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社区卫生诊断的步骤
社区卫生诊断的实施包括:设计与准备、收集相关资料、资料核实与录入、分析所获的信息、确定主要卫生问题、撰写社区卫生诊断报告、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规划七个步骤。
一、设计与准备
这是社区卫生诊断的第一阶段,研究者可以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具体开展以下工作:
(一)组织设计
1.制定社区卫生诊断计划
政府对本辖区的社区卫生诊断工作做出统一安排,原则上辖区内全部社区都应同时进行,如果限于财力、人力或技术条件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可因地制宜,确定诊断工作实施的社区范围及计划开展社区卫生诊断工作的比例和社区个数,同时按照法律规定,将有关调查工作向统计部门申请备案。
2.确定开展社区卫生诊断的社区
如果部分社区开展卫生诊断工作,卫生专业机构或专家指导组应在政府计划安排下,进行全区统一安排,将本辖区的街道社区参照经济水平和居民人群特点等进行分层分类,有代表性地抽取开展社区卫生诊断的街道社区。
3.统一安排部署
在全区范围内,作为重点公共卫生项目,选择合适月份集中开展社区卫生诊断工作。
(二)技术设计
1.确定诊断内容
(1)社区健康状况及问题:
如社区人口特征,发病情况,死亡情况,健康行为或疾病的危险因子,社区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利用和满意度等。
(2)社区自然环境状况:
如社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及土壤的调查情况、一般气候状态等。
(3)人文社会环境状态:
如教育水平、经济结构与贫富,社区内家庭结构分布及休闲环境等。
(4)社区资源:
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①机构性资源;②人力资源;③经济资源;④社区动员潜力。
2.资料收集方法
包括定量资料收集方法、定性资料收集方法。定量资料收集一般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可以普查,也可抽样调查,通常通过各种形式的问卷调查实现。定性资料收集多采用访谈、专题小组讨论、地图分析、信访、个案调查等方法(详见第三章第四节)。
3.样本抽样方法
特别是专项调查的抽样方法,多采取概率抽样方法进行,也可以采取非概率方式获取样本,如进行居民满意度调查,采取偶遇法来获取调查对象(具体抽样方法参见其他统计学教材)。
4.统计分析方法
根据调查资料的性质选择适合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一般经数据核对无误后,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二次录入、比较和修改。根据资料性质合理确定统计分析方法,基础分析重点是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分类变量应用构成比或率,数值变量资料应用均数与标准差或中位数与四分位数。
(三)制定方案
1.主要内容
包括目标意义、目标对象、实施内容、步骤进度、组织领导、保障措施等。
2.时间进度安排
社区卫生诊断工作从设计启动到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计划,全部时间大多控制在5个月以内,一般现场调查时间不宜太长,应控制在1个月以内。各项工作时间安排要考虑互相补充,交叉进行。一般情况下,社区卫生诊断工作进度应严格按照时间进度要求,以保证最后按期完成。
3.监测质控方案
监测质控是保证数据真实可靠的关键步骤,必须保证方案设计、调查人员培训、汇总统计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
4.经费预算方案
对每一项工作的花费和来源进行明确的说明,包括劳务补贴、培训费用、宣传组织费用、印刷费用、设备和材料购置费用等。
(四)组建队伍
1.现有资料收集组
现有资料组的成员一般由办公室或社区科等业务科室的技术人员组成。职责是具体负责收集各类现有资料,收集有关社区人口学、环境与卫生资源情况以及本地区死亡与传染病发病等资料,同时,应牵头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调查。
2.居民调查组
居民调查组的成员主要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卫生技术人员。职责是根据抽样结果,对抽中的调查对象按照调查要求落实现场调查中的各项工作,按计划实施,保质保量地完成居民卫生调查任务,疑难问题及时汇报解决,并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工作进度,听取和接受质量控制组的意见改进工作。
3.满意度调查组
满意调查组的成员应由第三方组成,一般可请医学院校学生或专门调查机构进行调查。职责是按照样本量要求,采用偶遇法,与服务对象进行面对面的询问调查,按照调查方案要求完成调查。
4.质量控制组
质量控制组的成员一般由技术负责人、现场调查组的组长和专职人员组成。职责是负责计划设计、样本抽取、调查员培训、现场调查与现有资料收集的工作质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牵头组织社区卫生诊断工作的评估验收以及总结报告工作。
5.汇总统计组
汇总统计组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熟悉计算机操作和基本卫生统计学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职责是负责审核、汇总收集的资料、将调查资料输机,按照要求,向专业技术部门提交各类电子数据。
(五)人员培训
为顺利实施社区卫生诊断工作,各类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基础培训和相关分工项目的强化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基础培训包括社区卫生诊断的目的意义、基本原则、内容,诊断流程与基本方法,资料收集方法、专项调查的内容与抽样方法,调查指标含义与填写说明等。质量控制组和统计分析组还要进行本专业相关内容的培训。
(六)社区动员
社区动员是把社区卫生诊断的项目目标转化为社区成员广泛参与的过程。通过社区动员可以获得各级领导的支持,建立和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动员社区、家庭和个人的参与。
(七)物质准备
充足的物资保障是顺利实施社区卫生诊断工作的前提。物资可以来源于多渠道,有些直接来源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有设备,有些则需要用项目经费购置,或从有关单位租用等。社区卫生诊断工作的经费来源应以政府投入为主。
二、收集相关资料
收集相关资料是社区卫生诊断的关键环节,真实可靠的资料是为社区卫生诊断提供有较高利用价值的客观依据。资料内容主要包括社区健康状态资料、反映卫生机构的资料、生活方式的资料、人口统计指标资料、环境条件资料、社会与经济指标资料(详见第三章第三节)。资料的来源有两种,一是利用现有资源,二是开展社区专项调查。现有的资源主要包括各个部门和系统的常规报表,如疾病统计资料、病例档案及人口资料等。资料来源渠道通常有卫生部门、统计部门、医疗机构、地方政府以及相关组织(如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社区专项调查包括居民卫生调查、社区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调查三个方面内容(详见第三章第四节)。利用现有资料,首先应确定为可靠、可用的资料后再进一步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社区卫生诊断和计划所需信息。在使用现有资料时,应该注意各种资料中所涉及的概念和指标含义是否一致,是否为标准定义或通用定义。在引用已经计算出来的统计指标时,特别应该确定分子和分母所涵盖的范围。
