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危重症监护与护理(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八节 脑室引流术及其管道的护理

脑室引流术(ventricular drainage)是经颅骨钻孔行脑室穿刺后或在开颅手术中,将带有数个侧孔的引流管前端置于脑室内,末端外接一无菌引流瓶(袋)将脑脊液引出体外的一项急救技术。通过穿刺放出脑脊液以抢救脑危象和脑疝;同时有效地减轻肿瘤液、炎性液、血性液对脑室的刺激,避免或减缓脑疝的发生,为继续抢救和治疗赢得时间。是对某些颅内压增高患儿进行急救和诊断的措施之一。颅内压正常值:儿童0.49~0.98kPa(50~100mmH 2O),成人0.69~1.96kPa(70~200mmH 2O)。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
(1)梗阻性脑积水。
(2)任何原因引起的急性高颅压所致脑疝、枕骨大孔疝。
(3)严重的颅内感染或脑室内感染,经脑室引流管直接给予抗生素,以控制感染。
(4)脑出血入脑室内,血肿清除术后。
(5)脑脊液漏,修补或脊膜膨出术后,仍有脑脊液漏者。
2.禁忌证
(1)穿刺部位有明显感染者。
(2)有大脑半球血管畸形或血供丰富的肿瘤时。
(3)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因出血来源不明,为了避免穿刺损伤引起出血和感染,除了急救外,一般不作脑室穿刺。
(4)有明显出血倾向者。
(5)广泛性脑水肿,脑室狭小者。
二、操作步骤
(一)用物准备
1.脑室穿刺包
脑室穿刺包内有颅骨钻或颅骨锥、手术刀片及刀柄、蚊式弯和直止血钳、弯盘、持针器、脑室穿刺针、导丝(导芯)、脑室引流管(前端有数个侧孔)、手术用缝合针及线、纱布及棉球等。
2.脑室引流包
脑室引流包内有脑室引流调节瓶,瓶内的中心玻璃管下端接一硅胶管(内径约5mm),硅胶管原端有一接头,以备与脑室引流管的外端相连接;引流调节瓶的侧管下口接一硅胶管与脑室引流液的贮藏瓶相连接;贮液瓶瓶塞上插入一排气针头并以纱布包裹。
3.其他用物
无菌手套2副、5ml注射器1副、生理盐水注射液1瓶、1%盐酸普鲁卡因及甲紫(龙胆紫)、络合碘消毒瓶1个、棉签。
(二)病情评估
1.评估患儿颅内压等病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合作程度等。
2.评估患儿穿刺部位备皮和皮肤清洁情况。
3.评估患儿有无脑室穿刺禁忌证等。
(三)穿刺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医师进行操作。术者核对患儿腕带信息,向患儿或家长解释脑室引流的目的与穿刺过程。关闭门窗,围帘或屏风遮挡患儿。流动水洗手,戴圆帽、戴口罩。
1.脑室前角穿刺置管法
(1)患儿取仰卧位。
(2)头部备皮后,在冠状缝前或发际后2cm与距矢状线旁2.5cm的交点用甲紫作一标记。
(3)术前用镇静剂,保持患儿术中安静。
(4)助手前臂压紧患儿肩关节,必要时约束四肢,双手扶持患儿的头部,示指置眉中部指示进针方向。
(5)常规消毒头皮、铺巾后用1%盐酸鲁卡因作局部麻醉。
(6)切开头皮及皮下组织后,用颅骨钻或颅骨锥钻孔达硬脑膜。
(7)持脑室穿刺针(18~20号)经钻孔刺入,与矢状面平行,针尖向后向下,对准两侧外耳道连线,每前进0.5cm 即取出针芯一次以观察有无脑脊液流出,当有脑脊液流出时即停止进针,其深度依年龄而定,一般为3~5cm。
(8)取出穿刺针头,用5号鼻饲管(聚乙烯导管)灌满生理盐水,沿着原穿刺针经过的途径进入侧脑室,导管进入标志有:①导管内原来静止的液体呈搏动性;②放低导管位置,脑脊液可自管腔内流出;③抬高导管液体可流入侧脑室。
(9)夹闭脑室引流管缝合皮肤及皮下,用丝线固定导管,无菌敷抖盖好伤口。
(10)取出无菌脑室引流调节瓶,瓶内中心玻璃管下端通过硅胶管的接头与脑室引流管连接,连接处用无菌纱布包裹。
(11)脑室引流调节瓶的侧管通过硅胶管与贮液瓶相连,贮液瓶低于床缘。
(12)将脑室引流调节瓶悬挂于床头。
(13)打开脑室引流管行脑室引流。
