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向东一路向东
赴辽迁移的队伍浩浩荡荡,沿官道向辽东郡的郡府襄平进发。
二五百主石勇,率领一千队伍的前军,已经走出蓟都疆域十余里时,王石率领的一千后军,还在蓟都的疆域内缓缓而行。
在姬康赴辽迁移的队伍中,战车就有五十辆。
别以为很少了,现在的燕国,整个战车也不过区区的六百多辆,而做为战国七雄中的老大秦国,战车也不过是一千多辆。
刚出蓟都的疆域不久,姬康从中军自己的厢车中走出,站在停靠在路边一辆战车旁边,看着军士们,正匆忙的给这辆战车更换一匹战马,问道:
“怎么回事?”
“回禀君侯,这辆战车因一匹战马马蹄损坏,不得不更换战马。”
姬康轻轻叹了一口气,马蹄铁呀!
战马,做为战国时代的主要战略资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为燕国所处的地理位置,马匹并不缺少。
但由于马鞍、马镫、马蹄铁在战国时代,没有被发明出来。这个时代利用马匹交战的主要载体是战车,而并非战马本身。
战马做为单体使用最多的,是北方的匈奴和辽东郡接壤的东胡。
而匈奴和东胡所谓的骑兵,也不过,是姬康在队伍中看到燕国骑兵一样,就是在马背上绑着厚厚兽皮,在马的左侧用麻绳做一脚踏,方便上下而已。
由于没马蹄铁,不能够保护马蹄和战马的腿部,战马的损失率可想而知。就是在战场上,因“马失前蹄”而失去战力的战车和骑兵,也不在少数。
姬康没有多说什么,抱着旺财,进到母亲所在的厢车,靠在还伤感的母亲怀里,而旺财也奶声奶气地叫唤着,想让自己小主人的母亲高兴起来。
看着用黑溜溜的大眼睛,看着自己的儿子。姬赵氏强作欢颜,对儿子说道:
“儿呀!不用安慰母亲。母亲从你外祖母和舅舅的来信中,也知道,现在的燕赵两国已经在边境,摩擦不断。大规模的战事,可能随时爆发。”
“我在你父亲的身边,只能让他更加为难。离开他是对的,我不是还有你吗!”
……
在与剧辛商量迁移问题的时候,剧辛就告诉姬康,辽地缺民,应私下在蓟都招募流民,允到辽地后给予房屋安置,并分发田地。
姬康深以为然,迁移队伍也购买了大量的帐篷、衣物,用来沿途安置流民。
当时估计最多超不过万人,但让姬康没想到的事,人数会如此之多。
从蓟都开始,就有流民跟随在整个迁移队伍的后面,看到迁移队伍,并没有赶走他们的迹象,跟随的流民就越来越多。等到达渔阳郡时,人数就已经接近万人。
“公子,这才到渔阳。流民人数,就已经快达到了我们估算的上限,如果沿途再继续收容的话,等到达辽地,可能会超过两万人,甚至更多呀!”
看着在车厢内,向自己禀告的剧辛和姬茂,姬康稍微沉吟了一会,道:
“民生艰难,对于这些无房无田的流民,如果我们不管的话,整个严冬他们就有可能会被冻死、饿死。剧辛大人、姬伯,别人不管,做为燕国的公子,我不能不管。这些都是我燕国的百姓呀!”
“再说了,我们辽地什么都不缺,唯独就缺人口。现在到渔阳郡了,姬伯,你马上派人去找渔阳郡守公孙直,向他购置帐篷和衣物、粮食,越多越好。剧辛大人,你尽快派人去辽西郡,传令郡守丁万,选好安置流民的定居点,做好安置两万流民的一切准备。”
“另外,做好流民营地的防疫准备。虽是冬天,但也要防止疾病的传染。让随队的医师对随队的流民进行检查,发现有疾病的给予隔离。”
“等会,剧辛大人,我写几点流民营地的管理律制,你再做补充,派人严格执行。”
“诺。”
对于前世的一乡之长,尤其是经历过,前世两次大规模疾病传染经历的姬康,对于疾病的可怕,可谓是“铭刻在心”。
自己能来到这个世界,不也是拜什么“新冠”疾病的传染么!而对于防治条例也可谓是“驾轻就熟”,脑子里的方案就不下十套之多。
等到剧辛拿到姬康,所写的流民营地管理律制时,简直是惊呆了。这个方案从流民入营检查,到沐浴清洁,再到茅厕安置等等,林林总总十余条,无一不细。
从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兵家代表人物剧辛看来,这个流民管理律制完全可以媲美兵法,用于燕国军队的日常管理当中,也是上上之选。
“公子才多大?就有如此大才,这……这真是妖孽呀!”
