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外感发热
【概述】 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病理性体温升高,伴有恶寒、面赤、烦躁、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外感病证。外感发热,古代常名之为“发热”、“寒热”、“壮热”等。
名医案例
1.张贻芳医案(1则)
案一:宣发肺气、扶正逐邪兼养阴治疗热证
呼吸道病毒感染外感风热之热证,以宣发肺气、扶正逐邪兼养阴之剂收效。
个人信息:王某,女,47岁。
初诊:2013年2月5日。
主诉:发热半个月。
现病史:患者于2013年1月17日因家人感冒传染出现发热、恶寒、头身痛,体温最高37.5℃,自服阿奇霉素片,治疗3天,症状无好转,其后坐飞机到美国,症状加重,伴有咽痛身感烘热,美国医生给予口服萘普生500mg,日两次。在美国2天后返回国内,在清华大学玉泉医院就诊,诊断为病毒感染,予输液利巴韦林0.1克/日,喜炎平375毫克/日,并静点赖氨匹林,口服蓝芩口服液等,治疗六天,症状无缓解,出现咳嗽,咽痒,后到眼科医院就诊,服用汤药(小柴胡汤合三仁汤加味)三剂,体温仍不降,每天下午及夜间升至37.3℃左右,伴有乏力、腰酸痛。
检查:舌微黯,苔白腻,脉弦小。形体稍肥胖,面色微红,心肺(-)。辅助检查:2013年2 月2日,EB病毒、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lgG)、肺炎衣原体抗体均阳性,抗体滴度值分别为688.0u/ml、7.21u/ml、31.70u/ml、30.60u/ml、92.10u/ml。
中医诊断:热证,属外感风热,内蕴肺热,气阴两虚。
西医诊断:呼吸道病毒感染。
治法:宣发肺气,扶正逐邪,兼清热养阴。
方药:玉屏清补汤。连翘12g,荆芥12g,防风10g,生黄芪15g,白术12g,苏叶12g,香附12g,紫菀12g,百部12g,黄芩12g,黄连9g,黄柏10g,川贝12g,金银花15g,百合15g,知母12g,锦灯笼12g。7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2013年2月19日):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服上方一剂后,热退,心烦燥热感大减。舌微黯,苔薄白腻,脉弦小。方药:玉屏清补汤加减。生黄芪15g,白术12g,防风10g,黄芩12g,黄连6g,黄柏12g,川贝12g,紫菀12g,百部12g,桔梗12g,甘草6g,生石膏12g,柴胡12g,赤芍15g,淡竹叶12g。7剂,水煎服,日一剂。中成药:牛黄蛇胆川贝液3盒,1支/次,3 次/日,口服;双黄连颗粒3盒,1袋/次,3次/日,口服。
三诊(2013年2月26日):患者周身阵发烘热减轻,仍自汗出,咳嗽减轻,后背腰痛身重。舌黯红苔白腻,脉细滑。玉屏清补汤加减。生黄芪12g,白术12g,防风10g,金银花15g,连翘12g,荆芥10g,苏叶10g,香附10g,蝉蜕10g,白鲜皮12g,蒺藜12g,萆薢12g,公英20g,黄芩12g,黄连6g,败酱草15g。7剂,水煎服,日一剂。
四诊(2013年3月5日):患者身热已退,体温正常,腰痛乏力明显减轻,仍自汗,手臂疼,手指尖麻木,咳嗽减轻。停经数月后近几日来月经,经色经量正常。舌嫩红苔薄白,脉细滑。玉屏风汤加减。白术12g,防风10g,黄芩12g,黄连6g,浮小麦30g,甘草6g,大枣15g,萆薢12g,蝉蜕12g,地肤子12g,天花粉15g,生地15g,桔梗12g,玄参12g,栀子10g,生黄芪15g。7剂,水煎服,日一剂。
按:多种病毒及衣原体感染,西药抗生素、抗病毒药治疗无效,文献中少有中医治疗的报道,张老师根据患者体胖正虚感邪的特点,立法以扶正祛邪并举的方法,立方屏风清补汤,方以玉屏风汤为君药,臣以黄芩、黄连、玄参、桔梗清肺利咽,佐以紫菀、百部、川贝母、百合止咳化痰,金银花、连翘、荆芥、苏叶疏风解表,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奏扶正祛邪、清肺补虚之效,药后症状减轻,复诊随症加减,烦热加生石膏,湿热下注、腰痛身重、苔腻加萆薢、白鲜皮、败酱草等,疗效较好,体质恢复,月经来潮,可以验证方药是对症有效的。
