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舌尖上的少数民族
——《大青树下的小学》
开着鲜花的小路,身着民族服装的小朋友,欢唱的小鸟,敬爱的老师,高高飘扬的国旗,好听的读书声,古老的铜钟,美丽的凤尾竹,这真是一所令人难以忘怀的边疆学校。
同学们,课文提到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和德昂族,都是我国的少数民族(注意,这里的“少”应读作“shǎo”),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一共有56个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汉族,其余的是少数民族。
如果你到这些少数民族朋友的家里做客,他们一定会让你大开眼界,大饱口福。来吧,让我们一起走近舌尖上的少数民族吧!
一、舌尖上的少数民族
喜爱香竹饭和香茅草烤鱼的傣族
傣族朋友特别喜欢吃香竹饭,也许你读到这个词,心里就有点儿小激动。这香竹饭听起来别有特色,什么是香竹饭呢?它是怎样制成的呢?
原来,香竹饭和香竹有关,当地人将香竹的竹节砍下,不用电饭锅,直接把竹节当作天然容器,将泡过的糯米放进竹筒。可是,香竹没有盖子,这可怎么办?聪明的傣族朋友会把芭蕉叶当作盖子,塞住筒口,这样就有了盖子。
傣族朋友把香竹竹筒放进火灰里焐,或是放在炭火上烤,这个环节和我们家里平时蒸米饭差不多。等到竹筒口冒出白色的蒸气后,还要耐心等一个课间的时间(大约10分钟),再把米饭取出来。
傣族朋友还会用木槌敲打米饭,吸收了香竹清香的米饭经过“千锤百炼”,变得芳香柔糯,别有风味。
傣族朋友还很喜欢香茅草烤鱼,这是傣族的一道风味菜。它的做法很简单:将洗净的鱼加入葱、姜、辣椒等作料,再用味道芬芳的香茅草裹好,然后把处理好的鱼架在火上烧烤。鲜美的鱼融合了香茅草的清香,肉质鲜美,风味独特。不过,在品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鱼刺挑干净哦!
喜欢吃“鬼鸡”的景颇族
你若是到景颇族朋友的家里去做客,也许会吃到一种有名的菜,这个菜的名字有点儿可怕,叫作“鬼鸡”。鬼?对,就是“鬼鸡”。
这个“鬼鸡”可是大有来头,它是景颇人招待贵客的名菜。
景颇族朋友喜欢把上等的土鸡或乌鸡煮熟后,用特殊的香料慢慢熏,让香料的味道融入鸡肉里面。为了让鸡肉更入味,景颇族朋友会选择用手把鸡肉撕成丝儿,添加缅甸芫荽、树番茄、小米辣、青柠檬等来调味。
经过景颇族朋友妙手做成的“鬼鸡”,味道确实会和我们常吃的孜然味、话梅味和五香味的鸡排大不一样,吃起来很爽口,微辣、酸香,十分开胃。
喜欢酸笋谷花鱼的阿昌族
阿昌族朋友和傣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吃鱼。不过,阿昌族人爱吃的鱼跟傣族人的香茅草烤鱼可不一样,他们最爱吃酸笋谷花鱼。
酸笋谷花鱼?咦,这是什么鱼呀?
这里的谷花鱼,特指与稻谷共生的鱼,阿昌族朋友在插秧时将鱼苗投入稻田,小鱼苗就相当于住进了一个纯净天然的“桃花源”。等稻谷成熟,阿昌族朋友在捞鱼时,那些小鱼苗已经长成了一条条纯净天然、肉质肥美细嫩的鱼中极品!
