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整体医学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当今中西医学面临的共同挑战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医学的进步,过去存在的一些医疗难题如今已逐步得到了解决,人类的健康水平已有了很大提高。然而,尽管现代医学已发展到了基因水平,传统中医也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踏上了新台阶,但面对人类日益增加的健康需求,疾病谱的不断扩宽,医学实践的弊端丛生,中西方医学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一、护佑生命的人类医学与生物科技的错位对接

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医学领域的进步,首先,表现在诊治手段的丰富,如PET检查可及早发现肿瘤及是否有转移,磁共振可及早发现小的脑梗死病灶,冠脉造影可准确了解心脏血管的情况等,为疾病的准确诊断及早期发现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其次,解决了过去不能解决的医学难题,如智能假肢不仅解决了残疾患者在肢体结构上的残缺,而且对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也有了明显改善;再次,科技的发展也扩宽了医学的领域,一些新兴医学学科逐渐兴起并不断发展,如美容医学、康复医学、医学信息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等,使得医学领域进一步得到补充和完善。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医学在充分享受生物科技发展的成果时,却忽略了医疗实践中人的因素,体现在医疗实践中有以下几点:

一是过于迷信医疗设备,多数患者就诊时化验、检查必不可少,而对临床查体却有些漫不经心,甚至对于相关病史的询问都没有准确把握。

二是存在着对仪器的检查结果盲目信任的现象,仪器也是需要定期检修及维护的,再精密的仪器本身有误差的可能,而且仪器也需要人来操作,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对结果也有影响。

三是被检查者的状态也可能对结果造成影响,如剧烈活动后血常规白细胞也可能升高等。

科技成果的成功产出推动了医疗实践的发展,也相应带来了名誉、利益、效益等:科技的功利性导致了医学科研出现了偏颇,为了功利而去开展科研活动,直接后果就是科研资源的浪费与成果的非实用性;治疗手段的利益倾向性,如是选择冠脉支架置入还是冠脉搭桥、支架数量及材料的选择、治疗药物的使用等。

综上,医疗实践的目的是护佑人类健康,并在这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与医学相关的生物科技起辅助作用,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断不可忽视了人这个主体。

二、医学科技的单级突进与人文精神的冷落迷失

早在100多年前,伟大的医学教育家威廉·奥斯勒(Sr.W.Osle)说过,“医学实践的弊端在于——历史洞察的贫乏,科学与人文的断裂,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疏离。”直到今天,这些弊端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愈演愈烈。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的分科也越来越细化,虽然有利于对疾病的研究更深入,但在临床实践中却可能出现整体观念及系统观念淡化。

首先,一个患者来医院就诊,可能需要辗转于多个科室,不仅延长了就诊时间,而且增加了医疗经济负担,本应作为一个整体的患者,却可能被分割成流水线作业的一部分。

其次,医生凭借医疗技术设备得出的检验报告来诊治疾病,而对于患者的综合情况可能忽视。

虽然中医学历来讲究整体观念及辨证施治,但西方医学模式的不断冲击,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也并未得到完整体现,侧重于疾病的治疗,而对于医患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人文关怀也比较缺乏。

一百多年前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至今为人称颂,就在于他很早就认识到这种人文精神在医疗实践中的重要性。郎景和院士在第三届东方麻醉与围手术期大会上,作关于哲学与医学、医生修养与现代人文的演讲时,也提出:“作为医生要永远走到病人床边去,单纯靠实验报告是很危险的。应该始终把临床实践放在第一位,把对病人的关爱放在第一位,这是永远不脱离病人的好做法”,并进一步指出 “优秀的医生要做到科学与人文交融,就要做到:完备的知识基础,优秀的思维品质,有效的工作方法,和谐的相互关系,健康的身心状态。”

三、医患医药行为的聚焦与医患多元文化的散光

临床实践中,医生和患者对待疾病的态度是一致的,在追求目标上是同向的,既然如此,为什么医患关系至今仍成为一种畸形的社会现象?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医患医药行为的聚焦与医患多元文化的散光造成的。

对于医生而言,面对同样的疾病,医生是从医学的角度,按照医学规律去审视病情及决定处理,而患者则从自身的体验来看待和处理。看待问题的方面不同,情感体验也就不一样。在处理目的上,医生因为有着医学专业的优势,除了治疗疾病外,如何减少复发和进展也在医生的考虑之列,考虑问题相对更客观及冷静;而对于病人而言,想的是如何减少痛苦,主观意愿要强烈一些。医生在医疗行为中,更注重的是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对于病人伴随的情绪心理变化则忽略的多。

实际上患者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存在,除了疾病带来的负面情绪,周围的人或环境也会对患者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影响患者如何对待自身疾病的态度,比如,身患同一种疾病,家属积极配合的态度可能会鼓励患者积极治疗,直接影响患者病情的恢复程度及预后。因此,医生在诊治疾病的同时,不仅仅要和患者做好沟通交流,还要考虑患者周围可能存在的影响因子。

