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开创历史研究新局面
王桧林教授驰骋议论,直抒胸臆,由古代、近代进而谈到“五四”以后中国史学的发展。他说,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输入,开创了中国历史研究的新局面,扩大了研究领域,使研究更加深入,引导人们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寻,把中国史学大大推进了一步,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史学成为中国史学的主导,对中国史学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对中国历史研究在指导思想上的影响,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唯物史观的社会结构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几个方面构成一个整体社会结构。从这种社会整体结构上,或者说在这种理论基础之上,研究以往的中国历史。
二、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研究、看待历史上的事物。这也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研究历史问题,过去没有这样做过。
三、劳动人民的历史地位。即认为劳动人民或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这种历史观点的提出,产生的影响非常大,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
四、辩证法在历史研究上的应用。注意到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反作用,注意到了量变和质变的不同,认识到了改良与革命的区别等等。
马克思主义史学逐步成为中国历史研究的主流,相应地写出了有价值的、有开创性的著作。这在史学史上常常讲到。三、四十年代开始出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新中国成立以后又取得了很大成就,得到了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我们在领会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上没有下功夫,历史研究中存在简单化和形式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倾向,给中国史学带来不利的影响。这种情形在“文革”这样一个特殊的政治环境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我们在理论上缺乏创造性。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主要的依然是三、四十年代以来苏联人的说法,没有多少新的内容。毛主席曾经讲,“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我们应当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去开拓和创新。历史理论也应当是这样。
有几个问题可以提出来探讨:
一、注意到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而忽视了反作用。曾经有人把历史唯物主义说成是经济决定论不是全无根据。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经典论述的时候,主要讲的是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后来恩格斯对此作过一些补充说明。然而,这至今仍是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历史的一个比较欠缺的方面。
二、经济基础的规定性不清楚。生产力、生产关系属于经济基础,制度应属上层建筑,那么经济制度属于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处于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中间,它的上下关系到底怎样?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对于经济发展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此应当怎样进行理论概括?
三、应当以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研究阶级社会的历史,但简单地使用阶级分析方法研究历史,使复杂的社会历史简单化和形式化了。这种现象有些表现得十分明显,有些在表面上表现得不明显,但实质上仍属同一种情况。如过去讲古代史,反对改革的保守派就是大地主,主张改革的就是中、小地主。这些问题简单地用阶级斗争观点来分析理解,是很难讲清楚的。
四、以“大批判”的眼光对待丰富的历史遗产。用所谓大批判的眼光来研究历史,主要会产生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全盘否定,否认有可以继承的任何东西。另一种是为了政治上的需要,有时又不可避免地用过去的东西为现实服务,以至本来是不好的东西,也可以歪曲成好的加以继承。用这种简单的眼光和方法对待丰富的中国历史遗产,在前一个时期的各种书上几乎都有表现。如哲学史的写法,分析某位哲学家,仅以此人的观点是唯物还是唯心、是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来区别,然后再戴上政治帽子,据此给予肯定或否定。这几个方面我们要认真思考。我们的史学理论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历史研究才能开创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