鱼有了,酸笋又是怎么做的呢?这就要说到发酵了。
每年竹笋发出嫩芽后,阿昌族朋友就把嫩笋连根采下,去壳,将笋肉切成细细的丝或薄薄的片,再把它们浸在装满淡盐水的陶罐中,放在火塘边烘烤数日,笋在陶罐里慢慢变酸,这个过程就是发酵(jiào)。
等到从盐水中取出来的时候,嫩笋味酸质嫩,酸爽无比。当鲜香软嫩的谷花鱼遇到了晶莹舒爽的酸笋时,那浓郁而绵长的味道将令你终生难忘。
被誉为“茶的民族”的德昂族
德昂族崇拜茶、热爱茶,被其他民族誉为“茶的民族”“古老的茶农”。在德昂族朋友眼中,茶象征着诚实和信任。谈婚论嫁,结交好友,都少不了茶。茶是德昂族的信物和使者,一切真诚都在茶的甘苦回味之中。
有资料显示,德昂族的制茶方法与饮茶方式有很多,最具特色的要数“酸茶”了。
“酸茶”是怎样制成的呢?“酸茶”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陶器法,就是直接利用陶罐腌制酸茶;另一种方法是土坑法。
德昂族朋友将鲜茶叶采摘回家后,用新鲜的芭蕉叶包裹,放入事先挖好的深坑内,埋7天左右。等到茶叶“重见天日”后,还要经历炎炎烈日的炙烤。德昂族人将茶叶取出后,会在阳光下揉搓并晾晒2天,这时候,茶叶就慢慢变干了。等到茶叶稍干时,德昂族朋友又将茶叶包裹,放回深坑内埋3天,之后再次取出晒干。经过两次深埋,两次晒干,“酸茶”就制成了。
德昂族朋友用开水冲泡“酸茶”,“酸茶”的味道虽又酸又苦,但有清洁口腔、清热解暑的功效,是原生态的绿色保健饮料。
二、听《月光下的凤尾竹》
课文中提到的凤尾竹,是一种长得高大的植物,远远望去稀稀落落,近看一蓬一蓬的,就像散开的羽毛一样,非常漂亮。
你是否听过傣族名曲《月光下的凤尾竹》?这是一首极具傣族风情的曲子,你可一定不要错过。听一听《月光下的凤尾竹》,想象在郁郁葱葱的凤尾竹林之中,一幢幢别具一格的傣家楼阁静静矗立;想象在溶溶的月色下,凤尾竹参差斑驳的竹影在风中摇曳舞蹈,竹林中隐隐飘出一阵阵葫芦丝悠扬、委婉、醉人、如水的声音……
三、德国小学生的“入学彩袋”
在德国,每个小学生都有一项入学福利,那就是“入学彩袋”。
到了开学那天,每一位新同学都会欢天喜地地抱着一个大大的彩袋——一个用五颜六色的彩纸做成的圆锥形纸袋,里面装满了孩子们爱吃的巧克力和其他甜品,所以“入学彩袋”也叫糖袋。
不过,想要打开“入学彩袋”,先要参加开学典礼。很多德国孩子都会有一张背着书包、抱着“入学彩袋”的照片,那是他们步入校园的第一个纪念品。
至于“入学彩袋”的作用,德国儿歌《甜甜入学袋》中的歌词,可能给出了最贴切的答案:“让这袋甜甜祝愿,使你的开学第一天甜甜蜜蜜!”
咦,花儿去哪儿了
——《花的学校》
《花的学校》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散文诗是散文与新诗的结合,它就像散文一样自由,突破限制,不受任何格律的约束;它又像诗歌一样精巧,具有美妙的意境和短小的篇幅。
《花的学校》的作者泰戈尔是印度著名诗人,你知道吗,很多年前,他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还拥有一个中国笔名呢。
一、泰戈尔有中国名字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在1924年曾经到中国访问,那段时间正好赶上了他64岁生日。
中国的著名学者梁启超在向泰戈尔贺寿时,谈起了泰戈尔的名字。梁启超说:“泰戈尔的全名是罗宾德拉纳德·泰戈尔,罗宾德拉纳德有太阳和雷的含义,可引申为‘如日之升’‘如雷之震’,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震旦’,中国人称印度为天竺,而古印度称中国为震旦。”
讲到这里,梁启超加重语气说:“今天,我们所敬爱的天竺诗人,在他所爱的震旦,过他64岁生日,我用极诚恳、极喜悦的心情,将两个国名连起来,赠给他一个新名字‘竺震旦’。”
泰戈尔非常喜欢他这个寓意深刻的中国名字,并常常使用它,他认为这是中印友谊在他生命中的体现。
泰戈尔喜欢花,才能把花写得那样细致灵动。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你们知道一年的12个月里,都有哪些花盛开吗?
