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当代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危害
关于健康的含义,早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世界保健大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的适应能力”。1989年WHO进一步完善了健康的概念:“健康应是心理、生理、社会适应和道德的良好状态”。一个人健康与否,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科学家们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健康状况=函数(环境+生活方式+生物学因素+卫生保健)。
社会因素(social factor)是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经济状况、社会保障、生存环境、人口状况、教育及科学技术等,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制度、法律体系、思想文化、社会关系以及社会文明等(图3-1-1)。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环境、人口和文明程度。所谓环境因素本应包括两个方面,即自然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和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发生、转归和防治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疾病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种疾病难以用某种特定的社会因素来完全解释其病因。由于社会因素存在的广泛性以及因果联系的多元性,社会因素与健康之间的联系不像生物学因素那样直接明了。而且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作用具有发散性,即一种社会因素可导致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发生功能性变化。虽然某些社会因素的致病效应或者健康促进效应有着较为明确的靶器官(靶系统),但其特异性也是相对的。因此,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具有非特异性,可以一因多果,也可多因一果,而最常见最复杂的则是多因多果。
由于社会因素广泛存在于人们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是群体性活动,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因此,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是无形、缓慢且持久的。且社会因素以一定时序作用于人类的健康,可以形成应答累加、功能损害累加或健康效应累加,最终量变到一定程度产生质变。
社会因素对健康的交互作用常常体现为可以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也可作为其他社会因素的中介,或以其他的社会因素为中介,作用于人群的健康。
社会因素以心理感受为中心环节而影响健康,具体途径为:社会因素被人的感知系统纳入,经过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形成心理折射,最终导致心理反应及行为、社会适应和躯体功能的变化。
二、当代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危害
环境污染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造成的,因此,我们也把污染的自然环境作为一种社会环境因素来看待。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健康必需的物质基础,包括大气、水、土壤、矿物、生物等。人类的生活活动、生产活动导致自然环境的构成及状态发生变化,一方面满足了人类暂时生存的需要,另一方面,环境的变化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历史在这种相互的动态平衡中前进。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对人类产生负面的影响,威胁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存发展。
对人的健康产生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危害的是环境的污染。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具有机制复杂、效应慢、周期长、范围大、后果重的特点。当前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大量化学合成物进入人类生活。已出现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有:二氧化碳过量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镉、汞、硫、氮氧化物过量排放造成的酸雨;氟利昂造成的臭氧层空洞和放射性污染问题等。这些污染严重地破坏地球的生态系统,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噪声、大气、水体、土壤污染无时不在困扰着人们日常生活。世界卫生组织曾发表一份公报指出:因空气、水源及其他环境污染,导致全球每年300万名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1990年我国31个大城市调查中,交通噪声超过75分贝的城市约占半数,有40%的居民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生活,噪声对健康的危害主要是听力损伤及其连锁反应。噪声使胎儿发育不良、使儿童语言能力发展障碍,使成人精神紧张、工作能力降低、出现神经衰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甚至导致精神疾病。大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是飘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和多环芳烃等,大气污染对健康造成的负面作用是常常引发呼吸道炎症、哮喘及肿瘤的发病率增加。近年中国不少大城市出现雾霾,而相应的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心理因素与健康关系极为密切。凡能引起不愉快情绪,导致身心健康受损的因素都是这里说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情绪、人格特征、价值观念等,这种心理因素都同特定的社会因素(环境、生活事件、社会文化、社会支持等)相关联。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加剧,人们面临的压力也剧增,一旦超出自身心理调节能力,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适应障碍,如失眠、焦虑、抑郁,甚至自杀。美国学者霍尔姆斯发现有70种以上的生活事件构成心理社会刺激因素,能给人们造成强烈或持久的消极情绪。有关资料表明心理紧张状态和恶劣情绪可导致多种身心疾病的发生,如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失眠等。且有研究表明,心理紧张程度不同,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率也不同。
