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焦虑
焦,透彻才能智慧
《说文》:“焦,火所伤也。”会意字。金文字形,上面是“隹”(zhuī),短尾鸟,下面是“火”,把鸟放在火上烤。本义:物经火烧而变黄或成炭。《康熙字典》:“《玉篇》火烧黑也。又炙也。”
焦,不仅指烤焦了的状态,还指火苗集中于某一焦点。
当我们焦虑时,通常的情况是我们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某一个特别关注的点上,担心如果不解决它,一切都是问题,从而产生焦虑感。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什么情况下更容易焦虑,更容易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点上,从而产生焦虑感?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来自于父母本身,另一种来自于对孩子的担心。
对父母自己而言,产生焦虑通常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如当父母意识到孩子的所作所为,或者言行举止挑战了父母的权威,这时父母会产生极度的焦虑感。
因此,父母要在亲子互动中时刻提醒自己,孩子的很多行为并非是在挑战父母的权威,故意跟父母过不去。事实上,大多数情况下孩子跟父母之间的情绪冲突是他们正在突破自我,而父母则是孩子成长的陪伴者。
使父母产生焦虑感的第二种情况,常常来自于对孩子的担心,担心孩子的某种言行产生不可预料的结果,形成不可改变的习惯,这也会让父母因孩子当下的某一种焦点行为或者语言产生焦虑感。
降低焦虑感的本源是透彻,首先要能透彻地看到孩子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其次是要把问题拉长在人生的长河中,透彻地去理解。只有这样,家长才能做到方向正确,过程轻松,从而不放纵,不焦虑。
虑,用理性破解莫名的情绪
《说文》:“虑,谋思也。”形声字。本义:思虑,谋划。《康熙字典》:“《大学》安而后能虑。”《灵枢·本神》:“因思而远慕谓之虑。”
焦虑,在现在的语境中常常表示非理性和慌乱,是对理性行为的破坏,甚至就是指某种不可名状的消极情绪。
从“虑”字的本义可以看出,它应该是理性的谋划,是建立在思的基础上的远虑。
问题来了,一“远”就不一定符合实际,就容易出现多虑或者焦虑。
人更擅长的是近端思考,或者对当下情境的认识与分析,只有分析具体问题时才会减少焦虑;但人又少不了远虑的冲动,这是人类思维的优点。
深谋远虑,谋和虑不能分开,没有深谋的虑很容易导致焦虑,因为现实世界的压力太大,诱惑太多,所以稍不留意就会进入当下的陷阱,从而痛苦,纠结。
如孩子和家长对考试成绩的担忧,如果对考试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会被眼前的分数所左右,就会陷入“未来会怎样”“这样下去可不行”等焦虑的情绪中。
如果对考试成绩能够有透彻的认识,那么,就会对具体成绩、具体试卷、具体知识点、具体学习方式进行深入讨论,担忧的情绪和焦虑的心态就会得到缓解。
聚焦问题,把问题具体化并加以解决是破解教育焦虑的良方,一旦我们发现焦虑了,通常都要琢磨一下,是不是自己偏离了规划好的方向,或者根本就没有规划,只剩下情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