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5.饮食有节则身强体壮
有人认为,食量大是身体健康的表现,因而得出结论,吃得多,身体健康,就能长寿。这个推论是错误的。从健康长寿的角度来看,节制饮食才是长寿之道。著名的中国古代医籍《黄帝内经》指出:“饮食有节”是“度百岁乃去”的重要条件之一。而“以酒为浆”,饮食无度,则是“半百而衰”的重要原因。所谓“饮食有节”,是指饮食要有节制,不能随心所欲,要讲究吃的科学和方法。那么,我们应如何调节自己的饮食呢?
首先一点,就是要做到饮食要适量。这是说人们吃东西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要恰到好处,饥饱适中。如果饮食过量,在短时间内突然进食大量食物,势必加重胃肠负担,使食物滞留于肠胃,不能及时消化,脾胃功能也因承受过重而受到损伤。其实,对于这一点,古人早有认识。如《黄帝内经》中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博物志》说,吃得越多,心胸就愈闭塞,寿命就愈短。中国民间有句话叫:“要活九十九,每餐留一口”,确为经验之谈。
过饱不利于健康,但吃得太少也是不利于健康的。有些人片面认为吃得越少越好,结果强迫自己挨饿,由于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反而虚弱不堪。我们提倡饮食一般要吃到七八分饱,所谓的七八分饱,就是当你吃到那时会打个饱嗝。不健康的人,即使把肚子塞得满满的,胃肠不蠕动,也打不出嗝来。还有人是喝冷饮,喝完冷饮以后打个嗝,而这种嗝是假的,那是溶解在冷饮里面的二氧化碳变成气体冒出来。不仅不会促进胃肠蠕动,这个过程还会带走很多热量,降低胃的温度,导致胃失去饥饱的感觉和蠕动的活力。所以进食就要讲究适量的原则。只有这样,才不因饥饱而伤及五脏。
其次,就是说饮食要定时。中国古代著名养生家孙思邈就说“饮食以时”,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一日三餐,食之有时,脾胃适应了这种进食规律,到时候便会作好消化食物的准备。在固定的时间有规律地吃饭,可以使肠胃有节奏地活动,有张有弛,所进的食物也可以有条不紊地在体内消化、吸收。如果吃饭没有规律,随意进食,就会使胃肠长时间工作而得不到休息,久而久之则会导致消化功能失调,食欲减退。当然,我们也不能饿着肚子,古代养生家还强调要“知饥即食”,也就是说不要等到非常饥饿才吃东西。因为过于饥饿也会不利于健康,饥饱失调,必然损伤脾胃,伤身损寿。所以我们都要按时进食,才有利于健康长寿。
另外,就是要注意荤素搭配,虽然我们也知道这个道理,但生活中很少有人会根据这个方法去养生保健。我就认识这样一位朋友,她就是为了减肥而吃素的,我们周围的人都喜欢吃肉,就她吃素,还说现在谁还吃这么多油腻的,不健康,还要求别人必须尽快改掉。我们在一起吃饭的时候,纯肉的菜她一口不动,蔬菜炒肉她只吃蔬菜不吃肉。我有时提醒她说,豆类、米面等植物蛋白人确实需要,但肉类等动物蛋白人同样需要。结果,她还是一意孤行,不到一个月,不但减肥没有成功,整个人看上去也是无精打采的。
拒绝吃肉,会造成动物蛋白质摄入不足,即使补充了豆类等植物蛋白,其吸收和利用都远不及动物蛋白。当完全素食者蛋白质摄入不足时,人体内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就会失衡,免疫力下降、记忆力下降、贫血、消化不良就会接踵而来。
饮食是人体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是保持机体健康的一大要素。中医提倡饮食有节,就是因为饮食有助于人体保持阴阳平衡的状态,从而使身强体健,百病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