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经济管理创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志存高远 慎思笃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十年持之以恒,始终围绕“财务安全”与“管理效益”两个主题,抓住“内控机制”一个核心,把握“成本管理”和“预算管理”两件利器,形成“预算—内控—成本—考核—激励”为线条的有机的管控网络,推动战略实施。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卓有成效的阜外医院财务管理体系,实现了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了运营风险,更重要的是保证了医院战略目标圆满实现。

一、内控管理依规办事

“立规矩、懂规矩,按规矩办事”是阜外医院坚守的原则。但如何立规矩、建制度,让制度落地,使之真正成为财务运行中的工作规范,又是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此,阜外医院积极探索,深耕十年,走出了一条“以健全制度为基础、以内控检查为抓手”的内控管理之路。

阜外医院财务内控管理体系由五个部分构成,分别是:制度篇、职责篇、流程篇、考核篇和改进篇。基本思路可以归纳为“三定两查一改进”:“三定”是定管理制度(42项)、定岗位职责(70项)、定工作流程(25项);“两查一改进”是指在日常稽核检查基础上,开展季度性的专项检查,落实整改并改进原有制度、职责和流程。

(一)“三定”工作

“一定”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项财务规章制度是内控管理机制的基础环节。各类业务活动项目都必须建立工作制度,使医院的各种经济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照章办事,实现规范化运作。经过持续摸索总结和不断修订完善,目前财务处已建立健全42项财务制度,基本涵盖财务管理的所有方面。

“二定”岗位职责。在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前提下,逐步建立和完善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近70项。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有明确的工作职责,落实责任,夯实管理与考核工作的基础,使财务工作在有效的管理机制下监督实施。

“三定”工作流程。在制度健全的基础上,制定了25项工作流程,建立起以工作流程为导向的管理体系,使医院的财务活动以“工作流”的形式体现出来。牵涉多个工作环节的业务活动,必须建立有效的工作流程,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修改完善,在一些关键节点上设立科学的量化评判标准,使其最终成为一个优化的科学流程。

(二)“两查”举措

再完善的制度,如果仅落在书面上,也是一纸空文。为确保财务工作的安全运行,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的内控考核办法,进行常态化的制度检查,重点考核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是否按制度执行、是否按流程运作,让制度和规范“落地生根”。

具体检查主要分为日常稽核和季度性专项检查。日常稽核是基础,通过独立的内部稽核岗进行日常稽查审核。我院设立财务内部稽核控制岗,配备专职人员,对财务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现金、银行存款、库存物资等进行全面稽核。查出问题书面记录、反馈整改,并对整改结果再次稽核。同时,又将季度性实地专项检查作为主要抓手,形成常规工作机制。

1.流程规范,持续推进。

合理设置季度检查制度和工作流程,做到检查之前有提纲,检查过程有记录及佐证,检查结果由内控管理小组评议,评议结论与奖惩挂钩,最终在全处发布内控通报。十年来通过不断完善、狠抓落实,累积《内控检查记录》20余册,辅以丰富翔实的检查资料,见证了医院持续推进内控管理的工作实绩(见图1)。

图1 内控检查记录

2.有错必究,奖惩分明。

考评结果优秀者给予表彰,考核结果有差错者进行惩处,做到有错必究,奖罚分明,务求实效。表彰包括通报表扬、嘉奖;惩处包括通报批评和经济处罚。其中,处罚扣奖根据工作错失程度分为一般问题、较严重问题和严重问题。分管领导负连带责任,按奖罚的25%比率兑现,强调领导的管理责任,提高了处罚的严肃性。

3.优化考核,与时俱进。

坚持在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考核内容: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出台的相关文件对考核内容进行补充;2012年,根据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进行了相应扩展和调整,逐渐形成涉及内容全面、流程运作规范的内控检查长效运作机制。

(三)持续改进

医院财务内控管理体系处处渗透着先进的PDCA管理思想。在检查过程中,对发现的共性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分类分析:发现有章不循的情况,进行考核惩处;发现无章可循的,补充制度和办法;发现章法存在缺陷的,及时修订制度,并组织人员培训。再依照新的制度进行下一轮检查考核、循环往复,通过内控考核检查使工作制度“落地生根”,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若涉及重大制度修订和流程改造,组织全员培训,重点讲解、互动讨论。鼓励全体职工积极创新,并积极采纳和调整。对暂时还不具备条件整改的优秀建议编入管理框架体系,以便条件成熟时付诸实施,将被动遵守变为主动思考。通过持续的考核检查,评价改进,纠错纠偏的反复过程,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内控管理考核体系,包括完善的制度、合理的流程、明确的职责、定期的考核和持续改进,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管理循环(见图2)。

