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译结合:高职英语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近二十年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中与学术性大学并存的一种类型,在发展规模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学校总数和在校生人数都占到了全国高校的一半以上。与本科院校主要以学术研究为主旨的定位不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服务、生产、建设的第一线技术型人才,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高职英语教育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特性,倡导“文化育人、复合育人、协同育人”。与学术性大学相比,高职院校英语教育起步较晚,缺乏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最先是借鉴本科院校的大纲、教材、教学和考核方式,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才逐步摆脱了本科教学模式,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从职业教育的层面来看,在外资企业中英语写作水平历来是衡量个人是否成功的重要参照指标之一,英语写作能力与高层岗位、高薪待遇、晋升机会紧密相关。与听力、阅读等输入技能不同,写作属于高级的输出技能,要求作者书面展示词汇、词组、句子、段落、语法、思想、逻辑等综合技能。而从英语教育实践来看,英语写作一直是高职院校英语学习者最为薄弱的环节,高职英语写作教学同样缺乏可以直接应用的理论和经验。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一条出路帮助高职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更好地为他们将来的就业服务。

笔者从事多年高职英语写作教学,深刻体会到该层次学生的英语基础不扎实,受母语的影响明显,在短期内无法避免在英语写作中借助汉语思维模式进行句子、段落构建。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将“英语写作”与“汉译英”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推动高职英语整体教学水平方面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英语写作与汉译英异曲同工、相辅相成,它们同属于语言输出。汉英翻译旨在通过语言的编码与解码传递思想文化内涵,英语写作旨在以充实的内容传递思想观点。英语写作其实包含汉译英的过程。只有汉译英能力提高了,头脑中的汉语想法才能用英语表述得完整和贴切。用汉语组织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是英语写作的基础。

职场英语运用非常看重语言“输出”,即写、译、说的综合运用能力。以翻译(本书均指“汉译英”)促进英语写作,“写译结合”,同时“英语写作又能完善英语口语表述质量”(Kaye & Matson,2000:18)。“在交际过程中,英语口语重要,英语写作也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运用场合更多。”(王守仁,2011)以提供汉语素材为依托、英语翻译为手段,通过自学和模仿达成英语写作的既定目标(写作有利于提高表达的“accuracy”),而且加工后的英语文本又可用于口语实践(口语有助于提高表达的“fluency”),三者融于一炉。这种“写译结合”的高职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以汉文化输出为最终定位,写作与翻译产出的都是英语文字,这本身就能够点燃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写、译、说都是语言的输出形式,这些英语输出技能的综合使用有助于帮助学生内化知识,提高语言素养。鉴于此,以汉英翻译为手段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也许是改进高职英语教学策略、提高英语表达能力的可选途径。

笔者认为针对高职学生,以汉译英促进英语写作的“写译结合”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具有如下六项优势:

一、从学生层面来看,节省了他们构思写作和规划主题的时间。不少高职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先罗列汉语提纲,但经常会有主题不明、构思不严、内容空泛的通病。提供汉语参考文本可以让他们更清楚要写些什么内容,遵照怎样的先后次序和逻辑关系进行,如何提出论点、阐述论据,并通过怎样的方式和手段来达到写作要求。

二、从教师层面来看,具有较强的变量可控性。以往英语写作训练中的作文长度、内容和组织这三个变量无法严格控制,而“写译结合”的模式,因由教师精心筛选并提供素材,涉及词汇、词组、句子、段落、篇章的方方面面,故更加灵活多变,更有利于高职层次的英语教学。

三、从教学内容层面来看,可防止学生“吃老本”。不少高职学生总喜欢将“初级”英语运用于“大学”英语写作。如:学生写关于“家乡”“家庭”主题的作文,几乎千篇一律表述为“家乡如何美丽,多么热爱家乡”“家中有几口人,分别从事什么工作,多么爱父母,家庭生活美满幸福”等。若为学生提供难度适中、实用的汉语信息,如:“大学毕业后,回到了久别的家乡,家乡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发展迅速。我在工业园区一家进出口公司工作,通过企业公积金贷款,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了一套公寓房,因银行的贷款利息偏高,与父母产生了矛盾,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代沟’。父母反感借钱办事……”虽为“流水账”式的文字叙述,但有实际内容,可以“逼迫”学生进行思考和构文。对于一些汉语中常用但英语表述困难的词汇、词组,学生只有自己动手查词典和资料才能找到答案,这符合“脚手架”理论,通过“构建”新的词汇和语句,达到丰富自身“语料库”之目的,所写内容也可以与他们的“心智”相符。

四、从教学效果层面来看,提供写作的汉语内容能够增强授课的“效度”。学生在进行汉译英和英语写作时均会采取“躲避策略”。在英语写作中,学生可以选择要表达的内容与方法,即避开不会表达的内容和不会使用的方法。但是在汉译英中,由于要翻译的内容已受汉语信息限定,学生就只能在表达层上使用该策略,而语义层就躲不开了。因此,汉译英的信度比写作高,更能增强训练效果,达到训练目标。与听、说、读课程相比,许多教师对于写作教学缺乏把握的能力,源于写作内容不够明确,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汉译英练习就是控制性写作,它能为学生建立一个汉英两种语言比较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训练寻找差别,如:汉语表达中存在许多意思明确的无主句,翻译成英语必须有SV结构,强调句子结构的严密性。这既是英文写作训练的必要阶段,又是锻炼英语书面表达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和使用语言的准确性。

