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启思语:赠送大家一个字和一句话
讲启思录的目的就是给你们传达医学思想和医学实践方法。集中讲不好消化,现在每次以一个字和一句话的形式逐步渗悟。
一个字:慎。
慎,本意是小心谨慎,延伸开有慎言、慎行、警戒之义。在杜甫的《潼关吏》中有这样的句子:“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这里就是警告之义,警告大家不要效仿哥舒整夜带人巡防,这样太劳累了。我这里说的慎有下列三层意思。
慎比。比:比较、认识,任何事物只有通过比较才有孰正孰误的认识。
从学医的角度说,我们学医要具有慎比的思想,要真正比较、了解了众多中医流派,认定哪个好,认为好的才能认真去学,才能真正做到“五心”。可以说,你们现在都可以认真去比一下,郑卢医学正确辨阴阳,认为真正阴虚的很少。卢永定太老师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吕洞宾才是真正阳旺,不需要姜、桂、附,可世界上有几个吕洞宾呢?这是传说。所以,大多数人都是正气虚、阳虚,都要用阳药、温性药,都要慎用药,当然不是完全简单地用附片、桂枝、姜,还可以用温性药,这个以后再讲。也就是在我们慎比之后,才能得出姜、桂、附不仅治病,还能延年益寿这样的结论。这个也是要求每个学这派医的人先吃药的原因,吃药也是个慎比的过程。
从行医的角度说,将来你们临床实践中也要慎比,慎比才能拥有正确辨证这种思想方法。我们前面讲过正常脉象:缓而有力有神,这就是给你们比较的尺子,用这把尺子去比较,达不到这个程度就是有病。
总之,你们还可以将慎比这种思想用到其他的工作方面。
慎终。指在一件事情的开始就要考虑其最终后果和结果。
从学的角度讲,你们既然来学医了,就要学得更好,学到优良的结果,真正学到郑卢医学的正、纯、精、高,这就是学习上要具备的慎终思想。以往来学的人中有些人偏离了正和纯的思想,所以我们这里要特别强调。
所谓正,就是路子正,一定要把理、法掌握。理是什么?就是正确判断阴阳。否则将来错辨阴阳,这就不正,路子偏了。我们一旦辨定病人是阳虚,必然会用姜、桂、附和温性药。现在不辨阴阳和错辨阴阳、乱辨阴阳的现象在医学界很普遍,跟我们差距很远,我们要引以为戒。纯,就是不能乱用药。现实是,虽然初步认定是阳虚同时还在加滋阴药,夹杂着生地、熟地,并且一些名家也在这样做,这就是不纯。去看看卢铸之的处方,里面有没有夹杂生熟地?没有!阳药和滋阴药绝对严格分开!阳虚才用姜、桂、附,阳药,温性药;阴虚才用滋阴药。你们在开始学的时候就要慎终,开始就要这样考虑,如果学乱了,最后结果就是混乱的。这就叫慎终。
从实践角度讲,只有学的时候有着最终达到正、纯的思想,将来实践中用药才能用得正、用得纯。
慎微。本意是重视细微之处和初发生的事。
你们开始学就不要学个大而化之,特别要多注意细节以及随时提出的新的概念。我随时提出来的新概念,就是初发生的细节。比如我在看病的时候说的,滞的脉象有若干种,有气滞、有湿滞、寒中有滞、洪大中有滞等等,这多种滞象中,细微之处要体会、辨别清楚。在医学上类似这样细微的东西很多,若不注意细微的东西,就掌握不了很多医学上所谓的“真谛”,只掌握个概念而已。
今后你们行医实践中,更要注意脉象的比较,了知细微的差别!脉是什么,是什么证,证中还夹杂着什么等,比如说有寒,寒中有没有燥?今天是什么病证,下一次脉象有变化,病情有变化等等,这些细微的变化,即初发生的萌芽状态,这个时候能够诊断出来,用药才不会错。
今天讲一个“慎”字,主旨在讲我们的思想方法,这也是我们说的医德、医风。
一句话——“养性必先自慎,慎以畏为本。”
凡欲身之无病,必先正其心,不使求迷惑,则内辅外宠(窍)无由受病矣。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修养。前一句说养性,后一句说养生。摘自卢铸之太老师的文章:
“其养性者,曰天有盈虚,人有此危,不自慎不能济也。”“故养性必先自慎,慎以畏为本。士无畏,则简仁义;农无畏,则堕稼稻;工无畏,则慢规矩;商无畏,则货不值(殖)。”“是以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自爱于身而不循于人。凡欲身之无病,必先正其心,不使求迷惑,则内辅外窍无由受病矣。”
“士无畏,则简仁义;农无畏,则堕稼稻;工无畏,则慢规矩;商无畏,则货不值(殖)。”这里讲了士农工商,过去就用这四类概括了社会上所有的人。士的范围很广,包括做官的人、读书人、有知识的人、和尚道士、教师、医生等。如果士农工商社会各界都无畏,社会就乱了。“士无畏,则简仁义”,作为医生来说,这个仁义就是仁爱之心,医生没有仁爱之心,就没有责任心,医德医风就不正。卢铸之太老师认为社会各行各业都应该有这个畏字。
