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社会与文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英国历史

【历史简况】

公元前,地中海地区的伊比利亚人、比克人、凯尔特人,先后来到不列颠岛。公元43年-410年大不列颠岛东南部即今天之英格兰地区为古罗马帝国统治。古罗马帝国衰落后罗马人撤走,欧洲北部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相继入侵并定居不列颠岛。7世纪开始七个王国争雄200年,史称“盎格鲁—撒克逊时代”。829年威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统一了英格兰。8世纪末遭丹麦人侵袭,1016年至1042年沦为丹麦海盗帝国的一部分。1042年英王爱德华即位,恢复盎格鲁王朝。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渡海征服英格兰。1215年约翰国王被迫签署大宪章,王权遭抑制。公元13世纪,英格兰征服威尔士,并将其并入英格兰版图。1338年至1453年英法进行“百年战争”,英国先胜后败。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树立海上霸权。1644年英国内战爆发,1649年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1660年王朝复辟,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707年英格兰完全吞并苏格兰,1801年将爱尔兰纳入英国版图,成立“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19世纪是英国的全盛时期,1914年一战前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号称“日不落帝国”,史称“大英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民族独立运动高涨,1921年爱尔兰南部二十六郡成立自由邦,成立爱尔兰共和国。北部六郡则仍然是联合王国的一部分,称北爱尔兰,从此,英国正式改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1931年英国承认其自治领在内政、外交上独立自主,大英帝国殖民体系从此动摇。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英国经济实力大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1947年印度、巴基斯坦等英国殖民地相继独立,到60年代,英帝国殖民体系瓦解。1973年1月英国加入欧共体(1993年11月,欧共体正式易名为欧洲联盟)。

【原始社会时期】

公元前3000—2000年间,来自地中海伊比利亚半岛的伊比利亚人(Liberians)居住在爱尔兰、威尔士和英格兰西部,成为最早期的不列颠人。公元前700年,居住在欧洲西部,处于原始社会解体阶段的凯尔特人(Celtics)各部落先后移入不列颠。当时这些人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主要以畜牧、农业为主。早期不列颠人成为苏格兰人、爱尔兰人和威尔士人的祖先。

【奴隶社会时期】

公元前55年左右,欧洲罗马帝国的军事长官凯撒(Caesar)开始率军入侵不列颠。到公元43年,罗马帝国征服了不列颠,使其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统治达四百年之久,史称“罗马征服”(Roman Conquest)时期。罗马征服者占领的是英格兰的大部分,在其占领地区修筑军用公路、城堡和要塞,有些后来发展成为城镇。他们建立庄园,使用奴隶耕种土地。罗马统治下的大多数不列颠人沦为奴隶或没有自由的农民。罗马的官吏、商人和庄园主对不列颠人严重剥削,征收重税,引起凯尔特人的仇恨与不断的武装起义。公元476年,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不列颠脱离罗马。公元410年,罗马入侵者撤离不列颠。

【封建社会时期】

1.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和封建社会的形成

公元450年,日耳曼族的盎格鲁人(Angles)、撒克逊人(Saxons)、朱特人(Jutes)先后自北欧入侵不列颠,征服过程继续了150年,到公元7世纪才基本完成。凯尔特人或惨遭杀戮,或逃到了山区,但大部分人与入侵者融合,形成了后来的英格兰人。在征服以前,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社会制度和大陆上其他日耳曼族一样,处于氏族公社解体和封建国家形成的前夕。对不列颠的征服,加速了封建关系和国家的形成。大土地的占有者—贵族的出现,使得农民对贵族逐步转入“人身依附”。国王是一国领袖,其次是土地贵族和军事贵族,下面是自由人,最下层是农奴。

