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现状与价值
明末湖海士在《西湖二集序》中首次提及“西湖说”,虽然对作品本身几无论及,但为周清原才华横溢却身陷困顿而鸣不平:“不得已而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磊块,以小说见……”深刻、精辟地指出了西湖小说作者乃至中国古代大多数小说作者的一个重要创作动机。谈迁在《北游录》中对周清原的小说作品也仅做出“施耐庵岂足法哉”如此极为简单的评价,并无其他相关的论述。此后,“西湖小说”一词鲜被提及。近些年来,学术界开始关注西湖小说,我们梳理现已公开发表的有关明末清初西湖小说的研究成果,发现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是探究西湖小说在明末清初兴起的原因。作为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罕见的一类以地域命名的小说作品,西湖小说在明末清初兴起的原因值得深入探究。刘勇强是当今较早研究西湖小说的学者,他在《晚明“西湖小说”之源流与背景》一文中梳理了晚明西湖小说的源流概况,分析了它的宗教和地域文化背景,认为西湖小说的出现“既是宋以后经济文化的产物,又与杭州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因此能赋予小说史研究以地域性启示和思考。该文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富有启示。宋莉华在《汴州与杭州:小说中的两宋双城记》中提及西湖小说,认为它在明末繁荣的主要原因是经济重心南移与杭州城市快速发展,以及杭州拥有丰富的小说资源。程国赋、胡海义《论明末清初杭州地区通俗小说的刊刻与创作特征》认为明末清初杭州的通俗小说创作与刊刻出现了新的特征,如创作与刊刻都注重走精品路线,尤其是杭州书坊拥有优秀的刻工、优良的用纸;小说作家注重对地域特色的自觉追求,注重对小说艺术的探索与创新;书坊主与小说家的关系密切。这些优越条件为西湖小说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胡海义《梦华怀旧情结与明末清初西湖小说之兴盛》认为杭州在唐宋时期的辉煌历史与灿烂文化是明末清初西湖小说的素材来源与情感寄托。而这在与后南宋时代的兴衰对比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差和失衡。失落中的梦华怀旧情结在小说作者的审美心理与创作动机中,以及杭州读者群的接受心态与审美情趣中是普遍存在的,这是明末清初西湖小说兴盛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胡海义《论古代西湖小说》认为西湖小说曾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流寓文学,小说的种子随移民风潮流寓而来,在环境更加适宜的西湖畔开花结果,育种成林。孙银莎的《试论“西湖小说”的雅俗兼备》则强调了市民阶层和西湖美景对西湖小说兴起的促进作用。这些研究成果对明末清初西湖小说繁荣的内因和外因做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二是分析西湖小说的艺术特色与文学史意义。刘勇强《西湖小说:城市个性和小说场景》认为西湖小说折射出杭州文化高雅与世俗兼容并存的城市个性,小说场景对中国小说叙事传统具有重要意义,“场景有时就是地域性最集中的体现。而同一场景在近似的描写中反复运用,不但营造出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氛围,也为小说的情节安排提供了一个具有叙事学意义的环境”。视角新颖,结论精当。孙旭在《西湖小说与话本小说的文人化》中以《西湖二集》和《西湖佳话》为重点考察对象,认为西湖小说文人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艺术上多用意境描写。其意义在于代表了话本小说文人化的一种趋向,但文人化还不彻底,“西湖既支撑了《西湖佳话》的文人化成就,又制约了它向普遍意义的、更高层次的发展”。该文以西湖小说为标本,来考察话本拟话本小说文人化的表现、利弊与流变,角度比较新颖。葛永海《古代小说与城市文化研究》第三章第三节从城市文化的视角,分析了西湖小说文人性与世俗性兼容的文化艺术品格,历史、现实和幻想巧妙穿插的美学效果,以及对山水文学的美学内涵的意义,所论不乏灼见。此后,胡海义对明末清初西湖小说的艺术特色和文化意义做了专题研究,发表了系列论文,如《论明末清初西湖小说人物形象的移民化倾向》认为明末清初西湖小说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但人物形象却呈现出鲜明的移民化倾向:主要人物形象中移民比例很大,多正面形象,具有深厚的怀旧情结与同乡情谊。西湖小说人物形象的移民化倾向在民族文化交融、小说发展史中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明末清初西湖小说与西湖诗词》认为明末清初西湖小说中的西湖诗词能够自然贴切地融入小说叙事,创造出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提高了西湖小说的艺术品位;调节小说叙事的节奏,使情节生动曲折又符合情理逻辑;还丰富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与心理活动。《明末清初西湖小说中的西湖梦境》认为西湖小说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和浪漫色彩,发生在西湖上的梦幻是它重要的表现手法。西湖场景与小说梦境完美结合,把地域特色与浪漫情调融为一体,衔接情节,拓展叙事空间,使故事曲折生动而又流畅自然。西湖梦境埋下伏笔,照应前后,使结构紧凑集中,脉络分明。西湖梦境甚至构建小说全篇的框架结构,使西湖小说富有浪漫色彩,深化了作者的怀旧情结。《论古代西湖小说》探讨了西湖小说人物形象塑造具有鲜明的流寓化现象和举子化倾向,并分析了其中文学景观的层理结构,重点探讨了西湖小说的文学史意义,它的发展历程映照了中国古代小说在地域空间层面的演进轨迹。《西湖小说与科举神的流变》考证、辨析了“西湖小说”的文献出处和概念内涵,分析了西湖小说在明代中期至清初杭州科举神形象流变“三部曲”中的重要作用,并讨论了它的深刻意义。上述成果从不同角度对明末清初乃至整个古代西湖小说的艺术成就以及文学史意义,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三是分析西湖小说的地域文化内涵和文学地理研究价值。近些年来,注重空间思维的文学地理研究因被视为能带来视角、方法和理论革新而备受关注,西湖小说研究也受此影响。