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好的沟通,从好的故事开始
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讲故事永远胜于讲道理。
一个富有真情实感、具有说服力的故事,比任何事实都有力量。
会沟通就是会讲故事
讲故事是效果奇佳且便宜的沟通方式,于和风细雨似的讲述中,打动人心,真正走进听者的心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形形色色的沟通问题,无论是处理亲子关系,还是同事合作问题,又或是上下级之间的沟通问题,等等,都需要我们耗费极大的精力。
在解决这些沟通问题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有时候明明自己有着良好的动机,却收获不到想要的沟通效果。导致这样结果的原因是,你没有掌握正确的沟通方法。对于沟通高手来说,他们认为讲故事就是一种效果奇佳且便宜的沟通方式。
为什么沟通高手都认为讲故事是一种效果奇佳且便宜的沟通方式呢?这是因为故事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具有影响力的沟通工具。无论是宗教神话,还是寓言,都是以故事为主体承载思想的,这种形式有利于传播,同时也有利接收者理解。要知道,喜欢听故事是我们人类的本性。
一个好的故事可以瞬间打动人心,让沟通者真正走入听者的内心。在人际沟通中,一个好的故事可以快速将信息传达者的内在情感和精神传递给对方,于和风细雨中跨越沟通障碍,引发与听者的情感共鸣,进而打动人心,建立深入联结。在这样的前提下,沟通会更加高效。
一个好的故事还可以让人们于快乐中收获知识。认知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的原始设定并不适合理解逻辑方面的东西,相反却适合理解故事。同时,关于知识的学习研究还表明,人的知识主要来源于自我体验、理解和顿悟三个层面。
其中自我体验是最直观也是最高效的获取知识的方式,相比惫怠的认知系统,通过自我体验获得知识无疑是最为形象且直观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生动的案例,来理解故事是如何让我们在体验中快速获得知识的。
整个下午,戈尔都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怎么也想不出这条狗的目标究竟是什么。于是,他来到小花园里透透气,正好看见自己的四个孩子在一起嬉戏打闹,玩得很快乐。突然,他灵光一闪,觉得狗的目标有了!于是,戈尔再一次把狗送到朋友那里,驯狗师马上就对这只狗开始进行训练。不久,一条训练有素的狗出现在戈尔家,它不光成了孩子们最忠实的玩伴和朋友,晚上还肩负起了看家护院的职责——这就是戈尔为自己的狗确定的目标。瞧,狗有了目标后才能成为一只好狗,人自然就更不用说了。人活一辈子,不能没有目标,特别是年轻时,订立自己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是头等大事。
在这个案例中,作家毕淑敏巧妙地从动物的目标过渡到人的目标,从为狗设立目标的重要性写到为人设立目标的重要性。我们在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知道了设立目标有多重要。
用讲故事的方式去沟通,可以让沟通者获得参与感。例如,我们在听历史故事的时候,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代入故事之中。这种不由自主地自我代入其实就是我们主动地参与了故事,而这种参与极易引发情感上的共鸣。
同时,好的故事还可以引起人的好奇心,令人产生无限遐想,并最终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故事性的广告为什么很容易成功?就是因为广告里的故事很容易将动人的画面摆在观众面前,引发观众的想象,进而向其传递一种无声的感动。
在日常生活中,每当有销售人员向我们“详细”地讲解某件产品相关的细节时,你会认真地听完这些讲解吗?大多时候,我们的表现都是无精打采的,只有在讲解最为重要的部分时才会提起一些精神。倘若销售人员在讲解的时候讲述的是“从前,有个人……”之类的故事,那么你还会昏昏欲睡吗?这就是故事带来的“威力”,看似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但当你真正去使用的时候就知道用故事沟通的魅力了。
正是因为故事具有如此大的魅力,所以那些沟通高手都喜欢用讲故事的方式去沟通,同时这种方式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和喜欢。
用讲故事的方式去沟通,即使面对复杂的沟通环境也能让沟通更为和谐。例如下面这个例子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李老师所带班级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被娇生惯养,很多独生子女身上所具有的一些坏毛病,这些学生多多少少都会有。最近,一些学生家长向李老师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家里不服从管教,还极喜欢以对抗的态度对待父母。与家长深入沟通之后,李老师发现,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基本上全都是站在权威的立场上用说教的方式进行。了解到这种情况,李老师反其道而行之,在班会课上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
