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维良活血化瘀十二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名家辈出,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展迅速,活血化瘀理论与实践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且开始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为现代活血化瘀学说的建立与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朝有万全、王肯堂、李中梓、李时珍等医学大家,其著作中有许多关于血瘀证治疗的论述。如万全立固精汤(怀牛膝、杜仲、当归、陈皮、黄芩、地骨皮、知母、川芎、白芍、补骨脂、红花、甘草、棕灰)“治血瘀,不拘牙缝、发尖流血等症,并治之”。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立积聚专篇,对“血积”,轻者用干漆、桃仁、丹皮、归尾、赤芍、红花,甚者用大黄、虻虫、水蛭、穿山甲、花蕊石。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立蓄血专篇,指出:“夫人饮食起居,一失其宜,皆能使血瘀滞不行,故百病由污血者多”,提出了饮食起居失宜可以致瘀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人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病之始也”。董宿的《奇效良方》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记载了大量的活血化瘀方剂和活血化瘀药物。
清代是活血化瘀法发展的重要时期,涌现了王清任、叶天士、唐宗海、张锡纯、吴瑭等医学大家,他们对活血化瘀法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清·王清任在实践基础上著《医林改错》,该书可以认为是一部论述活血化瘀的专书,对血瘀证的症状、证候、辨识、治疗等都有详尽的论述,使活血化瘀法的应用扩大到内、外、妇、儿各科及瘟病等多个领域,极大地扩大了活血化瘀法的应用范围,丰富了活血化瘀的内容,成为活血化瘀疗法的集大成者。王清任论病,尤其重视气血,提出治病以气血为本的重要思想,指出“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要知初病伤人何物,不能伤脏腑,不能伤筋骨,不能伤皮肉,所伤者无非气血。气有虚实……血有亏瘀”,明确提出了气血辨证的法则,在此思想指导下,从气血入手识别各种血瘀病症,提高了血瘀证诊断效能,减少了血瘀证的漏诊率,并从气血入手治疗各种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治疗方面,王氏从气血辨证入手倡导的益气活血法及创制的大量益气活血方剂,大大丰富了活血化瘀的方法,进一步提高了活血化瘀的疗效。王氏认为:“元气既虚,必不能传达于血管,血管无力,必停留而瘀”。故王氏据此创立了益气活血法治疗气虚血瘀证,创制了不少补气活血方,如补阳还五汤、黄芪赤风汤、黄芪桃红汤、助阳止痒汤等,其中治疗半身不遂的补阳还五汤堪称典范,该方以大剂量黄芪为君,峻补元气,使气旺血行,气足血通,配以小剂量的当归尾、桃仁、红花、川芎、地龙、赤芍活血通络使脉络通畅,补气药与活血药相配,使气足血活,气血畅通,对中风、胸痹等多种疾病属气虚血瘀者均有较好疗效。
纵观全书,王氏的活血化瘀法应用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今天活血化瘀的所有主要治法,包括解表活血法、疏风活血法、理气活血法、解毒活血法、化痰活血法、通络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温阳活血法、养阴活血法、养血活血法等均有涉及,体现了王氏应用活血化瘀的纯熟经验。除上述的补阳还五汤等益气活血方外,他创立的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身痛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癫狂梦醒汤等诸多方剂所治病症繁多,适用面广,至今为临床所常用。如血府逐瘀汤(由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生地、牛膝、柴胡、桔梗、枳壳、甘草组成),王氏以之治疗头痛、胸痛、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天亮汗出、急躁、不眠、心跳心忙等诸多病症,应用广泛。在该书中,王清任将活血化瘀法所治疾病的种类从以往的癥积、疼痛(胁痛、胸痛、脘腹痛、痹病等)、跌打损伤、妇科疾病、情志疾病等扩展到了中风、胸痹心痛、癫狂、汗症、发热、脱发、皮肤病(如白癜风、酒渣鼻等)、耳聋、久泻等诸多杂病,以及小儿抽风、痘疹、霍乱等急症、时令病,极大地扩大了活血化瘀疗法的使用范围,为后世活血化瘀疗法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以丰富的实践进一步诠释了“百病多瘀”理论。
清·唐宗海著《血证论》是论述出血证的专书,但对血瘀证及出血与血瘀之间的关系都作出了详尽的论述,明确提出出血也存在瘀血。他把消瘀作为止血四法之一,认为:“干血不去,则新血断无生理”,扩大了活血化瘀治法的应用范围;同时立血瘀证专篇,其中包括“瘀血、蓄血、血鼓、经闭”,并指出“吐衄便漏,其血无不离经。凡系离经之血,与荣养周身之血,已睽绝而不合”,即离经之血是瘀血,且“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提出血瘀证“总以去瘀为先,且既有瘀血,便有瘀血之证,医者按证治之,无庸畏阻”;《血证论》中又指出:“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否则易于气滞血瘀。“治血者必调气”,“气和则血和”。重视疏肝调气理血,倡导应用疏肝理气活血的方法治疗血瘀证。
清·叶天士明确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必入络”,这个“入络”即是瘀的表现,进一步直接指出:“络主血,久病血瘀”。录其医案之一于此以为证:王(三七)骑射驰骤,寒暑劳形,皆令阳气受伤。三年来,右胸胁形高微突,初病胀痛无形,久则形坚似梗,是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盖经络系于脏腑外廓,犹堪勉强支撑。但气钝血滞,日渐瘀痹,而延癥瘕。怒劳努力,气血交乱,病必旋发,故寒温消克,理气逐血。总之未能讲究络病工夫。考仲景于劳伤血痹诸法,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录法备参末议。蜣螂虫、当归须、桃仁、川郁金、川芎、生香附、煨木香、生牡蛎、夏枯草,用大酒曲末二两加水稀糊丸无灰酒送三钱。
叶氏在《外感温热病篇》提出“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辨治大法,其中提出:“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营转气,如犀角元参羚羊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明确提出了在温病血分阶段应直接采用凉血散血治法,而凉血散血即是活血化瘀的一种。
吴瑭在《温病条辨》中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秋燥所致血瘀证,化瘀回生丹(人参、肉桂、两头尖、片姜黄、公丁香、川椒炭、虻虫、三棱、元胡、香附、川芎、乳香、没药、当归尾、熟地等)最为有名。张锡纯创制活络效灵丹(当归、丹参、乳香、没药),用活血化瘀药治疗气血凝滞所致疼痛,疗效卓著。并创金铃泻肝汤理气活血为主治胁下焮疼,该方由川楝子、生明乳香、生明没药、三棱、莪术、甘草组成,“凡心腹作疼,而非寒凉者,用之皆甚效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