看着已经六十岁出头的剧辛,一脸震惊、不可思议的表情。
老总管姬茂,心里如吃了蜜一般甜蜜。
你也感到震惊了,你也像公子所说的那样“懵”了。
我早习惯了,终于有人知道我的“痛苦”了吧!
“剧辛大人,不必大惊小怪,以后你会熟悉而适应公子的。”
老总管姬茂哈哈大笑道。
剧辛呆了片刻,苦笑着对姬茂说:
“枉活数十年了,没想到公子如此早慧,如此早慧呀!”
然后下车,对管理难民营,自己的两个学生吩咐道:
“李奉、廖山,你们按君侯的这个方案尽快实施,不得有误。”
“诺。”
在流民营地管理细则颁布以后,在充足人力和物力保证下,流民营地的管理,更加井井有条。
李勇是燕国中阳郡的一户人家,所在村落靠近赵国边境,由于今年燕国和赵国边境摩擦不断,李勇的村落在夏收之际,被赵国的军队,一把火给焚烧殆尽,粮食也颗粒无收。
李勇一家躲在山中,才逃过一场劫难。
李勇和妻子,只能怀抱着自己不满两岁的女儿,和自己两个不满十岁的儿子,和村子里大部分乡亲一样,开始逃难。
辗转来到蓟都,由于自己只会农活而没其他专长,挣钱异常困难,一家只好靠乞讨生活。夏秋还能凑合,但到了冬天,一家人的生计问题就变得异常艰难了。
在城外的窝棚里,每天乞讨的食物有限,三个孩子每天饿得只哭,妻子也每天以泪洗面。
就在这时,李勇听闻其他窝棚的流民说,燕国公子姬康,要前往采邑辽地,到了之后会安置房屋,发放田地。
李勇也不知是真是假,但眼看一家人都活不下去,就和妻子商量,决定乞讨跟随前往。
但等出了蓟都疆域以后,前面迁移队伍就派人过来。
在队伍前进途中,对李勇这些跟随的流民,告知队伍所到之地是辽地。如果你不想去,就可以离开;愿意去的就被告知,到辽地后官府会安置房屋,分发田地等种种措施。
等队伍安营扎寨后,排队先检查身体,看有无疾病。
有咳嗽和发烧的马上进行隔离,医师进行救治。
没有疾病的,进营之前,男女分开进行编队。
李勇带两个男孩进男流民营,妻子带着女儿去女流民营。
然后李勇以及两个孩子,就被派来的队长带领。先到营地门口的两个帐篷里,进行沐浴,沐浴完后发放衣服鞋履等日常生活用品。
至于这些流民们沾满小动物的旧衣服,则被营地官员们一把火给烧了。
看着自己原先旧衣燃起的火苗,李勇和诸多的流民,则站在不远处心疼的看着。
听说这是尊贵的小君侯下的命令,说坚决不允许带小动物的衣物进入营地。
开饭的时候,李勇和营地里的众多流民,每人发放了一双碗筷,并在营地官员的安排下,排队有序地领取食物。
等李勇看到两个孩子,喝着黍米粥,狼吞虎咽的吃着据说是馒头的好东西时,李勇和其他流民都泪流满面,哭着跪倒在地,向前方营地里的小君侯磕头。
吃完饭后,每个流民则被要求必须洗净碗筷,最后被安排到指定的帐篷睡觉休息。
而睡觉时也有规矩,那就是睡前必须用陶盆泡脚,甚至连入厕都给予划定。
看到李奉和廖山等一干人,将流民营管理的干净、整洁、井井有条,管理迁移队伍的蒋安和陈民等人,很是嫉妒,眼珠子都红了。
最后的结果就是,医师和工匠及其亲属们的营地里,都按此一并办理。
姬康亲自制定流民管理律制细则,被剧辛等人进行了部分增添,改为了《流民迁移律令》。甚至连三个迁移队伍的军营,也借鉴了流民营地的管理律令。
等整个迁移队伍和流民营,都按着所谓《流民迁移律令》来进行管理后,随同姬康母子前往辽地的整个迁移队伍,在以前的基础上,显得更加简洁明快,行进的速度明显加快。
不管前往襄平的道路,是多么的崎岖;也不论跋涉前往辽地的道路是多么的艰难。姬康都没有丝毫的犹豫。
向东,一直向东!
改变自己的命运,挽救自己亲人未来的悲惨遭遇,加快华夏的历史进度,这或许是老天让姬康来到这个世界,真正的意义吧!
虽然天气亦然严寒,但姬康的小小胸膛内,却燃烧着如火一般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