二、月月花开你知否
花是美的象征。我国农历的十二个月中,每个月都有一种代表性的花开放,民间称之为“十二姐妹花”,它们是:梅花、杏花、桃花、蔷薇花、榴花、荷花、凤仙花、桂花、菊花、芙蓉花、水仙花、蜡梅花。这些花你们都喜欢吗?以下这些诗句可以让你更好地认识它们。
1.梅花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节选)
释义:百花凋零,独有梅花迎着寒风昂然盛开,梅花的明媚艳丽把小园的风光都占尽了。稀疏的影儿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的月光之下。
2.桃花
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唐)元稹《桃花》
释义:桃花朵朵盛开,那或深或浅的颜色,好似美貌姑娘面容上浓淡相宜的薄妆,让人心怡。可无情的春风却将那美丽的花瓣吹落在我的白衣之上,这让人情何以堪啊!
3.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唐)韩愈《题榴花》
释义:五月盛开的榴花鲜红似火,绿叶掩映着初结的小果。冷清的角落没有车马经过,青苔上落满了散乱的红花。
4.荷花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释义: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与天相接的荷叶,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碧绿,阳光下的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5.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
释义:一丛丛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并不是因为在百花中唯独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再看到更好的花了。
6.水仙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宋)黄庭坚《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欣然会心,为之作咏》(节选)
释义:凌波仙子穿着洁白的罗袜,在水上踏着月光轻盈漫步。是谁招引来了断肠的魂魄,种下了这样的寒花寄托愁情呢?
7.蜡梅
一花香十里,更值满枝开。承恩不在貌,谁敢斗香来。——(宋)陈与义《同家弟赋蜡梅诗得四绝句》
释义:只要开一朵花,就可以香飘十里,更何况满枝金黄绽放。虽然它不凭借美貌而获得众人喜爱,但它的芳香却没有其他花朵可以相比。
三、他为所有植物都命了名
大诗人泰戈尔喜欢花,有一位自然科学家也喜欢花,他为所有植物都命了名,他就是瑞典的自然科学家卡尔·冯·林奈。
林奈从小就对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常常外出采集各种植物,立志要精通有关植物的一切知识。
林奈有一个好习惯,就是喜欢把采集过来的植物分门别类地制成标本。同学们,你们猜一猜,世界上有多少种植物呢?
16世纪,人们已经认识了约6000种植物,到了17世纪,植物学家又发现了约12000个新品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学家收集到的植物和化石等标本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面对这么多种类,面对这么多关系错综复杂的植物,植物学家们想破了脑袋,也没法给它们取既好记又能迅速区分开彼此的名字。
就在1753年,林奈提出了解决方案——植物双名法。所谓“双名法”,就是用两个词来为植物命名,第一个词叫作“属名”,首字母要大写,可以看作植物的“姓”;第二个词叫作“种加词”,首字母通常都小写,可以看成植物的“名”。于是,“属名+种加词”,就构成了一种植物的“双名”名称。
私塾先生手里的戒尺
——《不懂就要问》
如果让你说出最让你害怕的事,你会说些什么呢?恐怕有的同学会提到被老师批评吧!老师站在讲台上批评人时,全班同学都不敢大声出气,生怕自己的气出得大了一些,粗重了一些,引来老师火辣辣的目光。
可是,和古人相比,我们可就幸运得多了!毕竟目光又不是戒尺,虽然心里不太舒服,但身体毕竟还是安全的。可是古人读书的时候,情形就大不相同了!
一、古代学生怕戒尺
在“严师出高徒”的古训下,在“打是亲,骂是爱”的“正义”外衣下,先生可以公然体罚学生,如果学生背不出诗,或者写不好字,又或者犯了什么别的错误,先生在训诫之外,还会叫学生把手伸出来,做什么呢?当然是打手心了!
先生拿起戒尺,一下一下地打在学生细嫩的小手上,小手立刻就红肿了,学生忍着疼保证“痛改前非”。好在如今的我们再也不用受戒尺之苦了。
二、学则智,不学则愚——有关求知的名人名言
课文中的孙中山勇敢地向先生提出了问题,因为他知道,知识是值得我们追求一生的宝贵财富。很多名人都说过一些有关求知的名言,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如果你喜欢这些富有道理的话,不妨把它们积累下来,讲给自己的同学和爸爸妈妈听听。
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
——(宋)朱熹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英]培根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美]海伦·凯勒
优秀的书籍像一个智慧善良的长者,搀扶着我,使我一步步向前走,并且逐渐懂得了世界。
——秦牧
不是我造就了书,而是书造就了我。
——[法]蒙田
在我看来,最好的书是那些能够提供最丰富的思考材料的书。
——[法]法朗士
三、被苹果“砸”出来的万有引力定律
今天你提问了吗?
