药或久用止血药,必将造成离经之血难消,出血更甚,“冷凝热行”可适当加用行瘀通用,以防留瘀之弊,如三七、大蓟、小蓟等。

1.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1)中阻1号方

组成:生地黄15g,赤芍10g,川芎10g,柴胡10g,丹参20g,郁金10g,大蓟10g,小蓟10g,黄芩10g,栀子炭10g,三七粉6g,茜草10g,牛膝10g。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空腹)。

功效:清热疏肝解郁,凉血止血化瘀。

主治:视网膜静脉阻塞。

方解:方中黄芩、山栀清热凉血;郁金、柴胡疏肝解郁;生地黄、大蓟、小蓟、茜草凉血止血;丹参、红花、牛膝活血化瘀引血下行;三七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出血,有双向作用。禁忌:羊肉、烟酒。

典型病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李某,男,45岁,干部,右眼视力下降2个多月,于2010年6月10日就诊,视力右眼0.1,左眼1.0,不能矫正,双眼前节正常,眼底检查,右视乳头高度模糊不清,以乳头为中心沿静脉散在小片状、火焰状出血,薄厚不等。静脉呈腊肠状迂曲扩张,黄斑水肿,伴有片及圆点状出血,偶伴有渗出,中心光反射不见。FFA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大量荧光遮蔽,血管后期有渗漏,黄斑部有渗漏,未发现新生血管及无灌注区。自觉视物不清外,纳谷、睡眠、二便均正常。否认高血压及糖尿病史,脉沉细,苔薄。诊断为右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非缺血性),右黄斑水肿,辨证为肝郁气滞,用中阻1号方,每天1剂,14剂为1个疗程。28剂后右视力0.4,眼底视盘稍清,出血吸收约1/2,黄斑水肿、陈旧出血、脉象和舌苔如前,原方去黄芩、山栀炭,加白术10g,山药10g,红花10g,车前子20g,茯苓10g,生黄芪10g,后用药不变,服用2个月后,右眼视力0.8,眼底检查,出血基本吸收,仅黄斑陈旧出血,轻度水肿,原方去三七、加昆布10g、海藻10g,枸杞子20g,巩固疗效。

(2)软坚散结明目汤

组成:生黄芪15g,当归10g,生地黄10g,桂枝6g,防己10g,丹参15g,葛根20g,红花10g,白茅根15g,夏枯草15g,昆布15g,海藻15g,车前子15g,桑叶10g,黑芝麻10g,枸杞子10g。服法:水煎服,每天1剂,14剂为1个疗程。

功效:软坚散结,活血明目。

主治:老年性黄斑变性、静脉阻塞后期黄斑机化,各种眼底出血之增殖期视网膜病变。

方解:生黄芪、生地黄、当归、丹参、红花、葛根养血活血;夏枯草、昆布、海藻软坚散结;白茅根、车前子、防己清热利水;枸杞子、黑芝麻补肝肾明目;桑叶清肺平肝、凉血明目、疏散风热;桂枝温通经脉,温化水湿。禁忌:忌刺激食物、生冷、羊肉、烟酒。

典型病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林某,女,60岁,干部,右眼视力下降1年多且变形,于2008年6月4日求诊,1年前曾患眼底出血,在外院经治疗视力恢复不明显。检查右眼视力0.1(不能矫正),眼底检查双晶状体混浊,右乳头圆边清、色正,网膜动脉细反光强,静脉迂曲扩张,眼底散在激光斑,黄斑部组织不清散在色素沉着及大量机化组织隆起,伴有少许陈旧出血,中心光反射不见。诊断为右眼中央静脉阻塞(恢复期),右眼黄斑增殖性病变、囊样水肿,双眼老年性白内障。辨证为水瘀相结,治疗采用化痰解郁,散结通络。水和瘀血是一种病理性产物和致病因素,是阴津为病的两种不同表现,阳气失调,津液为病,气滞则血瘀,气结则痰生,因此中阻后期有瘀血、渗出机化时则应健脾化瘀利水治疗。水煎服,每天1剂,14剂为1个疗程,连服6个疗程后右眼视力0.5,查眼底右黄斑增殖性病变隆起变平,陈旧出血已无,水肿无仅留有萎缩斑及色素沉着。随访1年,视力仍维持。

(3)自拟药方

组成:柴胡10g,当归12g,赤芍12g,白术12g,茯苓12g,车前子20g,薄荷10g,炙甘草6g,丹参20g,红花10g,川芎10g,黄芩10g,生炒蒲黄(各)15g,白茅根20g,生地黄15g。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14剂为1个疗程。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利湿。

