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名方临证备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黄芩汤《伤寒论》

【原文辑录】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黄芩汤方: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伤寒论》第172条)

【药物组成】

黄芩三两 芍药 甘草各二两 大枣十二枚

【功效主治】
功效:

清热止利,和中止痛。

主治:

泄泻或下痢脓血,身热不恶寒,心下痞满,腹痛,口苦,舌红少苔,脉弦而数。湿热下利,腹痛泄泻,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肛门灼热等。

【方义解析】

黄芩汤中,黄芩苦寒,清热祛湿而止血;芍药酸苦,敛阴缓急而止痛;甘草、大枣甘缓和中。黄芩配甘草、大枣,苦甘相合,清热而不伤阴;芍药与甘草、大枣相伍,酸甘化阴,和营清热,且有缓急止痛之功。诸药合用,具有清热止利、和营缓急的作用。

【临床报道】
湿热痢

李凤启[1]用黄芩汤加味治疗湿热痢66例,结果治愈62例,好转3例,未愈1例。

慢性鼻渊

李景昌等[2]运用黄芩汤合苍耳子散治疗慢性鼻渊108例,结果临床治愈24例,显效57例,好转2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4.4%。

溃疡性结肠炎

于小凤等[3]用黄芩汤水煎浓缩口服液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2例,结果临床痊愈15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1.25%。

先兆性流产

冯丹丹等[4]用黄芩汤加减(炒黄芩、炒白芍、炙甘草、炒白术、桑寄生、菟丝子、苎麻根炭、生地黄炭、党参)治疗先兆性流产45例,结果治愈33例,好转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3%。

【治验选粹】
暑热

王,身热自汗,腹痛,大小便不利,脉虚,右大左小。暑热内闭,拟和表里法。薄荷,枳实,黄芩,白芍,竹叶心,黑山栀,通草,甘草。(《临证指南医案》)

潮热自利

温邪内伏,潮热自利。暮甚于昼者,稚年阴气浅也。仲景于暮春瘟病,内应肝胆例,黄芩汤为主。黄芩,杏仁,淡竹叶,白芍,甘草,木通。(《眉寿堂方案选存》)

春温

张明径患春温,恶寒发热,喉烂,医用甘、桔、荆、防、牛蒡等味,病不减,录园投以黄芩汤加连翘壳、杏仁,一剂获愈,此真善用古方者。(《冷庐医话》)

痢疾

壬辰,胡吕瑞部郎痢疾,昼夜百余次,汗出如流,年逾五旬,诸医均以年老气血就衰,将脱之象,重用参芪等药,而痢反剧。延余诊视,脉急有力,寒化为邪,照《内经》初痢用清、久痢用固之法,拟以黄芩汤加减,以扶正清热。胡不敢服,强而后可,一服见效,数服减轻。满月后用,真人养脏汤加减,滋阴固摄之剂,数服遂愈。(《许氏医案》)

暴注下迫

王姓妇,年五十余。夏间陡患泄泻,暴注下迫,一日夜二十余次,发热口渴,胸闷腹痛,舌苔黄腻,脉数溲热。盖暑湿蕴伏,肠胃中兼有宿滞,火性急速,故暴注下迫也。病者闻之叹曰:真名医也。今年家中因财政困难,故将楼下房屋,赁租与人,自居楼上,讵知亢热非常,自知受暑云云。遂用黄芩汤加连翘、苡仁、六一散、佩兰、枳壳。一剂热退利减,二剂全愈。(《丛桂草堂医案》)

下利腹痛

名老中医刘渡舟治沈某,男,13岁,学生。症状:腹痛下利,日三五行,有红白黏液,脉弦,舌红,苔薄。诊为少阳胆热乘于肠胃,迫其阴液下注。为疏:黄芩三钱,白芍六钱,甘草二钱,大枣四枚。服二剂而下利与腹痛俱除。(《伤寒挈要》)

小儿痢疾

名老中医聂惠民治裴某,男,3岁。1989年5月30日就诊。饮食不慎,患痢疾3日,便行数次,腹痛下重,已用西药,便中仍有黏液,舌尖红,苔少,指纹略紫。证属:饮食不节,邪热迫肠而致痢疾。治以清热止利。拟黄芩汤加味。处方:黄芩、杭白芍、马齿苋各6克,炙甘草、黄连各3克,白头翁5克,大枣5枚。水煎温服。进药3剂,利止便和。(《聂氏伤寒学》)

月经过多

陆某,女,32岁,已婚,教师。1996年7月12日初诊。患者自诉近半年来因带毕业班,工作紧张,压力较大而致月经量多,色鲜红,伴心烦口渴,尿黄便结,小腹胀痛,经前乳房胀痛。诊时正值经行第2天,诸症如前,舌红,苔薄,脉滑数。揆度此证,当属肝经郁热,热伏血分,迫血妄行。治拟清热缓肝,固经止血。处以黄芩汤:黄芩、白芍各20克,甘草6克,大枣5枚。5剂,日1剂,水煎服。1个月后复诊,自诉服上药后月经量明显减少,心烦口渴等症亦大减。遂每值经期服上方5剂,调治3个月,月经恢复正常[5]