五、从语言教学理论层面来看,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是职场英语的基础,它导致外语教学重点从语言形式本身转到语言的实际运用。当今世界的英语文字交流有80%是以专门用途英语(ESP)为媒介的,ESP成为英语教育界谈论的热点问题。根据我国目前英语教育的现状和其他国家的经验,在我国高校大力开展ESP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秦秀白,2003:83)“写译结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增强表达能力。考虑到一些高职学生汉语表达能力有限,且缺乏实践工作能力,特别对于职场应用文,不知该如何着手,教师提供中文句子、段落信息,实际上是罗列出一种思维方式和流程供学生写作时参考,使其输出的英文成品更具逻辑性和层次感。

六、从职业层面来看,英语写作素材的选择以职业为导向。以商务和金融专业为例,一些学生对诸如上市、收购、炒股、证券、股东、贷款、房地产等常见词,都缺乏书面表达能力。鉴于许多非英语专业的外企文员在写英语函件、通知、说明书时,也是先打汉语草稿,再将其翻译成英语的现状,以翻译推进写作也是贯彻其“实用性”的做法。

本书研究从主题来看,仍然属于传统的英语写作理论与实践研究。但是,与以往的英语写作研究专著相比,又具有鲜明的特征。其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提出了“写译结合”的核心概念。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英语技能训练方式相结合,诸如“读写结合”“听说结合”“听写结合”“视听说结合”,以起到相得益彰效果的教学模式较为常见,将翻译与写作相结合,也有个别学者提出过,如:Delisle(1988:3)指出“翻译是基于写作技巧和两种语言知识的重新表达”,翻译就是复写;Paul(1996:233)认为“翻译是一种形式的写作,更确切地说是重写,两种做法不分彼此”;余光中(2002:40)将翻译视为一种创作,认为译者应了解写作的某些原理,译者“手中不能没有一支作家的笔”;李长栓(2004:13)首次把写作原则引入翻译实践,提出要用写作来指导翻译,“写作是翻译的基础,翻译就是写作,只是参照物不同”而已;杨士焯(2012)出版了《翻译写作学》,从英译汉的角度指出,翻译与写作关系密切,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译汉之翻译能力。但是,这些都是通过写作为翻译服务——翻译是目的,写作只是手段,多为通过“英译汉”,向国内读者介绍欧美风土人情。笔者的目标定位于英语写作教学研究,侧重于“汉译英”对英语写作教学的辅助作用。“汉译英”只是权宜之计,目的是向西方(主要是英国、美国)人士输出中国文化、历史、经济、意识形态等知识和信息,这是针对应用型群体所采用的教学策略。

二、建立在语言理论基础之上。Swain(1995:125)的语言输出假设认为语言的输出是以语言的输入为基础的。听、读是语言材料的输入;说、写、译是语言材料的输出。而困扰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是不知道该写什么、如何写。因此,搜寻简明、可操作的实例,定位于基本句子和段落,按照一定的规律编排,将写作与翻译相结合,提供母语信息作为引导,让其完成目标语的转换,符合英语语言学习规律。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对英语口语表达也有帮助,因为一些基础不太扎实的学生在说之前会先写草稿,这本身也就是写作。故而写、译和说三者在训练时密不可分。

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导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文化的支撑,必然走向衰退,甚至消亡。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博大精深,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成国际竞争的“软实力”是作为高等教育核心和标志性课程的英语教学所面临的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英语教学肩负着服务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用英语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为此,英语教学只有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才能在高等教育中找到自己的地位。(蔡基刚,2014)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9月10日庆祝第30个教师节,访北师大时曾郑重指出,国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去中国化”很可悲。许多针对本科院校英语教材的整合,强调“原版”资料的引进,反映的是英美文化理念和准则。比如:多数引进的“原味”教材内容侧重于宣传西方节日、餐饮习惯、休闲娱乐、意识形态等,根本不会提及中国具有深厚底蕴的传统文化。而高职学生进入职场后的翻译、写作实践很多场合下是将中国本土的事物用英语来表述,这时就显得捉襟见肘。再如:我们关心的房价、时尚等均未涉及,这不利于学生将来的语言交流沟通,最终造成了“中国文化失语症”。因此,《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中明确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各地、各职业院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形式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本研究立志于通过英语书面表达传播中国的风土人情以及历史文化。

四、针对高职英语写作教学。许多英语写作研究方面的专著和教材侧重于英语写作的构成部分,从单词、词组、构句到段落、成篇。难度从中学到研究生层次面面俱到,不少涉及英语写作考试,还有一些以理论研究为核心。笔者定位于高职英语写作,虽都是英语写作研究,具有一些共性的内容,但更重要的是突出高职的特色,即以职业为导向,提倡“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本科英语教学是以“理论指导实践”为原则,学生入学起点较高,有可能实现全英文授课,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然而,高职英语教育还应用母语来拓展,以体现高职英语教学的特点、要求和规律符合培养目标。

五、探索面向高职学生的英语写作教学流程。按照人本主义教育观,英语写作应以学生为中心,本书旨在探索协助高职学生构建自己的语言输出体系,将英语写作教学拓展到课堂之外,提倡按“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设计教学,每个环节紧密相扣,以任务型教学为主,调动学生英语写作积极性,增加参与度,使其更多担负起自主学习的责任,从而促进其写作能力的提高。

笔者在此不揣浅陋地针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写作摸索一条切实可行之路。任何一种教学理念和模式都有其局限性,“写译结合”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虽具有实用性,但也有其负面影响,如:以汉语为依托,必然要面临如何克服语言转换过程中“负迁移”的影响,笔者虽在书中指定的章节提及解决方案,但还需要教师在授课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步加以完善。因此,笔者只是期望本书能够在高职英语写作教学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与同道一起探索适用于中国高职英语写作的理论导向与实践方法。

金晓宏

201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