在我国青海省的一个沙漠地区,极度缺水,日常用水都需要军队从很远的地方运来。面对这样缺水的情况,当地人长期实行限水令——包括日常饮用、洗漱、洗衣做饭,每人每天限定用水三千克。人离不开水,动物也一样。但动物的饮水量亦包括在这个用水量内。有一天,一头在人们心目中一向憨厚的老牛,却以不可思议的力量强行将沙漠中唯一的运水车拦了下来。无论人们如何驱赶,甚至老牛的背脊都被主人打得鲜血直流,它仍旧立在运水车前一动也不动。围在运水车周围的人心里极为难受,最后,一名押送运水车的战士实在无法忍受老牛那渴求的双眸,用水桶取出了三千克水,放在老牛面前。然而这头老牛并没有扑上去大口狂饮,而是发出了一声哞叫。随着这声哞叫,一头小牛从沙丘后面跑出来,扑到水桶前贪婪地喝了起来。等小牛喝完,老牛疼爱地舔了舔小牛流出的泪水,随后没等主人吆喝,就带着小牛默默地离开了。
故事讲完之后,李老师给学生出了几道思考题:老牛为什么宁愿挨打也要得到水?小牛为什么落泪?周围的人为什么会心里难受?学生们静默地思考着。过了两周,李老师陆续接到家长们打来的电话,他们反映自己的孩子最近在家里懂事了不少,不仅不再顶撞家长,而且学习也主动了很多。
在这个例子里,李老师与学生沟通时,没有以权威的角色去说教学生,而是用一个生动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父母对孩子深厚的爱,让学生在倾听故事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进而达到自我反省的目的。这样的沟通是一种心灵的沟通,最能触动学生内心柔软之处。
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我们无法通过智力去影响别人,感情却能做到这一点。”知道了故事沟通的好处,我们就不妨试着在生活中多用讲故事的方式去与他人沟通,让我们所面对的沟通者参与到我们的沟通之中来,而不是让对方单方面地接收来自我们的语言信息。如此一来,我们的沟通就必定会收到神奇的效果。
故事思维,让你瞬间走进他人的内心
讲故事是一种能力,一种力量,更是一种手段。故事讲得好,可以让人更具魅力和影响力,同时也能让讲故事的人瞬间走入他人的内心。
大多数沟通高手都认为,讲故事是一种能力,一种力量,更是一种手段。故事讲得好,可以让人更具魅力和影响力,同时也能让讲故事的人瞬间走入他人内心,从而提升沟通的效果。
相比于讲故事,故事思维是一种更值得我们去关注以及学习的能力。那么到底什么是故事思维呢?简单地说,故事思维和“讲故事”是一样的形式,也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去沟通,但区别在于,故事思维是从思维中对我们的语言进行故事化处理,将我们所要传达的信息从源头上进行故事性包装。
通过下面的这个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些故事思维对沟通的帮助。
部门新换了领导,第二天部门例行的晨会便临时改为了新领导见面会。新领导在做自我介绍的时候,为大家讲述了自己是如何从一名普通的打工仔成长为管理精英的成长史。在那充满艰辛以及奋斗的岁月里,他先后承受了女友的背弃、顾客刁难、同事排挤等苦难,这些苦难在他的讲述中一一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现场的员工无不为他的经历所感动。当听到他借自己所长,顶着压力成长起来,并成为一名出色的管理者时,大家不由得为他鼓掌,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最后,新领导真诚地表示,苦难才是人生的成长催化剂,一个人越努力就会越幸福。他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在座的每一位同事均会在不断努力中收获自己的幸福人生。
在听新领导讲话的过程中,员工从开始的陌生到后来的敬佩,再由敬佩到崇拜,员工的心情随着新领导所讲故事的情节而跌宕起伏,而就在这跌宕起伏中,新领导的形象就在大家的心目中逐渐变得亲切且高大起来。
不得不说,这位领导真的是一位沟通的高手,同时也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他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蓝本,然后对自己的背景进行故事性的处理,通过故事让员工了解他,也通过故事对大家寄以期许。
最重要的是,他在做自我介绍的过程中运用了故事思维,让大家卸下了对他的疏远与防备,对他产生了亲近感。由此可见,故事思维在人际沟通中的作用非常大。
那么到底什么是故事思维呢?所谓故事思维,简单地说就是讲故事,通过一种故事性的思维将信息包装成生动有趣的形式进行输出,从而让听者更容易接受自己的信息。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运用故事思维,讲好一个故事,使之达成沟通的目的呢?这就需要我们紧扣故事的框架,把握好以下四个要素:一是故事发生时的背景,二是激烈的矛盾冲突,三是生动的情节,四是引人深思的过渡内容与问题。
故事发生时的背景:简单地说就是故事发生时的环境。无论讲哪种类型的故事,背景都是必不可少的,不过背景可以在故事开始时交代,也可以融入故事开篇的内容中,交代的目的是帮助听者更加容易地理解故事的内容。
激烈的矛盾冲突:这是让一个故事吸引人的必不可少的要素,是故事展开的核心。缺少了它,一个故事就无法成立,更不可能吸引人,进而也无法推动情节的发展。
生动的情节:这是对讲故事者的细节处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考验。生动的故事情节可以吸引听者的注意力,引发听者的联想,激起听者倾听的兴趣,从而让沟通更加顺畅地进行下去。
引人深思的过渡性内容与问答:我们讲故事是为了传达我们的观点,倾吐我们的某种感情,而在故事中间,我们可以设置一些过渡性的语句或者在故事结束时通过一些问题来让故事更加深刻。这些过渡性的语句或结尾的问题可以让故事的整体节奏更加顺畅,同时可以促进听者去思考,使之明确讲故事的人讲故事的目的,提升沟通的效果。