“是以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自爱于身而不循于人。”这里讲了五个方面的畏。这里的畏并非害怕,而是指敬畏,对一件事情很尊重、很谨慎。
畏道,我们古代就讲究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畏天,敬畏尊重自然环境。现在提出来保护自然环境,实际上古代就有畏天、对自然环境尊重和保护的意思。
畏物,对于所有的物,都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特别在医学上的畏物,指畏药,药是动物和植物,这些物都是吸收了大自然的正气,用这些物来补身体的正气,所以对动植物都要敬畏、慎畏,敬畏是要爱护和保护它们,慎畏是谨慎选择它们。卢铸之太老师在几千种药物中选择了一百多种,这就是慎畏。用这些药物的天然之气、正气来补充人的气,比如姜、桂、附,就能补充人的阳气、正气。这就是畏物、慎畏态度的具体表现。
畏人,周围的患者、亲人,广义讲就是人民,我们对人民要有敬畏之心、慎畏之心,慎重对待病人,不能马虎,这是个医德问题。
“畏自爱于身而不循于人”,有两层含义,首先要爱护自己,因为自己也是自然、是道的一部分,要自爱;如何自爱?即不循于人,不跟着错误的走。这是卢铸之太老师的最佳写照,如果当年跟着世俗走,跟着背时方、成方,就没有今天的卢铸之医学,就没有他那套运用姜、桂、附及辨证立法的理论。不循于人是自爱中最核心的一条。我们要做到不循于人!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往往听到别人说中医好,就跟着说中医好,而现在中医很乱,乱辨、错辨、不辨阴阳的很多,都是好的吗?要不循于人,就要大家思考一下:中医究竟好在哪里?什么才是真正好的?我们应当怎样去学?今天能提出这些问题,敢于不回避这些问题,是因为我们本身就按照卢铸之太老师不循于人的路子在走!
前面说的都是养性——“养性必先自慎,慎以畏为本”——的具体展开。
后面说的是养生问题——凡欲身之无病,必先正其心,不使求迷惑,则内辅外窍无由受病矣。
【注:扩展阅读:《潇湘录》之《益州老父》言,唐则天末年,益州有老父卖药城中,时自游江岸,凝眸永日,又或登高引领,不语竟日。每遇有识者,必高之曰:“夫人一身,便如一国也。人之心即帝王也。旁列腑脏,即内辅也。外张九窍,即外臣也。故心有病则内外不可救之,又何异君乱于上,臣下不可正之哉。但凡欲身无病,必须先正其心,不使乱求,不使狂思,不使嗜欲,不使迷惑,则心先无病。心先无病,则内辅之脏腑,虽有病不难疗也。外之九窍,亦无由受病矣。况药亦有君臣,有佐有使。苟或攻其病,君先臣次,然后用佐用使,自然合其宜。如以佐之药用之以使,使之药用之于佐,小不当用,必自乱也。又何能攻人之病哉?此又像国家治人也。老夫用药,常以此为念,每遇人一身,君不君,臣不臣,使九窍之邪,悉纳其病,以至于良医自逃,名药不效,犹不知治身之病后时矣。悲夫,士君子记之。”(卷第二十三,益州老父,154页)】
正其心,这个好理解。所谓“不使求迷惑”,就是指世上吸引人的东西很多,特别是现代社会发展快,物质享受很多,对金钱、名利的追求,听到某某人有本事,说什么好的都要去学,这就心慌意乱,受迷惑了。怎么能不使求迷惑呢?就要正其心!正其心,即拥有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正确的才坚持去做,比如我们提出学医的“五心”,就是因为郑卢医学是对的,才敢说。如果不能正其心,就不可能真正做到“五心”。就佛家和道家而言,都是讲心要纯正的。
正其心,不迷惑后,即内辅外窍无由受病矣。内辅,人身以心为主,其他器官都是臣,都是相辅的,这就是整个人身的五脏六腑关系。外窍,即全身的七窍毛孔。内外都不受病,就是养生之道。正其心,不乱追求,那就无病。往往人受病,正气亏损,阳气亏损,就是因为心不正、受迷惑而导致的,所以,我治病的时候交代三句话:“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其中的不妄作劳,就是当你受了迷惑,很多亏损正气的事情都会去做,加班熬夜、饮食无度,什么都不管了,只是为了在追求那件事情中得到享受,最后就会受病。
这就是所摘录的卢铸之太老师关于养生、养性的概括。
今后还要以这样的方式讲医学思想,用前辈的话来讲,包括医德医风、思想方法。思想正了,学习才能真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