孙旭《西湖小说对杭州地域人格的摹写》认为西湖小说主要从两个方面摹写了杭州地域人格特征,“既有在发达商品经济影响下的浮华、诈伪,又有在优美湖山熏陶下的灵慧、高雅。它们对今天杭州地域人格的现代转换仍有借鉴意义”。胡海义也有系列论文探讨了这些问题,如《明末清初西湖小说与西湖文化精神》分析了明末清初西湖小说所蕴含的丰富的地域文化精神,主要表现在生命关爱、人文关怀、热爱生活与崇尚才学等。西湖畔的人们钟情于生活环境的爱护与美化,注重物质生活享受的同时也追求高雅的精神品位。《明清小说中的“西湖”意象之阐释》认为明清小说中的“西湖”兼具地理实体标识和故事场景意义,并且融入了小说的主题思想,成为小说的灵魂内核与精神符号,是小说地域文化精神最为集中的体现。“西湖”还成为一种精神意象,承载着小说作者的天堂之梦与失落之魂,同时也是杭州的文化象征。胡海义《科举神的流转与西湖小说的文学地理研究价值》则通过梳理颇具地域特色的科举神在西湖畔的流转沉浮,来考察西湖小说对文学地理研究的地域文献价值、研究方法价值和景观研究价值。这些成果立足于地域空间角度,阐发西湖小说的地域文化内涵与文学地理研究价值,对促进西湖小说研究具有重要启示。
四是以“西湖”命名的小说名作的个案研究。这类研究并未有明确的“西湖小说”概念或者意识,而是集中于《西湖二集》等名作的个案研究,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精辟概括了《西湖二集》的优缺点,称其“文亦流利,然好颂帝德,垂教训,又多愤言”。郑振铎《明清二代的平话集》、阿英《〈西湖二集〉所反映的明代社会》、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以及其他各种小说史的相关论述,还有江苏省社科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与文学所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刘世德主编《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朱一玄等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等小说工具书的词条介绍也大多作如是观。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学界在前辈学者戴不凡《小说见闻录》、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赵景深《中国小说丛考》、孙楷第《小说旁证》的基础上,对《西湖二集》做了进一步的考证,如陈美林《拟话本〈西湖二集〉浅探》考证了《西湖二集》的作者,分析它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陆勇强《此“周清原”非彼“周清原”——〈西湖二集〉作者问题考辨》考证了两个不同的人物周清原,解决了学界长期将他们混淆的问题。郑平昆在1988—1990年发表了系列论文考证《西湖二集》中的李蕃、酒店王公、四大王等人物形象的原型与本事。李鹏飞《〈西湖二集〉的素材来源丛考》从唐宋元明时期的笔记、类书、小说中找出《西湖二集》的诸多素材来源。任明华《〈西湖二集〉素材来源考补》补充了《西湖二集》的素材来源《七修类稿》《古今谭概》《耳谈》等文献。杜贵晨《关于〈西湖二集〉的几个问题》考证了《西湖二集》作者的实名、师承与宗教信仰,探讨了该小说集的特色与价值。这些成果促进了西湖小说中的经典个案研究。由点及面,就能提升整个西湖小说的研究水平。
从目前取得的成果来看,关于明末清初西湖小说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在总体上对明末清初西湖小说的地域特色、文学地理研究价值与文学史意义开掘得还不够,对其兴盛的原因探讨未能立足于小说本身的因素与杭州西湖的空间地域性,尤其是尚未关注西湖小说与科举胜地的关系,以及西湖文学景观的独特性等重要问题。
其次,一些研究成果对西湖小说的界定主要限于白话短篇小说,难窥西湖小说的全貌。西湖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唯一以地域命名者,带有鲜明的地域标识,以浓郁的地域色彩独树一帜,是地域小说与文学地理研究的极佳标本,不应受到小说文体形式与语体类别的限制。否则就难以全面、真切地反映当时整个小说界对西湖与小说关系的观照和认同,以及西湖小说在中国古代小说史、文学地理研究中的地位和影响。
再次,明末清初在西湖小说发展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与特殊的时期,特殊的时代因素对西湖小说影响的各种差异,包括对其局限性的生成,在明清小说史上都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此关注程度还不够,尚需深入的系统研究。
梅新林先生在《小说史研究模式的偏失与重构》中认为:“当前最为重要的是要大力推进小说史的理论革新与建设,尤其要重点加强中国小说史的时空形态的关系研究。”曾大兴先生在《理论品质的提升与理论体系的建立——文学地理学的几个基本问题》中指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要文学还有地域性,文学的地域性研究或者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就是必不可少的。”西湖小说作为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唯一以地域命名者,以鲜明的空间地域性在古代小说史上独树一帜,正如刘勇强先生所说:“确实没有任何其他一个地方像杭州那样,在中国小说中得到如此全面和鲜明的体现。”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对明末清初西湖小说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其繁荣原因、地域属性、艺术成就、景观特色、文化内涵和“人地”关系理念等重要问题,发掘它的小说史价值、地域文献价值和文学地理研究价值。这些研究为我们探讨地域小说与文学地理的相关问题,思考明清小说与地理、明清小说与城市、明清小说与文化、明清小说与商业、明清小说与景观、明清小说与文人、明清小说与书坊的关系,探析杭州成为古代小说创作、刊刻与消费中心之一的深层原因,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有益的启示,并且期望对促进我们从多维视角,深入思考古代小说与空间意识,文学地理与地域文化等研究领域的相关问题,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