主治:中央静脉阻塞。

方解:薄荷、柴胡疏肝解郁;当归、赤芍清热补血养肝;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丹参、红花、川芎活血祛瘀;白茅根、车前子凉血利尿;生炒蒲黄活血兼止血;生地黄、黄芩清热养血。禁忌:忌刺激食物、生冷、羊肉、烟酒。

典型病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余某,男,40岁,工人。右眼视力下降2个月,于2009年10月就诊,曾在外院治疗效果不佳求诊。视力右眼0.1,左眼1.0,双眼前节未见异常,右眼底、视盘边界不清,以视盘为中心,沿中央静脉放射状、片状出血,血管迂曲扩张大部分被出血遮盖伴有少许渗出。黄斑部水肿、出血,中心光反射不见。FFA检查右眼大量荧光遮蔽,伴有小片无灌注区不超过6D,黄斑后期渗漏,未见明显CNV。平素喜欢饮酒,发病前一天饮酒、生气、头痛、目眩、咽干、口渴,食少,心情不畅,脉弦虚,舌薄质赤。诊断为右眼中央静脉阻塞,右黄斑水肿,辨证为肝郁气滞,脾不运化,治法以疏肝解郁、健脾利湿。水煎服,每天1剂,14剂为1个疗程,服2个疗程后,右眼视力0.3,右眼底出血有吸收。原方去薄荷加茜草15g,继续服2个疗程后右眼视力恢复至0.6,眼底检查出血吸收约2/3,留有片状陈旧出血,黄斑水肿减。FFA检查,荧光遮蔽呈小片状黄斑囊样水肿,后期渗漏,原方加赤小豆20g,患者回当地,嘱上方再服1~2个月。

(4)平肝潜阳凉血明目方

组成:石决明(先下)15g,天麻10g,钩藤10g,槐花15g,牛膝10g,生地黄15g,益母草10g,黄芩10g,丹参20g,生炒蒲黄(各)10g,广牛角10g。服法:每天1剂,水煎服(空腹),14剂为1个疗程。

功效:平肝潜阳,凉血止血。

主治:肝阳上亢致眼底出血。

方解:石决明、天麻、钩藤平肝潜阳;黄芩、生地黄、槐花、生蒲黄、炒蒲黄、益母草凉血止血;牛膝、丹参养血活血引血下行;广牛角散血分热,清热凉血止血。禁忌:羊肉、辛辣、生冷、烟酒,石决明、广牛角不宜久服伤胃。

典型病例(玻璃体积血)郭某,男,62岁,工人,左眼视力突降1个多月,于2010年11月21日就诊。查:视力右0.8,左手动。眼裂隙灯检查,双晶状楔状混浊,左眼玻璃体呈血性混浊(++++),眼底看不进。左眼视乳头(–),视网膜动脉细反光强A∶V=1∶3,明显交叉压迹,黄斑中心光反射不见,患者有高血压史15年,否认糖尿病史,平时喜饮酒,爱生气,急躁,头痛、头晕,心烦不眠,纳谷差,二便调,舌红质紫,脉弦细,诊断为左眼玻璃体积血(暴盲)、双老年性白内障(圆翳内障),双视网膜动脉硬化,证属阴虚火旺、肝阳上亢。服药28日患者全身症状减轻,脉象同前,视力左眼0.1,玻璃体混浊减为(+++),眼底仍看不见,原方去广牛角加墨旱莲10g,夏枯草15g,郁金10g继续服,28日后患者全身症状已无,纳好,睡眠好,视力左眼0.5,玻璃体混浊减轻(++),眼底隐约可见,原方去石决明、炒蒲黄,加生黄芪15g,昆布15g,海藻15g,白及10g,继续服14剂,视力左眼0.9,玻璃体混浊(+),眼底清晰可见,给予明目地黄丸以巩固疗效。

(5)自拟药方

组成:柴胡10g,生地黄12g,女贞子12g,墨旱莲12g,白及15g,三七粉(冲)3g,赤芍10g,牡丹皮10g,夏枯草15g,生炒蒲黄(各)12g,生黄芪15g。服法:每天1剂,水煎服(空腹),14剂为1个疗程。

功效:疏肝解郁,凉血止血,益气明目。

主治:视瞻昏渺,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方解:柴胡、夏枯草清解郁热、散结;生地黄、牡丹皮凉血止血;女贞子、墨旱莲阴虚火炎,迫热妄行,清热凉血止血;白及凉血止血,散瘀明目;三七粉、生炒蒲黄止血兼活血,止血不留瘀,活血不出;生黄芪补益气血,久病而气虚。