公元5世纪时,不列颠岛逐渐形成了十几个小国,经过长期的争雄称霸,到7世纪时只剩下七个王国,包括三个盎格鲁王国、三个撒克逊王国和一个朱特王国,称为“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公元827年,最强的西撒克斯国王爱格伯特统一七国,建立了统一的盎格鲁—撒克逊王国,即英格兰王国。从8世纪末起,北欧的丹麦人开始不断入侵,1016年至1042年沦为丹麦海盗帝国的一部分。1042年,英王后裔爱德华即位,恢复了盎格鲁王朝。英国在11世纪中期,即诺曼征服(1066年)的前夕,有半数农民还保持着自由农民的地位,英国封建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与完成是在诺曼征服以后。

2.诺曼征服和封建制度的发展

诺曼人(Normans)原意是“北方人”,与丹麦人属同一种族。在9—10世纪一些丹麦人向英格兰东北部入侵时,另一些北方人则侵入法兰西的西北部,建立了诺曼底。

1066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死后无嗣。英国贵族哈罗德与诺曼底公爵威廉争夺英格兰王位。1066年9月,威廉率领大军渡过海峡,杀死哈罗德,击败英军,登上英国王位,史称“诺曼征服”。威廉(1066—1087年)在征服英格兰过程中,遭到盎格鲁撒克逊人不断的抵抗,但都遭到镇压。到1071年,英格兰被完全征服,威廉成为英格兰国王威廉一世,开启了诺曼底王朝。威廉的胜利不仅把西欧大陆的封建制度移植到英国,而且在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等方面改变了英格兰的面貌。

威廉一世建立了强大的王权,他控制了全国七分之一的耕地和大片森林,命令所有封建主向他宣誓效忠,并把没收的土地大部分赏赐给他的诺曼臣子们,成为封建主。每个封建主在其领地内都是最高统治者。封建主把领地划成若干庄园,庄园内的百姓是农奴,至此,封建土地的所有制在英国广泛建立起来。封建主一般是有爵位的封建贵族,如公爵(Duke)、侯爵(Marquis)、伯爵(Earl)、子爵(Viscount)、男爵(Baron)等。英国的爵位和领地实行长子继承制,非长子或其他无爵位的人可以通过在国王的军队里服役而获得骑士(Knight)的称号,可因此获得一部分领地。无爵位的人可以经营工商业,用钱向王室捐献以购买骑士称号。

3.城市手工业的兴起和行会制的形成

城市的兴起是英国封建社会有了明显发展的标志之一。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剩余农产品增多,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工商业者离开农村,聚居在堡垒、寺院、道口等附近地带并定居下来,日渐形成工商业城市。11世纪末,英国已有大约一百个城市,约占当时英国人口的5%。城市兴起是在封建主的领地上,因此封建主视城市为私有财产。城市居民为求得生存和发展,就要和封建主展开激烈斗争。13世纪时,大多数城市取得了自治权。

城市居民主要是工商业者,是自由人。当时的法律规定:一个农奴如果逃到城市中,住满一年就可取得自由人的资格。城市手工业者是独立的小商品生产者,有自己的作坊、工具、自产自销,有一两名学徒。学徒出师后在师傅处工作一两年,积得部分工资,经过考试,即可变成师傅自行开业。同类手工业的师傅在一起组成行会,选举管理机关,缴纳一定费用,实行福利互助,制定章程和产品质量及价格,以保持市场稳定,防止竞争。行会制是封建城市的重要标志。

4.封建王权的削弱和议会的产生

约翰王(King John)在位期间,勒索封建贵族的金钱、土地,招致不满。封建主联合举兵反叛,迫使约翰王于1215年6月签署了《大宪章》(“Magna Carta”)。《大宪章》的主要内容是保护贵族权利,免受国王的侵犯,如规定国王不得随意向封建主勒索各种贡纳,不得随意逮捕贵族及没收他们的财产等等。《大宪章》主要精神是限制王权,其中也包含有关保护城市市民经营商业的自由等条文,具有积极意义。其后约翰王否认《大宪章》,导致发生内战。在封建主联合压力之下,约翰王被迫于1265年召集议会,有大贵族以及地方骑士和市民参加,后者组成下院,主要职权是讨论决定税收,后又取得制定法律的权力。《大宪章》的通过和议会的产生标志着封建王权的削弱。这是迈向君主立宪的第一步,是建立宪法政治的开始,也为近代公民意识和公民法权观念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被视为现代民主的萌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5.英法百年战争和玫瑰战争