下面的这个例子就可以向我们证明,过渡性的语句与问答对一个故事的促进作用。
某家长与孩子发生冲突后,给孩子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一个养鱼人养了一池塘鱼。随着鱼慢慢长大,池塘的空间显得太过狭小,不利于鱼的成长。于是养鱼人就想把鱼分一些到另一个池塘。在他下网时,一条鱼被网住了。这条鱼在网里拼命乱窜,最后卡在了网上的一个小孔里。鱼急于钻出去,努力地挣扎,结果越钻越紧,最后被网线卡死了。它不知道,养鱼人只是想给它换一个更有利于它生长的地方。它的误解却让自己丢掉了性命。
讲完故事后,这位家长问了孩子一个问题:那条鱼为什么会被卡死?接下来,这位家长又问孩子故事里的网代表什么。孩子经过思考之后明白了,网即生活中的规则与要求,尽管它的存在会令自己受限、不舒服,但却可以为自己的成长保驾护航,让自己更加自在地成长。
面对渔网的束缚,我们要学会思考,学会习惯它,而不是走向极端,拼个鱼死网破。孩子最终悟出故事中的道理,清楚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也接受了父亲的教育。
在这个例子中,家长所讲的故事,就具备故事框架的四个要素:养鱼人养了一池塘鱼是背景;卡在渔网上的鱼要挣脱渔网束缚是冲突;情节是发生在养鱼人分鱼的过程中;鱼由于过分挣扎被网线卡死,而“它的误解让自己丢掉了性命”则点明了故事的寓意。这就构成了一个生动的故事。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合理地运用故事思维,让故事在人际沟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呢?这就要求我们在用讲故事的方式与他人沟通时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认真聆听,找准故事的切入点。在人际沟通中,面对比较健谈的沟通对象,我们要将更多讲话的机会让给对方,学会让自己静下心来,耐心聆听对方所说的内容,于聆听的过程中,留意其要表达的内容和主旨,获取与其相关的信息(比如对方当下的心情是否适合马上交流要沟通的问题,当下困扰对方的问题是什么,等等),进而发现问题症结所在,找到故事的切入点。
其次,要注意在故事讲述的过程中塑造画面感。要想用故事吸引听者,就要留给听者想象的空间,要真实可信,要打动听者的心灵。为此,在讲故事之前,讲故事者要如同写作一样,在脑海里提前构思好故事的画面,然后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用形象生动的肢体语言向听者传递故事的感人性,要让对方感受到故事中人物内心的波澜起伏、喜怒哀乐,进而使之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让听者从心理上接受讲故事者,认同他的观点,进而信任他,愿意与他沟通。
最后,不妨提前做好功课。所谓提前做好功课,就是要积累一定的素材,以便在不同的沟通环境下都能讲出生动的故事,为沟通服务。关于素材的积累,安妮特·西蒙斯在其作品《故事思维》一书中提醒我们,要围绕“我是谁”“我为何而来”“我的愿景”“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这几方面进行准备,从而确保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均可借故事轻松与他人进行沟通。
将对方请到你的故事里
在人际沟通中,我们要想通过故事说服他人,就需要用情感去打动对方。没有了情感的力量,多么高明的故事都会显得乏力;用情感的力量将对方请到你的故事里,沟通就会更加高效。
小李是某公司公关部的一名负责人。在公关部工作就需要小李在很多场合公开说话,不管是对内的部门会议,还是对外的组织宣传,他都要亲力亲为。为了与听众更好地互动,他不惜费时费力,搜寻素材,组织与各类主题相关的故事,以吸引听众,激发他们倾听的兴趣和热情。
不过令小李烦恼的是,由于他讲的故事总是那么平淡,每次开会就算他用尽心思去讲述,而且讲的时间也不长,与会者还是睡意连连,哈欠连天,不能与他产生共鸣。这样的情境让他相当尴尬。小李非常清楚一个好的故事对沟通的促进作用,他很想让自己的故事变得更有吸引力,如此一来他才能讲得开心,与会者也才会听得高兴。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道理好比种子,没有情感的沃土,道理的种子再好,也发不了芽。”在人际沟通中,我们要想说服对方,选择用故事去沟通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但在这里我们也要记住:我们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故事之中。
缺乏了情感的力量,多么高明、多么动人的故事都无用武之地。因此运用讲故事这种沟通方式时,我们就要注意发挥情感的力量,以便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我记得我奋斗了整整两年,希望能在成绩上赶上我的同学,但是就像刚才吕植老师说的,尽管有些同学高考考得很好,但是北大精英人才太多了,你的前后左右可能都是智商极高的同学,也是各个省的状元或者第二名。
所以,在北大追赶同学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尽管我每天都要比别的同学多学一两个小时,但是到了大学二年级结束的时候,我的成绩依然排在班内最后几名。非常勤奋又非常郁闷,也没有女生来爱我、安慰我。这导致的结果是,我在上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得了一场重病,这个病叫传染性侵润肺结核。当时我就晕了过去,因为当时我正在读《红楼梦》,正好读到林黛玉因为得了肺结核吐血而亡的那一章,我还以为我的生命从此就要结束了。