典型病例(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本病多因肾阴不足,肝经郁热,热邪灼络,致血热妄行,或胃火热盛,迫血溢于络外,气血两虚,脉络失畅,目失所养致本病,治宜滋阴清肝解郁、凉血。

任某,女,26岁,干部,2010年10月12日初诊。双眼视力减退,眼前黑影浮动,左眼明显已有40多日,曾患眼底出血,反复发作已8次,右眼矫正视力0.6,左眼0.1。双视盘边界清,色泽正常,视网膜静脉迂曲伴有片状出血及渗出,静脉伴有白鞘,尤以周边部血管明显,且有激光斑。视网膜有出血及黄白渗出物,黄斑组织不清,中心光反射消失,舌质赤,脉弦数。头痛,眼胀,口干不欲饮,二便正常,小便黄。诊断:双眼视瞻昏渺(双眼静脉周围炎)。本案双眼患病,反复多次,肝经郁热,玄府闭塞,血热妄行,溢于脉外所致。连续按自拟方服药2个月,矫正视力右眼0.8,左眼0.6,眼底出血大部分吸收,留有渗出物及血管白鞘,后期加入昆布、海藻以防机化物形成激光斑,另加枸杞子、菟丝子补肝肾明目。全身症状好转,纳好,二便正常,脉细,苔薄白。巩固疗效,观察3年未再复发。

2.老年性黄斑变性

根据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不同病程,在早期轻度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属视瞻昏渺、视直如曲、视物变形范畴,病情发展晚期出现严重视力下降,黄斑区新生血管引起出血,则属“暴盲”《审视瑶函》谓:“有神劳,血少,有元气弱,有元精亏”,而昏渺者治疗偏重于补肾益精;视直如曲,属目妄见范畴,固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致使水液上泛;或因痰饮结聚,上逆目窍,阻滞经络而致病。治宜健脾利湿。视瞻昏渺是由于气血失调,精气不能上药于目,致老年人尤当责于肾精不足。老年性黄斑变性是人体衰老过程中在眼部的表现,乃肝肾不足之病,阴虚血少,精液耗尽,采用补益肝肾、益精明目的方法。因气虚,则脾气虚致气血精液生化不足,清阳不能上濡目窍。采用健脾益气利虚之疗法,取得一定的疗效。

典型病例:张某,男,62岁,干部,于2005年10月12日就诊,双眼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已10个月。检查视力右眼0.4,左眼0.15,双眼均不能矫正,曾在外院治疗,未见效来诊。双晶状体赤道部楔状混浊。双乳头圆,边清色正,视网膜动脉细,A∶V=1∶3,有轻度交叉压迹变形,右黄斑约有3个视盘大反光晕,明显水肿,组织不清,中心光反射不见,左黄斑水肿隆起,黄白色渗出伴有大片陈旧出血,中心光反射不见,OCT检查,右黄斑轻度色素上皮脱离,左眼黄斑色素上皮脱离,CNV及视网膜脱离,中心凹厚250μm,患者否认高血压及糖尿病史,平素形体消瘦,头晕,耳鸣目眩,腰膝酸软,纳差,大便溏,一天2~3次,脉沉细,苔薄。诊断为双老年黄斑变性(湿性),双老年性白内障,双视网膜动脉硬化。辨证为脾肾阴虚,虚火上炎;治宜滋阴补肾,健脾利湿。方药:黄柏10g,知母10g,茯苓12g,泽泻12g,车前子20g,丹参20g,白茅根20g,生黄芪30g,甘草6g,白术10g,山药10g,山茱萸10g,牡丹皮10g。方解:知母、黄柏、牡丹皮滋阴泻火,茯苓、泽泻淡肾健脾;山茱萸、白术、山药补脾益肾;车前子、白茅根清热生津利尿渗湿明目;生黄芪补气升阳生血,利尿消肿;甘草补脾健中;丹参活血通脉消肿。上方服用2个月后,双眼视力右眼0.5,左眼0.2,变形好转,双黄斑水肿均减轻,陈旧出血渗出仍有。原方加枸杞子20g,神曲10g继续服用2个月后,双眼视力右眼0.6,左眼0.3,变形好转,眼底陈旧出血变淡,水肿均好转。OCT检查,右色素上皮脱离已平,左色素上皮脱离及网膜脱离减轻约1/2,CNV仍有。在原方基础上加夏枯草15g,昆布15g,海藻15g,服药2个月后右眼视力0.7,左眼0.3,眼底检查双黄斑水肿出血已无,右色素沉着,组织粗糙,左黄斑组织粗糙不平,大量机化斑及色素沉着。全身症状明显好转,大便日1次,纳谷好,改用明目地黄丸,培元益精丸巩固疗效,随诊2年未再复发。

