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势篇
何为“势”?孙子说:“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以事物譬喻,把军事实力看做大石,置于高山之巅,以力驱之滚下,这样的运动过程形成的强大势能,谓之势。如果说孙子通过“形”这一范畴,探究的是军队实力建设的重大问题的话,那么通过“势”这一范畴,探究的则是在“形”的基础之上,如何合理调配、正确使用各种战争力量以取得胜利。把静态的形,即军事实力,变成动态的势。如何合理调配、正确使用各种战争力量以取得胜利。张预曰:“兵势已成,然后任势以取胜,故次《形》。”钱基博曰:“势与形不同。形者,量敌而审己,筹之于未战之先。势者,因利而制权,决于临战之先。”也就是说,《势篇》之所以位列《形篇》之后,是因为“形”的建设主要是在战前,而“势”的运用则是在战时,两者大致分属前后有别的时空领域。
“形”和“势”堪称全书最为重要的两个范畴,对此,江贻灿在《势义探微》一文中有如下精辟阐释:“军事领域需要研究的问题林林总总,概而言之,无非分为战争力量的建设和战争力量的运用两大类,《形篇》和《势篇》正是从不同角度,分别对这两类问题的一般规律做了研究。把握了孙武有关形的积聚和势的运用艺术,也就等于领悟了《孙子兵法》中的核心理论问题。”关于战争力量准备的诸多范畴,诸如“道”“财”“将”“兵”“法”“卒”“天”“地”“分数”“形名”等,以及关于战争力量运用的诸多范畴,诸如“虚实”“奇正”“专分”“久速”“迂直”“攻守”“死生”等,均由“形”“势”两个范畴所涵盖、所统帅。因此,抓住了这两个范畴,也就提纲挈领地抓住了《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核心问题,抓住了《孙子兵法》战争思考的灵魂。
《淮南子·兵略训》将势分为三种,谓之气势、地势、因势。气势即是指由人的精神因素或者精神状态所产生的势,如“破釜沉舟”。地势即是土地山川等自然环境形成的对我作战有利的地形,譬如险关要塞或似汉中四塞之地。因势即是凭借或者顺应对我有利的形势,及时进攻,扭转双方态势。
在《势篇》的第一段,孙子分析了四个范畴——分数、形名、奇正、虚实。在李零看来,“它们是分属于‘形’和‘势’两大类。‘分数’、‘形名’属于‘形’,‘奇正’、‘虚实’属于‘势’”。在而本篇接下来探讨的,主要是“奇正”这一范畴占有核心位置。所谓奇正,来之于老子:“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为取天下。”孙子将奇正之说延用至兵学“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李世民在《唐李问对》中认为,凡出敌意外者即为“奇”。其说甚得孙子之意。原指阵法中的奇兵与正兵,后引申为特殊战术与常规战术,以及机动灵活、出奇制胜的作战方法。孙子在第二段探讨了奇、正的变化多端与相互转化,指出“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深刻揭示了军事斗争方式方法的丰富无穷,并且饱含辩证法深意。本篇第三段提出了“节”的概念,突出的是兵贵神速、出其不意的理念。在造势时,要恰到好处的掌握时机和分寸。
篇末同《形篇》一样,也使用了一个譬喻句式:“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显示了正确实施了兵力部署和战法选择之后所形成的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巨大力量。
值得深究的是,孙子在第四段,由“势”引申出“任势”的概念,并进而提出“择人而任势”的命题。“择”,即“释”,放弃的意思。“释人”,并非放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是放弃那些自以为是的谬见;而要实现“释人”,就需做到“任势”,即任用、依赖“势”。孙子在此凸显了“势”的左右并制约军事行动的客观性。此外,由于“势”的形成关乎战争力量的运用,而这必然牵动天、地、人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故而“势”的客观表现就具有无限宽广的外延,已有将整个宇宙世界隐含其中的意味。由“任势”所倡导的尊重客观军事态势,到《老子》所推衍的“法自然”思想,其间的思想演进线索是可以寻绎的。围绕着“势”这一范畴所作的探究,标志着《孙子兵法》的哲学思考达到了最高峰。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1];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2];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3];兵之所加,如以碬投卵者,虚实是也[4]。
【注释】
[1]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杜牧曰:“分者,分别也;数者,人数也。言部曲行伍,皆分别其人数多少,各任偏裨长伍,训练升降,皆责(贵)成之,故我所治者寡也。”曹操曰:“部曲为分,什伍为数。”张预曰:“统众既多,必先分偏裨之任,定行伍之数,使不相乱,然后可用。故治兵之法:一人曰独,二人曰比,三人曰参,比参为伍,五人为列,二列为火,五火为队,二队为官,二官为曲,二曲为部,二部为校,二校为裨,二裨为军。递相统属,各加训练,虽治百万之众,如治寡也。”郭化若说:“把军队按一定编制组织起来,并组织得好,那么管理和指挥众多的大军,也同管理指挥少数的军队一样容易了。”李零说:“此篇讲‘势’,不光就‘势’论‘势’,它还把‘势’放进‘形势’的总体概念中讲。它把‘形势’分解为四个术语:‘分数’、‘形名’、‘奇正’、‘虚实’。这四个术语,层层递进,一环扣一环。我理解,它们是分属于‘形’、‘势’两大类。‘分数’、‘形名’属于‘形’,奇正’、‘虚实’属于‘势’。”分数,此言军队的编制和员额。