图2 阜外医院内控管理运行图

2006年以前阜外医院经济合同只需经办部门及其主管院领导签批即可,季度检查发现此流程存在一定隐患。为此,医院建立合同会签制度及工作流程,修订了相关岗位职责,合同须由经办、审计、财务、纪检等部门审核签批,建立合同台账,实时跟进执行情况。2012年,医院进一步将合同台账整合到财务及相关系统中,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劳动。

(四)小结

“十年磨一剑”,财务部门以制度为基础、以内控考核和检查工作为抓手,将财务内控管理思想根植于员工头脑,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良好态势,为打造现代化的医院财务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1.建立健全制度。

从2005年至今,经过上百次修订和逐步完善,医院财务管理制度从最初的不足5项发展到目前的42项,新建岗位职责70项、工作流程25项。通过建章立制,强调制度对人的约束力,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

2.严格落实制度。

严抓制度落实,实施财务管理闭路循环,坚持“三定两查一改进”。2005年以来,医院开展季度专项检查39次,累计奖励29人次,金额19 173元;累计处罚835人次,金额31 898.5元;通报表扬14人次,通报批评20人次。

3.培养人才队伍。

针对内控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关键岗位和重要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题培训,提升了员工业务素养。经过近十年的历练,逐步培养出一支作风严谨、业务熟练的现代财务管理团队。

4.形成长效机制。

通过实施制度性内控考核检查,建立起内控长效机制。阜外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不断提高,风险防控效果明显,实现十年来财务管理“零事故”。

在历次外部审计检查工作中,医院财务内控机制均受到认可和表扬,多次被评为管理亮点。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对44家委预算管理医院2013年、2014年的经济管理绩效考评中,医院连续两年名列第一。

二、成本管理精准到位

自2002年开展科室成本核算以来,阜外医院不断扎实工作、开拓创新,逐步搭建了一套以科室成本核算为基础、以病种成本核算为突破点、以多维成本查询视窗为目标的集成型成本核算体系。同时,善用财务分析成果,积极指导临床进行精细化管理,并通过多层级量化考核,实现成本的有效管控。

(一)成本核算:多维视窗、精益求精

1.科室成本核算

第一,核算方法规范完备。通过成本核算体系与医疗收费、物资管理、会计核算、资产管理等多个系统的数据对接,实现大部分成本直计到科室,包括物资、设备、能耗、人力成本、管理费用五项成本。发现异常数据时,可依据系统对接明细信息向前追溯。另一方面,对于不能直计的成本,根据成本受益特点和业务实际,灵活设置成本来源科室、成本接收科室、成本项目范围、成本分摊依据等,实现间接成本的科学分摊(见图3)。

图3 灵活设置成本分摊依据

第二,核算对象精细入组。医院核算系统精准定位了300余个核算单元,推动成本核算从科室到业务组的精细化改进,架构了一套以区域、学科、中心、科室、业务组为“轴线”的科室全成本核算体系。

第三,核算流程规范有序。在积累日常素材基础上,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操作手册(见图4)。内容涵盖日常操作规范、特殊事项处理方法(如迟滞集中入账成本待摊等)、系统变更日志、逐月处理记录等。操作手册定期维护和修订,保证核算过程有章可循。

图4 成本核算操作手册

2.病种成本核算

第一,设计核算方案,掌握基础数据。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医院临床特点及管理需求,提出一套独具特色的《阜外医院病种成本核算方案》。通过收集患者手术、麻醉、介入、检查、治疗等明细信息,为病种成本核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联合开发软件,完成试算样本。积极接洽业内相关核算软件公司,提供核算思路,联合开发专版核算软件。通过前期的数据处理与程序测试,现已完成检查、影像类科室重点项目和住院典型病种的成本核算工作。

3.多维成本查询视窗。

在先进的医学科学研究思维的启发及战略指引下,成本团队十分关注管理效率,力推核算系统的集成化功能改进。在国内首创设计出“医院多维成本查询视窗”——即以核算对象、成本消耗空间、成本项目为轴线,在各轴线分段范围内,精准截留直接成本,科学归集间接成本,形成立体化的经济数据仓库。

如表1所示,基础维度可以向上扩展,科室轴线可扩展为“科室—中心—学科”,患者轴线可扩展为“患者—病种”,成本项目轴线可扩展为“成本项目—成本类别”。以多维成本查询视窗系统为基础,可汇总获得各层级的病种成本及各区域成本,从而满足管理层各类成本数据需求。

