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经络穴位概要
第一节 经络概要
经络是联系人体上下、内外、脏腑、肢体的系统,是运行气血、营养全身、调节平衡、防御外邪和传导针刺感应的系统。经络系统以经脉为主体,络脉为经脉的分支。经脉中以十二经脉为主,又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络脉中以十五大络为主导,又有孙络、浮络和血络。经络中联属的还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指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图2-1~图2-3)。十二经脉与脏腑直接发生络属关系,阴经属六脏而络六腑,阳经属六腑而络六脏,同时分布于肌肉与肌肉之间,有固定的分布部位和穴位,各经经气相互衔接,循环传注,是经络运行气血的主要路径,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图2-1 十二经脉分布示意图(正面)
图2-2 十二经脉分布示意图(背面)
图2-3 十二经脉分布示意图(侧面)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简称。奇经八脉的作用主要是对十二经之气血起着溢蓄、调节、分类组合作用。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中的任脉、督脉(图2-4、图2-5),合称为十四正经。
三、十二经别
图2-4 任脉分布示意图
图2-5 督脉分布示意图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的别行分支,多从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上的部位别出,向躯干循行,入胸腹腔,与相应脏腑发生联系后,在头项部浅出,其中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或阳经经别,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即离、入、出、合(图2-6~图2-11)。十二经别补充了十二经脉分布的不足,同时集经气于头面部,扩大了阴经穴位的治病范围,为头面部穴位治疗全身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加强表里两经之间相互联系的作用(主要是体内部分)。
图2-6 手阳明、手太阴经别分布示意图
图2-7 手太阳、手少阴经别分布示意图
图2-8 手少阳、手厥阴经别分布示意图
图2-9 足阳明、足太阴经别分布示意图
图2-10 足太阳、足少阴经别分布示意图
图2-11 足少阳、足厥阴经别分布示意图
四、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是指十二经脉各分出一条络脉,加上督、任脉之络脉以及脾之大络大包,共十五条(图2-12~图2-15)。十四经之络脉均是从络穴处分出的,十二经之络脉均入走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即阴经络脉入走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络脉入走相表里的阴经。督脉之络从尾骨下的长强穴分出后,行于背腰,上抵头项,别走足太阳经;任脉的络脉从剑突下别出后,散布于胸腹部;脾之大络大包,从腋下别出后,布于季胁。十五络脉的作用是在体表加强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
图2-12 手三阳、手三阴络脉分布示意图
图2-13 足三阳、足三阴络脉分布示意图
图2-14 任脉、督脉络脉分布示意图
图2-15 脾之大络分布示意图
五、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图2-16~图2-24)。其主要作用是联络肌肉关节,保持肢体正常的运动功能。
图2-16 手太阴经筋分布示意图
图2-17 手厥阴经筋分布示意图
图2-18 手少阴经筋分布示意图
图2-19 手阳明经筋分布示意图
图2-20 手少阳经筋分布示意图
图2-21 足少阴、手太阳经筋分布示意图
图2-22 足少阳、足阳明经筋分布示意图
图2-23 足太阳经筋分布示意图
图2-24 足太阴、足厥阴经筋分布示意图
六、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区(图2-25),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其作用主要是反映病候和传注病邪,同时皮部形态、颜色的变化也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方面。
图2-25 六经皮部分布示意图
七、孙络与浮络
孙络是指络脉的分支。浮络是指浮见于体表的孙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