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大病以胃
上两讲重点介绍了“中医传承”和“方家有道”,旨在帮助同学们建构学习中医学术本体的思维方法。中医药学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质朴的实践是一脉相承的一个整体,不因某一个技术、某一个内容、某一个方或者某一个药而成为独立的理论或学说。从中医药最早的实践到当代中医药走入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院,都不能离开中医药的学术本体,这是我一再呼吁的内容,也是实践当中最深的体会。
从前面列举的理中汤治疗肺炎高热、妊娠恶阻,旋覆代赭汤治疗顽固性呃逆,柴胡桂枝汤治疗产后发热等案例,我们看到了中医的疗效,感受到中医的价值,同时也应该思考一个问题,即中医治病治什么?回答这一问题,应该首先了解疾病的共同规律。很多疾病带有普遍性,这一普遍性揭示了人类疾病的共同规律。历代医家从不同的研究角度、不同的实践领域以及不同的医学科属,研究和探索着疾病的共同规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宝贵的文明成果,并经过历练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技术,如针灸等治疗方法和中医经典方药。何谓经典?经典是经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人类文明不断地实践、重复、验证、反思逐渐形成的认知。张仲景成为医圣不是汉代,而是后来的事情。《黄帝内经》成为经典,不是当时就是经典,也有过一段历史。现在被称之为经典的著作或方药,都经历了漫长的实践和验证,是被逐渐认可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医经典的学习应该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务,也是我们当代中医的己任。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典著作,张仲景《伤寒论》的113方和《金匮要略》的252方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药物组合是参、草、枣、姜,如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炙甘草汤和旋覆代赭汤等方剂中都有参、草、枣、姜的配伍,以顾护胃气为主,我称之为仲景四君子。可见,人体患病时的功能状态具有共同规律。疾病最主要的症状都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健康要从这个角度去考察,还原到实践当中,抛开原有数字化、机械化、简单对应的思维,重新去思考中医治病治什么的问题。其实,中医的治疗是以扶正祛邪为主。人体的正气中,以胃气为本,扶助胃气是中医取效的特色之处和有效的途径。因此,今天的主题是中医的优势和特色所在,也是中医学术本体的精华内容,同时也是方家之道的具体体现,应该说是几千年来中医传承的核心内容,题目叫“大病以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