(14)对前囟未闭的婴儿可在前囟两侧连线上距外侧角0.5~1.0cm处与皮肤成45°进针,针尖经过皮肤及硬脑膜后有一种阻力突然消失感,此时针头已进入硬膜下腔,取出针芯检查有无脑脊液流出,若有脑脊液流出则证明有硬膜下积液,其余步骤同(8)~(13)。
2.脑室后角穿刺置管法
在枕外粗隆上4cm和距矢状线3cm的交点处钻孔,持脑室穿刺针向前外方,与矢状面成15°角,刺入4~6cm即可进入侧脑室后角,其余操作与前角穿刺法相同。
(四)引流管拔除
1.拔管指征
①患儿意识好转;②颅内压<1.69kPa(200mmH 2O);③原血性脑脊液颜色变淡,红细胞<20 000×10 6/L;或原脓性脑脊液的颜色转清亮,白细胞<20×10 6/L;④脑脊液细菌培养证实无菌生长。⑤置管时间已超过7天,如需继续引流则需重新更换部位。
2.拔管方法
对梗阻性积水及颅内高压的患儿,拔管前应作以下适应性试验:
(1)先将脑室引流调节瓶抬高使瓶中玻璃管内的液平面高于脑室穿刺点3.92kPa(400mmH 2O),或使脑室引流管与颅压监护仪连接,以控制脑脊液流出。观察24小时后,患儿无不适感亦无脑脊液流出,或颅内压监测示其压力在2.94kPa(300mmH 2O)以下,即可夹闭脑室引流管。然后再继续观察24小时,若患儿仍无不适感时,即可拔除引流管。
(2)抬高脑室引流调节瓶后,如有脑脊液流出,说明患儿颅内压已高于3.92kPa(400mmH 2O),此时应立即将引流调节瓶放低,即置于距脑室穿刺点1.96kPa(200mmH 2O)处,继续作脑室引流,暂不拔管。颅内梗阻性病因尚未解除者,仍会出现明显的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应更换脑室穿刺部位,重新放置脑室引流管继续引流或行手术治疗。
(3)脑室引流管拔除后,应缝合头皮切口,防止发生脑脊液漏,促使穿刺处头皮愈合。
三、护理要点
1.向清醒年长患儿或家长解释脑室引流的护理方法
使其认识到预防颅内感染的重要性,并主动参与到脑室引流管的护理中来。
2.确保脑室引流管的通畅
①每6~8小时注入2U/ml的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导管,或用输液泵以1ml/h推注5~10分钟(进入液量0.1~0.2ml)。②若引流管腔被血凝块或沉淀物阻塞,应用双手顺行捏挤引流管直至通畅。不可逆行捏挤,亦不能用生理盐水等液体进行逆行冲洗,以免发生逆行性颅内感染。③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后应仔细检查引流管有无曲折现象并及时给予纠正。④观察脑室引流管通畅方法有两种:其一是肉眼观察法:在引流通畅状况下,脑室引流调节瓶内玻璃管中的液面可随患儿的心跳和呼吸而上下波动。若波动不明显时,可嘱患儿咳嗽或轻压双侧颈静脉,使颅内压力暂时增高,管内的液面即可上升,解除压迫后液面随即下降,证明引流管通畅。其二是仪器检测法:脑室引流连接颅内压监测仪时,应定时观察监测仪上颅内压力的波形和参数。正常的波形是在一个心动周期内由三个脉搏波组成,波幅0.40~0.5kPa(3~4mmHg),并随心跳与呼吸上下波动,若波形近于直线,证明引流管腔已阻塞,应寻找原因并及时处理。
3.保证引流管正确位置
①保持患儿安静,烦躁不安时遵医嘱给予镇静。②用沙袋固定患儿的头部,沙袋应放置于患儿头颈部两侧。③用布制的约束带适当地约束四肢及胸部,使其抓不到头部为宜,以免发生弯针、折针、脱管等。并加强巡视,防止勒伤皮肤或影响肢体血液循环。④随时检查引流管的固定及连接处是否牢靠,及时更换纱布及胶布。⑤引流管穿出头皮处应用缝线固定1~2针,且松紧适宜,过紧影响引流,过松导管则易脱出;⑥切勿将引流管固定在床上,以免患儿头部转动时将引流管拔出。
4.密切观察与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及引流速度
