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货运量的影响因素
中欧班列货运量影响因素有很多,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货运量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政策、位置条件等,内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运价、班列开行频率、中心站物流服务水平等。
1. 外部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
经济影响因素包括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总值等。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可以带动货运量的提高,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代表了产业结构,不同产业对物流需求强度不同,所以产业结构对货运量具有较大影响。
同时,由于中欧班列属于国际集装箱班列,中欧贸易发展是中欧班列货运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也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截至2017年年底,欧盟已连续13年来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我国也连续14年来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从中欧间的贸易来看,近年来,中国一直是欧盟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中国和欧盟分别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两端,欧盟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合作伙伴。近年来,中欧贸易关系日益紧密,欧洲市场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这为中欧班列提供了良好发展平台。
2)政策因素
国家政策引领行业动态,政策是影响中欧班列货运量的主要因素。2004年《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印发,在该规划指导下,铁路运输网络体系逐步完善,为中欧班列迅速发展做了铺垫。随后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积极推动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中欧班列顺应发展趋势,以其运距短、速度快、安全性高的特征,以及安全快捷、绿色环保、受自然环境影响小的优势,已经成为国际物流中陆路运输的骨干方式。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论坛上提出我国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扩大进口,减小贸易顺差。中欧班列作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互通的重要桥梁,对促进对外贸易繁荣、促进产业调整、拉动地方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
3)位置条件
内陆型集装箱中心站的区域位置影响中心站的货运量大小。《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班列按照“干支结合、枢纽集散”的组织方式运行,干线为主,支线为辅。支线是指围绕干线,扩大服务范围的辅助线路。一般干线上的集装箱中心站货运量大于支线上集装箱中心站货运量。
靠近城市主要工业区和集装箱集散地的集装箱中心站对中欧班列的货源组织能力较强,有利于满足中欧班列的运输需求。同时具备完善的集疏运系统是提高货运量的重要因素。
2. 内部影响因素
1)运到时间
运到时间是货主选择运输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在理想运价范围内,货主更倾向于选择运输时间较短、运输准时性高的运输方式。影响中欧班列运到时限的因素主要包括班列运行速度和口岸通关效率。由于中欧班列在各国间的运行图未有效衔接,导致班列在各国的运行速度不同,影响中欧班列运到时间。同时不同国家海关、检验检疫要求不一致,存在通关手续多、时间长、成本高、重复查验等问题,导致通关效率低。
2)运价因素
运价水平的变动影响运输需求。总体来说,运价水平下降时运输需求上升,而运价水平上涨时运输需求会受到一定抑制。中欧班列的运输成本远高于海运运输成本,为了维持中欧班列运营,各地方政府对中欧班列进行补贴来降低班列运价。由于补贴标准不同,货主更倾向于选择补贴较高的中欧班列线路。
3)综合服务水平
综合服务水平包括班列开行频率、中心站作业时间、运输网络质量等。中欧班列开行频率越高、集装箱在站平均储存时间越短,更有利于满足货主弹性运输需求,有利于提高货源吸引强度。同时中欧班列开行频率的增加是建立在货源充足的基础上,只有不断加强货源组织,提高货源吸引力才能逐步实现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营。
中心站作业时间受中心站作业流程、作业速度等方面的影响,有必要优化内陆型集装箱中心站作业流程、提高作业效率、加强班列组织能力,以高效的服务水平打造中欧班列国际运输品牌。
铁路网列车运行图规划是影响运输网络质量的影响因素。目前境内多条既有线铁路的线路运输能力已接近饱和,货物运输质量难以提高,而高铁的快速发展为缓解既有线货物运输压力提供了新思路。2018年4月10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运行图调整后,对部分既有线旅客列车进行停运、变更运行区段调整,“复兴号”动车组开行数量增加,意味着既有线运力得到释放,货运能力进一步提升,为中欧班列发展提供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