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超有趣:部编本语文教材同步学(三年级上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岳麓秋深枫叶烂漫

——古诗三首

人们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第二单元第一课便是三首关于秋天的古诗。在秋天,诗人们都发现了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一、谁为秋叶停下脚步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读了杜牧的《山行》,也写了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就叫《和杜录事题红叶》。“和”在这里读hè,意思是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作诗词,题目中的“杜录事”指的就是杜牧。

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

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

连行排绛帐,乱落剪红巾。

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

这首诗的大意是:

农历十月的早晨,寒山上的树叶经霜打了以后,在秋天里一下子都变了样。

漫山的红叶,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火红火红的,却不是因为火才变得这样红;红叶又像盛开的鲜花一样红,但却没有等到春天就开放了。

一行行的树,就像排列成行的深红色帷帐;零乱飘落的树叶,就像剪碎的红色头巾,一块块地飘落。

能停下竹轿临风欣赏红叶美景的,只有我和杜牧两个人。

你看,白居易的这首诗也是写秋天的枫叶,可他和杜牧的角度不同,他眼中的红叶,如火如花,如深色帷帐,如剪碎的红头巾。结合《山行》一起读,你心中是不是也有了一首属于自己的红叶诗呢?

二、从一首诗到一座亭

杜牧《山行》中的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获得了人们的称赞和传颂。

清代诗人傅山为自己的书斋取名“霜红庵”,用这个名字,以喻自己虽然受到多次打击而志节不改,就像经霜的红叶。

文学家茅盾创作了一篇长篇小说,名字就叫《霜叶红似二月花》。他化用“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把“于”改为“似”。

作曲家陈小奇的通俗歌曲《白云深处》,把《山行》的诗句改编成了歌词:“坐在路口对着夕阳西下,白云深处没有你的家,你说你喜欢这枫林景色,其实这霜叶也不是当年的二月花……”

在湖南省长沙市的岳麓山腰,有一座“爱晚亭”,原名红叶亭,也叫爱枫亭。亭子的四周都是枫林,春天枫林青翠,夏日枫树阴凉,深秋则枫叶红艳。1952年,重修爱晚亭时,毛泽东主席题写了“爱晚亭”的匾额。

三、“正是橙黄橘绿时”背后的故事

《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苏轼任杭州太守时所作,在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题目中的“刘景文”是北宋名将刘平的小儿子,想当年,刘景文的父亲刘平驻守边境,因孤军无援,壮烈战死。令人唏嘘的是,名将之后,却年老体弱,贫困潦倒,处在朝不保夕的境地。55岁的苏轼在杭州见到刘景文时,刘景文已经58岁。苏轼写这首诗,是想告诉刘景文,“橙黄橘绿”才是人生最成熟的时期,秋天还有傲霜雪抗严寒和收获果实的一面,希望刘景文能够重新振作起来。

苏轼是一个旷达乐观的人,他的一生虽然历经坎坷,屡遭迫害,多次被贬官,甚至被流放到当时非常荒凉的海南,可他始终没有被逆境吓倒,而是坚毅超然,等待人生的“橙黄橘绿时”。

四、橙子和橘子是“亲戚”吗?

说到“橙黄橘绿”,有人不禁要问,橙子和橘子为什么这么相像?

没错,橙子和橘子不仅外形相近,味道也很相似,这是因为它们本来就是“亲戚”,都是芸香科植物的果实。在芸香科植物的家谱中,橙子是芸香科植物香橙的果实,橘子是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橘类的果实。

因为橙子和橘子是“亲戚”,所以它们的营养成分差别不大。如果再细细比较,也能找到两者的区别:橙子的维生素C含量比橘子多,而橘子的维生素A及胡萝卜素含量高于橙子。可以说各有所长。

用陈皮(成熟的橘皮经过晾晒之后制成的中药)泡的水,能治疗消化不良、咳喘等疾病。那么,我们能不能用新鲜的橘皮泡水呢?答案是不可以。因为新鲜的橘皮含有一些挥发油,要晾晒后才能减少,这时候能发挥药效的物质含量才会增加。而且,新鲜的橘皮表面常常存有农药和保鲜剂,喝新鲜橘皮泡的水,就会把这些对人体不利的东西喝到肚子里,反而有害处。