当老师问:“大家有什么问题吗?”你能举起手,提出困扰你的问题吗?当你遇到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你又是否会去请教别人呢?
我们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总有很多问题:“这是什么?”“我该怎么用它?”“我该怎么办?”只有提出问题,别人才知道我们需要帮助,才能够给我们指导。会提问的孩子,一定是善于思考的孩子。
1666年的夏天,一个叫牛顿的人夹着一本书,走进母亲家的花园,坐在一棵苹果树下,开始埋头读书。忽然,他头顶的树枝晃动起来,一个苹果从树上落了下来。
在那一刻,牛顿头脑中浮现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个苹果会坠落到地上呢?后来,他通过思考和研究找到了答案,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不过,你此时是不是也可以冒出一个问号?这个著名的“牛顿与苹果”的故事是真的吗?
事实上,在牛顿本人的所有自述中,都没有提到过这个故事。后来有人考证,这个故事是法国大作家伏尔泰在《牛顿哲学原理》中最先讲述,并使它广为流传的。而据伏尔泰说,这是从牛顿的外甥女康杜伊特太太那里听来的。传记作家斯蒂克利则讲述了故事的另一个版本:在牛顿去世前一年,他与牛顿在花园中散步,牛顿谈道,自己就是在这样的地方领悟到了重力的道理。说话的同时落下一个苹果,牛顿陷入了沉思。
也许,我们无法确知,是否真的有一个苹果砸中牛顿的脑袋。但我们可以确信,只要善于提问,善于思考,脑海中的小问号就能变成开启科学发现的金钥匙。
四、爱迪生与电灯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小鸡是由鸡蛋孵化出来的。有一个美国的孩子,看到母鸡孵化小鸡,觉得很神奇,就跑到场院边的草棚里,趴在放了好多鸡蛋的草堆里孵小鸡。他小心地趴在鸡蛋上面,可是等了很久,鸡蛋却纹丝不动。直到被父亲又好气又好笑地拉起来,他还是为自己孵不出小鸡而迷惑不解。
这个好奇的孩子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发明家爱迪生。爱迪生在很多方面有开创性的重大发明创造,他一生的发明多达2000项,是名副其实的大发明家。
在他的每一项发明背后,都有曲折的故事,就拿我们常见的电灯来说吧。现在,我们只要按下按钮,就能让光明来到我们的身边。可是你并不知道的是,在一百多年前爱迪生发明电灯时,耗费了多少心血,又经受了多少次失败的痛苦。
当时,爱迪生和他的助手希望能找到一种合适的材料做灯丝,可是,这种材料实在太难找了。他们费尽心思,找了1600种耐热材料,反复进行试验,试验次数将近2000次。他们在实验室奋斗了五六个月,才终于发现一种比较理想的材料——白金。可是,这白金不可能推广普及,因为它的价格比黄金还贵重,完全不可能用于制造普通的、廉价的灯泡。所以,将近2000次的试验都以失败告终。
爱迪生没有放弃,他又尝试从植物纤维中寻找理想的灯丝材料,这一次,他先后试验了6000多种植物,后来就连头发、胡须都不放过。后来,他发现竹丝炭化后做灯丝的效果很好,能发光1200个小时,终于成功了。但他并不满足,他还派人到世界各地收集了几千种竹子,通过实验进行比较,最后确定日本的一种竹子最好用。竹丝灯泡被使用了很久,直到后来有其他发明家用钨丝代替竹丝,使电灯的寿命再一次得到延长。
爱迪生为了寻找廉价而优质的灯泡材料,先后试验了7600多种材料,失败了8000多次,这是多么大的挫折和打击!可他一直没有灰心,而是继续试验,直到获得成功,这是何等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啊!如果你也能像爱迪生一样,经受数千次失败也能始终坚定信心,努力前行,又有什么事做不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