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修行基础的五要素
《楞严经》的缘起告诉我们五个道理。
一、如量地皈依三宝
首先,为什么阿难尊者遇到邪咒时,他自己学的教法起不了作用?因为他对三宝生起的信心和信念不足。大家就奇怪了,他是佛的常随侍者,对三宝的信心怎么还会不足。我们以为自己是三宝弟子——“我已经皈依过了”,但是你皈依过了,是否就具足皈依的量了?这不一定。
皈依三宝是什么意思呢?“皈”是归宿,是返黑为白;“依”是依靠、依赖。皈依的意思,就是我们整个生命都归靠在三宝之中。凡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切烦恼、一切困难、一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想到由三宝来解决,把身心融入于三宝之中,有没有?不要说遇到重大的打击和困难,哪怕是一点小小的情感,或是某个人对你好一点、差一点,分别心一生起来,都会把三宝抛于脑后,都无法把心安住于三宝之中。所以,皈依并不是一次仪式就解决问题,而是要在每时每刻具足皈依的量。通过一次皈依仪式,确定自己是三宝弟子,这只是如法。仅仅如法还不够,还要如量。这就像煮饭一样,把水放进去,米放进去,下面火烧起来,这是如法,但是如果火候不到,就是量达不到,饭是没法吃的。皈依三宝也是如此。
我们看看自己心中,是否把三宝作为自己生命的归宿和依靠?反省一下,在平时的待人接物、起心动念中,有没有把三宝作为自己人生的依靠?佛是觉者,我们有没有觉而不迷?法是正者,我们有没有正而不邪?僧是净者,净而不染,我们有没有把清净无染的心,作为自己整个生命的依靠?如果达到了这样的量,皈依三宝我们就已经做到了。实际上这不是我们想一次两次就能做到的,因为有无量劫以来的习气串流,像洪水一样地冲过来。我们必须时时看到,三宝始终是真正的依靠,就像苦海中的灯塔一般。有这样的心生起来了,哪怕打坐腿痛,痛起来很难受,我们心里应该想到要更加精进地持咒。因为这是法,我就依靠这个法,而不去感受这个痛,痛死了也不去管它,痛就对你没有任何障碍了。在生活中,不管是你心情不错也好,遇到困难心情沮丧也好,只有这样的心生起来,你皈依的量才算具足了。
阿难遇到了邪咒,马上不能自持,晕乎乎地就跟着走了。实际上在那个时候,他在心中忘记了忆念三宝。大家记住:如果你遇到了情感上的问题,只要你起心动念,觉得心快跟着情感跑了,你马上把三宝提起来,安住于三宝,一切灾难就会完全消失。那种带来烦恼的情感、情绪,马上能得到控制,得到转化,得到升华。你不会厌恶它,不会跟着它跑,不会做出错误的事情。这是至关重要的。阿难对三宝皈依的量还不够,当遇到邪咒,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出离心和菩提心
第二点是发心。发心,就是发勇猛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我们看一看,自己有没有生起决定要了生死、决定要成就菩提的心?
决定了生死,意味着我们在心中,要舍弃现实的一切生死烦恼,这就是第一种发心——出离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相皆是无常。看到现实的这一切都是无常、败坏、不安之相,当生起出离心的时候,我们的心中是不会被世间的任何一尘所污染的。当然,这也不是一次就能“大事已办”的,而是要经过长期地模拟、训练。我们可以不停地去感受,把我们这颗心,我们现在能感受到的、对这个世界贪着的这颗心彻底放下。自己所贪着的是世间的哪一种法?是色、声、香、味、触,还是眼、耳、鼻、舌、身、意?外在的山河大地、物质世界和内在的精神世界,都是生死的五蕴之法,都是生灭法。我们想了生死,就要下定决心,命令自己必须舍弃这一切。
大家平时是不是感觉很苦啊?生活在轮回当中,确实有很多的苦恼。就像一个小孩子,他看到火炭烧得很红、很漂亮,于是就去抓,抓起来的时候手被烫了。大人告诉他,你赶紧把火炭扔掉,可是他觉得很漂亮,舍不得扔,还是要抓住。这样做只有一个结果,就是被它烫,没有第二个结果。对于世间的一切五欲六尘,我们想把它抓住,抓住以后只有痛苦,没有快乐。所谓快乐,就是你觉得它好,抓住后自己一厢情愿感觉到很快乐。那种感觉就像小孩子认为火炭很漂亮,抓住它会快乐。实际上有没有快乐呢?一点快乐都没有!