五、蝉先生的表白

《夜书所见》中的“促织”,就是蟋蟀。蟋蟀喜欢在寂静的月夜,在人们即将入睡的时候,摇晃着纤纤的触须,柔情地唱出清脆的歌声。

与人类不同,蟋蟀等昆虫美妙的歌声不是从嘴巴里发出来的,而是用随身携带的“乐器”——一种发声器发出来的,昆虫怎么弹奏“乐器”呢?它们通过发声器的相互摩擦而产生声音。

蟋蟀的发声器由音锉和刮器两部分组成,蟋蟀“唱歌”时,就把两对前翅翘起,通过前翅的张开、闭合,用音锉和刮器进行摩擦,就像是小提琴家用琴弓拉弦一样,悦耳的鸣声就产生了(告诉你们一个秘密,雌性蟋蟀是不会“唱歌”的哦,因为它们没有发声器)。

因为昆虫天生的“乐器”结构多样,所以它们“演奏”出的音乐也不尽相同。蝗虫是单调乏味的“嘎嘎”声,蝈蝈是有节奏的“吱吱”声,促织的演奏悠扬动听,忽高忽低,分外悦耳。

炎热的夏天,我们总会受到蚊子的骚扰,“嗡嗡嗡”的声音实在令人厌恶,蚊子就不能不叫吗?真讨厌!其实,这就冤枉了蚊子,因为这声音根本不是蚊子“唱”出来的,而是它的翅膀振动产生的。这一“嗡嗡”,就暴露了自己,这可是蚊子不愿意看到的。

昆虫界的大嗓门儿——蝉,有着特殊的发声器。蝉先生们在夏天会不知疲倦地发出高亢洪亮的叫声,这是在向那些默默无声的“羞涩”蝉小姐表白呢:“我很优秀,我们在一起吧!”当蝉先生吸引过来的不是美丽动人的蝉小姐,而是人类的时候,它就会在人类的手里发出强烈的尖叫,这是在恐吓人类:“你可不要轻举妄动,我可是很厉害的!快放手!快放开我!”它顺便还警告了同伴:“这里有可怕的敌人,你们注意安全!隐蔽,隐蔽!”

秋叶铺成的梦幻小路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用秋叶铺成的梦幻小路是那么安静、美丽,我们也好想去走一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作者张秋生先生,写了许多精彩的童话,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他的另外两篇童话吧!

一、张秋生童话两篇(简介)

《有一串快乐的音符》

有一串快乐的音符,它们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它们刚一获得生命,就串联在一起,在田野上飞跑。

它们比小鸟和小溪唱得都好听、深情,它们到处跑。

在经过城市的一幢小楼时,小音符们看见有一扇小窗开着,就好奇地钻了进去。

窗户里的白头发老奶奶很孤独,因为她的老伴儿去世了。

可是,她突然听到了从窗外飞进来的小音符们的歌。多么熟悉的歌,老奶奶想起来,这是老爷爷爱哼唱的歌,许多年来,这首歌一直陪伴着他们。

这首快乐的歌还在,就好像老爷爷还在为老奶奶轻轻地哼唱着。

小音符们走了吗?它们去了哪里呢?

《鸭式摇步舞》

有一只叫作“摇摇”的小鸭子,因为它走路摇摇摆摆的,所以大伙儿叫它摇摇。每次摇摇走路,大家都会笑它,因为它的姿势实在太笨拙了。

为了不被别人笑话,摇摇每天在没人的地方练习走路。

后来,摇摇发现,如果自己挺胸昂首,旁若无人地阔步前进,就会有一种鸭子独有的风度。

渐渐地,它走路姿势越来越好看。有一天,它来到热闹的地方。一只小松鼠发现了摇摇好看的走路姿势……

人们的眼光会是怎样的呢?摇摇又有了什么变化呢?

想知道这两个童话的结局,就自己去找到原作读一读吧!张秋生的童话带给人一种又轻快又温暖的感觉,值得同学们细细品味、感受。

二、千姿百态的树叶

一到秋天,许多树的叶子就会纷纷落下。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不同树上落下的树叶各有特色。人有胖有瘦,有高有矮,叶子们也有不同的“体形”。

先来看叶子的形状。有的叶子是圆形,有的叶子是椭圆形,有的叶子是披针形,有的叶子是勺子形,有的叶子是镰刀形,有的叶子是肾脏形,有的叶子是心形,有的叶子是三角形,还有的叶子是提琴形的。