表1 多维成本查询视窗示意表

续表

(二)成本分析:深度挖掘,善用结果

1.自主设计报表,深挖数据实质。

在夯实成本核算的基础上,为满足多样化的管理需求,医院在成本核算软件中,自主搭建出各种分析报表,包括收支类报表21张,科室运营类报表10张,专项分析类报表28张。

通过分析报表,深度挖掘经济规律,形成了定期与专项相结合的成本分析机制。开展月、季和年度经济运营分析,对医疗运营工作量及各项经济指标进行全方位分析。同时,对院内外焦点问题或重大经济事项开展专项成本分析,最终形成定期综合分析报告、可行性分析报告等专项分析报告(见图5)。

图5 医疗运营经济报告

2.密切联系临床,善用分析结果。

根据临床、实际需求,设计出一整套临床运营报表,在网络共享和反馈平台上及时公布结果(见图6)。定期走访临床,以事件化、可视化等医院工作新方式,促进临床理解,引导其改善管理。

图6 临床开放查询报表

高度关注科室异常数据,提前与病房沟通问题,及时反馈分析结果。依托科室运营管理员体制,深入临床调研,探讨增效节支措施,推进医院运营管理工作的下沉和前移。

(三)成本管控:统筹管理,奖优罚劣

1.院级领导小组统筹管理。

医院专门成立医院经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将成本管控确立为常抓不懈的年度重点工作。医院直接由院长任组长,总会计师任常务副组长并主持工作,各职能部门正职任组员。每年由领导小组提纲挈领,统筹安排年度成本考核工作,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跟进、半年有考评”。年初确定年度经济管理工作重点项目,下达成本管控指标;年中定期收集重点项目成本数据,并持续跟进,每季度形成书面的成本管控重点及建议;每半年对主管职能部门进行专项考核奖惩。

2.全院多层级量化考核。

强化成本节约意识,经过多层面、多维度的考核,体现出对成本节约的管控。医院在月度科室考核中,成本节约考核比重达50%以上。在半年度科室考核中,选取万元收入人力成本、耗材成本以及收入成本率作为重要指标。

年度干部考核:医院将科室成本考核指标与科主任任期考核、竞聘直接挂钩,作为评价科主任管理改进成效的核心。与医疗、科研、教学等并列计入科主任任期考核的评分系统,影响到科主任的任免。

(四)小结

1.形成管控机制。

通过将成本因素加入月奖、半年奖及年度干部考评中,多管齐下提高全员节能降耗意识,促使各科室加强管理、厉行节约。同时,由经济管理领导小组协同作战,统筹管理,避免各部门孤军奋战,有效控制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2.提升临床效率。

深入分析临床数据,善用临床运营报表。加强与临床的沟通,及时发现及解决异常运营状况,协助临床科室有针对性的改善管理、节支增效,靠管理出效益。

3.满足管理需求。

通过科室、病种成本核算及各种分析报告,结合多维成本查询视窗等先进管理工具,将医疗业务数据化、透视性地呈现出来,为医院管理层的资源配置、学科布局等重大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做到用数据说话。

4.医改政策参考。

医院立足国家医改大局以及管理实际,从2012年开始对病种成本核算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几年来,通过推行典型病种的成本核算实践,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完整的病种成本核算方案。同时积极探索项目成本核算办法,为国家的心血管病病种付费及项目的定价及补偿机制,提出阜外医院的数据参考。

三、预算管理科学规范

2007年,阜外医院首次成立院层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在全院树立了预算管理的科学理念。八年来医院一直将预算管理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持续推进,在摸索中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一)体系建设层面

首先,出台了《医院预算管理办法》和《预算执行管理办法》,从制度上明确了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工作职能、预算编制审批程序、预算的执行、调整、分析和考核等各个方面,做到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和考核。

其次,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坚持预算管理分级责任控制,明确各部门的预算工作任务,实行“一把手”工程。医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明确层级、确定具体职责分工(见表2)。

表2 预算组织体系层级表

第三,不断加强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在用友财务系统中嵌入预算管理模块,预算下达的发布、预算支出的控制、预算执行的监督都可以通过该系统实现。具体业务中,做到每笔支出有预算、超支有预警,并开通了预算查询渠道,各部门通过网络能够实时查询到预算的实际执行进度,为部门业务安排提供了决策依据。如图7所示,加色方块为超支预警。