典型病例:桑某,女,70岁,干部,于2004年2月20日就诊,左眼视力下降2年,加重2个月。曾于2003年10月住院治疗,未见效。查视力右眼0.5,左眼0.02,不能矫正。双晶状体混浊,眼底右乳头界清色正,视网膜动脉细,反光强,静脉轻度迂曲。A∶V=1∶3,黄斑组织不清,散在黄白色玻璃膜疣,中心光反射(–)。左视乳头边清色正,视网膜动脉细,反光强,静脉迂曲A∶V=1∶3。黄斑有5~6个视盘大范围出血,中央呈黄白色机化,周围绕以鲜红色出血,颞上及鼻下呈紫色,花瓣状水肿,中心光反射不见。OCT检查右未见明显异常,左黄斑视网膜下积血、积液并浅层脱离,伴有新生血管(CNV)。患者素有高血压,否认糖尿病,时有头晕、耳鸣、心烦、口渴、大便干,2~3天一次,纳谷好,眠差,脉弦缓,舌质赤有瘀斑。经诊断为双老年性黄斑变性(右干性,左湿性),双老年性白内障,双视网膜动脉硬化Ⅱ。辨证为肾阴不足,虚火上扰,迫血妄行,久则成瘀。治宜养阴平肝,佐凉血活血、健脾利湿。药方:生地黄20g,石决明(先下)20g,牛膝10g,白茅根20g,牡丹皮10g,赤芍10g,墨旱莲15g,槐花15g,夏枯草15g,郁金10g,天冬15g,生蒲黄10g,炒蒲黄10g,元参20g,三七粉(冲)3g。服法:每天1剂,水煎服(空腹),14剂为1个疗程。方解:石决明平肝潜阳,清热明目;牛膝生用破血,引血下行,制用补肝肾;生蒲黄行血消瘀,利小便,炒止血;白茅根清热生津,凉血利尿;槐花清热凉血止血,降血压;墨旱莲补肾益阴,凉血止血;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赤芍补血敛阴,平肝止痛;夏枯草平肝散结,养血明目,降压利尿;郁金行气解郁,凉血破瘀;天冬清热滋阴润燥;元参滋阴降火;生地黄、天冬滋肾阴。服2个疗程后,检查视力右眼0.6,左眼0.04,自觉全身症状好转。查右黄斑变化不大,左黄斑新鲜出血变薄,水肿仍有,陈旧出血仍有。原方去石决明,加车前子20g,丹参20g,又服2个疗程后自觉全身无不适,脉、苔变化不大,查视力右眼0.6,左眼0.06;右眼底变化不大,左眼黄斑出血吸收约1/2,水肿仍有。原方加茯苓10g,泽泻10g,赤小豆20g,红花10g。水煎服,每日1剂,上方服2个疗程,查视力右眼0.7,左眼0.1,全身无不适。眼底右黄斑变化不大,左黄斑陈旧出血机化,水肿减轻。纳谷好,睡眠好,脉弦,苔薄质赤。原方去炒蒲黄,加昆布15g,海藻15g,生黄芪15g,牡蛎15g。服2个疗程后查视力右眼0.7,左眼0.12,右黄斑变化不大,左黄斑大量机化组织,周边尚有少许陈旧出血,水肿不显。OCT检查,左眼网膜内积血积液基本吸收,组织增厚伴有新生血管(CNV)。改服明目地黄丸、石斛夜光丸以巩固疗效。2005年12月复查,未再复发。