再看看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叶子吧!你看,松树的叶子叫作“松针”,它们像针一样尖细;柏树的叶子像是一层鳞片;柳树的叶子又长又细,好像是人的眉毛;银杏的叶子很有特色,像是一把把小小的扇子;棕榈树的叶子要大得多,好像一把大蒲扇;荷花的叶子像是盾牌,宽宽的,厚厚的;葱的叶子像是绿色的管子……除此以外,还有的叶子像宝剑、像羊、像鸡爪、像旗子、像锥子、像梭子……

再来看看叶子的边缘。有的叶子边缘是光滑的,有的叶子边缘像波浪,有的叶子边缘是锯齿,有的叶子边缘是裂开的,像只手掌,还有的叶子干脆不像是叶子,它们长成了卷须、叶刺、鳞片、小棍和花瓣的样子……

有一种植物叫慈菇,它为了适应环境,把自己的叶子“变”成了三种模样:沉在水中的叶子像带子;浮在水面上的叶子却是椭圆形的;探出水面的叶子像箭矢。

池塘里的荷叶就像是一件天然的“雨衣”,荷叶表面长有细毛,能阻止水分浸着。雨、水滴落叶面,会马上滚成串串水珠,落入池中,荷叶担心这些水珠妨碍它张开和闭合自己的气孔,它能以这种方式维持自己体内适量的水分。

干旱地区植物的叶子为了保留珍贵的水分,把叶子变成鳞片,或者针刺状。比如,麻黄和柽柳等植物的叶子,就是这种宛如细针,形如鳞片的叶子。

热带多雨地区的植物恰好相反,它们要排出大量的水分。菩提树的叶子就干脆把尖端延长成尾状,像是一条排水管,在菩提树叶分泌出大量的水分后,那水就由叶尖滴下来。所以,当我们在神秘的热带雨林中行走时,就会感到似乎有滴滴答答的雨点散落下来,这种现象就叫作“滴水叶尖”,是热带雨林奇特的现象。

三、令人无限遐想的古道——丝绸之路

你一定听说过一条著名的路,那就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我国著名的一条古道,它为什么叫作“丝绸之路”?它又是一条怎样的道路?都有谁走过这条丝绸之路呢?在丝绸之路上又发生了什么呢?

丝绸是中国最早的“名片”,在公元前四五世纪,古希腊人把中国称为“丝国”。据说,古罗马恺撒大帝曾经身穿一件丝绸长袍去剧院看戏,那光彩夺目的长袍赢得了全场的赞美,随后丝绸的价格猛涨,甚至出现了一磅丝料价值一磅黄金的奇迹。因为丝绸的贸易,人们便把连接亚、非、欧交通的古道叫作“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在哪里呢?古代丝绸之路一共有四条:绿洲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其中,绿洲丝绸之路是最著名的一条。它从古时的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来到新疆,然后分北、中、南路向西行。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是丝绸之路上主要的交通工具。

绿洲丝绸之路绵延12000公里,东西方文化在此交会;商人、僧侣、道士、使臣、探险家,甚至是强盗都走过这条路,这里有缠绵凄美的爱情,有儿女思乡的泪水,有边关将士的守望,也有朝拜者的虔诚……

中国精致绮丽的丝绸、浓香四溢的茶叶,印度的佛经、浪漫的音乐和舞蹈,都曾经过这条引人无限遐想的古道,去往四面八方。

秋雨是公主的眼泪吗

——《秋天的雨》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秋天在哪里呢?让我们走进诗中的秋天,好好感受一下。

一、走进诗中的秋

初秋

(唐)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这首诗的大意是:

不知不觉就立秋了,夜也渐渐变长了。

清凉的风徐徐地吹着,又让人感到凉爽了。

夏天的热气终于消退,房子里也安静了。

台阶下的草丛中也有了点点露珠。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的大意是: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凉爽,仿佛已经到了秋天。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竹林喧响,告诉我们洗衣姑娘归来了,莲叶轻摇,那应该是轻轻划过的小船。

春天的芳菲不妨任凭它逝去,秋天的山中,在此隐居的王孙可以留下。

二、“一场秋雨一场寒”

在地球的表面,分布着许多水:浩瀚的大海、广阔的江河、星罗棋布的湖泊。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一些水就变成了水汽,飞到了空中,当它们上升到高空时,因为周围温度比较低,它们就会凝结成微小的水珠。

