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棘与荣耀:新时代女排奋斗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

从准备活动开始,郎平一直站在场边观察,看到哪个队员拉伸动作不标准、不到位,她都会走上去轻声提醒,及时纠正动作。

这些年,不论是带国外职业俱乐部女排、美国女排还是广东恒大女排,接手球队时,她都是从纠正错误动作、改掉坏习惯入手。郎平总说:在错的路上练得越多,离目标就越远。

有球训练开始,包壮、袁灵犀两位陪打教练正准备上场,郎平把球要了过去。第一轮,她要亲自上手扣球——

“防守尽量不要倒地!”“努力保持身体平衡!”“注意先动脚!”……郎平的声音混在队员的喊声、连续不断击打排球的咚咚声,和此起彼伏的球鞋磨擦地胶的吱吱声中,传得很远。

一堂课下来,郎平的嗓子就哑了。考虑到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助理教练李铁鸣想去给她买个无线麦克风。郎平想了想没同意:“不可能分组训练时场里都听我一个人的声音,别买了,过两天我适应了就好了。”

刚练了两天,助手赖亚文问郎平:“下周就出发,没剩几天训练了,周日还休息吗?”

郎平当然知道赖亚文是什么意思。从当年的队友,到师徒,再到现在的好搭档,赖亚文在替郎平担心:所有人都因为郎平上任大大调高了对女排的期望值,但国家队刚刚组建,队员的差距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弥补的,没练几天就出去比赛,对手中还有上个奥运周期中国女排在亚洲的最大对手泰国队,打不好会挨骂。

“还是让她们休息休息吧!”郎平坚持周日给队员们调整一下,她指指自己的脑袋,“讲太多她们这儿就进不去了,给她们留点时间消化,下周咱们接着来。”

周日终于可以不用早起,但郎平还是早早醒了,躺在床上想着训练中发现的那些问题该如何解决。

起床拿起手机,看到白浪从美国发来的祝福,她忽然想起这一天是母亲节,赶快穿鞋去客厅,就看到80岁的妈妈正和姐姐一起张罗早饭。这么多年了,郎平无论做什么选择,全家人都是全力支持,做好后盾。此前她一直想着退休了就有更多时间留给家人,结果还是让她们又陪着自己踏上新征程。

郎平想带妈妈出去吃个饭共度母亲节,老太太心疼女儿,提议就在家里吃,郎平一想也好,中午陪妈妈聊聊天,下午还能早点赶回公寓批改全队的训练日记,她想给每个队员写一段希望。

从当运动员时起,郎平就有写日记的习惯。18岁进入中国女排的第一天,主教练袁伟民找她谈话,提出的要求之一就是每天写训练日记:一天训练下来有哪些心得,有什么收获,解决了什么问题,发现了哪些不足,是否找到改进的办法,以及明天怎么练。

当时的中国女排,还没拿到过亚洲冠军,但已经肩负起中国三大球振兴的使命。她们必须利用有限的时间,努力提高自己,力争早日战胜强大的对手,实现宏伟的目标。

1981年,也就是郎平进入中国女排三年之后,她和队友一起第一次站上了世界冠军领奖台,到1986年,这支球队实现了世界排球历史上创纪录的“五连冠”。

在最公平的时间面前,袁伟民是如何带领女排姑娘实现飞跃的呢?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女排起步时,相比当时的苏联、日本等队,水平落后一大截。对手也在每天苦练,但中国女排运用袁伟民的“时间管理”,少走了很多弯路,大大提高了效率。

郎平从袁指导那里学会了“时间管理”:抓紧训练课上的每一分钟,像海绵吸水一样集中精力学习和体会,白天付出汗水和辛苦,晚上要马上总结。那些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做法,一定要用文字记录下来,时常回看加深印象,再通过反复磨炼把它内化于心。总结中会发现很多问题,一定要马上思考解决办法。1995年、2013年,郎平两次出山,也都是在中国女排处于低谷时。

带领球队在艰难中起步,郎平要求队员学会管理时间——“和心中远大的目标相比,我们用来准备和提高的时间永远是不够的,必须设定阶段性目标,踏实努力,及时总结,而写日记,是督促自己最好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