典型病例:李某,女,64岁,右眼视力逐渐下降,视物变形1年,于2011年6月20日就诊。曾在外院治疗,未见好转,检查视力右0.2,左0.9,裂隙灯检查双晶状体赤道部混浊,右视乳头边清、色正,视网膜动脉细,反光强,动静脉比例1∶2,黄斑约3个视盘直径范围水肿,其中夹杂有陈旧出血及渗出,并伴有机化组织及色素沉着,中心光反射不见。FFA检查:右眼黄斑荧光遮蔽,后期渗漏。左未见异常。OCT检查,右眼神经上皮脱离,伴有新生血管(CNV),左未见异常。患者神疲体倦,面色㿠白,腰膝酸软,纳差,脉细弱,舌质淡。诊断为双老年性黄斑变性(右湿性,左干性)、双老年白内障、双视网膜动脉硬化。辨证为气虚血瘀,痰瘀互结。药方(益气养血散结方):生黄芪15g,党参10g,当归10g,赤芍10g,茯苓10g,茺蔚子10g,泽兰10g,车前子20g,半夏10g,陈皮10g,夏枯草15g,昆布15g,鳖甲10g,牡蛎10g,枸杞子20g。服法:每日1剂,水煎服(空腹),14剂为1个疗程。功效:益气养血,软坚散结明目。方解:党参、生芪、当归、赤芍益气养血,茺蔚子、泽兰活血祛瘀生新,茯苓、车前子利水,陈皮、半夏、昆布、夏枯草化痰软坚散结,枸杞子补肝肾明目。主治:中央静脉阻塞、老年黄斑变性中后期(湿性)黄斑囊样水肿,伴机化组织形成,增殖性视网膜炎。禁忌:羊肉、辛辣、烟酒等。服上方28剂后,右眼视力0.4,左眼1.0;眼底检查:右黄斑水肿减轻,出血变薄,渗出机化仍有。原方继续服28剂,患者自觉全身症状好转,倦疲已好,纳谷稍好,脉细,苔淡薄。原方减半夏、陈皮、车前子,加鸡血藤15g,墨旱莲15g,女贞子15g,连服28剂后,右黄斑出血吸收,水肿无,渗出减轻,机化及色素沉着,右视力0.8,左1.0,改服明目地黄丸巩固。OCT检查:右神经上皮脱离已恢复,新生血管仍有。观察半年未复发。

二、治疗血证的经验与体会

刘教授治疗眼血证,以气血相关理论为根据,以《温病条辨》中所说“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为原则,在用活血法时,配理气之药,使气机通畅,气行则血行,促进出血吸收。新鲜出血治以凉血止血为主,适当加入祛瘀药,既可达到止血目的,又可防止留瘀。凡出血已停止,而有瘀者,则以活血化瘀为主,适当加入止血药,这样既达到祛瘀,又可防止再出血;既有瘀血而兼有白班或机化,或反复出血,应以先止血,加入活血化瘀药并用,此时再适当加入昆布、海藻之类,因为昆布、海藻含有一定量碘化物,能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改善组织新陈代谢,抑制病理性组织增生,可使增生的组织如机化物转为溶解吸收,增加活血化瘀效果,又可防止机化物的形成。在治血证过程中,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灵活用药,达到治疗目的。例如,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玻璃体积血时间较久,一个月左右加入昆布、海藻以防机化形成。

血是人体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与五脏六腑紧密联系,又因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原因引起,所以在临床应用活血化瘀方法过程中必须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要标本兼顾,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寒则温之,坚则攻之,出血则止之。既要祛瘀又要生新,以求气血调和。“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调理气血则可达到目的。但清热不可过寒,止血不可郁气。寒凉不可过度,软坚散结不宜过早。否则会造成瘀血停滞不化,甚至反复出血。如:血灌瞳神、瘀血灌睛等症状,统称为眼科血证,眼其外与外界接触,其内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关系密切,因此六淫、七情、饮食、劳役、外伤、衰老等,任何一个因素导致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功能失调,其病变主要表现在眼部的出血,或血运不畅、瘀血内停等为临床常见眼病。临床治疗除了局部辨病和全身辨证相结合外,而有病无证则应以辨病为主。进行审证求因,据因论治。

老年人眼血证:老年眼血证是人体衰老过程中在眼部的一种病理表现。祖国医学早认识到衰老与肝肾关系密切,并认为久病及肾,久病多瘀,肝肾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或脾气虚弱,痰湿凝聚,气血郁滞,血瘀络阻。治疗必须滋补肝肾、健脾化瘀,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三、疑难病证的治疗经验

疑难病证大多发病时间长,几经周折治疗,病情复杂、虚实兼夹、寒热错杂,或诸脏腑同时受累,或病本唯一,但并发症状较多,辨病及辨证时较为困难。此时必须明辨病本,抓住主要矛盾,所谓“急则治其标”,做到有的放矢。然后再调理阴阳,一般久病则损阴伤阳,阳虚患者治以温阳,阴伤治以养阴;助阳药多性温燥易耗阴,养阴药多滋腻易碍阳;用药必须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互根,以平为治。有瘀就有痰,痰瘀相互依存,痰水和瘀血是一种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是阴津为病的两个不同表现形式,阳气失调则津液为病,气滞则血瘀,气结则痰生,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尤其中央静脉阻塞后期,有瘀血、渗出、囊样水肿时,健脾化痰和活血化瘀利水法治疗能取得较好的疗效。青壮年人眼血证,多为血热妄行。清·顾养吾认为“血本阴类,其动者皆由于火”。因此,治以凉血清火为主。眼内反复出血,壮火食气,个体差异所用活血药必须因人随证而变。