(整理:赵兰才 审阅:张贻芳)
2.周文泉医案(1则)
案一:疏风解表治外感发热案
不明原因发热风邪外犯少阳之外感发热,以疏风解表之剂收效。
个人信息:帕某,女,15岁。
初诊:2013年10月28日。
主诉:发热、头痛十余天。
现病史:患者2年前曾因持续发热在当地西医院就诊,但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发热断断续续持续近1年,后服用汤药热退病愈。后身体状况一直良好,无发热。今年9月10日患者受凉后再次出现发热,鼻塞,咳嗽等症状,服用柴胡类、桂枝汤等疏风散寒汤药后,症状一度缓解。持续约5天后,无明显诱因体温再次升高,多方就诊疗效不显。症见:患者仍有发热,发热无规律,体温最高可达39℃,头痛重,以太阳穴痛为主,手足凉,无口干口渴,无汗,无鼻塞流涕,无咳嗽咳痰,纳食一般,喜热食,眠可,大便干,小便可,月经持续9~10天,经期略感腹痛。
检查:舌尖红,苔白。脉弦。
中医诊断:外感发热,属风邪外犯少阳。
西医诊断:不明原因发热。
治法:疏风解表。
方药:川芎12g,荆芥穗10g,防风10g,白芷10g,柴胡15g,黄芩12g,半夏10g,藁本12g,蔓荆子12g,僵蚕12g,全蝎6g,连翘15g,秦艽12g,生石膏30g,鱼腥草30g。水煎服,日一剂。
患者未复诊,通过电话随访了解患者情况如下:患者服用上药3剂后体温逐渐下降,头痛逐渐减轻,到第5剂后体温完全正常,头痛也已缓解。病情已愈,无反复。
按:从西医讲,不明原因的发热,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不能单纯从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疾病和血液病等方面的疾病进行解释,就更无从下手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此时中医通过症状及舌脉进行辨证论治,有时可突显疗效。发热原因,分为外感、内伤两类。外感发热,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外感发热多实,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瘟疫等病证;内伤多虚,有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多种证型。发热类型,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以发热时间分,有平旦热、昼热、日晡发热、夜热等。交互错杂,加大了内伤发热的治疗难度。
一诊时患者此次发热是因受凉诱发,故属“外感发热”范畴。患者受凉后已用疏风散寒之品,曾一度有效,体温下降正常。但5天之后再次发热,就诊时发热,伴有太阳穴头痛,无汗,无明显恶寒,表明此时表邪未尽,入里化热。患者头痛明显,以太阳穴为主,为少阳经脉循行部位,《冷庐医话·头痛》“痛在头角部”,故为少阳头痛。周老师抓住头痛这一主症,选用川芎茶调散加减运用。川芎茶调散主治风邪头痛。其中川芎祛风活血而止头痛,为“诸经头痛之要药”;荆芥、防风疏风散寒止痛、清利头目;白芷、藁本祛风散寒、通窍止痛;上述药物以散未解之表邪。柴胡、黄芩、半夏清少阳半表半里之邪,清热燥湿;连翘、生石膏、秦艽、鱼腥草清热解毒;蔓荆子清利头目;共奏清里热之效。《医林改错》指出“通则不痛,不通则痛”。其头痛,经期略有腹痛,有血瘀之象,故予搜风通络止痛之力较强的全蝎治疗头痛;僵蚕祛风、散热、止痛,加强全蝎止痛之力。全方配伍,既有疏风散寒解表,清余邪之品;有清热解毒,清里热之品;又有清少阳之邪,透里出表,给邪以出路;以及搜风活血通络止痛之品。全方集祛风解表,清热解毒,通络止痛药于一方,升散中寓有清降,疏风止痛而不温燥。用药后疗效显著。
此外周师认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生活习惯不同,用药也应不同,这些因素在辨证论治时都应考虑到。由于患者形体偏胖,平素嗜食牛羊肉等食物,素体湿与热偏盛,但目前患者的舌苔情况不支持湿浊重,故不从湿论治。
(整理: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