我们看一看,如果修行基础建立起来了,在我们心中把现在对于世间一切万法的贪着全部舍弃,强行地命令自己:这一切既然是生灭法,我不能在心中留住,哪怕是一粒灰尘、一个妄想都不能留住。因为只要你留住,这就是你生死的根,最终继续让你轮回。你贪着这个色相,这个色相会让你继续轮回;你贪着一种情绪,就被这种情绪束缚住而继续轮回。其实永远轮回下去的,就是我们这颗妄想的心。
我们要学会生起出离心。真正的出离心,不只是嘴上说一说,“哦,我要了生死,这个苦海很苦”,说完了,心里根本就没有觉得苦海有多苦。这样怎么能了生死呢?而是要生起强烈的出离心,真切地认识到,这个世间的一切无非就是苦因苦果。我们心里面要生起这种感受——不是理论,也不是语言,更不是文字,而是觉得“我不要这个世界,也不要所谓的一切思想”,特别是“不为自己去求世间这一切”。你们不要说:经书我是要的,经书讲的法很好。你所体会的经书里面的语言、文字、思想,全部都是生灭凡夫心的理解。经文的真正涵义,是没有生灭的,是必须舍弃凡夫的受、想、行、识,对于一切分别都是如此。我们现在观照一下自己的心,把自己这颗心和外物全部舍弃,这样才跟出离心相应。
有了这样一种心,平时你再不停地去训练自己,让自己的心不受世间束缚。一旦这种感觉生起来,无论你遇到任何灾难、任何困难,都可以在千斤重担之下脱离——虎口脱险。因为一旦你舍弃了这一切,当老虎张着嘴巴要咬了,它咬下来的是空而不是你。如果你正处于痛苦之中,这痛苦就像是老虎一样咬住你了,你可以观想一下:你心里已经舍弃了这个世界,舍弃了所追求的一切,五欲六尘全部放下了。这时候你回光返照看一下自己的心:事实上在这时候,世间没有哪个人、哪件事能够咬得住你,无论是多大的压力也压不到你身上,只是呈现事情本身的因缘果报而已。
我们生起出离心就要具足这样的量。如果具足了这样的量,就不会为情感纠缠而感到痛苦,也不会为其他的欲望纠缠而感到痛苦,更不会为学习佛法、学习世间的其他知识而感到痛苦,因为你的心已经恢复到了不受压力的健康状态。这样的出离心是我们强大的动力。如果你心中没有想出离的意识,没有想出离的心,就会习惯于对世间很多东西产生执着。实际上,世间的五欲是一种习惯。我们习惯这样好、那样好,像有些人习惯吃辣椒,没有辣椒饭吃不下去,而有些人就讨厌吃辣椒,有辣椒饭就吃不下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习惯。所以,世间所谓的快乐只是习惯不同,并没有真正的快乐可言。
我们现在在这里,把世间的一切法全部舍弃,无论出现什么情景,我们的心都是寂静安然的,都不会有动摇,随时随处都可以是这样,这就是出离心。阿难尊者的出离心如果非常明确,闻思来的教理就不仅仅是在记忆当中,而是在感受的当下。我们平时要观察自己的心,如果你学来的知识跟现实的心行脱节了,你的感受就会顺其自然地随着习惯。摩登伽女跟阿难过去五百世都是恩爱夫妻,没有矛盾,所以当阿难见到摩登伽女的时候,就自然随着过去的习惯而被吸引了。那《娑毗迦罗先梵天咒》啊,只是令他迷糊一下,实际上是由于过去世无量劫的串习到今天,他抵挡不住。假如他的出离心非常明确,舍弃了世间这一切,那么,恩爱、情感这一切在他心行当中构不成障碍,他可以看到她感觉很顺眼、很舒服,而不会被她所纠缠。这是根本的区别。我们如果发起了慈悲心,对一切众生都不会看不顺眼,同时也不会被一切众生所干扰。