后来北大医院的医生告诉我,现在这种病能够治好,但是需要在医院里住一年。我在医院里住了一年,苦闷了一年,读了很多书,还写了六百多首诗歌,可惜一首都没有发表过。从此以后我就跟写诗结下了缘,可是,虽然我有丰富的情感,但却没有优美的文笔,所以最终没能成为诗人。
我还跟当时并不太出名的诗人海子在一起写过诗。后来他写过一首优美的诗歌,叫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每一个同学大概都能背。当我听说他卧轨自杀了的时候,号啕大哭了整整一天。从此以后,我放下笔,再也不写诗了。
这是俞敏洪在北大做演讲中的一段内容。在这段内容中,我们可以读到他的兴奋、苦闷、无奈和彷徨。字里行间的这些复杂的情感,借助于他的讲述传达给每一位听众,让听者无不与之共情,进而理解他当时的心绪,心灵受到触动。这正是故事内容融入自我情感的沟通效果。
由此可见,运用讲故事的沟通方式时我们要特别注意以情动人,要让听者产生参与感,触及听者的内心,唤起其共情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什么是共情?心理学家罗杰斯告诉我们:“共情是指体验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简单地说,共情就是将心比心,感同身受,能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和体会对方的内心世界,理解和认同对方的内心感受。一个人的共情能力一旦被唤起,就可以理解他人的感情,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体谅他人,能与他人产生情感联系。
此时就是与其沟通的最佳时机。相反,倘若通过乏味地讲故事去与他人沟通,就无法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也不能唤起对方的共情,那么沟通双方就不能产生情感共鸣,更无法形成相同的价值观,无法达成共识,最终导致沟通的效果差强人意。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讲故事时做到以情动人呢?我们可以运用情感的力量将对方请到你所讲的故事中。具体来说,操作方法如下。
首先,讲故事时,一定要把细节具体化。不妨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运用听者可以理解的事实、特定的细节。比如你的故事里涉及洗发液,你就可以将其具体化到海飞丝、飘柔;涉及航空公司时,你就可以将其具体化到南航、东航、国航。
总之,你只有将细节具体化,才能让你的故事听上去真实且具体,如此一来,听者才能理解你所讲的故事,才更容易与你的情感保持一致。此外还要记得将故事的地点具体化。比如你所讲的故事发生在一家旅馆,那么你说在“如家酒店”就要比说在某个不知名的小旅馆好得多,因为这样会提供给听众具象化的想象基础,使他们能够更容易地投入到你所讲的故事中。
其次,要多用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多用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可以让你将故事讲得更好,因为那是你曾经经历过的,你讲的时候就会更加有声有色。加之所有的细节和你的生活密切相关,那么你讲述的时候就更会真情流露,更容易感染听者。
再次,要突破故事原型。或许某个故事你已经讲过数遍,那么请你千万不要试图回忆从前讲述的内容,而要将故事放在不同的时间段里,依据沟通对象和沟通目的进行长短适宜的处理和加工。切记不要逐句地记忆你的故事,也没有必要重复故事中的每个字。
最后,要用心地付出情感去讲述故事。故事有情节,情节一定要注意引发情感冲突,没有冲突的故事是无法吸引听众的。因此在讲故事时要用“情”去讲。马云、俞敏洪等人在讲故事时,不仅可以使听者潸然泪下,他们本人更是会泪流满面。这是因为他们是在用情讲故事,因此才能打动听者,引发听者的情感共鸣。
此外要注意的是,你讲故事的目的是为了与对方就某些事情进行沟通,因此千万要将讲故事的目的牢记于心,而不能单纯地为讲故事而讲故事。为此,要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生动地描绘和陈述自己的观点,要让你的故事与所要沟通的主题保持相关性,如此方能实现讲故事沟通的目的。
以不影响的姿态去影响
用讲故事的形式与人沟通,能让对方产生兴趣,让其在无形中接受你的观点和想法。其实这就是以不影响的姿态去影响对方。
丁丁的朋友妙妙特别喜欢炒股。最近恰逢牛市,妙妙几次出手赚了一大笔钱,有了钱之后她就认为现在工作挣的钱不多,是一个累赘,想辞去工作专心炒股。丁丁知道了妙妙的想法后,想规劝妙妙,他就给妙妙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一个船长率船队到了美洲,见到了当地的印第安人。他发现那里有辽阔的土地,就想用自己船上的珠宝换当地人的土地。当地的印第安人从来没见过他带来的这些珠宝,被这些闪闪发光的珠宝所征服,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不过印第安人给出的条件是:骑着印第安人的马,让马随意驰骋,在天黑之前回来,马走过的土地就是船长的。船长一听,大喜,立刻上马,扬鞭催马不停地奔跑。
他跑过一片土地说:“哎呀,这块地太好了,可以种玉米。”又跑过另一块土地说:“这块土地太好了,可以种稻子。”就这样,他越走越开心,甚至忘记了天黑前要回去。结果天黑下来后,他找不到回去的路了,只好骑着马不停地转圈,最后筋疲力尽,从马上摔下来,再也没有起来。当地人找到他后,为他挖了一个坑,将他就地埋了。牧师在替他做祈祷时说:“上帝呀,一个人要多少土地呢?其实就是这个坑这么大呀!”