许多微小的水滴在空中聚集,就像小朋友们来到操场上集合,水珠多起来了,就一起在空中悬浮,变成了云。

云又不断地迎来新的水滴,个头儿越来越大,也变得越来越沉。等到空气的浮力再也承受不住它的时候,它就会落到地面上来。

不过,当我们看到它们时,可不是像棉花糖那样的云,而是水滴或者小冰晶。这又是为什么呢?在“回家”的路上,气温变高,它们融化为水滴,所以,等我们看到它们时,就是雨滴的样子了。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这话说得一点儿也不错,到了秋天,每下一次雨,天气就会更冷一些,人们就要增添衣服了。

秋天有一个节气,叫作“秋分”。等到秋分过后,黑夜的时间就要比白天长了。太阳露面的时间短了,热量也就少了,气温逐渐下降。冷空气的势力日益增强,它野心勃勃,想要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就来找暖空气交战,冷暖空气一交战,秋雨就降临了。暖空气和冷空气交战之后,暖空气力不能敌,节节败退,只好不甘心地向南方后退。

不久,新的冷空气又来了,已经衰败的暖空气再次被打得惨不忍睹,继续撤退。冷空气就控制了大部分地区,气温就更低了,因此会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寒”的现象。

所以,当秋雨来临时,请你一定要记得添衣保暖哦。

三、“尝”懂植物的话

秋天是吃货们最喜欢的季节,果园里的水果都成熟了,那味道真好闻呀!

苹果、梨、葡萄……小朋友的脚,常被这些水果的香味勾住。

可是,你想过没有,秋天的果实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味道呢?

甜是人类和动物都喜欢的好味道,它来自植物储存的能量。甜味实际上是植物发出的邀请:“我们需要帮助,请带走我们!”植物就通过这种甜味邀请动物帮它们带走种子,加以传播。

苦是植物严肃的警告。苦味可不是大家喜欢的味道,一些有毒的植物,比如断肠草,就是苦的,因为这些植物不愿意自己的种子被碰到,所以就通过苦味发出警告:“别理我,烦着呢!”

酸是植物善意的提醒。没有成熟的果子是非常酸的,植物在抱歉地告诉你:“我不想被打扰,还没有完全成熟,请你再等等。”

辣是植物不太成功的防御。当我们吃到辣椒时,会感觉口腔里一阵火辣辣,像是被火烫伤一样。其实,辣不是一种味道,而是一种和热类似的感觉。辣椒本来不想被大家吃掉,可没想到,好多人偏偏爱上了它。辣椒只好无奈地说:“算了,能忍你们就吃吧。”

四、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歌》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先辈们利用土圭(一种古老的天文器材)测日影的方法,把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大节气确定了下来。到了秦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问世了。

二十四节气根据一年之中太阳运行的位置而变化,把一年的气候变化划分为二十四个段落,每段的时间约为半个月。

这“二十四节气”的寓意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季成熟的农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农作物逐渐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水凝结而变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变得寒冷,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变得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嘘,秋来了

——《听听,秋的声音》

秋天有黄叶道别的“唰唰”,蟋蟀振动翅膀的“嚁嚁”,大雁撒下的暖暖的“叮咛”,秋风掠过田野的“歌吟”。细心又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听到秋的声音,它回响在每一片叶子里,每一朵小花上,每一滴汗水里,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

读完这篇《听听,秋的声音》,请你轻轻地闭上眼睛,用心去听,你的耳边响起了怎样的秋声?只是不要像欧阳修的书童那样,听着听着,忽然睡意大发,垂头昏睡就好。

一、走神的书童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晚年时,有一天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一种奇怪声音,他仔细辨听,发现声音是从西南方向传来的,心里不禁害怕。

为什么呢?这声音着实有点儿奇怪:

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cōng)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这声音初听时,淅淅沥沥,萧萧飒飒,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像是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打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又好像金甲铁衣撞击发出的声音,再听,又像衔枚奔走去袭击敌人的军队,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听见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这下,欧阳修的书读不下去了,他很好奇,让书童出去看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童子回答说:“外面月光皎洁,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都没有人的声音,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此时,欧阳修恍然大悟,原来他刚才所听到的是秋声。这些声音让他联想到秋天万物凋零,又联想到自己屡遭贬谪的痛苦和身体日渐衰老的悲伤。于是,欧阳修写出了著名的赋体散文——《秋声赋》。