图7 预算管理模块

(二)实际执行层面

1.领导重视。

全面预算管理实行“一把手”工程,财务牵头、部门配合、全员参与,层层落实,形成一个上至院长下到广大职工,人人参与的管理系统,实现了预算管理工作的全员参与、全方位测算和全程控制,确保了预算工作的科学性、可行性、指导性和保障性。财务部门每季度将《执行进度告知书》发至责任部门及分管院领导,督导进度。

2.科学编制。

经过多年的实践,不断探索,形成目前科学的预算编制流程(见图8)。严谨、简洁,“二上二下”环环相扣。不同环节经过充分论证,民主评议,审计全程参与,监督机制到位。

图8 预算编制审批流程图

预算经过上述“二上二下”流程,确定院科预算方案,保证了预算编制的全面性、合理性。此外,专家论证委员会的智囊作用也十分重要。专家委员会分为器材设备和后勤保障专家委员会,分别由器材设备处和行政后勤处牵头组织,委员由相关职能部门及专家组成,按照成本-效益原则进行讨论。例如,对DSA、CT等大型设备采购时,充分考虑现有设备数量及使用率,测算拟购设备的投资回收期、充分论证。

3.精细管理。

预算管理需兼顾全面性和科学性,医院经过几年的努力,预算管理不断细化,涉及23个部门、116个类别、1253条项目(以2015年为例),具体方法包括趋势分析、比较分析、比率分析等。

4.考核奖惩。

医院实施财政拨款预算责任制,预算执行部门负责人是预算执行的直接责任人,要求当年预算当年完成,并与年终绩效考核挂钩,促使各部门合理配置医院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小结

1.实现战略导向型资源配置。

全面预算管理首先要为医院整体战略服务,是年度战略的具体化。例如,2013年确定建设研究型医院战略时,当年预算重心即调整为保证三个重点科研实验平台的建设。如此以医院战略为导向,对各部门的支出需求进行平衡和调配,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2.全院范围内培养预算观念。

全面预算管理使得医院倡导的量入为出、厉行节约的理念也得到了充分贯彻,职能部门在支出时绷着一根弦,按预算花钱。医院2010~2014年管理费用占总费用的比重逐年下降,尤其是“三公经费”支出大幅下降。

3.预算执行效果显著。

预算是未来的工作规划,通过预算管理,有效引导和督促医院的各项业务与经济活动,保障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医院“医、教、研、防”等业务工作全面开展。2014年收入与支出的预算较2013年均有提升,预算差异率控制良好,其中总收入差异率3%,总支出差异率1%,说明院所当年经济业务目标能够较好实现。

4.员工能力双向提升。

通过预算编制的双向交流,各业务部门逐渐形成预算管理理念,能够科学编制预算,加深了对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理解。财务部门逐渐形成更加完善的工作机制,组建起一套预算管理班组,对各部门业务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四、思考与展望

(一)前瞻思维,顶层设计,注重长效机制

阜外医院从2005年便着手开展内控机制设计和实施,并与国家卫生计生委(原卫生部)2006年《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顺利接轨。2007年医院成立院级层面的预算管理委员会,为打造阜外特色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奠定基础。2014年阜外医院全成本管理模式进入轨道,为提升医院乃至行业的标准化经济管理水平提供有力支持。一方面,前瞻性思维和运作机制,为不断试错、反复调试预留了充分时间,做到“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另一方面,通过审慎思考顶层设计,精心打造管理流程,使机制得以稳步演进、不断优化。

(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贵在十年坚持

再好的制度,没有朝夕如一、矢志不渝的坚持,也难以落到实处。十多年来,阜外医院从未停驻经济管理的脚步,努力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扎实推进工作,如今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未来将进一步夯实内控、成本及预算管理,持续改进,构筑绩效管理“新常态”。

医院简介]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始建于1956年,是国内唯一一家国家级三级甲等心血管病专科医院,世界上最大的心脏病诊治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所在地,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国家级心血管病医疗、科研、预防和人才培养基地,享有心血管领域“黄埔军校”的美誉。医院连续三年荣获“中国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心外科、心血管全国第一名;在2014年度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心血管病学)排行榜中位居榜首;2015年国家医疗数据中心成立,在“中国最佳临床学科评估排行”中位居榜首。阜外医院连续多次获得首都卫生系统文明单位称号,先后被评为首都卫生系统双十佳人民满意医院、首都卫生系统文明单位标兵,培养出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等一大批人才。

2014年年末,医院在职职工3073人,平均开放床位969张,年门(急)诊63.7万人次,出院5.2万人,手术5.1万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