讲完故事后,丁丁看着妙妙,再没说什么。妙妙也没说什么,她回去想了几天,又重新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
在这个故事里,面对妙妙不理智的想法,丁丁不是给她讲道理,而是讲故事,借故事与其沟通,委婉地劝其放弃不理智的想法。
从沟通的角度来看,讲故事远比讲道理要有效得多。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一般来说,无论什么人,在人际沟通中,当对方开始讲道理时均会产生厌倦和抵触的心理,不愿意听对方说教,继而失去与之继续沟通的兴趣。因为说教的方式极易让他们产生做对方学生的感觉。
相反,倘若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沟通,则会让对方对沟通产生兴趣,愿意倾听你所讲的内容。因此用讲故事的方式与他人沟通,能让对方产生兴趣,在无形中接受你的观点和想法,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不影响的姿态去影响他人。
用讲故事的形式与他人沟通有什么好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就要明确什么是故事。我们都知道故事要有人物、时间、地点、环境和情节,尤其是人物和情节,让我们能倾听到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不同的故事;也因为有了人物和情节,每一个故事就如同一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人生。
年轻的刘老师从本学期开始教七年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他发现,这些学生普遍不爱学历史。经过了解,刘老师发现他们不喜欢历史的原因是认为历史枯燥无趣。了解到这样的情况之后,刘老师对他的学生们说:“我讲的历史可不一样。你们听一听肯定会喜欢的。”学生对此很好奇。
刘老师开始上课后,学生发现刘老师讲的历史课果然不一样,因为他的历史课不是让学生背年代、背人物,而是听故事。刘老师将一个个历史事件变成了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这样改变之后,学生们不但对学历史产生了兴趣,而且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记住了那些历史知识。套用学生的话来说,以前学历史,脑袋不和他们合作,什么也记不住;现在学历史,脑袋会主动和他们合作,没怎么费力气,历史知识就记住了。
其实教师讲课也是一种人际沟通,相当于当众发表演讲,因此无论与什么人沟通,倘若你能将沟通的内容化为故事,那么对方就会对你所说的内容感兴趣,随着内容的推进听众就会被你的话语所影响。而对方一旦产生了兴趣,沟通就变得容易起来。所以,相比于讲道理,讲故事是一种更为巧妙且重要的沟通技巧。
或许有人会说运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沟通无法传达自己最想要阐述的道理。其实不然,讲故事和讲道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最终目标都是把自己要表达的道理说清楚,让对方相信你所讲的内容。但二者不仅形式不同,产生的效果也截然不同,这其中关键的区别就是心态。
于倾听者而言,通过听故事收获的是对方负责任的心态,听对方讲道理收获的则是对方敷衍了事的心态。苹果公司前首席执行官乔布斯在其自传里就着重强调了讲故事这种方式对沟通的强化作用。
他在书中写道:“向对方描述商业模型是一件极其沉闷的事情,而讲故事则会让对方听得更加明白清楚。”之所以这样,原因就在于讲故事的方式要求将晦涩的商业原理用简单而通俗的语言描述出来,更重要的是讲故事其实是在用一种不影响的姿态去影响对方。
那么如何用讲故事的方式将道理表达出来,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呢?这需要我们所讲的故事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首先是真诚。人际沟通要想获得良好的效果,首要原则就是真诚。因此运用讲故事这种沟通技巧时,我们一定要明确故事要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我们要清楚,我们不是编剧,无须“编”故事,自然而然地将真实的沟通动机借助于故事准确地传达给对方,让对方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体会到我们的真诚。
其次是可信。这里所说的可信,是要求讲故事的人首先要相信自己所讲的故事是真实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讲故事的人自己要清楚故事的内容、叙述的逻辑,如此一来,才能在讲给对方听的时候不出现逻辑错误,才能提升故事的可信度,进而使对方信服,达到沟通的目的。
再次是有激情。如何理解激情呢?就是讲故事的人在讲故事的时候要充满激情。事实上,激情来自哪里?来自一种“分享”的心态。这种心态会让讲述者产生迫不及待地将故事中的信息传达给对方的冲动。因此运用故事进行沟通时,一定要让自己充满激情;而要有激情,就要端正自己的心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与他人沟通。
很多成功人士都愿意用讲故事的方式与人沟通,比如俞敏洪,比如马云,他们在讲述自己的经历时都是那么充满激情,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故事在与大众沟通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要真实性还是戏剧性
故事可以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类似的经历,展示与生活、世界或人生相关的新认知,但讲故事到底要注重真实性还是戏剧性呢?
在人际沟通中,不管是聊天、叙旧,还是上课、演讲,大到领袖发言,小到聚会谈天,只要是开口沟通的场合,讲故事无疑是最高效的沟通工具。因为人人都爱听故事,它可以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类似的经历,展示与生活、世界或人生相关的新的认知,但讲故事到底要注重真实性还是戏剧性呢?
