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导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传统的就业论

(《通论》第二章的第一点内容)

我们已经在本书第三章提到,传统的西方学者使用了三个相互关联的理论,即就业论、利息论和货币数量论。由于就业论中的劳动市场论(以下简称传统的劳动市场论)具有较大代表性,所以《通论》在一开始的第二章中,就把它暂时当作传统的就业论的全貌加以介绍和抨击。为了读者阅读的方便,本节结合凯恩斯的抨击,再一次介绍传统的劳动市场论。

传统的劳动市场论可以用图5-1加以说明:在图5-1中,NW顺次代表就业量和实际工资。DD是劳动的需求曲线,它向右下方倾斜。因为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说法,实际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而在短期中,由于资源和机器设备均被假设为固定不变的数量,所以由于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就业量(即劳动数量)的增加,实际工资会下降。这一情况由劳动的需求曲线DD 所表示。

图5-1中的SS为劳动的供给曲线,它向右上方倾斜。因为传统的西方学者认为,实际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负效用,意思是说,劳动的报酬必须能够补偿由于劳动所带来的劳动者的体力消耗、疲困、不舒服等,这些事物统统被称为劳动的边际负效用。按照传统的西方学者的说法,在全社会的劳动者中,有些人的劳动负效用比较小,即比较勤快;有些人的劳动负效用比较大,即比较怠惰。随着就业量的增加,越来越多比较怠惰的劳动者得以就业,因此,工资必须提高才能补偿这一部分人的边际负效用。

图5-1 对劳动的需求和供给

在图5-1中,DDSS相交于E点。相当于E点的就业量和实际工资分别为N0W0。在E点,由于边际负效用等于实际工资,所以在该点,一切愿意为现行的实际工资(即市场供求的自发力量所决定的实际工资)而工作的劳动者(图中的ON0)都已经就业。这时,如果还有人失业,那么,传统的西方学者认为这种失业必然属于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为自愿失业。既然一切愿意为现行的实际工资而工作的劳动者都已就业,那么没有就业的人一定是由于他们劳动的边际负效用太高,高到现行的工资都不能加以补偿。这就是说,这部分失业者过于怠惰,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因此属于自愿性质。既然具有自愿性质,那么这种失业的原因与资本主义制度无关。

第二种类型是摩擦失业。在任何社会中,总会暂时存在着一些转业者,即跳槽、改行、迁居的人员。既然这种暂时性的摩擦失业可以存在于任何社会,那么它也与资本主义制度无关。

总之,按照传统的劳动市场论,资本主义总是会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即除了少量的和暂时性的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以外,全部劳动者均能就业。换言之,资本主义不可能长期存在大量的非自愿失业者。由于《通论》的目的恰恰是论证与此相反的说法,所以该书第二章在介绍传统的劳动市场论之后,接着便对它进行抨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