第二种发心是菩提心。菩提心是我们修行真正的动力。菩提心就是:我看到了现实轮回的痛苦,我要舍弃这些生灭轮回;当我想舍弃的时候,我也同时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舍弃这样的痛苦,把自己的出离心扩散到九法界众生的身上。就在此时此刻,我们观想一下:我不需要五欲六尘,把五欲六尘舍弃了。你再感受一下自己的心,观照当下自己这个没有任何一丝想追求世间事物的心,然后把这种舍弃一切的感受,扩散到一切众生身上。当这个感受生起来,你就体会到所有众生的生死痛苦都需要解脱,这就是同体大悲。你内心感受到了空灵,希望一切众生都同样感受到空灵。这种觉受的力量非常强大,哪怕是仇人在你面前,你也生不起半点嗔恨;哪怕是爱人在你面前,你也生不起半点的贪欲。因为大家都需要解脱,都需要证菩提。而这种情感,在你的菩提心生起来的时候,完全转化成为大慈悲心。所以说,慈悲心的前提就是平等心,只有“我与众生都舍弃我执”这样的平等心生起来了,我们的菩提心才算真正发起。
所以大家要安住于这种菩提心之中,不停地感受、不停地模仿,让自己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成为一种串习。串习就是排队。我们买票的时候队排得很长,一个一个接上去;我们现在让自己的心念也像排队一样,而这是排菩提心的队。从出离心发起要成就菩提的心,每一个念头都不忘失出离心和菩提心,那我们就随时随处都在菩提道上。
我们一天打坐的时间可能只有两个小时,可是一天干活的时间、走路的时间、谈话的时间、睡觉的时间,远远超过打坐的时间。如果每天如法安住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而另外二十二个小时不如法安住,这个队就排得一点力量都没有。你这边只有两个人排队,人家是二十二个人在排队,你再排两个人,接着又是二十二个其他人在后面,那么你这边能有多少力量呢?所以我们要学会让自己的这种动力——要舍弃一切轮回生死法的“出离心”和要利益一切众生、要成佛的“菩提心”成为每件事情的动力。大家现在听课,是这个动力在作用;要明心见性,要成就菩提,也是这个动力在作用;我们吃饭同样是为了修行解脱,为了利益众生,也是这个动力在推动;我们跟某个人讲话,是为了帮助他,为了自他都能得到解脱,也是以成就众生为动力;包括建寺院、当义工、跟别人打招呼等等,所有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与人结缘,让他们今后有机会接触佛法,都是这个动力的作用。当我们把出离心和菩提心作为整个生命的动力时,就不会退转。