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至1453年间,英国和法国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百年的战争。原因包括:英王争夺法王的王位继承权;争夺封建领地,当时法国的阿奎丹地区还是英国的领土,双方为争夺这一地区相持不下;争夺羊毛市场,法国北部和今比利时一带的弗兰德尔,毛纺织业发达,但原料来源于英国,经济上同英国联系密切,政治上受法国节制,各种矛盾冲突加剧导致战争爆发。历经百年之久的英法战争加剧了两国国内的社会矛盾,导致两国大规模农民起义,促使农奴制走向衰落,也造成英国内部封建主的互相残杀。

玫瑰战争:英法百年战争中,英国的各封建贵族都建有自己的武装。百年战争之后,英国各贵族利用自己的武装,企图掌握国家的最高统治权。经过一番分化组合,贵族分为两个集团,分别参加到金雀花王朝后裔的两个王室家族内部的斗争。其中,兰开斯特家族为一方,以红蔷薇为标志;约克家族为另一方,以白蔷薇为标志。两大家族为争夺王位继承权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自相残杀,史称“玫瑰战争”(蔷薇又名玫瑰)。玫瑰战争使得两大家族同归于尽,大批封建旧贵族或阵亡或被处决。新兴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力量在战争中迅速增长,并成为新建立的都铎王朝的君主专制政体的支柱。新兴贵族把积累起来的资本投入工商业,使英国工业、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封建农业开始向资本主义农业转变。

6.伊丽莎白一世

伊丽莎白一世于1558年至1603年间任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她终身未嫁,因此被称为“童贞女王”。伊丽莎白智慧超群,敏捷过人,虽保守谨慎但行事果断。她领导英国在没有严重流血牺牲的情况下通过了宗教改革的第二阶段(德国的宗教改革带来了25年的内战),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英国天主教和新教徒之间的深仇大恨,不但保持了民族的统一,而且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后,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在她当政的45年间,英国经济繁荣,文化灿烂,军事力量强盛,不仅涌现出了诸如威廉·莎士比亚、弗朗西斯·培根这样的著名文化人物,还打败了当时世界头号海军大国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取而代之夺得海上霸权。这段历史被称为“伊丽莎白时期”,亦称为“黄金时代”,是英国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岛国走向欧洲强国的开端。因此,伊丽莎白一世被普遍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此时是中国明朝万历时期,女王曾致信明万历皇帝,希望发展英中通商,但使者遇到了不幸,这封信始终没有送到。这封信在1978年被打捞出来,1986年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中国时在国宴上谈到了这件事。

伊丽莎白一世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政体的确立】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始于1640年,经过和以国王为代表的封建势力近半个世纪的较量,到1688年,建立了资产阶级与君主联盟的君主立宪政权。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革命开始——两次内战——共和国建立。

1640年11月,国王查理一世为筹措军费对付苏格兰起义,被迫在解散“短期国会”之后又重新召开国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国会选举中获胜。但国王代表的专制王权与资产阶级新贵族代表的国会矛盾加剧、冲突不断,最终导致内战爆发。国王和王党分子先后于1642年8月和1648年2月两次挑起内战,都被克伦威尔率领的议会革命军所击溃。1649年1月,查理一世作为“暴君、叛徒、杀人犯及国家的敌人”被送上了断头台。之后,国会又通过了一系列立法,废除了君主制,同年5月,正式宣布为共和国。

第二阶段:克伦威尔军事独裁——君主王朝复辟。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代表的国会军取得政权后,建立了以克伦威尔为摄政王的军事独裁统治,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但克伦威尔去世后,其子无力掌握政权,致使统治集团陷于混乱。1660年初,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势力妥协,逃亡国外的查理王子及王党分子也做出姿态,查理返英即位,称查理二世,实现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共和国仅存在了十一年。

