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 公共管理硕士(MPA)培养质量跟踪研究
华东理工大学 张良 唐茉蓉 朱芳
华东理工大学于2005年获得公共管理硕士招生资格(全国第三批),同年开始招收MPA研究生。招生对象主要是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部门的公共管理人员,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
一、我校MPA的培养目标设定
我校在2004年正式申报公共管理硕士(MPA)招生资格的同时,着手MPA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我校制订MPA培养方案总的原则是:在坚持全国统一性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学科优势,探索和形成我校MPA培养方案的特色。
我校MPA的培养目标是:我校MPA教育以课程建设为中心、以科研为基础、以案例教学为载体,注重能力培养,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培养一批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宏观战略视野和创新思维,具备系统设计、运筹协调和宏观管理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通过科学的培养和培训,使最终取得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的学员能够胜任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部门的高层管理工作。
根据录取学员的要求,目前我校MPA研究方向集中在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方面。所开设课程分为4个模块:公共课、学位核心课、非学位选修课、学术前沿讲座等。
二、基于对MPA研究生调查的教学质量评价分析
MPA教学质量评价最具有发言权的是MPA研究生,为此,我们了开展对MPA研究生的调查,并基于MPA研究生调查的数据和材料对我校MPA教学质量作出评价。本次调查的对象是2006年至2011年正式入学的MPA研究生,采取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一)调查问卷分析
2006年至2011年,正式录取MPA研究生523名。本次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157份,占正式录取学员的30%,其评价具有整体性意义。
调查问卷共设置13个问题,包括:姓名、年龄段、政治面貌、本科专业,工作单位性质、在读MPA期间职务级别、目前职务级别、对于课程设计是否满意、对于教学质量是否满意、MPA课程对于工作帮助程度、是否有必要建设MPA开放性信息平台、在MPA教学过程中希望加设的活动、对于MPA课程的具体意见等。对调查问卷相关数据分析后的基本结论如下:
1.性别比例:基本平衡(见图F9-5)
图F9-5
受访学员中男性学员数量占47.13%,女性学员数量占52.87%,女性学员数量略高于男性学员数量,但两者差距并不是很大。
2.年龄分布:集中于26岁至35岁(见图F9-6)
图F9-6
针对我校MPA研究生的情况,我们将学员的年龄状况大致分为5个阶段即21~25岁、26~30岁、31~35岁、35~40岁以及40岁以上。从问卷分析的柱形图来看,受访学员中各年龄段比例分别为3.82%、40.13%、38.85%、12.74%、4.46%,其中分布在26~30岁、30~35岁的学员数量最多,也就是说我校MPA研究生主要集中在26~35岁。
3.政治面貌:党团员占85%以上(见图F9-7)
图F9-7
根据上面的条形图可以清晰地看出,受访学员中80.89%是中共党员,5.73%是共青团员,3.82%为民主党派人士,8.92%为群众。
4.本科专业类别:分布较广(见图F9-8)
图F9-8
我校MPA研究生本科学习的专业类型分布较为广泛。受访学员中,管理类占47.13%,占其中最大比重,理工类占25.48%,人文类占16.56%,医学类占2.55%,其他专业占8.28%。我校MPA研究生本科专业不尽相同,一方面,有利于不同专业背景学员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启发;另一方面,对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有个性化的安排。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计划上做出相应的措施,使不同专业的学员都能掌握课程内容。
5.工作单位:集中在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见图F9-9)
图F9-9
我校MPA研究生主要来自各政府和非政府机关,在上图可以看出,受访学员主要来自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其中来自政府机关的学员占45.86%,来自事业单位的学员占41.4%,另外来自企业单位的学员占10.83%,来自社区机构的学员占0.64%,来自其他性质单位的学员占1.27%。
6.课程设置满意程度:八成表示满意(见图F9-10)
图F9-10
为了从学员角度出发,对MPA教学质量进行跟踪调查,以便更好地进行MPA教学的优化,在问卷中设置了对MPA课程设置的满意程度的题目。受访学员中,22.93%表示非常满意,56.69%表示满意,非常满意和满意两项相加,达79.62%;另有19.11%表示一般,0.64%表示不满意,0.64%表示很不满意。由此可以看出,学员对于我校MPA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较高。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有20%左右的受访学员表示“一般”及“不满意”和“很不满意”,这意味着还要继续根据学员的要求对课程设置作出进一步的优化和改善。
7.教学质量满意程度:四分之三表示满意(见图F9-11)
图F9-11
根据对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在受访学员中,24.84%的学员对于我校MPA教学质量表示很满意,52.23%的学员表示满意,两者相加表示满意的达77.07%。另外,21.02%的学员感觉一般,1.27%的学员表示不满意,0.64%的学员表示很不满意。虽然大部分学员对教学质量给予认同和肯定,但还是有四分之一的学员表示了不同程度的不满,需要引起特别的重视。
8.对工作帮助程度:绝大部分表示有帮助(见图F9-12)
图F9-12
MPA课程的目标是为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机构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也就是说MPA课程的实用性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本次调研的一个重点方面。在问卷中设计了三个相关的题目,分别为:a.您在读MPA期间的职务级别是什么?b.您目前的职务级别是什么?c.您认为我校MPA课程对于您的工作是否有帮助?