上述眼病均需要治养结合,任何眼疾的康复,主要依靠人体的正气扶正祛邪,药物只起到协助和因势利导的作用,刘教授在治疗难病、久病的过程中,就经常进行心理开导和调七情,畅达精神,起到了出奇制胜的治疗目的。

祖国医学具有“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相结合的特点,因为它符合中医临床文献所反映的本来面目。辨病论治是临床医学发展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临床应用的方法,有时尚须根据病情而予以变通,使立方遗药更为契合,这又是“辨病论治”中贯穿“辨证论治”的思路与方法。

1.麻痹性斜视

在中医眼科文献中没有这个病名,但有类似其症状的记载,如巢氏《诸病源候论·目偏视》说:“目是五脏六腑之精气,入脏腑虚而邪入目……睛不正则偏视。”中医有不同病名,如以眼位偏斜为主的,称为“目偏视”、“神珠将反”、“风牵偏斜”,为眼平视前方,眼珠偏离正位。病因多因脾胃虚弱,阳气下陷,内有郁热,外受风邪,脉络失畅,风邪客于眼肌,则眼珠活动受限;或因肾阳不足,肝阳上亢,虚风内动,上扰于目;或因肾阳虚损,阳气下陷,火衰气弱,脉络不通以致本病。《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眼睑及肌肉同属于脾,脾胃之气充,气血调和,则眼珠运动自如,若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外受风邪,就势必迫使气血不得相荣,而眼肌麻木不仁,运动受限。临床治疗需从患者全身整体情况出发,探求病因,辨证论治。

典型病例:张某,男,60岁,干部。于2011年11月4日初诊,主诉双眼视物成双,左眼移动失灵3个月,眼上举轻度受限。检查视力右眼0.8,左眼0.4,左眼球向内转动严重受损,复视像检查为左眼内直肌麻痹。高血压史20多年,头晕目眩,手足心热,口干舌燥,尿短赤,大便可,舌质红,苔薄,有齿痕,脉弦。诊断:左眼外直肌麻痹(左目偏视)。治法:养阴潜阳,平肝息风。药方:生地黄15g,石决明15g,白芍12g,钩藤15g,红花10g,丹参15g,黄柏10g,知母10g,牛膝10g,菊花10g,全蝎10g,黄芩10g,僵蚕6g,地龙6g,甘草6g;服法:水煎服,每天1剂,14剂为1个疗程。方解:石决明、生地黄、白芍养肝阴;知母、黄柏清虚热;黄芩、菊花、钩藤、全蝎、僵蚕、地龙祛内外风邪;甘草调和诸药;红花活血;丹参养血活血。刘教授临床多用四物汤合正容汤加减。取自“血行风自灭”的原则,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视神经萎缩

类似中医眼科“青盲”“视瞻昏渺”证。病因复杂,病程缠绵,本病多由肝肾阴虚,肝郁损气,或肝郁少津,或心脾两虚。本病初期多为肝郁气滞,肝火旺盛,加之久郁生热,热邪上炎,损及目系。或热郁阻络玄府郁闭,脉络受阻,上承目系致此病多见。肝郁日久,郁热内结,热邪易伤津液,气阴两虚,或热病之后,阴精不足,目失濡养以致本病,为儿童多得。肾藏精,目为精血所养,如肝郁日久,久郁致虚,郁久伤肾,肾精亏损,导致肾虚肝郁,加之心情不舒,导致肝气郁结,阻遏神光,亦可致此病。心脾两虚导致气血亏损,目得血而能视,目为气血所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随气行。由于长久不能视物,则忧思伤之心脾,心阴暗耗,以致心脾两虚,目失气血所养,盲而不明。

典型病例:邓某,男,30岁,工人,双眼视力下降2年多,于2004年5月10日就诊,曾经多个医院治疗见效甚微前来就诊。检查视力右眼0.1,左眼0.12,不能矫正。双眼视力界清、色白,血管稍细,黄斑组织见清,中心光反射不见。患者视力下降,病程长,全身乏力,胃纳差,面色㿠白,失眠多梦,形体瘦弱,二便调,脉沉细,苔薄白。诊断为双眼视神经萎缩,辨证为气血两虚。治宜:益气养血,通经活络。药方:党参10g,黄芪15g,白术10g,茯神12g,当归12g,远志12g,炒酸枣仁12g,龙眼肉10g,炙甘草6g,大枣4枚,枸杞子20g,柴胡10g,丹参20g,山药10g,陈皮10g,服法:水煎服,每天1剂,14剂为1个疗程。方解:生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甘草补脾益气;当归、丹参、茯神、龙眼肉、远志、酸枣仁养血安神;大枣、甘草调和脾胃;柴胡、陈皮疏肝理气,使补而不滞。患者服用4个疗程后,检查右视力0.6,左0.7,双眼底变化不大,回当地继续服药,半年后复查,双眼视力基本稳定,服明目地黄丸巩固。该患者系久病不愈,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致气血两亏,在益气养血基础上,加疏肝理气药取得了良好疗效。