四、医学研究的纵向深入与身心整体的横向忽视

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对疾病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从生理到病理,从病因到转归,都已形成了较完整的知识链,甚至对部分疾病可以从基因上进行干预。科学发展到了这种程度,确实为人类健康带来了福音,然而,人类的疾病为什么反复发作缠绵不愈呢?主要原因还与对患者身心整体的忽视有关。至今医学仍未完全摆脱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模式。医学研究的重点仍侧重于局部的某个点或某个方面,忽视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疾病的发生发展通常不只由单一因素决定。众多因素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这些因素包括致病原因、身心状态,以及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等。人类和动物都会患病,但比较研究发现,人类和许多高级动物所患的疾病在种类、发病率和临床表现上都有显著的差异。因为,人类具有动物所没有的语言功能,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复杂的社会文化。人类从事的经济、政治、军事、教育、宗教等活动,组建家庭和团体,社会上的商业竞争、体育竞赛、以及意识文化的对立、道德冲突等,既促进了科技创造和社会成就,却也可以导致人类疾病的复杂化。实际上,来自社会的负面影响及异常心理,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五、对器质性病的关注关照与对身心疾病的轻视忽视

素可造成躯体症状和病理损害,并最终形成心身疾病。躯体疾病产生的不适也可影响心理活动,当心理情绪调节超出机体自身心理调节机制时,并可通过心理反应再度反作用于躯体。对矛盾任何一方的忽视都是犯了 “形而上学”的毛病。

长期以来,由于既往医学模式的狭隘性,导致医疗实践的重点仍集中在器质性疾病的关注关照上。当病人因躯体不适来医院就诊时,临床医生多关注于患者的疾病诊断、严重程度、如何治疗及药物选择上,甚至会解答患者对疾病的发展过程、预后等问题,一方面确实让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了更专业的了解,而另一方面随着对病情的了解,患者伴随的心理情绪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对病情恶化的担忧、恐惧及自身生活质量下降的焦虑等。如果这些心理情绪变化没有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而患者不能从这种低谷情绪中走出,即便通过医学治疗,患者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那么病情还是有再复发的可能,这与传统中医提倡的 “未病先防”“治未病”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六、毁灭征服式诊疗战法对新病谱无能为力

以往的医学模式指导医学临床实践时,首先考虑的仍是作为人的生物特性,对疾病的了解及对人所造成的损害,这种模式导致临床医师在诊疗时依赖于各种生化指标及影像检查,虽然病人的心理情绪因素、社会环境因素、饮食生活方式逐渐受到关注,但在病人就诊时仍需做大量的检查,甚至出现这种现象:经过一大堆检查过后诊断却是最常见的感冒。在为患者治疗时也多考虑的是怎样尽快控制病情,如癌症病人在进行放化疗时出现癌细胞及白细胞同时被清除、病人免疫力明显下降的现象。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模式在明确诊断及提高疗效上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

然而,尽管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许多过去的医学难题得到了解决,但疾病谱与过去相比,也发生了新的变化。2013年 《柳叶刀》曾刊登一篇文章 《卒中、IHD和COPD成2010年中国主要死因》,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杨功焕教授等对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伤害及危险因素研究(GBD2010)中我国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城市化、收入增加和老龄化导致中国非传染性疾病快速增加;卒中、缺血性心脏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2010年国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而1990年,我国前三位死因依次为下呼吸道感染、卒中和COPD。这说明卒中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仍为我国人口死亡的最重要的病因。

七、医学科技的尖端作为与医疗费用的急剧高涨

医学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医学的发展,新的诊疗手段、新药的研发,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疗效。然而,医疗费用的逐渐增加也加重了医疗负担,甚至 “因病致贫”“因病致困”,究其原因却是多方面的。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对医师的期望值也增加,一旦出现漏诊、误诊,便将愤怒发泄在了临床医生身上,甚至威胁到了医生的人身安全,近年逐渐增多的 “杀医”及 “医闹”事件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种职业的不安全感,导致医师在接诊病人时不得不考虑更多,希望通过多做检查以减少漏诊、误诊的情况,而这样无疑会增加额外的医疗费用。

其次,每项科技成果刚应用于医学实践时,便代表了某一领域的最高先进水平,相应的费用也会高于常规诊疗手段。

再次,医源性的损害也会增加医疗费用,如因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导致的消化道出血,尽管出现这种情况的几率并非百分之百,但对于病人个体来说,这种几率一旦发生,除了增加痛苦外,医疗费用肯定也是增加的。而现有的医学模式解决不了这样的矛盾。

八、全球多元一体化的潮流与中西医不可通融的壁垒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中医如何走出国门与西方医学接轨,也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全球化首先带给我们的是认知上的冲击,2012年的云南白药事件,更是给中药企业提了个醒,中药行业应尽快与国际接轨,不然就会处于落后挨打的局面。

首先,中西医如何通汇融合,成为当前的难题。两种医学思维模式不同,西医的思维方式是还原论,而中西的思维方式则是系统论,随着近代西医传入我国,对中医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要么 “西学东渐”,要么 “全盘否认”,致使中医发展到现在,已逐渐偏离其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及哲学思想。

其次,世界对中医的认可程度有限。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仍有大多数的国家不认可中医,更别谈中西医融会贯通了。然而中西医学的通融已成历史发展趋势,全科医学、人文医学的逐渐兴起正是这样的佐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曾指出:“特别是随着疾病谱的变化,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相结合模式的转变,现代的医学理念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做出调整,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医药的理论思维和辨证论治方法的生命力和特色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出来,这些都为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