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水针疗法的作用与特点
一、水针疗法的作用
水针疗法的作用是通过中医经络腧穴和药物药理等多因素共同作用于机体而获效的。
(一)经络的作用
1.联系人体上下内外
经络是分布于人体的经脉和络脉的统称,多呈纵向走行,伏行于肌肉与肌肉之间。运行气血的主要途径称为经脉;斜、横或呈网状分布,主行于体表,灌渗气血的脉为络脉。《灵枢·海论》做了较为概括的论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人体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皮肉筋骨和组织主要是通过经络系统来相互联系的。经络系统的分布纵横交错,外而体表,内达于里,贯通上下,联系各脏腑器官。经络以十二经脉为主体,分散为三百六十五络而遍布全身,使人体这一有机整体保持着完整和统一。水针疗法就是给相应穴位以药物刺激并通过药物药理作用激发经络之气,“泻其有余,补其不足”,“平复阴阳”而治愈疾病。
2.运行气血,濡养全身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通过运行气血,将营养物质布散于人体各个部位。同时,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必致经络气血功能异常而产生疾病。
3.抗御病邪,反映病候
在正常情况下,当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后,经络通过调动人体正气发挥抵御作用,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当疾病产生后,经络又成为反映病候的途径和部位。经络有病或脏腑有病,则可在相应的体表部位反映出来。表现为局部的红、肿、热、痛、麻木不仁、肌肤萎软、萎缩、功能减退或丧失、发凉、怕冷、五心烦热,或全身发热等。
(二)穴位的作用
1.近部作用
即穴位具有治疗所在部位病变的作用。如上腹部的中脘、建里均可治疗胃脘病症;头部的百会、率谷、上星均可治疗头疾等。
2.远道作用
即穴位具有治疗远端部位和所联系的脏腑病症的作用。尤其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原络穴、下合穴等特定穴多具有较好的远治作用。如百会穴治疗脱肛,内庭穴治疗牙痛等。
3.特异性作用
某些穴位对某些疾病所具有的特殊治疗作用,这一作用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穴治疗热证,至阴穴纠正胎位不正等。
4.双向调整作用
某些穴位对病机完全相反的两种疾病均具有治疗作用,这一作用具有双向性和良性调整的特点。如合谷穴可发汗,又可止汗;天枢穴可治便秘,又可疗泄泻;内关可使心率慢者加快,又可使心率快者减慢。
5.药物对局部的刺激作用
水针疗法是将药物注入穴位局部后,其液体体积占有一定空间,其张力对周围组织产生一定压力,刺激穴位局部而发挥治疗作用。
(三)药物的效能作用
药物注入穴位后,被人体吸收,再经过分布以及一系列生物转化与排泄,发挥着药物的效能作用。由于不同的疾病、不同的个体以及疾病的不同阶段等,所用药物有别,药物的药效作用迥然有异。水针疗法较其他途径给药具有用药量小,药物通过经络直达病所,药物吸收快,作用佳的特点。
二、水针疗法的特点
1.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中西药药理为基础,经穴位给药,发挥经络、腧穴及药物的药效作用,更有利于调整机体的功能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水针疗法的操作较单纯针刺治疗有一定的难度,除熟练掌握针刺方法外,还必须了解穴位的局部解剖、药物的适应证、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
3.适应病症广泛。
4.疗效较佳。水针疗法给药用药量小,又可减少用药量,节省药源。
5.药物的毒副作用较小,其安全性较强。
6.药物注入穴位,其局部药物浓度较高,使药疗时效延长。
7.水针疗法操作后,患者活动不受限制,较针刺留针节省了治疗时间,方便、快速。
8.补内服药物之不足。对拒服药物、体质虚弱、老人以及儿童难以服药者尤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