①引流液量的观察:正常脑脊液的分泌量是0.3ml/min,每24小时分泌400~500ml。在颅内有继发感染、出血及脑脊液吸收功能下降或循环受阻时,其分泌量将相对增加。因此,必须每24小时测量一次并准确、详细记录于病历中。②引流液颜色及流速的观察:正常脑脊液是无色、清亮、透明的。若脑室内出血或正常脑室手术后,脑脊液可呈血性,但此颜色应逐渐由深变淡,直至清亮。若引流液的血性程度突然增高,且引流速度明显加快,可能为脑室内再出血。此刻,在保持引流畅通的同时,应尽早行CT检查以查清病因;另外,应密切观察脑脊液有无混浊、沉淀物,定时送常规检查。如患儿出现体温升高、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等颅内感染征象时,应作脑脊液细菌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给予抗生素治疗。
5.随时调整脑室引流调节瓶的悬挂高度以控制脑脊液流速
脑室引流调节瓶悬挂的高度可控制脑脊液的流速,防止颅内压力的过高或过低,保持其适当的压力范围,因此,护理中应做好以下几点:①通常情况下,脑室引流调节瓶悬挂的高度是引流瓶内中心玻璃管顶点高于脑室穿刺点15~20cmH 2O,即可保持颅内压在1.47~1.96kPa(150~200mmH 2O)的正常范围。②根据患儿颅内压监测数值随时调节引流瓶的高度,经过脑室继续引流使颅内压逐渐下降到正常水平。脑室引流术后第一天,应保持颅内压不低于原高颅压水平的30%~50%,以后使之逐渐降至0.98~1.47kPa(100~150mmH 2O)。若颅内压大于3.92kPa(400mmH 2O)者,引流瓶悬挂的高度应以保持颅内压在1.96~2.45kPa(200~250mmH 2O)为宜,防止因颅内压骤降而发生小脑幕切迹疝或颅内出血。③更换引流瓶和引流调节瓶高度时应避免引流瓶大幅度升降,以防引起颅内压的较大波动。
6.并发症的防治
(1)颅内感染:
脑室引流管放置过程中易致颅内感染,常见脑室内感染、脑膜炎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①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与干燥:患儿头下置无菌治疗巾,头皮穿刺处应每天用碘酒、酒精消毒一次并更换无菌敷料,引流管周围敷料应保持干燥,如敷料被浸湿,应查明原因及时更换;②保持引流系统的无菌和密闭:脑室引流管与引流调节瓶导管连接处用无菌纱布包裹,不可任意拆卸引流管或在引流管上进行穿刺,引流瓶及贮液瓶每天更换一次;③严防脑脊液倒流:更换引流瓶时应夹闭引流管,贮液瓶放在床下或挂于床旁,瓶内引流液应及时倒去,搬动患儿时,也应暂时夹闭引流管,并注意保护引流瓶,严防破裂;④保持病室内清洁、空气清新,24小时开启空气净化机,定时通风换气;⑤合理应用抗生素;⑥允许时应及早拔除脑室引流管。
(2)脑损伤、脑出血:
多由于反复脑室穿刺所致。如按常规操作穿刺不顺利时,应行检查,以重新确认脑室的位置、大小及形态后再谨慎穿刺。
(3)急性硬脑膜下血肿:
因脑脊液被突然大量引流排出体外,使颅内压突然降低,导致桥静脉破裂出血所致。所以在监护中应注意引流液的排出不可过多过快,需维持一定的颅内压。
(4)脑疝:
引流瓶位置过低或因变换体位时脑室引流管接头脱落,均可使脑脊液流出过多过快,引起脑脊液动力学的巨大变化,小脑幕上的颅内压力会突然降低,使小脑上移而发生小脑幕切迹上疝。也可因引流管不通畅,高颅压得不到纠正而发生枕大孔疝。所以应保持缓慢的放液速度,并密切观察患儿的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
(5)脑脊液漏:
脑脊液常沿针孔漏出,常见于颅内压增高患儿,用沙袋固定患儿头部,局部放置火棉胶或局部缝合。
四、注意事项
1.脑室穿刺与留置期间,全过程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2.治疗护理应动作轻柔,多人操作时需配合、动作一致,避免牵拉引流管。
3.引流管通畅的判断方法。若引流液随患儿的呼吸、脉搏等上下波动表示引流管通畅,反之则表示不通畅。
4.搬运患儿时,应暂夹闭引流管,并按无菌与导管安全原则进行处理与包裹固定。
5.拔除穿刺针后,穿刺点如有渗液,应用无菌纱布局部加压。纱布潮湿后应及时更换,以免发生感染。

(李枝国 祝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