不过,当时见证了《秋声赋》诞生的书童却并未“专心听讲”,当欧阳修兴致勃勃地抒发自己的感情时,发现根本无人应答。他扭头一看,这才发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欧阳修的书童没有应答,原来他早已低着头沉沉睡去。欧阳修感到很是孤单,他只听得四壁虫鸣唧唧,像在附和他的叹息。

二、耳朵里的“小蜗牛”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虽然我一直陪伴着你们,可是你们也许对我十分陌生。

我就是住在你们耳朵里的“小蜗牛”——耳蜗。

我是由一条骨质管道围绕一个骨轴盘旋而成的螺旋形的骨管。这听起来有点儿抽象,不过,如果你见过螺旋形的蜗牛的话,那就可以想象我的样子了,因为我形似蜗牛壳,故而得名耳蜗。

“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我,究竟有什么作用呢?告诉你们吧,我的作用是让你们听见声音。

你们一定心中满是疑问,我是怎样做到的呢?其实,能让你们听到声音,并非我一人之力,而是许多伙伴共同努力的结果。

下面就由我来告诉你们,你们究竟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当振动产生,声音也随即诞生。不管是优美的钢琴曲,还是刺耳的噪音,都会先钻入你们又细又长的外耳道,再经过鼓膜的传递,跨过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然后传入我这里。我的任务非常重要,我会把震动的声音变成神经信号,变成神经信号的声音,最后会传入大脑,你们就能分辨出所听到的声音了。优雅动听的钢琴曲会令人愉悦,而嘈杂刺耳的噪音则会令人烦躁不已。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种叫作人工耳蜗的电子装置,顾名思义,它相当于是人造的耳蜗,一个人工机械的耳朵,它的作用就是把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植入人工耳蜗的失聪者,就可以在人工耳蜗的帮助下,恢复或重建听觉功能了。

如果你在公共场所捡到失聪者的人工耳蜗部件,请一定要妥善保存,然后通过可靠的途径,把人工耳蜗部件交还给丢失它的失聪者。健听人士并不需要人工耳蜗,可是,对于失聪者来说,人工耳蜗却是至关重要的,一旦没有了人工耳蜗的帮助,他们的世界将无声无息。而且人工耳蜗非常昂贵,通过手术才能安装,如果丢失,失聪者的损失可就大了!

三、玉米的祖先是谁

秋的声音,

在每一片叶子里,

在每一朵小花上,

在每一滴汗水里,

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

谷粒,指的是各种谷物的颗粒。你知道吗?其实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植物,都是被人类驯化过的。

驯化是什么意思呢?《现代汉语词典》上是这样解释的:野生动物、植物经人工长期饲养或培育而逐渐改变原来的习性,成为家畜、家禽或栽培植物。

举个例子,汪星人——狗狗,其实就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之一,它们经过长期的人工饲养、培育,逐渐改变了原来的习性,被驯化成了人类的好帮手,有的可以帮人看家护院,有的可以帮人打猎牧羊,还有的能协助警察侦查破案。

野生植物“非常聪明”,它们知道,在自然条件下,一下子让所有种子都发芽,可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情,因此,它们会让种子自行散落,分批发芽,这样一来,即使有一部分种子不幸遭遇恶劣天气,无法发芽,其他种子也能等待时机,开花结果,生存下来,避免“全军覆没”的危险。

可是,人类更喜欢“听话”的植物,这些植物会乖乖听从人的指挥,它们依赖人类收获种子,播种种子,在人的干预下,集体发芽,集体收获。当然,这样一来,它们也就成了只有依赖人类才能生存的植物。这些“娇嫩”的植物,无法仅凭自己的生存策略,在野外环境下大规模生存。

当然,驯化种子发芽时间只是植物驯化的一个方面,人类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口味来筛选、培育植物。

就拿我们现在食用的玉米来说吧,颗粒饱满,金黄香甜的玉米,就是人类驯化出来的。玉米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目前较可靠的一种是,它的祖先是墨西哥大刍草,又称类蜀黍。那是一种很小的野草籽粒,它们很容易脱落在土地里,数量也很少,并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因为人类很难将它们收获。后来,聪明的人类便将它驯化成了颗粒大、不容易脱落、可以食用的香甜玉米。

你知道吗?意大利面的重要食材西红柿,“吃瓜群众”的道具西瓜……也都是人类驯化出来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