关于 “身”和 “心”的关系,中国传统医学早有描述,如 《黄帝内经》中躯体称为“形”,心理称为 “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是功能的表现。从起源看,“形”具而 “神”生;而从功能作用而言, “神”又是 “形”的主宰,是生命现象的标志,并对健康与否及预后做出了精确的陈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与 “形”相互依存。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则进一步阐述:“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在病理上,“形衰则神无所主,神乱则形有所伤”。传统中医还将人的情绪变化即七情与五脏相对应,并提出情志太过也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我国学者关于心身疾病的定义是:“以躯体疾病为基础,其发病前和病程中存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与一定的性格缺陷,发病后心理因素与躯体因素互相影响促使原发病症加重和复杂化,可形成恶性循环;但经过身心综合治疗可缓解或好转的疾病”。实际上现在已证实有很多疾病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如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偏头痛等。关于心身疾病的分类,美国精神病学会按情绪刺激造成的反应所属的器官系统而分为心理生理性皮肤反应、心理生理性肌肉骨骼反应、心理生理性呼吸器官反应、心理生理性心血管反应、心理生理性血液淋巴反应、心理生理性胃肠反应、心理生理性生殖泌尿器官反应、心理生理性内分泌反应、心理生理性神经系统反应、心理生理性特殊感觉器官反应等。日本则按临床学科和内科各系统,分别列出15大类。由此可见,心理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力及影响范围有多大,不得不让人重视。
然而虽然目前已形成了心身医学这一学科,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仍然还有许多工作要去做和完善。
20世纪70年代英国布瑞斯洛教授经调查得出结论:人的期望寿命、健康水平与七项行为有关,从而肯定了行为和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俄罗斯一项关于生活方式的调查认为,一个人的健康只有15%取决于医学和药物,85%取决于人的生活方式。毫无疑问,不良行为及生活方式给个人、群体和社会的健康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危害。这种危害具有潜袭性、累计性和广泛性影响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与之相应的是对健康的危害也逐渐增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①体力活动的减少,导致肥胖症的增加,尤其是长期处于坐位的人群,腹型肥胖者越来越多。肥胖不仅影响形体美,使人产生自卑等心理负担,而且给生活带来不便,更重要的是容易引起多种并发症,它能导致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腰膝骨关节病、癌症等诸多疾病,加速衰老和死亡。长期伏案工作的人,多为颈椎病、腰椎病的高发人群。②不良饮食习惯和不合理膳食: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以解决温饱为目标,膳食结构也出现以高脂肪、高糖、高能量为特征的 “三高膳食结构”。而这种膳食结构则会造成体重超重和肥胖、血压升高、血胆固醇升高,成为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③吸烟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不良行为因素之一,并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WHO称吸烟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20世纪瘟疫。据WHO估计每年死于烟草人数达300万,预计到2025年将增加到1000万。吸烟对健康的主要危害有:长期吸烟者易患肺癌、口腔癌、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溃疡病等一系列吸烟相关性疾病;污染空气,使不吸烟者被动吸烟,也会造成气管炎、肺炎、哮喘等多种相关疾病的发生。④酗酒对健康的危害也是众所周知的,最直接的就是急性酒精中毒,长期酗酒则会造成机体多器官的损伤,如对心血管、脑、肝等多脏器均可造成损害,而这些损害则可能是永久或致命的。
三、生物学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生物学因素,首先是包括病原微生物、遗传、生长发育、衰老、个人生物学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形态和健康状况等)。过去,医学将能引起人类感染生病的病原微生物称为生物学致病因子,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并研制了相应的抗生素。在人类医学的历史长河中,抗生素的使用确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但抗生素的使用就像把双刃剑,在拯救生命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医学难题,尤其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致病菌的变异,最终面对感染将会束手无策;同时,大量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亦可能打破机体内菌群的平衡,而出现新的问题,如菌群失调性腹泻、真菌感染等,增加额外的医疗负担。
其次为遗传因素,也属于对健康有影响的生物学因素。现代医学证实,许多疾病都与一定的遗传因素有关,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精神分裂症等。政府对婚前检查工作的重视,也是为了尽量降低遗传病的发病风险。
四、卫生医疗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目前医疗资源仍存在分配不均的现象,医疗水平还有待于提高,医德医风建设还需要加强、医患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改善等诸多因素,导致医疗中仍存在着过度医疗、误诊、误治现象,造成医源性损害;如滥用抗生素,不仅可能出现真菌的感染,还可能因为耐药菌株的出现,增加了治疗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