四、眼科临床用药拾零

1.运用葛根经验

现代研究发现,葛根有收缩和扩张平滑肌作用,有明显扩张冠状血管作用,可使脑血流量增加,血管阻力减低。在动物实验中还发现葛根对局部微循环障碍有明显改善作用,主要为增加微血管的流速,提高血流量,具有降低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糖等作用。临床用于眼科血瘀证有明显效果,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老年黄斑变性湿性,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效果好。

2.运用丹参经验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其干燥根味苦、微寒,归心、肝经。主要功能活血通络,凉血消肿,除烦清心。本品苦能泄降,微寒清热,入心、肝二经。古有“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的说法,在眼科主要用于有血热瘀滞的内外眼病,尤以眼底出血的不同阶段选用。

3.运用女贞子、墨旱莲经验

女贞子为苜蓿科植物,其干燥果实甘、苦、凉,归肝、肾经,补阴清热,乌须明目,肝肾阴虚者用。墨旱莲为菊科植物,鲤肠草的干燥全草,甘、酸寒,归肝肾经。补肾益阴、凉血止血、乌须固齿。主要用于阴虚火旺、血热妄行之一切失血之症。二者滋阴、凉血止血,刘教授多用于眼底出血早期,伴有阴虚内热、虚火上炎、迫血妄行之静脉周围炎、高血压性眼底出血、糖尿病眼底出血、玻璃体积血、前房出血等。

4.运用秦艽经验

秦艽具有散风除湿,通络舒筋,祛湿热,利二便,退黄疸,降压作用,对葡萄球菌、炭疽杆菌、肺炎杆菌、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常用于巩膜炎合并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等。

5.运用昆布、海藻经验

昆布具有软坚、清热利水、消痰的作用,含0.3%~0.5%碘化钾,还有甘露醇、海藻酸、铁、钙等,能抑制血糖。海藻也具有软坚、清热利水、消痰的作用,含0.3%~0.5%碘化钾,还有甘露醇、海藻酸、铁、钙等,并也能抑制血糖,二者合用常用于腹中肿块、瘿瘤、痰饮水肿。本品含0.02%碘,还含有蛋白质、脂肪,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肿瘤;还有抑制基础代谢的作用。刘教授临床多二者同用,用于治疗假瘤、增殖性视网膜炎、中渗、黄斑变性后期及预防增殖性视网膜炎和机化物形成,疗效显著。

6.运用槐花经验

槐花属豆科植物,槐花的干燥花蕾,苦、寒,归肝经、大肠经。凉血、止血、清热。本品苦寒能清肝与大肠之火,而有凉血止血之效,尤以肝火上升之头晕目眩、眼底出血治疗为好,能促进血液凝固的速度,减低血管壁的渗透性。槐花成分为芸香苷(芦丁)黄碱体,能增强毛细血管的弹性。实验证明,槐花具有降压作用,临床可用于治疗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对肾炎及糖尿病引起的静脉周围炎等以及因毛细血管脆弱而致的顽固性、反复性出血有良好的效果。

7.运用蒲黄经验

蒲黄(生)为香蒲科植物,长包香蒲或香蒲属的其他植物干燥花粉生用或炭用,性甘、平,归心包、肝经。行血消瘀,利小便,炒炭止血。本品甘缓不峻,性平无寒热偏性,入心包、肝二经血分,生用滑利可行瘀血,炒炭有收敛止血作用。不伤脾胃,体虚之人亦可用之。刘教授多将蒲黄用于静脉周围炎出血之中期,中央静脉阻塞之初期。常将生炒蒲黄同用,既止血又不留瘀,且老少均宜。