第三阶段:“光荣革命”和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光荣革命”:查理二世上台后违背诺言,对内力图恢复专制统治和天主教,残酷迫害革命者和新教徒,对外勾结法国,他的继任者詹姆士二世更是变本加厉。复辟王朝的倒行逆施促使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决定联合发动宫廷政变,驱赶詹姆士二世,邀请他的信奉新教的女儿和女婿——玛利和威廉,从荷兰回到英国来继承王位。1688年,政变成功,史称“不流血”的“光荣革命”,从此确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的君主立宪制政权。

《权利法案》:“光荣革命”建立的君主立宪政体,是通过一系列立法,主要是1689年的《权利法案》和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这两个宪法性文件加以确定的。《权利法案》明确规定:国王未经国会许可,不得颁布或停止法律;不得开征捐税;不得招募或维持常备军;议会有言论自由,议员应自由选举产生;臣民有向国王请愿的权利;不得向臣民征课超额的赋税和过重的罚金;不得对臣民处以非常残酷的刑罚;不得设立非常法庭等等。《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肯定了国会的权力,并给予臣民一定的权利。《王位继承法》则排除了信奉天主教的国王复位的可能。

【18世纪的工业革命】

英国从17世纪开始向外殖民扩张,到18世纪中期以后,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之一。英国一方面积极发展海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积聚了丰厚的资本,拓展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廉价的原料产地;另一方面,蓬勃发展的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增加了产量,但仍然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于是,一场生产技术革命呼之欲出。另外经典力学、热力学等学科的创立也为工业革命带来了契机。

英国工业革命首先从英格兰西北部曼彻斯特地区的棉纺织业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的发明。1733年钟表匠凯伊发明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效率。1764—1767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提高了纺纱效率;1768年凯伊发明水力纺纱机;1779年克隆普敦结合两种纺纱机的优点发明了骡机,后被改良成自动棉纺纱机;1785年,牧师卡特莱特又发明了动力织布机,并在1791年建造了第一座动力织布机工厂。纺织机器的相继发明,实现了纺织行业的机械化生产。当时纺织动力依靠水力,于是蒸汽机被发明出来。1769年瓦特发明单向蒸汽机,1782年又制造出双向蒸汽机。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到1825年,英国已拥有蒸汽机15000台。

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交通运输的革新和发展。在陆路交通方面,1765年英国开始使用铁轨,1788年开始架设铁桥。1814年史蒂芬逊发明蒸汽机车,1825年于英国的第一条铁路上试车成功。到1844年,英国铁路已经长达2235英里。此时,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处于“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

珍妮纺纱机

蒸汽机车

【19世纪的“大英帝国”】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成为无可争辩的经济强国和世界霸主,1815年英国在滑铁卢战役中打败了法国拿破仑,又进一步巩固了它的国际、政治、军事强权地位。英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争夺原料产地,拓展商品市场,成为世界上头号强国。

维多利亚女王时代(1837—1901年)的英国步入了鼎盛时期,当时英国统治下的人口约为4-5亿,是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其领土面积则有约3000万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从英伦三岛蔓延到冈比亚、纽芬兰、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马来亚(即马来西亚)、中国的香港、新加坡、缅甸、印度、乌干达、肯尼亚、南非、尼日利亚、马耳他以及无数岛屿,地球上的24个时区均有大英帝国的领土,帝国领土遍及包括南极洲在内的七大洲、四大洋,被形容为“日不落大帝国”。大英帝国在1890—1914年达到最高峰,当时主宰了世界的科技、文化和经济贸易,也在全世界范围内协助传播了英国的技术、商业、语言和管理模式。帝国霸权帮助英国实现了惊人的经济成长,并使其在国际政治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

大英帝国傲视全球长达一个多世纪之久,其形成是300多年来工业革命、贸易、移民与武力征服的结果,当然期间也有和平的商业外交活动。从殖民地的角度来看大英帝国,可以说是毁誉参半。殖民地从英国那里获得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获得英国的法律框架与国际性的语言——英语。独立后的英国殖民地大部分都选择留在英联邦之中。英国出版的大英帝国全球地图通常用红色把帝国的领土标出,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这个庞大的帝国在全球的影响力。