观察日常的沟通我们可以知道,并非所有故事都能吸引听者。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事例来说明真实性和戏剧性到底哪个对讲故事更加重要。
针对某公司财务部最近所出现的问题,公司经理老马决定开个会,着重强调一下财务管理相关规定。为了让员工更加专注地听讲,更好地理解贯彻公司的相关规定,他决定用讲故事的方式去沟通。他精心地选择了故事,并依据自己的需要对故事进行了处理。具体故事如下:
从前有一个优秀的射手,一心渴望找到射手之国。因为有人告诉他,射手之国中人人都是神箭手,只要他能到达那里,就可以追随名师,提升自己的射术,成为卓越的射手。
于是他穿过森林,越过草原,经过一座座城池,不停地寻找着。最后,他到了目的地,见到了射手国国王。见国王看起来不像是身怀绝技的样子,于是他就问:“你们是怎么做到箭箭都正中靶心的?”国王答道:“谁都可以做到,你先射一箭,然后再找涂料,围着箭头画靶心就可以了呀。”
听完老马的故事之后,员工们没有多大反应。老马想不明白:明明自己想用故事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但最终效果好像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
实际上,老马的这个故事之所以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就在于缺乏故事性,无法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情节过于简单,不能吸引听者。
这就提示我们,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沟通,要依据沟通的要求对故事的真实性和戏剧性进行处理,既不能一味地追求真实性,也不能一味地追求戏剧性。
或许有人会说,既然是出于沟通的目的,那么重点就在于吸引听者,真实性要远胜戏剧性。其实,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沟通时,要依据沟通的需要合理安排,对真实的故事进行戏剧性的演绎,如此才能吸引听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进而有利于听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那么如何对真实的故事进行戏剧化的演绎呢?这就要求我们注意运用以下方法对故事进行加工。
首先,要注意增加故事的趣味性。趣味性是检验一个故事能否被听者喜欢的标准。这就需要我们在讲故事时要有一定的联想能力。为此,在故事讲述当中,要学会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同时,故事的开头和结尾也要用心加以设计,开头可以直奔主题或者设置悬念,结尾则一定要出乎听者意料。如此一来,你所讲的故事就有了足够的吸引力,就不会让听者昏昏欲睡,甚至中途离开。
其次,要注意突出故事意犹未尽的特点。讲故事最好的效果就是让人意犹未尽。所以,你首先就要学会处理相关场景,将故事里人物的心理、情绪、举止通过你的声音、表情、目光、动作表演出来,再结合故事的内容,就可以将听者代入进去。
你可以运用手势来表现故事。须知,手势运用得好,你就可以为自己的故事增加魅力,可以将故事所蕴含的信息传达出来,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个舞台,在传递信息的同时活跃气氛,也帮助听者在头脑中创造出相应的形象,进而传达你借故事所要表达的意思。
你可以借助面部表情传达感情。须知,一个讲故事讲得好的人一定是一个面部表情丰富的人。这样的人讲故事会更具有说服力,更具有影响力,更能突出故事的戏剧性。此外,你还要学会运用身体语言制造戏剧性效果。比如你可以利用身体语言将不同的人物演绎出来,比如娇羞的女孩、大大咧咧的中年妇女等。
要注意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抖包袱、留悬念,制造矛盾冲突。故事是靠戏剧性的情节取胜的,而戏剧性的情节与包袱、悬念和矛盾密不可分。冲突越激烈,悬念越吊人胃口,戏剧性效果就越好。
所以不妨在讲故事时,开始时不动声色,从容自如地进行铺垫、渲染,讲到结尾处,抖出一个意想不到的情节,让听者感到既意外又在情理之中。这样就如同中国传统相声的“三番四抖”,也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将悬念推出来,产生“包袱”的效果,最后一抖落以产生笑料。比如下面这个故事就体现了真实性与戏剧性相结合的特点:
一对夫妻要在中午请客。二人分工,丈夫去买酒,妻子做饭。丈夫临走前,妻子嘱咐他记得买一袋味精。丈夫满口答应后就匆忙离开了。来到超市的酒水柜台,看着琳琅满目的美酒,喜欢喝酒的丈夫把什么都抛到脑后了。
正当他专心地挑酒时,一位年轻的女售货员微笑着对他说:“先生,记得买袋味精带回家啊。”这位丈夫感觉很奇怪:我在选酒,她为什么要提醒我买味精呢?莫名其妙。他接着挑酒。这时,突然,有人轻拍了下他的后背。他吓了一跳,回头一看,是一位老太太。这位老太太相当严肃地说:“小伙子,别忘了买袋味精带回家!”这位丈夫一听,感觉更奇怪了,再想到之前那位年轻的女售货员的提醒,于是他就问老太太:“老人家,你怎么知道我要买味精呢?”老太太笑了,指着他的后背,“你后背上贴着一张纸条,上面都写着呢。”他连忙脱下衣服一看,上面真贴着一张纸条,写着:“好心人,请帮我提醒我的丈夫买袋味精回家!”