8.运用黄芪、甘草经验

黄芪为豆科植物,根切片入药,性甘温,归肺、脾经。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尿退肿,为补气之要药。对于气血不足,气血不能运化引起小便不利、水肿等均有疗效。此外,黄芪还可用于血虚精津亏之症,以补气生血,生津止渴。用于血证气虚者、阴虚之糖尿病患者。实验证明,黄芪可以保肝,有利尿降压作用,并可扩张血管,改善血行,使肌细胞恢复活力。黄芪治疗高血压、肾炎水肿有效,常与党参配伍,用于肾病性视网膜病变。

甘草为豆科植物的根和根茎,晒干切片入药,去皮的甘草成为“粉草”,生用或蜜炙用。性甘、平,归十二经,补脾、润肺、解毒,缓急和药。治脾胃虚弱,咳嗽气喘,腹中作痛,调和药性。本品味甘性平,用于脾胃不足,中气虚弱,补脾益气,有润肺下气,清热解毒之力;有缓急止痛之效。清火宜生用,补中宜炙用。其所含甘草素,系甘草酸的钾、钙盐水解后分解为甘草次酸及葡萄糖醛酸。此外,甘草含甘草苷、尿素酶等。甘草次酸的化学结构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相似,能促进体内水及钠盐的潴留和钾离子排出,长期大量服用可引起水肿。甘草素尚有利尿作用,并有明显的解毒功效,可用于眼科炎症、外眼及眼底炎症,如巩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视神经周围炎、视盘血管炎等,尤其多用于色素膜炎及毕夏氏综合征(又称白塞氏综合征)、交感性眼炎。长期用激素的患者,久病必虚,在减少激素过程中,刘教授多用生黄芪30g,甘草15g进行调治。在运用过程中甘草逐渐减少至6g,长期服用效果较好,减少了激素的不良反应且防止炎症的复发。

(刘静整理,刘孝书审定)

邓亚平

生平简介

邓亚平,女,1932年3月出生。湖南常宁县人,汉族。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1983年晋升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984年被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中医眼科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1987年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四川省中医药科教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97年被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四川省首届名中医,2002年经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

邓亚平教授1948—1954就读于华西医科大学医疗系,1954年7月毕业后分配到四川省人民医院,1954—1961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从事临床医疗工作;为响应毛主席关于“发掘祖国医学关键是西医学中医”的号召,邓教授1962年调入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即现在的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师承全国著名中医眼科专家陈达夫教授学习中医眼科,此后一直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从事中西医结合眼科工作。期间,于1972—1974年参加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1976年,在广州中医学院参加中医五官科学习班。1985—2001年,任眼科研究室主任。曾任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四川省中西医结合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四川眼科分会专委会委员,成都市第六、第七、第八届政协委员,第九、第十届政协常委等职。

邓教授是成都中医药大学(原名成都中医学院)获得中医眼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后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独立指导了5名硕士研究生,培养学术继承人1名,协助指导研究生20余人。邓教授在工作中十分注重引进和开展新技术,在她的主持下,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全国中医系统率先开展了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视觉电生理等新技术,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开展科研和临床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平台。邓教授所负责主持的“针拨白内障的临床观察”获1978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负责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活血化瘀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试验与临床研究”,其成果获1992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负责主持国家新药研究基金项目“眼血康口服液治疗出血性眼病的新药开发研究”,其研究成果—眼血康口服液(后改名为丹红化瘀口服液)于1996年获得国家新药(中药、三类)证书,这是我国第一个获国家卫生部颁发新药证书的眼科中药新药,该项成果获1997年度国家医药管理局新药研制三等奖;主研课题“Q-开关红宝石激光制作眼内出血模型”之成果获1996年度四川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主编及参编眼科著作4部,其中合编的《中医眼科学》(成都中医学院编著,198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获1989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代表性论文主要有:在《中华眼科杂志》上发表的“国人眼球突出度及眶距的测量统计”、1959年,“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附六例报告)”、1964年,“中毒性痢疾所致的皮质盲”、1964年,“Behcet’s病14例临床分析”、1982年,“活血化瘀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研究”、1993年;在《眼底病杂志》(现更名为《中华眼底病杂志》)发表的“双侧急性视网膜坏死”、1985年;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发表的“滋阴补肾活血化瘀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初步观察”、1992年;在Eye Science发表“Electeo-oculogram of Retinal Vein Occlusion”、1994年,“The Modality of HUOXUE-HUAYU in treatment of Retinal Vein Occlusion”、1995年。在2005年国家科技部首次组织并资助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及传承方法研究”中,邓亚平教授作为全国名老中医之优秀者遴选为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对象,2010年又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进行全国名老中医邓亚平传承工作室建设。邓亚平教授的各项成果既是她向医学学术高峰攀登所留下的坚实足迹,也使她成为成都中医药大学眼科—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的重要奠基人和开创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