很多居士修行,在两三个月、半年以内是很精进的,一年以后就是老牛拖破车了,拖两步退两步,拖三步退四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的动力没有了。为什么拖拉机开得慢,宝马开得快?宝马动力好。那么修行路上,你的动力在哪里?修行的动力要是没有了,怎么可能进步呢?所以,我们要把出离心和菩提心,作为成佛路上真正的动力。如果一个人有出离心,却没有菩提心,他在现实中修行非常精进,赶紧要了生死,可是一旦他体会到了无我涅槃,从此潇洒人生走一回,就再也没有动力了,因为他没有想到要利益广大的众生。而当一个人的菩提心生起来时,即使他已经证得无我涅槃,他一定是:“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哪怕是一只蚂蚁还未成佛,我都要生生世世为它去努力”。这样的动力永远不会停歇,不会停止。
所以有些人在修道路上障碍多、进步不了的,打坐坐了又不想坐的,学习佛法学了又不想学、感觉没劲的,都是因为自己的动力出问题了。有些人出家修行开始是想解脱、想成佛,学了几年以后,反而去上社会大学了,学社会知识、学外语、学语文。如果他的动力不是菩提心,学了以后不是想更好地利益众生,而是因为在佛法里学得没劲了,那他在修行路上就会出问题。就像机器,本来加着油,现在油加不上去了,给它加水了,机器就被破坏了,永远开不动。所以,我们如果对三宝没有时时刻刻归宿、皈依的心,在修道路上就会迷失方向,会慌张起来,茫然不知所措。
有些人修了三年以后问师父:我以后该怎么办?未来不知道会怎么样?其实,你观察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看看自己的心是否已经背离了三宝,背离了觉、正、净。你随时都要把心调节在对三宝的信心上,这是我们的灯塔。看到灯塔,你的心就安了——不论你做得好与不好,进步是快还是慢,目标永远在那里。自心即是佛,要明心见性,要成佛,这成佛的灯塔我们永远不要放弃。只要不放弃,我们在修道过程中无论遇到了什么灾难、什么障碍,内心一定不会茫然,一定会想尽办法让自己回归到修行路上来,然后继续不停地增强自己内在的出离心和菩提心。这需要随时去感受,你不去感受是没有用的。
我们也看了很多佛教的书,有些出家人在佛学院学了很多的教理,听懂了很多法,但是你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是否落实在自己的心行当中了?你听闻的教理是否落实在心行当中了?你是否还是沉湎于原来像野生的树那样,上面旁逸斜出很多枝枝杈杈、长得弯来扭去的那种状态中?一旦你落实了,有感受了,才算学到家了,你的闻思算是到位了。
开始修行时,动力在我们心中非常明确——看到轮回苦,看到烦恼生起来的根源在于我执,在于对世间的执着太重,所以要模仿训练让自己放下。有些人说,放下谈何容易啊!其实我们当前这颗心,一天总有那么几分钟是没有事的,哪怕上班之前在办公室坐两分钟,让自己感受一下“我要出离,要解脱,要利益一切众生”。你就在心行中感受出离心和菩提心。
心密修法之前有仪规。首先念“南无咕噜呗,南无布达雅,南无达尔玛雅,南无僧伽雅”,这是皈依三宝,对三宝生起信心。你不只是念完就算了,念的时候一定要感受一下:“这是我的皈依。”接下来念:“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金刚护法、神祇。”你念“南无十方三世”的时候,心里要想:“我是皈依十方三世。”十方在哪里?东南西北、四维上下。你的心要有这么大,所有的方向都是我皈依的对象、我的依靠。这就是菩提心啊!