这个故事虽然短小,却让人感到真实且具有戏剧性,而且故事中悬念迭起。从两位素不相识的人对“丈夫”的提醒,到“丈夫”莫名其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画面,鲜活的人物形象令我们忍俊不禁。这就是对真实故事的戏剧性演绎所达到的效果。
好的故事必然引起共情
要想成为沟通高手,获取人际沟通的成功,就要学会用讲故事的方式与人沟通。而故事要讲好就要培养讲故事的能力,尤其是能唤起听者共鸣的能力。好的故事必然是可以引起共情的故事。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沟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沟通高手出现在我们身边。这些人都有着很强的沟通能力,而且多数会讲故事。听他们讲故事,你会不由自主地沉入其中,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进而产生与其沟通的想法。
可以说,会讲故事为这些沟通高手助力,让他们得以在各种人际沟通中占有优势。所以,要成为沟通高手,获得人际沟通的成功,就要学会用讲故事的方式与他人沟通。而故事要讲好,就要培养讲故事的能力,尤其是能唤起听者共鸣的能力。
我又要讲一个我讲了很多年的故事。这个故事影响了我,影响了我们的企业。以前,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来回问自己,我们如何能够做到这样?这个故事说的是丰田汽车公司是如何打败美国汽车公司的。
日本汽车在美国汽车发展多年以后异军突起,日本的汽车公司到底是如何击垮美国汽车公司的呢?有的人说靠战略,有的人说凭设计,但是有一个故事最能说明问题。在美国芝加哥,有一天晚上下了大雨,有一个司机开了一辆车,雨刷器坏了。这个时候雨中走来一个人,这个人迅速跑到车上把雨刷器修好了。司机问他:“你是谁?”他说:“我是丰田公司的汽车工人,我看到我公司的产品出了故障,我有责任把它修好。”
这是马云在清华大学做的一段演讲。这段演讲紧扣“责任”主题,讲了一个丰田汽车公司员工为那辆车的司机修好雨刷器的故事。这个故事紧扣演讲主题,唤起人们对责任重要性的共鸣,很好地吸引了听者的注意力,增强了演讲的说服力。
共鸣,原是物理学上的一个术语,是指发声器件的频率与外来声音的频率相同时,因为共振的作用而发声。在生活中,我们一般谈到的共鸣,实际上指的是情感上的共鸣。情感共鸣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术语,是指一个人在他人情感表现或造成他人情感变化的情境(或处境)的刺激作用下,在情感或情绪上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反应倾向。
情感共鸣还有一个名称叫作情境同一性。20世纪70年代,情境同一性原理被提出;研究者认为,每个社会情境或人际背景,都有一种合适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表达了一种特别适合于相应情境的同一性,故称为情境同一性。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交往过程就是交往双方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交往对象和交往情境。如果在交往过程中,我们能进入对方的情绪状态之中,和他同喜同悲,那么我们就建立起了与对方共鸣的情境,也就能赢得对方的热情回应。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是情境同一性原理的体现。
由此可见,情感共鸣的发生,是主体受客体感染而引起的。不过,并非他人的情感都能够引起主体的共鸣,情感共鸣的产生与主体当时的心理状态和认识有关。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之间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是通过沟通情境刺激获得的互通和互相感染的结果。
由此可见,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要引发听者的情感共鸣,不妨创设引发情感的环境、共同关注的主题以及其他诱发共同情感的因素。
首先,要注意在故事中创设引发相同情感的环境。一般来说,引发人的情感的因素包括环境、气氛和当天的气温等各种情况。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择一个适宜的环境。一个与故事的主题和内容相符的环境更能引发听者的情感共鸣,同时还可对故事起到烘托作用。
其次,要注意故事的主题是双方都关注的。一般来说,共同关注的主题能很容易地让听者进入情境同一性,进而更容易让听者产生情感共鸣。
家长给孩子讲故事应接近孩子的认知水平,所体现的主题也应是双方共同关注的,这样在讲述的过程中更能促进孩子思考,同时孩子也能更好地理解家长想要传达的意思。
再次,要注意在讲故事时发挥情绪的作用。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交流双方情绪好的时候,交流效果往往会更好,反之则差。因此,选择与对方当时心情一致的故事来讲述,更容易引发情感共鸣,达成共识。比如对方是一个外向的人,容易敞开自己的内心,那么在沟通时发现对方心情不好,不妨讲述一个与排除不良情绪相关的故事,就能比较容易地产生情感共鸣。
最后,要注意增加讲述语言的吸引力。实际上,人人都喜欢听那些可以让他们产生联想的故事。你所讲的故事越是能够在听者的脑海里形成一幅画面,对他们就越有吸引力,也就越容易引发其情感共鸣。所以,要引发听者的情感共鸣,就要注意提升你讲故事的吸引力。为此,不妨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坚持把故事具体化。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有助于吸引对方。因为当你具体描述某一事物或经历的时候,你可以表达自己对相应事物或经历的真实感受,而这些真实的感受最能引发具有相同经历的人的情感共鸣。
二是讲述的条理要清晰。在人际沟通中,没有人愿意倾听一段混乱的话语,只有抓住听者的注意力,吸引其参与到故事中,方能引起情感共鸣。所以在讲故事的时候,逻辑思维要严密,把说的话集中在自己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上。
三是保持适度夸大。既然是故事,就免不了有夸大的成分,但这种夸大要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倘若过分夸大,就会让听者怀疑你的真诚,你所讲的故事自然就失去了吸引力,也就无法唤起对方的共鸣。所以,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不要过分夸大,要多说真实、接地气的事例。
人人听得懂才是好故事
讲故事的精髓就是让听故事的人能听懂故事的内容,跟讲故事的人一同思考。因此,只有讲人人都能听懂的故事,才能达到促进沟通的目的。
有关大脑成像的研究指出,人的大脑中处理来源于真实生活的影像、声音、味道和运动的那些区域,在我们沉浸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时就会被激活。这就说明了为什么我们在听故事时会体会到其中所讲的栩栩如生的影像,甚至产生本能的反应。这同时也说明,只有讲人人都能听懂的故事,才能达到促进沟通的目的。
讲故事的精髓是什么呢?就是让听故事的人能听懂故事的内容,跟讲故事的人一同思考。这也是为什么那些浅显的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故事可以广泛流传的原因。所以,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人际沟通,要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就要注意讲人人都能听懂的故事。那么如何讲故事才能让人人都能听懂呢?
