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监测报告(2014—201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摘要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中国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监测(以下简称“慢阻肺监测”)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的领导下,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调支持,临床专家技术帮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组织实施的监测工作。目的是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慢阻肺监测系统,掌握我国40岁及以上居民中慢阻肺及其相关因素的流行情况与变化趋势,为国家制定慢阻肺防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慢阻肺监测与防控队伍。

2014年,我国首次将慢阻肺监测纳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项目,作为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中慢性病防控项目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下达2014年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的通知》(财社[2014]37号)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落实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工作相关要求的通知》(中疾控慢社发[2014]397号)要求,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于2014—2015年在全国31个省的125个监测点首次组织实施了中国居民慢阻肺监测工作。慢阻肺监测以全国疾病监测点(disease surveillance points,DSPs)为基础,每5年开展一次现场调查。

中国居民慢阻肺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框设计。在全国疾病监测点中确定慢阻肺监测点,考虑到区域和城乡的代表性和地理分布均衡性,按照区域(东、中、西部)将全国分为三层,每层内按照城镇化水平(高、低)分为2层,在每层的全国疾病监测点中随机抽取慢阻肺监测点,以31个省的人口规模比例分配监测点数,每省至少2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随机抽取3个乡镇/街道,每个乡镇/街道随机抽取2个行政村/居委会,每个行政村/居委会随机抽取1个村民小组(至少包括150户含有40岁及以上居民的家庭户),每个村民小组随机抽取100户家庭,每个家庭内随机抽取1名40岁及以上居民进行调查。全国计划调查人数为75 000人,完成调查75 107人。慢阻肺监测结果具有全国代表性。

中国居民慢阻肺监测的调查内容包括询问调查、身体测量、肺功能检查等,采用集中调查方式收集信息。询问调查包括家庭情况调查和个人问卷调查,家庭情况主要收集家庭基本信息、家庭成员登记及家庭联系过程信息;个人问卷主要收集个人基本信息、知识知晓及疾病知晓情况、呼吸道症状及疾病管理、吸烟情况、室内污染燃料暴露、职业因素暴露等危险因素,肺功能检查禁忌证等。身体测量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血压和心率测量。所有调查对象在排除禁忌证后均进行肺功能检查,包括基础肺功能测试、支气管舒张试验和舒张试验后肺功能测试,检查指标主要包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六秒用力呼气容积、呼气最大峰流速和用力肺活量等。支气管舒张试验后肺功能测试存在气流受限的调查对象做胸部正位X线检查。采用便携式肺量计,以用力肺活量测定方法(深吸气法,流速-容量曲线)进行肺功能检查;胸部X线检查在本地区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进行,由两名省级医疗机构胸科医生平行阅片。全部数据采集和审核过程均通过电子化问卷或在信息收集管理平台上完成。

为保证调查数据的可靠性,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针对监测工作的各环节制订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方案,建立国家、省和监测点三级质量控制体系,在调查前准备阶段、调查期间与调查结束后数据审核清理和分析等各个环节实施严格质量控制。国家级师资培训省级师资342人,培训监测点技术骨干250人,省级师资培训监测点工作人员1800余人,培训合格率均达到100%。各省疾控中心对所辖监测点进行现场督导和技术指导,省级督导率达到100%。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对所有省份第一个启动的监测点进行督导并开展强化培训,重点对存在困难和问题的省份及监测点提供技术支持,帮助部分省份如西藏开展培训等,完成对31个省份42个监测点的现场督导和强化培训。统一调查工具和标准,严格遵循现场调查流程以及肺功能检查操作与质量控制标准,采用评级方式对所有肺功能测试结果进行质量控制。各省质量评估组负责对本省所有肺功能测试的分级评价,要求各监测点A级测试不低于70%,C级及以上测试不低于95%,最终评级率达到100%。国家质量评估组按照5%的比例随机抽查肺功能评级。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确定数据清理和分析方案,两组人员平行清理数据,发现问题及时与省级疾控中心和各监测点沟通,核对数据并修正错误。

本次监测的125个监测点共完成询问调查75 107人,完成基础肺功能测试69 933人,完成支气管舒张试验后肺功能测试68 984人,其中肺功能测试合格即达到C级及以上66 752人,合格率即C级及以上率达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