修法结束后,下座的时候要去利益众生,所以我们这样回向:“愿我此生速开智慧成佛,救度众生,不求余果。”我们要知道对三宝的信心和菩提心对于修行的重要性,前面的目标和后面的动力,什么时候都不能消失——上座的时候不能没有,下座了在工作、生活中也不能没有,这是一个人真正修行需要具备的基础。而阿难出现那样的情况,其实是他当时忘记了出离心和菩提心。如果他有出离心,他绝对能当下舍弃;如果他有菩提心,他就会把摩登伽女看成是身陷苦恼、值得悲悯的众生,而不会产生任何烦恼。
三、持戒
第三点修行的基础就是持戒。
持戒是我们的保护栏。目标在前面,动力在后面,保护栏在左右两侧。我们修行就像是走悬崖鸟道,悬崖上如果没有保护栏,就很容易摔下去。持戒不是让我们痛苦,不是让我们被束缚,而是保护我们更安全地到达目的地,所以戒律叫做“别别解脱”——你在悬崖上走,有保护栏保护着,就没有了摔下去的可能,那么摔下去的痛苦因此得以解脱。阿难之所以因为摩登伽女的咒而差点遭殃,是因为他持戒的心不严肃,在心念上容易为情所困。我们这个道场青年人多,青年人精力旺盛,妄想纷飞,索求的心非常强烈,如果没有戒律作为保护栏,这样一颗心随时都存在出问题的可能。
二十岁到五十岁这三十年是人生的索取阶段,索取情感,索取爱欲,索取名利地位,索取别人对你的尊重……索取很多东西。所以我们普通人一定会去索取:不索取善法,就索取恶法;不索取佛法,就索取五欲六尘。如果大家没有一颗持戒的心,那随时可能会出问题。
凡夫的心,就像刺猬一样全身长满了刺,你的言行举止随时都会刺伤别人。嗔恨心刺伤别人是直接的;爱欲心刺伤别人是柔软的、杀人不见血的,是软剑。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持戒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持戒,虽然你的目标很明确,动力很强,但是动力越强,你越容易摔下去。没有持戒的人,他发菩提心发得很大,他要利益众生,他一天到晚去给别人说法,“日渐相亲”,两说三说就给说回去了。“日渐相亲”,就是开始很清净,以后渐相亲厚,越来越亲密,终必堕落。所以说,如果没有持戒的心,他的菩提心生起来是不长远的。如果不能长远地保持菩提心,他的凡夫串习会串过来。
阿难的这段经历,很多人以为仅仅是开启大法的缘起,实际上它与《楞严经》直契人心的见道是紧密相关的。“开悟的《楞严》”前面的这段因缘是给我们做榜样,告诉我们:你必须具足对三宝的信心,随时生起这种信心,必须具足出离心和菩提心,必须具足严谨的持戒心,这样我们才有机会来谈如何见道。
见道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解悟,第二个阶段是见悟。见悟才是真正见道,解悟也叫见,是相似见,相似见也是见,但还不是真见。
我们有没有对自己的这三个基础进行确定,发自内心看一下:自己是否时时刻刻,乃至生生世世不离三宝,以三宝作为真正的生命归宿?是否时时刻刻不忘失出离心和菩提心?是否时时刻刻以正常的、遵守规则的态度来生活,不伤害任何众生,也不伤害自己?持戒,简单地说就是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别人。有这样的心,我们接下来学习《楞严经》就有基础了;如果还没有的话,我们要加强训练。
实际上,大概而言,佛法不管是南传、藏传、汉传,还是八大宗派,任何一种法门、任何一个教派,都不离开这些要素。
不管在哪里,成为佛弟子第一个标准,就是你有没有皈依。皈依不仅仅是拿到一本皈依证,而是你的心有没有向往三宝。有了这样一种心,才成为三宝弟子。这是第一个要素。
第二个要素就是发心,就是前面讲的发出离心和菩提心。如果有哪个法门告诉你不要了生死,这一定不是佛法,仅仅只是世间法,或者是佛法当中的前方便,是人天乘的善法。“乘”就是渡达彼岸的“乘”,乘船的“乘”。要有出离心才称为“乘”。你今天修布施也好,持戒也好,行善法也好,如果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作为动力,这都叫做世间法而不叫“乘”。你想利益一切众生,众生现前遇到生活困难,你去帮助他,帮助他的目的是使他能够解脱,最后圆满成佛。具备了这样的发心基础才称为“乘”,才称为人天乘,否则称为人天善法,说得浅白点,就是你只是一个好人、一个世俗的好人。所以说,发心是任何法门都必须具足的。