大英帝国鼎盛时期领土分布图

维多利亚女王

【“一战”、“二战”与英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主要在两大欧洲集团间进行:“同盟国”是德国和奥匈帝国,“协约国”指英国、法国和俄国。虽然英国赢得了战争,并从战争中获得了新的殖民地,战争的巨大开销使得英国无法继续承担并维系一个帝国所需要的庞大财政支出。英国有数百万人死亡,无数资产被毁,其结果是债台高筑,战后经济长期低迷不振,国际金融中心也由英国伦敦转移到了美国纽约。国际影响力方面,虽然英国在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保持了国际事务领导者的地位,但是由于其经济、军事实力的严重倒退,“日不落帝国”世界政治、军事霸主的地位都已名存实亡。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是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最后以英、美、苏、中等反法西斯国家人民战胜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而告终。战争初期,德国占领了欧洲绝大部分的地区,但英国在首相丘吉尔的领导下,坚决反击纳粹侵略,打破了德军战无不胜的神话。英国成为西欧唯一没有被德国占领的地方,坚定了以后盟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信心。当然英国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100多万栋建筑物遭到轰炸破坏,许多城市被摧毁,四分之一财富毁于战火。为了支付军火费用,英国变卖了战前海外投资的四分之一,积欠了30亿英镑的新外债,出口贸易下降了70%。

【战后英国】

二战结束时,英国仍控制着5亿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殖民地与附属国,以及经济发达的自治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但战后初期随着全球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英国殖民统治发生严重危机,东南亚、南亚、非洲各国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不断高涨,相继独立,尤其1947年印度的独立对英国造成沉重打击。20世纪60年代英国在非洲、地中海、中东、太平洋和拉美的殖民地与附属国也纷纷独立或半独立。

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问题百出,通货膨胀、政府无能、劳资纠纷、能源不足、罢工频起和物资短缺。1979年玛格丽特·撒切尔领导的保守党赢得了大选,这是战后英国历史上的一大里程碑,启动了一个政治、经济和社会剧烈变革的十年,是英国经济恢复、强大的十年。1982年英国在福克兰群岛战争中战胜阿根廷,激发了国内自二战以来前所未见的高涨的爱国主义热情。在保守党长期执政后,1997年工党在托尼·布莱尔的领导下赢得了大选,布莱尔就任英国首相的十年也是英国经济辉煌的十年。2003年至2004年,英国参加美国领导的入侵伊拉克的战争,遭到公众和保守党的强烈反对。2008年布莱尔首相的继任者戈登·布朗在上任首年实行的一些政策,导致工党的支持率下降,尽管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措施挽回了一些声誉,但仍在2010年5月的大选中失败。保守党与自由民主党联合组建了新政府,保守党领袖大卫·卡梅伦出任首相。2015年5月的大选中执政的保守党获胜,卡梅伦成功连任。

今天的英国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贸易实体、经济强国以及金融中心,是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生活水平以及社会福利最高的国家之一。英国也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和开放思想的国家。英国的艺术、音乐、文化和饮食一直受到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人民和民族习惯的影响,并与许多国家有着悠久而密切的联系。直到现在,它仍与欧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英语国家保持着牢固的关系。

【英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在近代历史上,英国对世界文明有极其重大的贡献。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型,革命后形成的政治制度成为各国竞相效仿的楷模。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人类从此开始了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历史飞跃。几个世纪里,英国产生了璨若群星的文化名人,如科学家牛顿、达尔文,哲学家培根、霍布斯、洛克,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马尔萨斯,文学家拜伦、狄更斯,社会主义思想家欧文等。英语逐渐成为国际交往的通用语言,对世界文化的交流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问题与思考:

1.英国历史中哪些重大事件促进了17世纪末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君主立宪制的意义是什么?

2.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原因有哪些?

3.二战中带领英国人民走向胜利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战后的大选中惨败于工党。丘吉尔后来引用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话说:“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请对这句话做出自己的评价。