三、资料核实与录入
(一)资料的核实
重要疾病资料、传染病报告资料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核实。如:甲类传染病资料需要逐个核实;艾滋病、肺结核等重要的乙类传染病也要重点核实;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亡监测系统”的当地居民死因资料需与当地公安部门核实;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监测系统”的当地传染病报告资料需要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当地医院等核实;孕产妇健康管理记录、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记录等需要与当地妇幼保健医院核实;儿童计划免疫资料需要与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计划免疫科核实。
(二)资料的录入
对于数据的录入通常采取双录入并核查,以减少误差。在正式进行统计分析之前,还要对数据库进行包括缺失数据处理、变量转换等处理。
四、分析所获得的信息
(一)数据的整理
对收集到的社区卫生诊断资料,在开始分析之前应先完成收集资料的质量评价工作。也就是说,先评价收集到数据的可靠性、完整性、准确性等,并通过数据的整理,逻辑检错等手段,把数据变为可供分析的数据库。数据收集的来源不同,质量评价的内容也各异。现有资料应注意评价不同年代的资料所选择的诊断标准是否一致;收集资料有无缺失指标或数据等。应注意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关注资料数据有无漏项、缺项、存在逻辑性错误、区间错误、计算错误等情况。在数据质量评价的基础上,就可以进行数据分析了。
(二)将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
在收集到的信息中,绝大部分以数据的形式出现,应根据资料的性质和特点适当选择统计分析方法。要利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收集的资料去伪存真,包括数据的代表性、可靠性、可比性、显著性,其中描述性分析包括人口学特征描述、数据的均衡性分析、数据的标准化分析,统计推断包括各种率的统计和比较、危险因素水平的分析等。在简单分析后,可以进行校正分析或多元统计分析。
在分析完本次相关资料后,还需要将得到的结论同近期全国或同类地区卫生资源分布、疾病或危险因素的流行水平等相关动态资料进行横向比较。如果有以往的社区卫生诊断报告、年报等,还应将此次社区卫生诊断的数据与历年报告比较,以看出其变化趋势。
五、确定主要卫生问题
通过资料统计结果,重点分析受累人群及特征。从疾病的普遍性和严重性综合分析本社区主要健康问题,列出本社区的卫生问题清单,通过对社区卫生问题分析可以了解和找出在该社区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或主要疾病、对该疾病或卫生问题有影响的危险因素、重点受累人群及特征等。与上述疾病和死亡相关的主要危险因素分析包括环境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生物因素及卫生服务因素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健康问题的确定原则包括:引起大量死亡或死亡顺位中的前几位,受累人群多、伤残率高、危害性大,本社区发病、患病以及死亡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疾病等。
六、撰写社区卫生诊断报告
社区卫生诊断的结果以诊断报告的形式进行表述。基本格式包括:题目、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部分。正文内容一般分为背景、资料来源与方法、结果、讨论与结论等。推荐社区卫生诊断报告的格式见表3-1。
表3-1 社区卫生诊断报告推荐格式
七、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规划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规划是在诊断报告的基础上,针对本社区居民主要健康问题与危险因素、社区卫生服务资源供给与利用的薄弱环节以及政策与社区环境特征与开发潜力,结合本社区实际,确定规划期间内应实施的社区卫生重点干预项目。制定今后3~5年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采取社区综合干预策略措施,改善社区环境,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满足居民基本卫生服务需求,逐步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计划应遵循目标性、前瞻性、综合性、针对性、可行性。规划首先要明确背景,进而提出总目标以及阶段性的、量化的指标要求,以保证最终实现规划目标。同时,围绕目标人群特征及预期达到的目标,确定并实施政策与环境支持、社区卫生资源优化调整、健康教育、社区动员等策略与措施。将规划的社会目标转化为社区成员广泛参与的社区行动。
在制定目标计划后则开始实施,在计划实施一段时间后需进行效果评价,了解计划的有效性,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然后再进行新一轮的社区卫生诊断。考核评价工作十分重要,应制定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考核评价可以判断社区诊断工作的质量与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政府投入是否收到了预期的社会效益。同时通过实践,进一步验证社区卫生诊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评价诊断技术规范设计的合理性与适宜性,及时调整和修正不科学、不合理与不可行成分,继续完善社区卫生诊断的适宜技术。通过社区卫生诊断的执行,有利于进一步获得政府、社会和社区支持,并坚定社区领导者、社区卫生组织者和执行者的信心。考核评价内容包括:考核组织领导、诊断过程质量以及审核社区卫生诊断报告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规划。强调诊断报告资料真实可靠、统计科学严谨、报告全面完整,制定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规划应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发展性并突出本社区特色。还应通过查看账目和实地考察的方式,考核经费使用是否合理,是否做到专款专用等。同时通过第三方调查,了解社区居民对卫生调查的满意度评价。考核方法可以包括:全面验收、分级复核,资料审核和现场复核相结合以及分层抽样复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