持戒也是每个法门必须具足的,特别是根本戒。居士有居士的戒,比如居士的五戒、菩萨戒,出家有出家的戒。每一条戒律都是我们佛弟子的行为准则,无论你到哪个地方都是这样。假如哪一个教派不需要持戒了,那就不是佛法。大乘佛法,正统的、修行的佛法,走觉悟人生修行道路的佛法,是不承认日本所谓的居士佛教的,因为他们不持戒,而他们自己也不承认自己是修行人。有一次在中国佛学院,我遇到日本佛教学者牧田谛亮,他是净土宗的学者。我问他:“你们那里有没有修行解脱的人?”他说:“我们那边没有。”在中国,即使是现在,都有很多师父、很多大德居士坐脱立亡,而日本的居士根本做不到这点,因为他们不主张持戒,甚至生不起出离心。
我们要认识到:学习佛法要学到位,以上三个是要素。佛法虽然有八万四千法门千变万化,但是这些要素不会改变。
四、正知见
第四个要素就是见地,就是正知见。《楞严经》里面告诉我们:见道,就是让我们树立正知见。正确的知见是什么?各个教派对此的描述虽然不同,但是落到实处却是一模一样的——必须是见到空性,认识无我。哪怕是净土宗,让我们求生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以后,我们还是要产生这样的知见。净土宗是让我们出离这个世间的一切,求生极乐世界。它的舍弃我执、与空性无我相应的方法,跟其他宗派大不一样。其他宗派是直接契入心性,让我们体会到五蕴皆空。
所以说,空性见是正知见的重要一步。无论学习哪个宗、哪个派,汉传也好,南传也好,藏传也好,都必须要有空性见。如果有人告诉你“没有空性见”,或者“你不用契入空性见”,还是以凡夫的我执印证你,让你的我执继续蔓延,那就不是正法。没有正知见就不是正法,这是所有佛法共通的一点。
五、正修行
第五要素是正修行,就是修道。八万四千法门,法门不同,契入点不同,念佛还是持咒,方式不一样。但是所有法门都离不开两点:第一点是停止你的妄想,第二点是你一定要生起智慧的觉照。我们看净土宗,让我们一心念佛,“一心”就是没有妄想,“念佛”就是觉照,就是了了分明。心密法门也一样,持咒,是让我们不着任何的想法,一念不生,咒念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参禅,是专注一个话头停在那里,专注、停止,然后对话头提起觉照,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天台止观,“止”,就是停止一切妄想;“观”,就是如法观察缘起性空。唯识、中观、华严都有止观,无不如此。
我们要认识并把握上述这五个要素。如果把握了,对佛法还有不理解的,那么就看看自己这五要素把握的量或者度够不够。比如说,如果对三宝皈依的量不够,那就要加强对三宝的皈依;发心的量不够,要加强发心;持戒的量不够,行为出现问题,就要加强持戒;见地的度不够,只是相似明白,而不是真正明白,或者只明白其中一小部分,没有全部融会贯通,那就要在见地上加强;修道的量不够,不能安住于“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也要加强修道。
很多人在修行一千座以后,觉得自己力量不够,没有打开。实际上如果每次打坐都能按照这五要素去做,尤其是具足前面讲的出离心和菩提心,座下继续用功观照,从座上回向的时候开始,一直到下一次上座之前的这段时间里面,完全以菩提心作为你的动力,如果这样用功的话,一千座不打开都很难的。一千座三年啊!当然,愚痴的人善根很浅,没有智慧,很难打开。为什么呢?没有智慧的人,你给他讲发心,讲皈依三宝,他生不起感觉。
其实道理很简单,你当下去感受一下,感受到了,就不停地去模仿这种感觉。不停地去模仿,自然就能到位。从座上到座下,座下再到座上,一直都贯穿着止和观这两点,五要素实际上就具足了。整个佛法的八万四千种法门,其方便各不相同,包括藏传和南传早晚功课有不一样的,打坐时间也不一样,服装也有不一样的,唯独这五要素是完全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