第一,要善于运用对话、肢体语言和语气讲故事。一般来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每个人的学识水平不同,爱好和习惯也不同。因此对于讲故事的人来说,要讲出人人都能听懂的故事,就要学会借助对话、肢体语言和语气(尤其是肢体语言和语气),因其具有共通性,可以达到人人都能看懂和听懂的效果。
首先是对话。对话用词简洁且口语性强,所以几乎人人都可以听懂。因此在讲故事时,大段地运用人物对话,一方面可以让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听者都可以听明白,让故事里的人物更加生动,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情节发展,让故事“活”起来。
其次是肢体语言。肢体语言亦称身体语言,是指用身体的各种动作代替语言来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的手段。在同一民族中,相同的肢体语言可表达共同的意思。因此,在讲故事时,借助肢体语言可以向听者传达内心的情感,它是一种极其生动而传神的方式。
一般来说,人在讲故事的时候所能用到的唯一工具就是自己,要传达给听众的内容也绝非简单的口头描述就可以做到,而肢体语言在此时就可起到辅助作用,将视觉、听觉和动态的表演综合起来,不但丰富故事内容,而且可以激起听者的兴趣,让其听懂故事内容。
某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龟兔赛跑》的续篇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她不采用生硬指导、简单复述道理的方式,而是采用手舞足蹈的方式来形象地描述。在讲到乌龟的时候,她就模仿乌龟的动作,在讲台上慢吞吞地动;在讲到兔子的时候,她就模仿兔子的动作,做出飞奔的样子。
甚至在讲乌龟和兔子对话的时候,她一会儿用乌龟的腔调说话,一会儿用兔子的语调说话,当然并不一定很像,却吸引了每一个学生,课堂上不时爆发出笑声。每一个学生都被这位老师的指导所吸引,都愿意听她的指导,产生了极大的写作兴趣。
要让人人都听懂你的故事,还要注意讲故事的语气。语气是在具体思想感情支配下具体语句的声音形式,语气的轻重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不同。可以说,不同的语气就如同绘画一样,将故事中不同的感情表达出来。
要让人人都能听懂你的故事,你就要用恰当的语气将故事讲述出来。所以讲故事之前,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情绪与故事内容相符,从而通过故事将你的情感传达给听者,引发听者的共鸣,进而让他们理解你的所思所想,为成功沟通创设条件。
第二,要注意用细节描述,让人们可以在你的故事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相关研究表明,一个好故事必定具有过程比话题更重要这一特征。从这一点上看,讲故事的方式要远胜于故事本身。而运用细节描述让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不但可以让人听懂你的故事,而且可以调动听者的情绪,让故事更具煽动性。
讲故事是用语言营造想象的空间,这是一种缺乏直观视觉刺激的沟通方式。因此要成功地讲一个故事,尤其是出于沟通的目的讲故事,就要设法让听者在脑海中产生画面感,产生亮点和情绪动力。而抓住细节对故事中的场景多加描述,尤其是描述时多用一些叠词和形容词,就极易让听者对故事情节产生向往之情,达到神奇的调动情绪的作用。
于沟通而言,细节描述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你的故事中讲到天气,你可以用语言描述哗哗的雨声,描述小雨淅淅沥沥的声音,描述电闪雷鸣声……这样你的故事不但能让每个人都理解,也会让每一个听的人都感到妙趣横生。
要让别人听懂你的故事,还要注意故事素材的选择。一般来说,要讲一个人人都能听懂的故事并非易事。因为你会发现,在人际沟通的很多时候,当你企图用一个故事向沟通对象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时,常常有无从下手的感觉,甚至不知道应该如何组织自己的语言。实际上,这就说明了你缺少自己熟悉的素材。
为此,要想在人际沟通中娴熟地把自己的观点用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就要培养自己的故事思维,尽可能多地积累素材。关于故事思维,前面的内容我们已经谈过。在这里,我想重点谈一谈故事中素材的来源。在通常情况下,最好的素材来源于自己的经历。
简言之,你本人的经历就是最好的故事素材。而且由于是你自己的故事,所以当你讲起来的时候,就能讲出真情实感,也就能唤起听者的共鸣。加之此类素材原本就存在于你的长时记忆里,一旦你要使用,就可以信手拈来而无须刻意寻找。
当然了,以你自己的经历为素材讲故事的优点还表现在,你可以借助故事随心所欲地向听者发问,根据沟通需要添加情节和人物。甚至由于你清楚故事中的每一个细节,所以你的讲述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听者,进而打动听者的心,赢得听者的信任,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让你的沟通发挥最大的影响力。
不过,以自己的经历为素材与他人沟通时,要想让人人都能听懂,就要考虑到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就要在讲故事的时候放大视野,而不能一味地讲述自己的经历;要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学会以“第三人称代入法”的角度讲故事,让听者产生一种间接的体验,同时辅以故事细节和自己的感受,进而让听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打动听者。
同时,在讲故事过程中没有交代故事的主角是谁的情况下,在故事的最后,无论故事的结局是悲还是喜,都要将故事的主角告诉听者,这样更能让故事产生震撼性的效果,达到预期的沟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