[2]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曹操曰:“旌旗曰形,金鼓曰名。”杜牧曰:“旌旗钟鼓,敌亦有之,我安得独为形名,斗众如斗寡也?夫形者,阵形也;名者,旌旗也。”战法曰:“阵间容阵,足曳白刃。”故大阵之中,复有小阵,各占地分,皆有阵形。旗者,各依方色,或认以鸟兽,某将某阵,自有名号。形名已定,志专势孤,人自为战,败则自败,胜则自胜,战百万之兵,如战一一夫。此之是也。张预曰:“《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鼓铎;视不相见,故为旌旗。’今用兵既众,相去必远,耳目之力,所不闻见。故令士卒望旌旗之形而前却,听金鼓之号而行止,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故曰:‘此用众之法也。’”郭化若说:“具备了指挥通信工具并规定好指挥信号,用以指挥军队。这样,指挥大军同指挥小部队都一样,都能步调一致,听从指挥了。”形名,指旗帜、金鼓等军队通讯手段。
[3]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李卫公问对》:“太宗曰:‘以奇为正者,敌意其奇,则吾正击之;以正为奇者,敌意其正,则吾奇击之。使敌势常虚,我势常实。当以此法授诸将,使易晓尔。’”李筌曰:“当敌为正,旁出为奇。将三军无奇兵,未可与人争利。汉吴王濞拥兵入大梁,吴将田伯禄说吴王曰:‘兵屯聚而西,无他奇道,难以立功。臣愿得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与大王会。此亦一奇也。’不从。遂为周亚夫所败。此则有正无奇。”何氏曰:“兵体万变,纷纭混饨,无不是正,无不是奇。若兵以义举者,正也;临敌合变者,奇也。我之正,使敌视之为奇;我之奇,使敌视之为正。正亦为奇,奇亦为正;大抵用兵皆有奇正;无奇正而胜者,幸胜也,浪战也。如韩信背水而阵,以兵循山,而拔赵帜,以破其国,则背水正也,循山奇也。信又盛兵临晋,而以木罂从夏阳袭安邑,而虏魏王豹,则临晋正也,夏阳奇也。由是观之,受敌无败者,奇正之谓也。”此说甚得之。刘伯承说:“什么是正兵呢?大体上讲:按照通常的战术原则,以正规的作战方法进行战斗的,都可以叫做正兵。根据战场情况,运用计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打敌手措手不及,不是采取正规作战方法,而是采取奇妙的办法作战的,都可以称为奇兵。”郭化若说:“奇正一般包含以下意思:(一)在军队部署上担任警戒、守备的部队为正,集中机动的主力为奇;担任钳制的为正,担任突击的为奇。(二)在作战方式上,正面攻击为正,迂回侧击为奇;明攻为正,暗袭为奇。(三)按一般原则作战为正,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特殊的作战方法为奇。”刘庆说:“奇正是《孙子》用兵论的核心范畴。《孙子·势篇》言:‘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作者对‘奇正’本身没有展开论述,结合后人注疏来看,正主要是指常规战法,奇主要是指特殊战法,而兵力部署、明攻暗袭等无不与之有关,在攻守、进退等范畴中也可以体现出它的原则。”必,即使,一旦,汉简本作“毕”。王皙曰:“‘必’当作‘毕’,字误也。奇正还相生,故毕受敌而无败也。”奇正,原指阵法中的奇兵与正兵,后引申为特殊战术与常规战术,,在人们意料之中为正,出乎人们的意料为奇。以及机动灵活、出奇制胜的作战方法。
[4]兵之所加,如以碬(xiá)投卵者,虚实是也:曹操曰:“以至实击至虚。”李筌曰:“碫实卵虚,以实击虚,其势易也。”碬,即磨刀石,此处指坚硬的石头。汉简本作“段”。段,即“碫”,与“碬”通。虚实,古代兵家重要术语,指军事力量强弱优劣的状况和利用这种状况的作战指导原则。刘庆说:“虚实是《孙子》知兵论中的核心范畴。《吴子·料敌》曰:‘用兵必须审敌虚实而趋其危。’《李卫公问对》曰:‘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可见古人对其地位早有定评。张预曰:“下篇曰:‘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此虚实彼我之法也。引致敌来,则彼势常虚;不往赴彼,则我势常实。以实击虚,如举石投卵,其破之必矣。夫合军聚众,先定分数;分数明,然后习形名;形名正,然后分奇正;奇正审,然后虚实可见矣。四事所以次序也。”但关于其思想内涵,《孙子》书中并无明确界定。结合全书内容看,它表示了军事实力及其措置状况。如无者为虚,有者为实,空者为虚,坚者为实。故《孙子·势》言:‘兵之所加,如以碬投卵者,虚实是也。’形名、动静、劳佚、饥饱、远近、害利、强弱、众寡等皆可视为它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的具体体现。《孙子》对虚实范畴的最大贡献在于揭示了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强调善战者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巧妙调动敌人,变实为虚,化虚为实,最后取得战争胜利。由此引申出来的‘避实击虚’战法,成为中国兵学中重要的制胜原则。”
【译文】
孙子说:凡是管理大部队如同管理小部队一样容易的,那是因为组织编制的问题处理得好;凡是指挥大部队如同指挥小部队一样容易的,那是因为通讯手段使用得好;统帅三军将士,能让他们立于临敌而不败的地位,就在于巧用奇兵,变化战术。进攻敌人如同以石击卵,这是以实击虚的效果。凡是指挥三军,可使部队做到即使遭遇敌人攻击也不会失败的,那是因为奇正战术运用得好;军队进攻的效果,如同石头砸鸡蛋一样,那是因为虚实原则使用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