妊娠恶阻

许某,26岁,已婚,护士。1997年12月5日初诊。妊娠2个月,因恶心呕吐明显而就诊。诊见:恶心呕吐,或食入即吐,或吐酸苦水,虽经中西医多方治疗,病势不减。伴形体消瘦,面赤,心烦,嗳气,叹息,烦渴,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脉细滑。此乃肝经郁热,肝胃不和,胎气上逆之证。治当清肝和胃,降逆止呕。处黄芩汤加味:黄芩20克,白芍、竹茹、太子参各10克,甘草、橘皮各6克,大枣5枚,生姜3片。3剂,日1剂,水煎少量频服。服至第3天,呕吐稍减,烦渴、口苦诸症明显减轻。遂以上方加制半夏10克,继服7剂而告愈[5]

小儿肺炎

祁某,男,8个月。1992年7月4日初诊。发热,咳嗽痰鸣伴汗出半月余。阵烦啼闹,泄泻黄黏便5日,经当地医疗单位用药未效,故来院求治。现仍发热39.8℃,咳嗽痰鸣,鼻翼扇动、汗出,泄泻黄黏稀便日5~ 6次,阵啼烦闹。查:白睛天蓝,唇干红,肛红赤,指纹紫滞,舌质深红,苔白厚中黄,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15600/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66%,淋巴细胞32%,嗜酸性粒细胞2%。证属肺炎喘嗽伴湿热泄泻,治拟清热泻火,肃肺止咳,利湿止泻,方用黄芩汤加味:黄芩、生白芍、桑白皮各2.5克,甘草1.5克,车前子4克,大枣(去核)1枚为引,取2剂煎服,药后病愈[6]

急性肠炎

李某,女,45岁。于1995年9月20日诊。患病2日,恶寒发热,大便泄泻,日5~ 6行,肛门灼热疼痛,口苦,咽干而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弦数。诊为急性肠炎。拟黄芩汤加薄荷治之。处方:黄芩、白芍、薄荷(后下)各10克,甘草6克,大枣5枚。水煎服,1日连进2剂。汗出,寒热退,泄泻亦缓。继以葛根芩连汤1剂,泻止病愈[7]

【临证备考】

1.本方多作汤剂,适用于热利,若是虚寒下利,则忌用。

2.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到,如黄芩汤证下利兼呕吐者,加半夏、生姜,名“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清代医家王孟英认为,黄芩汤证的呕和利,是少阳胆火上冲和下迫所致。而半夏、生姜专开饮结,“如其热炽,宜易连、茹”。此说可供临证参考。

3.黄芩汤的化裁方较多,如朱丹溪将本方去大枣,更名为黄芩芍药汤;刘河间于本方中加木香、槟榔、大黄、黄连、当归、肉桂,名为芍药汤;王肯堂复把芍药汤中的肉桂、甘草易为枳壳,名导气汤等。这些均是治痢的有效方剂。

4.实验研究表明,黄芩汤可能通过调节CD4+、T细胞及其共刺激分子的平衡,从而发挥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免疫调节作用,改善炎症反应[8,9]。本方能提高大鼠抗氧化能力,保护食管黏膜,增加下食管括约肌压力,以防其反流[10],还具有肝损伤保护作用[11]

【评述指要】

黄芩汤清热止利,主治泄泻或痢疾。结合西医学的观点,本方可应用于治疗痢疾、急性胃炎、急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小儿腹泻、消化道型病毒性感冒等。

黄芩汤以黄芩为名,且用量最重,故为汤中君药无疑。黄芩在历代本草文献中均有记载,如汪昂在《本草备要》中记其“味苦入心,寒胜热,泻中焦实火,除脾家湿热,治痢腹痛”。黄芩汤证有“自下利”一症,可谓药证相合。汪昂在分析《伤寒论》中黄芩的运用之后总结道:“用黄芩以治手足少阳相火,黄芩亦少阳药也。”这一认识诚非虚语,从小柴胡汤中我们就可以明显看出黄芩的这一功用。因此,柴芩配是清透少阳郁热的有效组合。也有人从黄芩汤证是“太阳与少阳合病”的角度出发,主张黄芩并非清少阳之火药。如《医林纂要》云:“太阳郁热,则上烁肺而下遗大肠,故用黄芩以除肺肠之热;少阳郁热,则木乘土,故用芍药以泻相火而和太阴。”总之,黄芩汤重在清热止利,功效明确,被后世誉为治疗热利的祖方,称本方“为世治痢之祖”(汪昂语)。笔者临证喜用黄芩汤合白头翁汤治疗湿热泄泻,如热毒盛者,酌加地锦草、马齿苋、红藤等,取效较好。

【参考文献】

[1]李凤启.黄芩汤加减治疗湿热痢66例[J].河南中医,2010(2):128

[2]李景昌,张有力.黄芩汤合苍耳子散治疗慢性鼻渊108例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7(4):56

[3]于小凤,吕行政,董委波.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9):1510-1511

[4]冯丹丹,王音力.术芍黄芩汤治疗先兆性流产45例[J].光明中医,2012,27(2):289-290

[5]许小凤.黄芩汤在妇科病中的应用[J].国医论坛,2000(1):9-10

[6]彭作震.黄芩汤治疗小儿肺炎喘嗽128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9(2):43-44

[7]王金荣.略论《伤寒论》黄芩汤证[J].四川中医,1998(4):7

[8]郑学宝,封艳玲,刘洪波,等.黄芩汤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CD4+T细胞及其共刺激分子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169-172

[9]邹颖,迟宏罡,戴世学,等.黄芩汤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11):2608-2612

[10]刘小河,马艳红,傅延龄.黄芩汤对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氧化应激和胃肠激素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7):1778-1780

[11]左风,周钟鸣,熊玉兰,等.黄芩汤及其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对D-半乳糖胺诱导的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3(9):842-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