通过这三个题目数据的分析,我们了解到认为我校MPA课程对于工作很有帮助的学员占42.68%,认为有点帮助的学员占54.78%,认为没有帮助的学员仅占2.55%。同时,大部分学员在MPA学习后,职务级别都有所提高,例如在读期间为科员,目前为科长,在读期间为经理,目前担任总监的职务。
9.建设MPA开放性信息平台:98.73%的学员认为有必要(见图F9-13)
图F9-13
我校为了提高MPA教学质量,一直致力于建设MPA开放性信息平台,为此,我们特意征求学员意见,有98.73%的受访学员认为有必要建设MPA开放性信息平台。
10.在教学过程中希望增加的活动:需求多样化(见图F9-14)
图F9-14
调查结果显示73.25%的受访学员认为应该增加互动交流,54.78%的认为应该增加讲座,64.97%的认为应该增加参观活动,35.67%的认为应该设立兴趣小组。
(二)学员深度访谈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员的实际需求,在2012年2月至6月,随机挑选了四位学员进行MPA教学的深度访谈。接受访谈的学员是:黄奕冰、陈如栋、金洋、林贤涛。
访谈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第一,我校MPA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有什么好的优化建议?第二,对MPA任课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什么好的建议?第三,对目前MPA课程考核方式是否满意?有什么好的建议?第四,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第五,通过MPA学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根据对深度访谈的归纳,做出如下分析:
第一,受访学员对于我校MPA课程设置都认为比较合理。他们对于我校MPA课程设置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学校能采用西方经典行政和公共管理方面的教材;在课程设置或教学过程中能进一步体现公共管理的前沿理论和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前沿信息;希望课程的内容可以更加细化深入一点,成体系;希望能增加一些类似考察、实地观摩的课程。
第二,受访学员对于MPA老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建议,主要是集中在希望可以增加课堂上的交流和互动,并且开展调研和实践活动。
第三,受访学员都对于我校MPA的考核方式表示满意,认为应该避免卷面知识的死记硬背,可以有效提高学员的科研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此基础上有学员提出可以在论文考核的基础上将平时课堂表现加入考核内容。
第四,受访学员提出在论文撰写上存在较大的困难,主要表现在:论文题目大与小的把握问题、和导师的及时沟通问题以及资料的查找问题等。
三、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于MPA教学质量的跟踪调查研究,可以看出我校MPA教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得到了MPA研究生的普遍认同。我校MPA教育通过五年的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规范,确定了结合学校自身特色的MPA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同时,通过定期参加全国MPA教指委组织的各种活动,不断扩大对外交流的平台,树立我校MPA教育的品牌。
为了更好地提高我校MPA教学质量,根据对学员调查反馈的信息,我校MPA教学需要加强针对MPA教学的创新和MPA管理体制的改革。
(一)MPA教学创新的四个建议
第一,突出特色,强调“三个针对”,优化课程体系设置。根据学员的实际需要和MPA教学特点,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强调“三个针对”:一是针对MPA研究生大多来自基层政府的现实,增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课程,运用案例教学方法讲授社会调查方法,提高学员的社会调查能力。二是针对政府公务员加强伦理道德建设的需要,特别开设公共伦理课,这对公务员的职业规范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弥补当前MPA教育中价值、伦理、思想等“软性”课程设置的不足。三是针对提升公务员工作能力的需要,开设危机管理、人际关系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等课程,使公务员所需的各种能力在课程设置中得到充分体现,具有明确的教学导向,提高公务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第二,强调选优,实行“三个结合”,优化配置师资队伍。严格贯彻以岗求人的方针,所有教职岗位均采取竞争上岗的方式,实行优中选优,建立一支开放式的师资队伍,实行“三个结合”:校内师资与校外师资相结合、国内师资与国外师资相结合,高校师资与政府部门及非政府部门的官员相结合,同时聘请校外知名专家学者和来自实际部门的资深管理者和高级官员,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
第三,反映现实,明确“三个要求”,重视教学方法创新。MPA专业学位教育强调教学的应用性,要求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法的研究,明确“三个要求”:一是开展“研讨式”教学。教师要利用课堂分组讨论方式,针对学员不同的背景,提高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二是形成教师互学机制。发挥博导、教授等有经验教师的牵头作用,加强任课教师之间的联系,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形成固定的教师交流安排制度。三是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利用信息化、网络化平台,开发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增强教学的动态感和现场感。
第四,形成合力,提出“三个邀请”,引入多方力量参与。MPA教学的实践和开放性特点,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引入社会多方面力量(包括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等)参与,提高教学培养的总体质量,提出“三个邀请”:一是邀请政府部门、社会组织或企业的领导为学员做专题讲座;二是邀请学员所在单位领导担任论文第二指导教师,参与论文指导工作;三是邀请政府部门符合条件的人员担任论文答辩专家,参与学员论文正式答辩。
(二)MPA管理体制改革的三个重点
第一,加强与政府及非政府部门合作共建机制。我校十分重视与政府及非政府部门的合作共建,已经与上海市政法委、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上海市人事局、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妇女联合会、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上海市监狱管理局、徐汇区人民政府等有关政府及非政府部门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要进一步研究把与政府及非政府部门的合作机制制度化、长效化。
第二,建立和完善教学考核与评价新机制。在MPA教学管理中探索建立对任课教师的双重考核:一是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测评体系,对MPA每位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学生测评;二是MPA教育中心加强对任课教师教学情况的综合考评,包括任课教师备课准备情况、案例编写情况、教学方法创新情况等方面。
第三,完善教育管理机构管理运作机制。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提升学员的能力,MPA教育管理机构要以服务理念,为教师和学员的教与学提供良好的服务,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为每一个班级建立QQ群、微信群和公共邮箱等联系平台,对每个班级进行分组,便于课堂分组讨论。另外,组织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全国其他高校组织的教学研讨会,同时MPA教育中心定期组织任课教师的教学经验交流会,总结和提升MPA任课教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